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生态书画院
中国生态书画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63
  • 关注人气:2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文学中“梅”意象探究

(2012-05-01 07:49:56)
标签:

老子道德经

刘先银博客

刘先银道德经研究

古典文学中“梅”意象探究

摘 要:梅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它既有自然的观赏和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上的审美价值,也有伦理道德的比附意义,是民族精神之魂的象征。梅从单纯的表意符号发展为具有审美价值及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变演进的过程。本文就中国古典文学中梅的意象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意象 探究

梅花因其凌霜初绽,斗寒独俏,傲雪怒放,香艳奇绝,同松竹并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梅花,以其高洁耐寒之性、孤傲独立之格,引得历代丹青妙手为之泼墨挥毫,文人骚客为之吟咏赞赏;其倩影劲姿,常闪现在精美绝伦的诗词之中,浮凸于墨香四溢的纸面之上。步入诗苑词林,涉足曲谱画廊,无处不见其雅,无处不闻其香。

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即欢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常言梅具四德,即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据杨万里考证:“梅之名肇于炎帝之经,著于《说命》之书,《召南》之诗……”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云: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梅花之所以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是因其具有高洁潇洒、幽香贞丽、端庄超逸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韵。诗人或喜其香,或慕其姿,或敬其骨,或好其采,他们则以秀外惠中自赏,以高洁坚贞自评,以幽独暗香自况,以风流潇洒自适,诗词歌赋的内容都规定了梅花的实在形象,无疑也是梅花美的特性的反映。

提起梅花,必然提起“千古咏梅第一人”——林逋。宋代的林逋隐居西湖弧山,孤高自赏,不慕名利,植梅养鹤,不娶不仕,视梅若妻,待鹤如子,“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他认为上苍对梅有格外的偏爱:“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山园小梅》一诗使他彪炳诗史,“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其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我们营造了这样的一种情境:黄昏时节,清浅水边,梅影疏瘦欹斜,月影动荡婆娑,时有暗香浮动,展示了梅花清瘦孤寒、峭劲疏爽的风韵,使梅花具有文人墨客雅逸闲静、高格奇崛的意趣。恰如神来之笔,可谓空前绝后,当时文人便推之为“绝妙之句”,王十朋赞曰“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苏轼也赞道“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远无尘俗”,无怪乎辛弃疾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后来词人姜夔还据此拟出《疏影》、《暗香》作为新词牌名,文人们纷纷仿效化用其句,传诵至今,这两句仍是梅诗中的绝品。清代有位林逋的同乡女诗人叫梁瑛,号梅君,她爱梅成痴,专门辑录咏梅诗词,写诗记其事曰:年年寻句为字忙,几度寻梅费品量。句似梅花花似句,一番吟过一番香。”她因此被称为“女逋仙”。

梅花与文人结缘很早。据传,晋武帝院中的梅花树,独爱好文之士,每当武帝好学务文之际,也是梅花盛开之时,反之则不开花。因此梅花有“好文木”之雅号。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萧纲写过《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南北朝时,陆凯折梅一枝于江南,赠友范晔并附诗一首:“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春”从此就成了梅花的代名词,寄梅送春,折梅赠远也成为表达友谊的高雅之举,成为常用的典故。

南朝梁诗人何逊,性喜梅花,在扬州做官时,院内有梅一株,每当梅花盛开之时,便吟咏其下。后移居洛阳,总思念扬州梅花,便请求再往扬州。何逊的咏梅诗很有名,如《早梅》:“荒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黄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后代诗人写梅之作,大都喜用何逊的典故。如杜甫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疑何逊在扬州”诗句;姜夔《暗香》词中有“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诗句。

