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2-08-31 07:39:5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相关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及工作单位:宾川一中 许志李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代叙事散文。这些文章,或记载政治外交风云变幻,或记载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生学习本单元,主要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说的巧,说得妙。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学习领会古代仁人志士伟大的思想品行,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可以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课文。我们学校招收的高一年级新生,是在划定的片区,即宾川县的宾居、州城两个乡镇的农村学生。他们在初中小学的学习阶段,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阅读面和知识面都相对狭窄。因此,引导他们学习,尤其是接受诵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左传》一书的基本情况和在文学、史学里面的价值和地位。
2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把把握文言实词贰、军、过、厌、亡、西、图和文言虚词以、于、之、因、其的意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和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情节安排的技巧和方法。
难点:《左传》叙事特点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导语:《史记·平原君列传》“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话要讲究艺术,才有无穷的威力。今天我们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要学习不古人说话的艺术。

2、播放多媒体。

1、听讲、看图片、视屏等多媒体资料。

2、记住“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作家、作品、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1、   读相关资料,勾画圈点。

2、   强化记忆。

理解相关资料,为研读课文、探究问题铺路搭桥。

三、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学生讨论,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君的

烛之武是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从四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

第三,晋君不可信。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

2、学生探究,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3、探究学习: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4
、学生诵读文章,小组内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再作补充。最后教师加以明确

明确:本文善于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1、   听课文朗读录音。

2、   诵读课文。

3、   研读课文。

4、   讨论探究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赏读品味,探究写作特色

 

分小组诵读,合作探究

1、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而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富有文学意味的一部分。请学生说说本文说辞的特点。

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课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文章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着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

2、本文叙事波澜起伏,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学生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

 

分小组诵读,合作探究

 

 

五、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 假如你是烛之武,你怎样劝说秦伯,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点拨:历史中的烛之武凭借着自身的机智和高超的辩论技巧说退了秦伯,解除了郑国的危险;若换成其他人,也许历史将会改变,所以机智的头脑和高超的辩论技巧值得我们永远追求。

2、分小组讨论:如果分别以秦、晋、郑三国史官的身份重新记录这一历史事件,将如何写?可适当加以合理推测。

点拨注意写作目的与文章剪裁的关系,学习本文铺垫的巧妙。

 

 

 

六、作业布置

 

1、课下熟读课文,总结归纳本课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的特点。

2、结合本课的学习,总结归纳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分析评价文言文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伏笔巧妙、行文缜密

临危受命——大度宽容、不卑不亢

说退秦师——委婉曲折、步步进逼

迫晋退兵——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

项目

评分细则

评分

课堂

表现

40

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并有自已独立的见解。

40

基本上能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30

能认真听课,并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但有分神的现象。要教师约束。20

在教师的约束学习活动不佳。

15分或以下

 

作业

完成

20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并有独特见解。

20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

15

基本能按时完成。

10

有不交作业或抄袭等的现象。

5分或以下

 

小组

活动

40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有独立见解,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40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爱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

35

能参加小组活动,与同学合作愉快。30

达不到以上要求。

20分或以下

 

总评

80分以上评优,70-80评良,50-60评合格,50分以下评不合格。

总分:

等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推行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贯彻落实高效课堂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他们在课堂学习、讨论、探究。

2、突出合作探究精神。高效课堂强调小组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合作探究。

3、渗透古代文化精髓。学习文言文,应该再教学中渗透古代文化的精髓。

4、强化读写训练。读写训练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本科教学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行文特点和写法,并在课后实践,强化练习。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文言基础知识应该再讲解细一些。

2、训练的量应该再合理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