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马人,白族古老文化的守护者

分类: 散文 |
那马人,白族古老文化的守护者
和四水
-
当你在大理游完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那么就西进,进入剑川看看木雕、听听石宝山的白族对歌。这样你对白族家园、风土人情、秀美山川有所了解,如果你还不尽兴,那么请你向南行81公里,这里真的有一个81村委会,它就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了。
在81,你会看到有一坝较为平整的田野,剑兰二级公路从中间穿越,两边阡陌交错,人影点点,远处蓝天白云下山峦连绵,牧歌悠扬,这里称之为怒江第一坝——通甸大坝。在其周围分布的各个村落,你很快就看出,这也是青瓦白墙、“一房两耳”,“三方一照壁”的白族建筑。你走进哪一家,就会看到黑布包头,或者戴线帽,身穿领褂的妇女,她们用与剑川差不多的白族口音热情地邀你进家小坐。再往西,随箐而下35公里,就进入金顶镇,也看到一样的民居建筑和民族服饰。这就是兰坪境内的白族,除了拉井东部有一部分白族外,白族就分布在通甸、金顶一带。也许你会说,兰坪的白族与剑川一样嘛,那你错了。从澜沧江干热河谷地带直到高寒山区的广大地区,从西部澜沧江河谷沿岸的缓坡地带、台阶地再到中东部地区的山间槽地、半山区,都有白族聚居点,白族支系那马人是分布在澜沧江沿岸和啦井、河西一带,那才是兰坪白族的秘境家园。
那马人是白族的一个支系,是兰坪白族区别于其他地区白族的亮点之一。白族是兰坪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为自治民族之一,人口近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46.47%。县境内的白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金顶、通甸和啦井东部等地的白族;一部分是澜沧江沿岸及啦井西部、河西等地的白族支系中的“那马人”。
那马人是土著民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中,从邻近的洱海区域、鹤庆、剑川、云龙、丽江等地的少数民族先后迁入兰坪定居,也有少数是明清来自南京应天府、江西吉安府等内地戍边的汉族和流民,他们长期与当地的白族生活在一起,在彼此交往和通婚过程中变服从俗,融合于白族中,也就变成了那马人。
那马人没有文字,一直通用汉文。最早出现这个白族支系称谓的是清余庆远《维西见闻录》称为“那马”,之后在许多志书和学术研究论文中通用“那马”称谓。但据传,这个民族曾经为丽江木府拉过马,为了避讳,把拉马书写成拉玛,已经约定俗成,因此,在许多报刊中出现“拉玛”一词。
那马人,是最纯粹的白族。许多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对那马人的族源迁徙、宗教崇拜、婚姻血统、语言归属等方面研究表明,那马人相对是弱势群体,处于相对的自我封闭与保守状态,保留着古老的白族文化。那马人的“开益”调,是民间传情达意、感情交流的民歌。它采用“二七一五”(两行七字一行五字)的句式,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它注重字、句、格式要求严谨外,还讲究押韵和声调的协和统一,注重措字谐音,以及运用排比、对仗,比、兴等艺术手法,是白族保存最完整的文学样式。那马人口口相传,创作了大量的故事、民谣、古歌等优秀口头文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歌《白子王》。它采用开场白说白、引唱、独唱、合唱等多种形式,结构运用那马人“三七一五”句式,思想性、艺术性都具有较高的文学、历史、民俗价值。
《白子王》讲的是,嘉靖年间,在兰坪烟川那马人孪生兄弟金来拐、拐来兄为了推翻日迁(今大理城)王的封建统治,举旗起义的故事。
起义军战无不胜,所向披糜。从中排出发,一路攻克分江、共兴、沙坪、上关,直捣日迁城(大理)。在大理城内,白子军与敌军厮杀激烈,难解难分,尸首遍地,血流成河。由于大理城街深巷密,白子军因地形不熟,伤亡惨重。后来,白子军管家临阵投敌,出卖了白子王,白子王兄弟不幸战死。起义虽然惨遭日迁王的残酷镇压而失败,但是两兄弟的英雄壮举,当地人民代代相传。“白子王”成了那马人一曲悲壮的民族英雄抗争史歌。
杨玉科(公元1838-1885年),字云阶,白族支系那马人,云南省兰坪县营盘镇沧东办事处西营村人。《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中写道:“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率广武军出镇南关(今友谊关),进驻谅山,设伏大败万余法军,数战皆捷,毙伤大批法兵。因西线主将、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自退,弃谷松、观音桥、车里和谅山,撤入关内,杨玉科孤军奋战,未能奏效。法军北上,直抵镇南关。1885年初,誓死出关奋战,击退法军,乘胜追击。不幸中炮身亡,妻牛氏亦以身殉夫。清廷追赠太子少保,溢武愍,于大理、镇南关建祠祀之。”
《白子王》《悲壮英雄》都是白族那马人的英雄史诗。千百年来,云岭大山和滚滚澜沧江养育了这方百姓,使各民族和睦相处,生生不息。也是这大山大江的威严,峰峦重叠,逶迤磅礴,惊涛狂啸,赋予了大山儿女勤劳、善良的天性,造就了大山汉子英勇无畏的秉性。
那马人,不仅是勇敢正义的民族,而且是勤劳善良的民族。以前,他们大都居住木楞房,现在一般居住一方两耳的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走进哪一家,你在二楼的正房里会看到“天地国亲师”牌位。天地国亲师,以前称为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祭祀对象。那马人,虽然没有文字,但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他们感恩天地,感恩君师,感恩宗亲。具有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明清以来,佛教、道教、儒教相继传入兰坪,在一些经济较为发展的地方,修建了观音庙、玉皇阁、魁星阁、文昌宫等庙宇,但没有形成单一的宗教,而是以崇拜为主。一般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本主崇拜。因此,在平时生活中是否注重自然崇拜,敬畏天地,勤耕细作,祭祀山神、土地神、五谷神、龙神等与生活有关的各路神灵,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安居乐业。其中规模最大的“祭天牛”,求天神保佑。崇奉忠君爱国,敬畏祖先。凡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大小事,都要敬献天地祖先牌位。特别对于祖先,每年腊月25要进行接祖,正月初(各个地方不同的日子)要举行送祖仪式。本主崇拜就是,那马人信奉多神教,各村诸神中以某神为该村的主神,被认为是保护本方本境之王。本主神中,除少数自然崇拜之神外,多系历史上被神化了的著名传说人物。逢本主生日、忌日、或者年终岁首都要举行庙会,迎送本主,为各村盛大的宗教节日。平时,它是日常事务的主管,比如,生小孩要去“落户”,死人要去“除名”,结婚要去“登记”,出门要“保平安”,家境不顺要“逢凶化吉”等等,像是办理必要的“合法”手续。
生活在那马人地区,由于受独特的崇拜意识影响,一股古老的文化和现代乡村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