春居岁首,梅占花魁。五代时钱鏐《百花亭题梅》:“莫讶玉颜无粉态,百花中最我先开”,张谓说“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黄庭坚云“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辛弃疾直白“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晃补之的“谁见小园春雪至,破春一萼更惊人”,戴复古的“树头树底参差雪,枝北枝南次第春”,金人麻九畴的“一种冰魂物己尤,朱唇点注更风流。岁寒未许东风管,淡抹浓妆得自由”,丁鹤年的“姑射仙人炼玉砂,丹光晴贯洞中霞。无端半夜东风起,吹作江南第一花”,这几句诗都点明了梅花报春的特点。杨维帧更是大胆放言“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将梅花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揭示无遗。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历代诗人中痴迷贪恋于梅者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黄升,他写过“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抒写的是物我相亲相恋,在物我融通的清和中,无论物,无论我,都满含着一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欣慰。宋有张首洽,写梅花诗300余首,元有冯海栗,清有王夫之,都著有《梅花百咏》;另外,苏轼、陆游都曾写过大量的咏梅诗词。一生起落无常的苏轼极是豁达,诗词多豪迈奔放,慷慨激越,他说梅“自恐冰容不入时”,赞它“天教桃李作舆台,故遣寒梅第一开”,显示一种孤傲独立,决不同流合污的气质。“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等诗句都体现出苏轼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情操,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陆游写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其赏梅惟恐有一花一景被遗漏,只恨自己不能学得分身术,以使自己能观赏到每棵树的梅花。把自己赏梅爱梅恋梅痴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陆游曾师事曾几,曾几问“梅与牡丹孰胜?”,放翁以诗对曰:“月中疏影雪中香,只为无言更断肠。曾与诗翁定诗品,一丘一壑过姚黄”,梅之清风亮节,与放翁实为同气。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被誉为咏梅绝唱。他深谙梅花之心神,可谓是梅的知音!凄风苦雨并未摧折梅的心志,它孤寂而顽强地开放,即使成泥成尘依然不改其香。诗人托梅寄志,孤芳自赏。毛泽东也曾写《卜算子?咏梅》,其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浪漫豪情。两首词,一首刻划的是寂寞之花,一首描绘的是烂漫山花;一首表现了英雄志士的傲岸自负,一首抒发革命领袖的壮志豪情。何花能与时穷见节之士心迹相通?何花能无愧骨沁幽香气傲寒雪之美?惟梅花而已。

也有人为对梅花的深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南宋词人刘克庄傲骨嶙峋,因梅花诗遭遇悲惨。诗人在嘉定年间,任建阳令,写有这样的诗句“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被言官李知孝等人指控诬陷,一再被黜,坐废十年,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落梅诗案”。诗人后来写到“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与柳,却被梅花误十年”、“老子平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从诗中可以读出刘克庄的强烈愤懑和铮铮傲骨。刘克庄和陆游都写了130多首梅花诗。陆游也曾因梅花诗遭祸。他曾写“寒食清明数日中,西园春事又匆匆。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这首绝句不过是应景之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指向,但却被忌恨他的人指斥为有意讥讽朝政。最后,陆游不得不被撤职罢官。

梅花之所以受人厚爱,在于其花沁幽香,枝傲霜雪,在于它可传友情,可表相思,在透春讯。卢仝的“相思一夜梅花落,忽到窗前疑是君”,与高启的“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洲曲》中“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句子则是折梅遥寄远方的情人。苏轼的“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张舜民“为怜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朱松的“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及朱熹的“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辛弃疾的“极目南云天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都写的是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远在他乡的朋友,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由此演绎开去,诗人们大多用梅花寄托思念了:郑獬的“好把素香留取,寄江南消息”,怀友时充满了希望。“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暗喻不得知音的失落之意。王安石写有“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黄庭坚有“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舒亶的“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包含有无限期盼。秦观的《踏莎行》中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蕴涵几许怨尤。李清照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给人哀痛至极之感。至于潘坊的“折得梅花独自看”,则显得落寞而无奈了。房舜卿的“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残月”,思念至极,梅花俨然已幻化为伊人之影了。

众所周知的王维的“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清空如话,不问他事,只问梅花,更觉闲淡趣别,成为爱梅的典故。高适的“遥怜故人故乡,梅花满枝空断肠”,以梅示情,表达了对故乡的一片思念。杜甫的“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早,最奈客愁何?雪树原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借梅花表达了多少离家游子的那份痴痴眷恋啊!有的诗人以咏梅来抒发思乡的愁苦:如陆游“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尤袤的“望远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诗人有感于世路艰难,抒发了思乡却不得归家的怆痛之感。

傲霜独立,凌寒怒放是梅花之本色。欧阳修的“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释显忠的“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写梅花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晏几道云:“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尽显其妩媚;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是赞其顽强;崔道融“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是颂其清傲。郑少微的“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梅成了高傲自重的代表。

