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设计及其成果的评价【转】

(2012-08-27 21:35:43)
标签:

杂谈

    教学设计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其成果或产物是经过验证的、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成果表现不同(转引自:乌美娜,1994)。

     宏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大型、复杂的教学系统,如:个别化学习系统、一个学校或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等,其教学设计成果可以是学习系统、网络课程、课程及教材、教学资源、题库系统、评价系统等。

     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具体课程内某个单元、某堂课的设计,其教学设计成果大多是面向课堂教学、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媒体教学材料、学习资源、活动模板等。

    由于教学设计的成果较多地体现在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之中,而且只有课堂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这两者已经成为教学设计成果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本节着重讨论如何对包含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各要素分析和设计的外化成果,通常包括课程标题和概述、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与反馈设计、总结与帮助等内容。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有助于设计人员反思自己的设计过程,尽可能避免一些由于设计上的疏漏而导致试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创新性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完整性和规范性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地简单的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

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

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

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7)总结和帮助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课后小结;总结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重点关注潜能生的需求。

2.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还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时间因素

即运用此方案于教学时,所需时间的多少,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含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量,教学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量等;

2)环境因素: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

3)教师因素:方案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4)学生因素: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3.创新性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内容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属于教学评价范畴,它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重要环节。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具有直接指导作用。虽然在一般的教学设计模式中,都将评价放在模式的最后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评价是在教学之后才进行的。实际上,教学设计的评价从确定教学目标时已经开始,并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如分析学习需要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内部需要或外部需要进行评价的过程;又如在分析教学内容时,在对学习任务进行了选择、组织和分类之后,需要对所选内容进行一次初步评价;再如当建立起教学目标体系后,往往应该马上进行目标价值的判断,使之能够成为以后评价教学结果的科学基准。

 教学系统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优化学习的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要促进学习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应该包含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评价设计,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这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对象还应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材料和支持工具等设计成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设计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设计工作沿着实现预定目标方向进展。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

 20世纪90年前,教学材料的评价主要是针对音像教材进行的,我国教育技术界针对此类教材曾总结过所谓“五性”的编制原则(乌美娜,1994),在我们看来,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材料的评价,同时也是现在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当然,由于网络这一媒体的特殊性,这五个方面尤其是前四个方面的原则被赋予了一些新的要求。

1)教育性: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3)技术性:看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4)艺术性: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多媒体教学资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通常意义上,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素材、课件(既包括单机版的课件,也包括网络版的课件)和网络课程等。由于考虑到多媒体素材是构成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基本媒体数据,只有将其应用于一定的教学目的时才能发挥其教学功能,因此本书在讨论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主要考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这两类资源。

  教学资源的评价是对资源建设质量的把关,在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世界中原有的可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是专门为了学习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资源,主要是各种教学产品。教学设计人员在设计和开发教学资源的时候,既要评价经过改造、整合已有的资源而形成的教学资源,也要根据特定的教学需要而专门设计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价,一般来说,既要考虑适用于各类教学资源的通用指标,也要考虑其特殊属性,下面的三个表可以作为评价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参考指标(转引自:《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考选用这些指标内容。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的维度

标准1

标准2

标准3

教学设计方案

60分)

课题概述

5分)

优(4~5分)

良(2~3分)

一般(0~1分)

对教材版本、学科、年级、课时安排有清晰的说明;

对学习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介绍清晰

能够说明课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的意图

陈述不力,繁琐

教学思想

10分)

优(8~10分)

良(5~7分)

一般(0~4分)

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尊重学生差异;

体现学科教学的先进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没有体现或比较陈旧

学习目标分析

10分)

优(8~10分)

良(5~7分)

一般(0~4分)

与学习课题相关;

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符合年段特征;

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目标阐述清楚、具体,可评价

与学习课题相关;

与学段学习目标基本一致,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目标空洞,和学习主题相关性不大,与学段学习总目标不一致

学习者特征分析

5分)

优(4~5分)

良(2~3分)

一般(0~1分)

详细列出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

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

列出部分学生的特征信息

信息或表述不清楚或缺少许多

教学过程设计

20分)

优(16~20分)

良(10~15分)

一般(0~10分)

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内容和形式丰富丰富、多样,便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各教学环节的操作描述具体,有清晰的目标说明;

各教学策略体现了学习者特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活动设计具有层次性,体现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

教学策略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便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

教学策略要求明确,对师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

教学策略目标与总目标多处不一致,不能有效实现总目标,形式单一,任务描述和对师生、支持的要求不清楚,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

教学评价(5分)

优(4~5分)

良(2~3分)

一般(0~1分)

设计可操作的评价方式;

体现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观点;

提供了教学评价,且清晰明了

未提供教学评价,或采取的评价方式不当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5分)

优(3分)

良(2分)

一般(0~1分)

清楚地说明课题学习所需的资源(人力、信息资源、工具等)的支持,以及学习环境

能够说明课题学习所需的资源(人力、信息资源、工具等)的支持,以及学习环境

陈述不力,繁琐

教学资源

40分)

资源内容(30分)

优(24~30分)

良(15~23分)

一般(0~14分)

针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表现形式合理,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能支持学生的探究(资源要以多媒体、超链接方式,工具要便于学生自主操作);

技术表现形式合理,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

没有无效信息或无关内容,没有不当的表现手段;

能充分体现技术的优势,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

根据学生的特点、任务的特点,既有预设资源,又有相关资源(提供网址链接和参考书目)和泛在资源;

尊重知识产权,说明资源来源和出处

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媒体,选择合适的媒体组合;

表现形式基本合理,简洁明了与主题相关;

表现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

无效信息和无关内容不多;

技术的优势明显,预设资源比较丰富,相关资源提供了网站链接;

尊重知识产权,说明资源来源和出处

未考虑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

媒体选用形式不当;

大量资源与主题相关性不大或内容比较少,无法支持整课的学习;

资料没有经过精心的加工,有很多无关信息或无关内容;

表现形式不当,不利于学生探究;

多处资料没有出处

技术实现

10分)

优(4~5分)

良(2~3分)

一般(0~1分)

导航清晰;

无错误连接;

图文清晰;

导航比较清晰;

无错误连接;

图文比较清晰;

导航混乱,图形模糊,错误连接较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