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人大附中、101中学等优质校中考一模签约

(2015-05-29 17:15:03)
标签:

育儿

健康

教育

情感

文化

分类: 2015小升初

    中考志愿填报系统,已经在526日正式关闭了。其纠结程度比起小升初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中考和小升初最大的不同点,还是有标准化的考试作为横向比较。

  所以,大部分孩子就是按照自己的成绩在全区做排名对照即可,到处占坑、不知道学什么的情况,倒是不会发生。

  签约,大概可以分为这3种类型

  1、死签中考够学校分数线,直接进实验班。不够分就再看分班考试考咋样,反正肯定能进;

  2、半死签是否中考够分都能保进,但不保实验班,必须参加分班考试;

  3、活签:中考够分肯定能进,但不保实验班。不够分的话,学籍放在集团校(比如清华附 就放在 清华实验),但可以在本校上课。

  另外,签约大部分都是本校签约本校,少部分学校会秘密开放 外校签约!

  通常来说,外校签约考试都是非公开途径报名,类似于 小升初点招考试。

  所以,小升初家长很可能到时要再经历一次信息战!

  一、人大附中

  2014届签约情况:

  完全看中考一模成绩,以500分为线,签约人本高中。

  人本签人本:130人左右
  人分签人本:99
  外校签人本:30人左右

  2015届签约情况:

  初三上学期两次海淀区统考+一模,共3次成绩进行加权。尤其是要求这3次成绩要很稳定。如果一模没有发挥好,前两次成绩很优秀,也会有机会签人本。

  人本签人本:比14年少一些

  人分签人本:比14年少很多。56班签约数字还是很理想,而1-4班都是个位数

  外校签人本:比14年多很多。

  今年签约数字比去年少很多的原因有二:

  1、今年人本毕业14个班,去年是16个班;人分毕业6个班,去年是8

  2、人本分这次一模的成绩,不如上届,尤其是人分。不过,现初一和初二的成绩都非常强。所以2016年中考的孩子,主要还是要参考14年的签约规则。

  而如果想从外校签约人本的话,至少要满足一模区排名在前500名上下,即508分。然后通过一次“活动”,获取签约特权。

  二、清华附中

  1、一模后,签约人数达100人上下,但死签高中优才的不到50人。大多数属于活签。

  2、如果海淀区前800名(约505分),给学校招生办打电话,直接签约机会很大!

  三、101

  1、一模后,本校及上地校区,共签约人数达100人上下,但死签高中人文实验班的不到30人。大多数属于活签。

  2、如果海淀区前1000名(约502分),给学校招生办打电话,直接签约机会很大!

  四、北大附中

  1、中考一模前,共签了本校26人,北达资源8人。这34人都是承诺高中的创新班。

  2、一模之后,本校+资源 签约数量扩大到50人以上。

  3、如果一模在海淀区前1200名(约500分),给学校招生办打电话,直接签约机会很大!

  人大附        554分→557
  清华附        548分→551
  十一学校    544分→548
  101            544分→547
  北大附        544分→546
  首师附        542分→545
  人分         531分→540
  八一         538分→540
  理工附        534分→538
  交大附        530分→535

  总结:海淀争取本校签约,西城努力外校签约

  海淀的情况就是这些,西城由于大派位比例的不断攀升,所以本校签本校的数字逐年下降。估计到17年中考时,就基本上都是外校签约了。

  所以,对于西城孩子来说,初中三年一定要把握好自己。

  如果以为运气好,推优or派位进了重点,就能在中考取得好成绩,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而且随着好生源不断被分散到各个学校,估计今后市重点的本校签本校的比例,会从现在的25%-30%下降到今后的15%-20%。也就是说,至少在市重点班里前5名,才基本能确保直升。而非重点考取市重点人数将会大幅攀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关注北京小升初网公众微信,获得一手北京小升初资讯。扫一扫以下二维码,马上关注我们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