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大多用来寄托自己遗世独立、志洁行廉等人格追求。或许现存最早咏梅花的诗作是南朝宋鲍照的《梅花落》,诗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怀才不遇。张九龄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在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坚忍不拔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又有一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两首诗也正是他一生清高自持、不混迹官场的写照。“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在郑少微眼中,梅是高洁自重的代表。“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在晏几道笔下,梅是冰清玉洁的典范。周邦彦写梅“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暗示自己不改旧节,朴实无华。陆游则是自问自答:“高标韵致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张问陶也以人生格言宣称:“自是不开开便好,清高从未合时宜。” 李少云的“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说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土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由于傲视权贵,不受礼法所拘,朱敦儒才写下这样的句子:“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王琪“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梅花清香依旧,洁白无暇,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籍。张舜民的“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吕本中的“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韩元吉的“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都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闲散自得的隐士襟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梅花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物化,诗人则是梅花的精神、灵魂。

梅花欢喜漫天雪,独抱冰雪有性情。她常与月色、雪境相伴,就更增添了清寒韵致。雪状六出,梅开五福,瑞雪映梅,月笼寒梅,确是诗中的另一境界。雪中探梅,探梅之精神,梅之态度;月下赏梅,赏梅之韵致,梅之仪态。南朝阴铿的“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歌咏雪中之梅与雪共舞,自在逍遥。唐朝诗人齐已有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元稹诗“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张泽民咏梅“急遣山僮开启户,不知是雪是梅花”,卢梅坡曾写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道尽赏梅情趣和诗人心境;人称“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竟然以为是“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辛弃疾写“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惜春功。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称赞梅花独抱冰雪,晶莹纯净。苏轼说“罗浮山下梅花村,玉树为骨冰为魂”朱熹也说“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梅花清韵独具,高格独标,以玉为骨,铮铮傲立;以冰为魂,绝去俗尘。

雪梅同色,又同从寒中来,所以诗人也以梅花喻雪花。东方虬说“春雪满空来”;郑少微的“天教雪月伴玲珑”,王夫之的“梅花欲放雪撩之,不避清香一万枝”,都描述梅与雪月相互点缀、映照,更显美丽与娇洁之态,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了。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二者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诗人无法判个高低。故而卢梅坡的笔下“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而吕本中则定案:“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与不似都奇绝”!不由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曹雪芹极力描摹宝玉向妙玉讨梅的雅事。其中宝琴带着丫环雪中抱梅的情形,成为绝妙的一幅《艳雪图》。

北宋邵雍《花月长吟》道:“花逢皓月精神好,月见奇花光彩舒”,“有花无月愁花老,有月无花恨月孤”,花月交辉洋溢着物色的明媚骀荡,渲染出生活的美好温馨,诗人为之兴会神怡、赏心悦目。元朝刘秉忠的“春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月玲珑”,陆游的“月中疏影雪中香,只为无言更断肠”都写出了在月色下梅花的俏姿,梅月互衬,相映成趣。张耒的《寒夜》诗写得更是味道十足,“寒夜客来茶作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更不同”。这首小诗写得别致,写得朴素淡雅,写得饶有意味。客人寒夜造访,主客共举清茶,对月漫饮。月是最常见的月,只是因为有了梅花的烘托,月才显得不同;因为有了月色映照,梅花更别有风韵。诗人写窗外明月、梅花、屋内红火、热茶,加上主客窗前夜话,极富生趣活力,梅的姿、色、神、韵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宋词人吴文英有一首《高阳台。落梅》的词“离魂难倩招清些,梦缟衣解佩溪边”。《龙城录》载,赵师雄迁罗浮,日暮在松林酒店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同到酒家共饮。师雄醉寝,醒后起视,身在梅树下,知此女就是梅花所化。吴文英诗中的“缟衣”,即指作为梅花之魂的淡妆美人。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有的诗人把梅花一是把梅花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写,把梅花比拟缟袂佳人、深林孤女、月下之仙姝、沦落之怨妃等等,反映了梅花的天生丽质。梅尧臣的“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吴颐的“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梅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晁端友的“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周邦彦的“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洗尽铅黄,素面初无一点妆。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零落池塘,分付馀妍与寿阳”,陆游的“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秋瑾的“花坛独步盈盈立,嫩萼含葩淡淡姿。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诗人们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而在周必大的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刘后村写梅花更是入骨三分:“冰层雪积,独伊点绛凝脂;应冷笑海棠醉睡,寒心未肯随春态,牡丹未免丰肌”,“本不贪娇艳,惟赏幽姿”。梅花竟然如此娇羞孤傲,情趣盎然。高启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何应龙的“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都是以梅喻人,物我相融。姜白石在《疏影》词中视梅为昭君,“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下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还有的诗人将梅比为张良,这却是意外之比,如“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姜夔的咏梅词《一萼红?古城阴》、《小重山令?赋潭洲红梅》都是为合肥情人所作。在白石眼中,那古城之下红萼初发的梅花,那月夜之中横斜的花树,未尝不是他思念中昔日恋人美丽倩影的化身,然而,造化弄人,浓烈的爱意只能化作异地的相思别离之恨。“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他以归鞍晚到比喻时光错过的憾恨之感,以湘妃血染梅枝来寄寓对合肥恋人的刻骨相思之情,梅花在他的词中宛然成为昔日恋人的投影,寄托着他一生难忘的情感归依。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自己的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以如椽巨笔写纤小梅花,“寒心未肯随春态,洒晕无端上玉肌”之句,画出了梅花的色泽俨然是一付醉美人的丰韵。东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诗云:‘纷纷初凝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认为:“林和靖赋梅花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殆二百年。此语一出,和靖之气遂索然矣。”这也恐怕是一家之言。

