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也叫做故事情节,指的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存在于任何一部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作品中。作家在这类作品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典型人物,而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是通过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显示出的。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又主要表现为人物的性格冲突。由此可见情节与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就以《三国演义》为例,谈谈两者的关系。
一方面,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的性格特征决定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构成。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利用蒋干明访旧友暗探军情的机会,巧施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蔡瑁、张允二员大将。身为吴国大将的周瑜为人心思缜密、多谋善断。当他见到曹操正在训练水师,便觉察到若让蔡、张二将训练成水师,就会对本国不利,故破曹须先除此二人。恰巧此时旧识蒋干奉命前来劝降,而蒋干此人志大才疏,迂腐怯懦,又狂妄自大。周瑜巧妙地利用蒋的性格特点,设下计谋:先是在群英会上佯醉,后又故意与蒋同睡一床,让蒋窃得“书信”,听得“密报”,一步一步引其掉入圈套。蒋干急于事功的心态更是帮了周瑜的大忙,,没等细系分辨就匆匆赶回曹营报信邀功去了。曹操为人,暴躁易怒,对刘表旧属蔡、张二人心有顾忌,再听得蒋干的回报,也容不得细想,立刻下令处斩了二人。至此,周瑜的反间计可谓大功告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推动情节的不是别的,正是三位主人公的性格。曹操虽老谋深算,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他刚愎多疑,暴躁易怒的性格缺陷,做事往往后知后觉。心思缜密、多谋善断的周瑜深知曹操弱点,同时他很了解旧时同窗的性格特点,所以反间计得以成功实施。可以说,“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情节发展是周瑜、曹操、蒋干三个人物发生联系后,性格冲突的必然结果。
罗贯中把张飞塑造成粗鲁、勇猛、憨直的英雄形象。张飞孤军被敌追赶,援兵未到时,命令军士在马尾绑上乱枝,在阵前来回奔驰,弄得尘土滚滚,人喊马叫,使敌军疑惑、观望,不敢上前。曹军不上前是因为有个刚愎多疑的统帅——曹操。他认定张飞是个有勇无谋的莽汉,想不出什么计谋,故见到眼前的阵势,深信不疑,恰恰忽略了张飞粗中有细的一面。正是曹操和张飞的性格碰撞诞生了长坂坡的故事。
由此可见情节不是作家随意编造的,而是决定于人物性格的实际。人物按着自己的性格逻辑发展变化,于是了表现为各种性格的故事情节。所以说,情节因人物活动而产生的。
另一方面,情节的发展也显示并推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发展。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深化并得到多方面的展示。孙权是构成三国鼎立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孙策死后,他占据江东,继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使江东兴盛起来。孙权周围有两股力量展开激烈的斗争。一股是以张昭为代表的惧曹派,一股是以周瑜为代表的抗曹派。孙权就是在内部这两种势力的角逐,外部与魏、蜀的矛盾斗争中过日子。长期处于夹缝中的孙权形成了夹缝式的性格,即观望、犹豫、焦虑,遇事往往举棋不定。曹操攻破袁绍后,遣使往江东,命令孙权送儿子入朝随驾,实际上是要扣留人质以牵制孙权。孙权犹豫不决,他召周瑜、张昭商议。张昭主张送人,周瑜坚持不送,后因母亲吴太夫人赞同周瑜的意见,这才作出了不遣子的决定。伐黄祖前,他召文武商议,张昭认为丧期未满,不可动兵;而周瑜说报仇雪恨,刻不容缓。孙权又犹豫不决,后来甘宁从黄祖方面来降,孙权才下定了攻伐黄祖的决心。赤壁大战前,孙权在与曹操是战是和的问题上犹豫不定,亏得当时周瑜、孔明、鲁肃等一批青年精英再三劝说和启发,加之许多武将抗敌勇气的感染,才使他下定了迎战的决心。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示了孙权遇事犹豫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发现孙权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遇事经过一段时间犹豫后,孙权一般能下定最后的决心而不动摇。比如他在决意抗曹后,即拔剑砍掉奏案一角,对众文武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孙权犹豫之后有决断,决断会弥补犹豫之不足。人物性格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丰满圆润,有血有肉。
所谓“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的动乱,造就了曹操这样的一世枭雄。曹操能崛起于群雄之中固然因为其自身有许多过人之处,但也与当时的形势、社会环境有很大关联。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使曹操形成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性格磨砺得残暴、奸诈自负而又多疑。于是就有了恩将仇报杀吕伯奢全家、心事猜透斩杨修、头痛不治杀华佗等广为人知的故事,又在这些故事情节中曹操的性格发展得愈加暴戾多疑,老奸巨滑。所以说,人物的性格因情节的发展而显现。,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的。
从上述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情节是展示性格的生活基础;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因素。情节的发展,其内在根据是人物性格。正是人物性格影响并有时决定着事件的进程,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如高尔基所说“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
情节促进了人物性格形成、发展,它是塑造丰满鲜明的人物的重要手段,它的任务就是把人物安排在让他有可能最充分地展示自己性格的情境中。情节和性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① 《三国演义》(罗贯中 著,南方出版社出版)
② 《<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陈雪良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 《三国志吴主传》(陈 寿 撰,中华书局出版)
④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 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