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特征,包括一般特征、初始能力(教学起点)、信息素养三大方面。一般特征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年龄特征指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个性差异包含动机与兴趣,智力和认知方式、认知结构差异。初始能力包含学习者的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和学习态度。信息素养包含学习者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态度和责任。
影响意义学习的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表现出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的特点,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到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条件、社会影响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再停留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科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学习者特征分析要注意哪些问题?
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要考虑他们之间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
按照奥苏贝尔的定义,认知结构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而言,指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所谓“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就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其大脑内逐渐形成并按一定组织结构存储的全部知识与经验系统;所谓“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则是指学习者大脑中按一定组织结构存储的、关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皆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随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而变化。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述三方面的特性,而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对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新观念)来说,有可能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通常有以下三种关系:
对于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明确地区分关于认知结构稳固性的上述各种不同的情况,如果分析结果属于前面几种情况,这就表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是比较稳固的,可以放心地加以利用;如果分析结果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则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采取补救措施———努力使当前教学中将要加以利用的原有观念变得稳定、牢固,以免它对新的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及保持产生不利影响。
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确定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一般采用“分类测定法”或“二叉树探索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可以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为六个等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逼近法来测量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方式。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它是影响新的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成功与否的关键。认知结构变量有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定性”,分别指旧知识中对新知识其吸收固定作用的观念;新旧观念的异同点;起吸收、固定作用的原有观点的稳定性。在实践中利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尤其注意兼顾学习者之间的个别差异(限于篇幅,相关内容可查阅推荐学习资源)。所以,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是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当然,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学习者特征,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特征都具有设计意义,既使是具有设计意义的学习者特征,在设计层面上也有一定的不同,有些特征是可干预的,有些特征是不可干预,但是可适应的。对于教学设计实践而言,应主要考虑那些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可干预、可适应的特征要素。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时,不仅要分析一般性的、稳定的特征外,而且需要考虑学习不同学科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因此,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时候我们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技能要求、认知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
影响技术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者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既与技术环境有关,也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关,还同教学设计有关。此外,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基于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学习也会表现出新的特征,这些都使学习者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理论上讲,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如果能够包含的学生特征越丰富,这种教学设计理论就越先进。但是,为每个学习者单独设计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或学习方案,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学习者之间有区别,但毕竟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还是会表现出很多共同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相同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征在某些设计要素上增加可选择性,以此来最大限度的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