清瘦高雅是梅花之形象,这是诗人们描述的一个热点。宋代范成大在《梅谱后序》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也许正基于此。诗人笔下的梅多是“疏影横斜”,决无浓密艳丽之姿。崔道融《梅花》:“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这首诗从梅花的神韵这一角度,强调了梅花新妍寒香,明艳冷媚的韵味之美。秦观有如下之问“愁把梅花,独自泛清尊。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毛滂笔下的梅枝枝皆瘦:“杏花时候,庭下双梅瘦”,“烟暖枊惺松,雪尽梅清瘦”,“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瘦的恐怕不只是梅,还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他吧?梅虽瘦,却愈见其清峻之姿、幽独之格,也极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欣赏之意、怜爱之情。毛滂的一句“雪尽梅清瘦”道尽梅的神资。宋代的毛滂对梅的酷爱,时人共知。怜惜之极,他常把梅花当作人。在《上林春令》中,天寒夜雪,自己在温暖的床帐中,却还惦记冰天雪地里的梅花:“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梅若有情,必为之动。又如《浣溪沙》中“多恨肌肤元自瘦,半残妆粉不深匀,十分全似那人人”,这淡妆素面肌肤如雪的,究竟是梅花还是“那人人”,已然分不清了。他还写过:“烟暖柳惺松,雪尽梅清瘦”,意思是:春日凝烟,柳枝揉开惺松的睡眼,积雪融化,梅花身姿更显瘦削清峻。其对仗工整,句意精巧,深为后人所称道。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先生与超山梅林结下不解之缘,痴情咏叹出“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其实梅花之美不在于梅林一片,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杜甫的“江边一树垂垂发”,林逋的“水边篱落忽横枝”,苏轼的“竹外一枝斜更好”,秋瑾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都是神来之笔,得意之笔。

梅花的美还有一个有名的典故。“六一居士”欧阳修的“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句,就出典于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女寿阳公主。据传,人日(正月初七),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有梅花落在额头,成五出之花,挥之不去。宫女争相仿效,自后有梅花妆。

梅与诗人相怜相惜,完全成了诗人心境的代言人。在诗人眼中,梅还是解情知意的良伴,是遣兴抒怀的佳友。诗人借梅写人,因梅忆人,爱人故把梅之神韵迁移于人,爱梅又将人的柔情寄托于梅,人中有梅影,梅中有人情。南宋词人潘牥的“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描写的是独自倚楼,怀人赏梅之感,人称“有尺幅千里之妙”。郑獬在怀念友人时“把酒对红梅”,希望故人也在“尊前苦相忆”;那写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蒋捷在饱尝世态炎凉穷困潦倒时,便自言自语“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梅,与人同愁同恨同怨同叹,多少故国之念,落寞之怀,伤世之情,寄寓其中。亡国之君李煜“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从“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的奢侈生活,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楚囚岁月,他难免会发出“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的怨叹。只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痛像落梅一样拂之不去,难以消除。陆游对梅花的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但陆游对梅花的爱,并不仅仅是孤芳自赏和怀才不遇的感叹,而是把对梅花的爱与忧国忧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行遍茫茫禹画州,寻梅到处得闲游。春前春后百回醉,江北江南千里愁”。陆游的赏梅,绝对不是寻常的“花前月下”,“借酒浇愁”,他的“百回醉”,是由于“江北江南千里愁”,是国家的内忧外患,人民的苦难深重。“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这里所说的梅花消息,实际是借指南宋政府偏安一隅,满朝文武无人过问铁蹄下中原人民的生死。陆游一生与梅有不解之缘,而梅花也见证了他和唐婉那段凄美的爱情。陆游的痴情老而弥烈,在八十一岁那年再次梦到沈园,作《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放翁刻骨铭心的痛楚依然未减,无语地凝视着在这沈园中忽隐忽现的梅花,耿耿于自己再无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悔憾,看当年一掷柔毫泼下的墨迹犹锁壁间尘,想玉骨久沉泉下土,触景生情,眼中流血,心内成灰。陆游一生的哀怨伤痛悔恨愤懑等都集聚在这句“只见梅花不见人”上!

