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我国的天气已经和10月完全不同,刚来到11月上旬,南下的大寒潮就算是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强寒潮南下给全国带来了大范围降温,无论是塞北还是江南,青藏高原或是南海之滨,都清一色的遭遇寒潮降温影响,部分地区过程降温超过16度。同时还给我国华北黄淮东北西北多地带去了降雪,尤其是内蒙古东部和辽宁,更是出现了百年一遇的超强特大暴雪。
而在中旬的平静天气过后,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又开始有了增多增强的迹象,特别是11月19日起,一股较强冷空气还将再次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地区,中央气象台的预报认为,未来10天(11月18日-11月25日),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南疆盆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度,这么来看,这个11月,我国不少地方气温确实要转为偏低状态了。
那有的网友要问了:这是不是和拉尼娜有关系?今年冷冬确定了?目前,拉尼娜现象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已占主导地位,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指出,大约有90%的几率会在整个冬天持续,可以说,今年的拉尼娜已成定局。实际上,拉尼娜的效果来得非常迅速,以至于气候学家们已经在地球大气层中观察到了拉尼娜产生的大气响应——10 月NOAA官宣拉尼娜现象后,印度尼西亚群岛附近的对流和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同时太平洋中部的对流和降雨量较少,赤道太平洋部分地区的信风强于平均水平。
图为2021年10月向外长波辐射OLR数据及距平,值越小,表示云雨和对流活动越活跃,反之为不活跃
这种变化意味着,刚刚才宣布的拉尼娜,已经正迅速的在海洋和大气之间建立联系,因为偏冷的表层海水正增强沃克环流——整个厄尔尼诺-拉尼娜系统依赖于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热带太平洋表层由西部相对温暖的海水和东部相对凉爽的海水组成。空气在温暖的西太平洋水域上升,形成云和雨;风在大气中从西向东吹;空气从较凉爽的东部下降;在地表附近,风从东向西吹,这就是经典的沃克循环。
在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更加偏冷的热带中东太平洋,会强化这一环流模式,信风也变得更强,西太平洋更暖,上升气流以及云雨活动更加活跃,并且由此引发全球性的气候异常。
随着拉尼娜大气响应在地球大气层中逐渐出现,这意味着10月不仅海洋表面的拉尼娜继续存在,而且它确实要开始影响到大气层,11月全球不少地方出现的异常气候或是极端天气,就可能和拉尼娜产生的气候响应有关。
当然,2020-2021年的冬天也出现过了一次拉尼娜,结合今年的拉尼娜年组成了一次“双峰拉尼娜”,但实际上,即便都是拉尼娜,这次拉尼娜和上一次拉尼娜事件的具体特征不同,从现有的各种气象数据上看,这次拉尼娜的特征下,更易导致全国多地冬季气温偏低,且南方大部偏干燥。比如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中就指出,2021年12月-2022年2月,我国多地气温可能偏低。
但美国专家也指出了另一个奇怪的迹象——目前模式预报指出,拉尼娜现象持续到 2022 年春季(3 月至 5 月)的可能性约为 50%,这是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这会是第三次拉尼娜的预兆吗?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天并非史无前例,比如1973年-1976年、1998年-2001年确实出现过连续拉尼娜,但这是相当不寻常的情况。但由于时间尚早,具体情况可能要等春季结束才能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