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迁移的概念

(2012-05-26 21:23:19)
标签:

教育

教育心理学

学习迁移

分类: 教育心得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迁移在日常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人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将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一种外文;儿童在做语文练习时养成爱整洁的书写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完成其他作业时形成爱整洁的习惯。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学习迁移的现象。学习迁移其实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为了概括全部迁移现象,心理学家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由此可以看出,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可以迁移。,人们所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可以用迁移的道理加以解释。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学习迁移的影响有种种不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育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类。

(一)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1.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例如,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后再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时就会发生正迁移;阅读技能的掌握可以促进写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学会了跳山羊,跳箱技术就能很容易掌握。在教育工作中所说的为迁移而教,就是指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2.负迁移

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例如,刚刚学习过小数的学生可能会把1%写成0.01%;在打网球和羽毛球之间就有负迁移的作用。这是因为两种运动的刺激类似(都用球拍打球),而所要求的反应不同,打羽毛球要求手腕的动作,打网球要求整个手臂的动作。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刚学习骑i轮板车时,会感到很不习惯,他们的骑车技术可能还不如原来不会骑自行车的人。这是因为骑自行车对骑三轮车产生了负迁移。对着镜子画画,会画得很慢、很难看,这是由于已经建立的手眼协调关系与在镜面条件下的手眼协调发生了冲突,造成其对新条件下的绘画产生了干扰作用。

在有些情况下,正迁移和负迁移会同时发生。一种语言的学习会有助于学习另一种语言,但有时候前一种语言的发音规则、语法规则等也会干扰第二种语言的学习。

(二)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1.水平迁移

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等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是处于同一层次(抽象与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或者说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例如学生在学习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概念时,这些概念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处于同一水平,同一层次,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水平迁移。即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致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迁移。

是不是只有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迁移呢?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很多情况下后继学习也可能对先前的学习发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心理学家也看做是学习的迁移。所以水平迁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顺向迁移,它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二是逆向迁移,它是指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即后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影响前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

就像正迁移和负迁移一样,在有些情况下,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也会同时发生,即先后学习的两种经验之间互相产生影响。

2.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与抽象的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或者说是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概括和抽象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比如低水平的技能向高水平技能的迁移,如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学习用于乘除法运算规则的学习。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经验是按照抽象、概括的不同水平而有层次地组织在一起的。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说,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在其形成的认知结构方面,是一种上位结构;有些学习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低,其形成的认知结构属于下位结构。以“角”与“直角”这两个概念来讲,其抽象性与概括性就不同,前者抽象性与概括性较高,在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处于上位,叫上位概念;后者抽象性与概括性较低,其形成的认知结构处于下位,叫下位概念。这两个概念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两个不同的层次。因此垂直迁移也就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类迁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二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三)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般迁移

一般迁移也叫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布鲁纳(1960年)非常强调这种迁移。他认为,普遍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如果将习得的这些原理、态度应用于以后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则后继学习将会变得较为省力、有效。也就是说,学习了基本的、普遍的概念或原理,可作为学习其他类似知识的基础。例如,如果掌握了有理数的计算,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各种运算的学习。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去学习”,那么就会使后继的学习效率提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越基本,则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泛,迁移的范围也越普遍。

2.具体迁移

具体迁移也叫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如在跳水运动的各个项目中,其基本动作都是一样的:弹跳、空翻、入水等。如果运动员在某一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他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组合,新的学习内容就能迅速掌握。在这里仅仅是把旧的动作经验成分组合于新的动作序列中,而原有经验成分并没有发生变化。小学生在学完整数的加减乘除以后,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就可以把已有经验加以重新组合来解决问题,而在后者的学习中并没有增加新的心智动作。特殊迁移的范围仅限于有限的情境中,不如一般迁移广泛。

(四)根据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

1.远迁移

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时,即产生了远迁移。远迁移是指已习得的知识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如学生在数学中学习到的逻辑推理规则运用于物理或化学问题的解决。

2.近迁移

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比较相近的情境中。就是指已习得的知识在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的应用。如学习写记我熟悉的人这类题材的作文时,先写《记我的妈妈》,掌握了有关规则,可以迁移到《记我的老师》的写作。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假定我们同意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那么,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学校中的学习迁移是无所不在的。也就是说学校中的学习无一不有迁移的作用。从教育目标的观点着眼,我们所期望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影响(正迁移),假如学校的学习不能发生某种迁移,那么,今天的教育就差不多是毫无成效的。所有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未来,因此,有人主张学校教育“为迁移而教”。所谓迁移的意义指的是什么呢?

(一)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

学习迁移与学校教学目标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当前新知识激增的时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

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理解、行为、态度等,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迁移能使学生在不同的实际情境中,用已学得的知识解决面临的问题,例如,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迁移到次日或下周及期末将要进行的作业练习、测验、考试中去。这必然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对教师也是一样,通过探讨学习迁移的规律,对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恰当地编排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等等,必然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间接作用

学习迁移的间接作用也就是学习迁移对学生在学校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学生在学校中或许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但当他们在校外、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有时不善于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因而新生一代的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学校如何适应知识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呢?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的那样:“要使课堂学习为应付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所面对的每一种情境都有所准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这是可能的,但教育的主要目标或功能仍然并不在于向学习者提供那种适用于日常生活问题的知识。教育的这种‘社会功利’目标早已被抛弃,因为它是不切实际的。在非职业性的课堂学习的大多数场合下,迁移的目标被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先前的学习经验能促进以后的课堂学习课业的学习的话——尽管这样习得的知识既不适合于、甚至也不能应用于课堂以外的问题。当然,假使这种知识适用于生活问题,那就更好了。”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面向未来,即认为学生能够将他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学校以外的情境和问题上去,能够对新的问题情境产生最大的适应。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为了将来。学生为了以后的职业而学习技术,为了以后的应用而学习数学运算技巧,为了将来更有效的社会交往而掌握语言技能。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从而使迁移达到最高最广泛的水平,也就能从学校生活转移到社会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