梅花之所以受人垂青,蒙人厚爱,还在其“冷香凝到骨,琼艳几堪餐”。梅花清香可人,浓而不艳,冷而不淡。唐诗人李群玉的“生在幽崖独无主,溪萝涧鸟为俦侣。行人陌上不留情,愁香空谢深山雨”,周邦彦的“冻梅寒更香”写出了梅花寒而不改其香。暗香袭人是梅花之神韵,这也是诗人们探究的一个内涵。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朱敦儒的“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陆游的“二十里中香不断”、“相逢只怪影亦好,归去始惊身染香”,晃补之的“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奇彻”,袁枚的“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吴淇的“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写的都是梅花的幽香。清词人郑侠如的“洗尽铅华独淡妆,孤情偏爱水云乡。耻同桃李媚春光。已托焦桐传密意,更邀明月伴幽香。一枝寒玉倚横塘”,把有形的花色写得神采飞动,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处处可感。我们知道,在所有咏叹梅香的诗词中最为人们欣赏和称道的则是元代高明的“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的句子。

梅花是女性美丽青春的象征。梅赢得了古今女子的喜爱,酷爱梅的女作家既有名门淑女,英雄侠女,也有青楼才女。旷世才女、婉约女皇李清照凭借着独具的蕙质兰心早得神斧之功,梅花身上柔韧坚贞的品格映衬着女词人独特的丰神气质——内有傲骨,外无傲气。她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字里行间流淌着青春的明朗与羞涩,生动形象地表现豆蔻少女的娇羞之态。“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间接赞美梅花沁人心脾的幽香和含而不露的无限,由形入神进行刻画,此二句被人誉为“深得此花之神”(《静志居诗话》)。她在《满庭芳》中说“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盛赞梅花即使只剩下枝干也依旧风韵美妙,显得旨趣高远。纵情欢乐时,李清照“常插梅花醉”,轻快郊游时,“归来笑捻梅花,春在枝头已十分”。南渡以后,丈夫去世,颠沛流离,留给她不尽的孤独与凄凉。此时的她有“故应难看梅花”之叹,以往那夫妻相伴赏梅“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情景已一去不返。心绪悲愁之至,即使是“柳梢梅萼渐分明”的早春时节,她仍“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而到夜深之时,竟传来不知何人的笛声,“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梅心与人心同时闻笛而惊觉,愈添伤感,更显凄凉。她写的《渔家傲》情致高雅,秀韵天成。“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若不是造化的垂青,若不是有着与梅花一般玲珑的心性,又怎会吟咏出“此花不与群花比”的词句来;其中“玉人浴出新妆洗”之句将初绽的梅花比作雪映凝脂,半露芳容,含情脉脉的出浴美人,写出了寒梅的无限活力与美感。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有些句子大概是受其影响吧!据说“闺阁隽才”朱淑真才与李清照几可比肩,死时年仅22岁。她的“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用梅花的孤寂冷艳,衬托清雅高洁的意境。寒冷的月光,轻洒出疏落梅枝摇曳的身影。“一枝和月香”月光也染上了梅香。看似明里写花实则是写作者自已的愁苦哀怨越来越多,凝结成驱逐不尽的寒意,营造了一种孤寂冷艳之气氛,让人感其无可奈何的心。宋代会稽歌女洪惠英自己填吟梅词:梅花似雪,刚被雪来相挫折;雪里梅花,无限精神总属他;梅花无语,只有东风作主。传语东君,且与梅花作主人。在雪与梅的似与不似的对比中,写雪对梅的摧残,再现了被霜雪埋没下的梅花的刚毅坚韧和悲苦。魏夫人的《江城子》“别郎容易见郎难。几何般,懒临鸾。憔悴容仪,陡觉缕衣宽。门外红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晓妆楼上望长安。怯轻寒,莫凭栏。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 显漏出闺阁少婦的孤寂心意,让人不禁为她的超绝才情、不幸遭际而悲叹不已。吴淑姬聪明貌美,能诗善词,被一富家子弟强占,反被诬以奸淫而遭定罪判刑。