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2-08-31 07:39: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相关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及工作单位:宾川一中 许志李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代叙事散文。这些文章,或记载政治外交风云变幻,或记载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生学习本单元,主要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说的巧,说得妙。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学习领会古代仁人志士伟大的思想品行,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可以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课文。我们学校招收的高一年级新生,是在划定的片区,即宾川县的宾居、州城两个乡镇的农村学生。他们在初中小学的学习阶段,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阅读面和知识面都相对狭窄。因此,引导他们学习,尤其是接受诵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左传》一书的基本情况和在文学、史学里面的价值和地位。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把把握文言实词贰、军、过、厌、亡、西、图和文言虚词以、于、之、因、其的意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和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情节安排的技巧和方法。
难点:《左传》叙事特点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 |
1、导语:《史记·平原君列传》“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话要讲究艺术,才有无穷的威力。今天我们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要学习不古人说话的艺术。 2、播放多媒体。 |
1、听讲、看图片、视屏等多媒体资料。 2、记住“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作家、作品、背景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
1、 2、 |
理解相关资料,为研读课文、探究问题铺路搭桥。 |
三、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
1、学生讨论,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君的? 烛之武是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从四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 第三,晋君不可信。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 2、学生探究,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3、探究学习: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再作补充。最后教师加以明确 明确:本文善于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
1、 2、 3、 4、 |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四、赏读品味,探究写作特色 |
分小组诵读,合作探究: 1、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而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富有文学意味的一部分。请学生说说本文说辞的特点。 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课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文章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着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 2、本文叙事波澜起伏,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学生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 |
分小组诵读,合作探究。 |
|
五、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
1 、假如你是烛之武,你怎样劝说秦伯,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点拨:历史中的烛之武凭借着自身的机智和高超的辩论技巧说退了秦伯,解除了郑国的危险;若换成其他人,也许历史将会改变,所以机智的头脑和高超的辩论技巧值得我们永远追求。 2、分小组讨论:如果分别以秦、晋、郑三国史官的身份重新记录这一历史事件,将如何写?可适当加以合理推测。 点拨:注意写作目的与文章剪裁的关系,学习本文铺垫的巧妙。 |
|
|
六、作业布置 |
1、课下熟读课文,总结归纳本课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的特点。 2、结合本课的学习,总结归纳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分析评价文言文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
|
|
板书设计:
临危受命——大度宽容、不卑不亢
说退秦师——委婉曲折、步步进逼
迫晋退兵——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
项目 |
评分细则 |
评分 |
|||
课堂 表现 40分 |
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并有自已独立的见解。 40分 |
基本上能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30分 |
能认真听课,并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但有分神的现象。要教师约束。20分 |
在教师的约束学习活动不佳。 15分或以下 |
|
作业 完成 20分 |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并有独特见解。 20分 |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 15分 |
基本能按时完成。 10分 |
有不交作业或抄袭等的现象。 5分或以下 |
|
小组 活动 40分 |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有独立见解,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40分 |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爱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 35分 |
能参加小组活动,与同学合作愉快。30分 |
达不到以上要求。 20分或以下 |
|
总评 |
80分以上评优,70-80评良,50-60评合格,50分以下评不合格。 |
总分: 等级: |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推行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贯彻落实高效课堂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他们在课堂学习、讨论、探究。
2、突出合作探究精神。高效课堂强调小组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合作探究。
3、渗透古代文化精髓。学习文言文,应该再教学中渗透古代文化的精髓。
4、强化读写训练。读写训练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本科教学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行文特点和写法,并在课后实践,强化练习。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文言基础知识应该再讲解细一些。
2、训练的量应该再合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