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其成果的评价【转】
(2012-08-27 21:35:43)
标签:
杂谈 |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
1.完整性和规范性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地简单的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
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
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
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7)总结和帮助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课后小结;总结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重点关注潜能生的需求。
2.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还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时间因素
即运用此方案于教学时,所需时间的多少,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含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量,教学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量等;
(2)环境因素: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
(3)教师因素:方案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4)学生因素: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3.创新性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内容
(1)教育性: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3)技术性:看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4)艺术性: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评价的维度 |
标准1 |
标准2 |
标准3 |
|
教学设计方案 (60分) |
课题概述 (5分) |
优(4~5分) |
良(2~3分) |
一般(0~1分) |
对教材版本、学科、年级、课时安排有清晰的说明; 对学习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介绍清晰 |
能够说明课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的意图 |
陈述不力,繁琐 |
||
教学思想 (10分) |
优(8~10分) |
良(5~7分) |
一般(0~4分) |
|
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尊重学生差异; 体现学科教学的先进思想 |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 |
教学思想没有体现或比较陈旧 |
||
学习目标分析 (10分) |
优(8~10分) |
良(5~7分) |
一般(0~4分) |
|
与学习课题相关; 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符合年段特征; 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目标阐述清楚、具体,可评价 |
与学习课题相关; 与学段学习目标基本一致,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
目标空洞,和学习主题相关性不大,与学段学习总目标不一致 |
||
学习者特征分析 (5分) |
优(4~5分) |
良(2~3分) |
一般(0~1分) |
|
详细列出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 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 |
列出部分学生的特征信息 |
信息或表述不清楚或缺少许多 |
||
教学过程设计 (20分) |
优(16~20分) |
良(10~15分) |
一般(0~10分) |
|
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内容和形式丰富丰富、多样,便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各教学环节的操作描述具体,有清晰的目标说明; 各教学策略体现了学习者特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活动设计具有层次性,体现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
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 教学策略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便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 教学策略要求明确,对师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 |
教学策略目标与总目标多处不一致,不能有效实现总目标,形式单一,任务描述和对师生、支持的要求不清楚,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 |
||
教学评价(5分) |
优(4~5分) |
良(2~3分) |
一般(0~1分) |
|
设计可操作的评价方式; 体现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观点; |
提供了教学评价,且清晰明了 |
未提供教学评价,或采取的评价方式不当 |
||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5分) |
优(3分) |
良(2分) |
一般(0~1分) |
|
清楚地说明课题学习所需的资源(人力、信息资源、工具等)的支持,以及学习环境 |
能够说明课题学习所需的资源(人力、信息资源、工具等)的支持,以及学习环境 |
陈述不力,繁琐 |
||
教学资源 (40分) |
资源内容(30分) |
优(24~30分) |
良(15~23分) |
一般(0~14分) |
针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表现形式合理,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能支持学生的探究(资源要以多媒体、超链接方式,工具要便于学生自主操作); 技术表现形式合理,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 没有无效信息或无关内容,没有不当的表现手段; 能充分体现技术的优势,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 根据学生的特点、任务的特点,既有预设资源,又有相关资源(提供网址链接和参考书目)和泛在资源; 尊重知识产权,说明资源来源和出处 |
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媒体,选择合适的媒体组合; 表现形式基本合理,简洁明了与主题相关; 表现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 无效信息和无关内容不多; 技术的优势明显,预设资源比较丰富,相关资源提供了网站链接; 尊重知识产权,说明资源来源和出处 |
未考虑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 媒体选用形式不当; 大量资源与主题相关性不大或内容比较少,无法支持整课的学习; 资料没有经过精心的加工,有很多无关信息或无关内容; 表现形式不当,不利于学生探究; 多处资料没有出处 |
||
技术实现 (10分) |
优(4~5分) |
良(2~3分) |
一般(0~1分) |
|
导航清晰; 无错误连接; 图文清晰; |
导航比较清晰; 无错误连接; 图文比较清晰; |
导航混乱,图形模糊,错误连接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