府衙僚吏观审后置酒席,命她脱枷侍饮,以冬末春初之景为题作词自咏,即席作《长相思令》:“烟霏霏,雨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太守因此将她释放。张淑芳的《满路花?冬》“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欲睡难成寐,音书绝。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寒衣弱不胜,有甚遥肠,望到春来时节。孤灯独照,字字吟成血。仅梅花知苦,香来接。离愁万种,提起心头切,比霜风更烈。瘦似枯枝,待何人与分说。”笔端流出的岂止是万端愁绪和哀婉清泪,根本就是杜鹃啼血,声声呕泣令吟者闻者也断肠。元代的盛贞一以咏梅著名,她自幼就遍览群书,嫁为人妻不到十年,丈夫就不幸去世,她的《述怀》诗“竹屋梅花怜晚节,藜羹蔬饭耐清贫。一灯教子丹心苦,半世纫针白发新”,逼真地描绘了一幅清贫自守的生活图景。女诗人的冰雪情怀与梅花深相契合,于是,梅花成了女诗人的化身,她以“冰溪瘦骨绝尘埃“的梅花自比,以极大的热情歌咏梅花,先后写下《梅花诗》百首。清末有一位酷爱腊梅的女曲家叫俞庆曾,她的“一样月明中,疏影横斜好;一样梦罗浮,江城何处箫?一样巡檐索笑立廊腰,怎忍寒忘却西风峭。觑清标几回欲画笔难描,爱清标秋波兰芷输君俏。”此曲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另人回味无穷。鉴湖女侠秋瑾更喜赋梅花,她共写了十四首咏梅诗,其一云: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侠女笔下的梅,傲然有峥嵘之象,隐隐有风雷之声!女诗人以智慧的火焰向世界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女性的价值。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为万民所爱,举国上下推之为国花的呼声甚高,究其原因,是她最能代表中华儿女百折不饶、奋发图强的性格,象征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彰显着不屈不挠、巍然独处的高尚气节。它先春而放,一花独开,报春而不媚春,冰清玉洁,超凡脱俗,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吗?

吟梅诗,诵梅词,自觉齿颊留香;赏梅姿,品梅韵,更觉神清气爽!梅花,排风月而迥出,傲霜雪而独立,在中华大地上永远飘逸着幽香。

【国学经典】刘先银老子道德经逻辑分析


《道德经》版本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传承的过程。汉朝文景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晋朝讲玄学,唐代追踪认祖老子李耳也崇道。所以老子被称作《道德经》,这是《道德经》的来源,与时代发展,与文化形成是一脉相承的。修改锤炼是一个重要的认识和提升过程。从出版的角度帮助大家理解版本更新的来说,古老的就是出版之前的书稿,没有经过校对的稿件。

历史上,譬如说,现在都说王羲之是书圣,为什么?现有《道德经》当然版本还是河上公、王弼版本高级!读者、研究者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

我怎样认知万物的初始的样子呢?

就是依据道。

“道”不是光从文字里读出来的,更是靠感悟出来的。所谓“道生万物,万物皆道”,世上一花一木、风声蝉鸣,生活中众生色相、嬉笑怒骂,都有“道”的踪迹。

经典是什么意思?

经典就是知道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治国的方略,人民的规范,所有的一切都由经典来制约的。那个时候中国就在《周易》经典的指导之下,但是中国的经典和印度的《奥义书》和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有一个根本的区别,他的经典是宗教型的,中国的经典是人文型的,不一样的。他这个经典说是有先知,先知听了神的教导,听了上帝的教导写下来的。还不是先知写的,唯独他能够听到上帝的声音,然后把上帝的旨意写成了经典,所以他神圣不可侵犯。中国的经典是不是上帝写的呢?没有。伏羲、文王、孔子都是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就可以不断地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这种思想就是来自远古的《周易》。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原文 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解读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