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批阅初一年学生习作,发现文中出现的不足大致有以下几种:
1、没抓住所给题目的关键词,内容方面该详写的不详。比如《我最喜欢的运动》,没有写出喜欢的理由,没有突出“最”字,即没有突出它在作者所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高居榜首的位置,没有写出它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
2、没有突出被表现对象的特点,未能充分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比如《我最喜欢的老师》,没能抓住该老师的性格特征,不能借助小事件集中体现老师最感人的闪光点,只是蜻蜓点水带过,甚至很普通的细节也写进作文,说明学生不善于提炼素材,感知生活美的能力存在不足。
3、作文写不长,个别学生只能写出三百多字,与所处的学龄段极不相称。比如《我愿化作一棵树》,只写了做大树在森林里呼吸清新的空气,可以给小鸟带来福音,没能继续挖掘大树的其他功用以及象征意义,或者说因为展示大树的画面单薄而致使语言文字的数量偏少。写人的文章,则往往因为实例少或对例子的叙说不具体而造成字数不够。
学生年龄还小,对事物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有一定的限度,习作出现各种不足情有可原,教师应先给予理解和包容。
究其原因,出现上述不足,主要由于学生动笔之前没先考虑清楚题意的外延和内涵,结果在行文运作时不知道哪些要点该说,哪些话语不必说。其次,学生多数好动气躁,平时对生活细节的体味很肤浅,加上他们见识、经历有限,造成对真善美的体验不够深刻到位,有时可能也难以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教师要他们在规定的时间(一节课)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他们在选择写作材料时当然火急匆忙,这一切,真的是太为难他们了。
2012年3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