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读有感查令十字街84号
(2024-04-24 14:50:46)
标签:
杂谈 |
爱看侦探电影的人,大多知道伦敦有一条贝克街,贝克街221B座曾经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寓所。在柯南道尔的小说里,福尔摩斯在这幢虚构的房子里巧思冥想,逻辑思辨,破了许多案件。
爱阅读书籍的人,想必也知道伦敦的另一条街道,这条街叫查令十字街,查令十字街的84号不是虚构的,而是一幢如今仍然矗立在那里的建筑,它是一段感人故事的发源地。
光阴流逝,查令十字街84号早已易主,但发生在这幢房子里的故事已被印刻在一本薄薄的小书中,至今感动着读它的人。
不知要怎样来形容我读《查令十字街84号》的心情。平静?感动?怀旧?遗憾?冥想?好像都有那么一点点。至今还没有一本书让我有如此多的感慨。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里面是一位名叫海莲.汉芙的美国女作家与伦敦一家二手古旧书籍商店的几位店员长达20年的来往书信。海莲从来不买没有读过的书,她认为那样做就像“买没有试穿过的衣服一样”,因而古旧书籍就成了她购书的唯一选择。正是这种有一点怪异的阅读习惯,使得她和查令十字街84号之间有了一段感人故事。
从1949年10月开始,几百封书信源源不断地来往在伦敦和纽约两座城市之间,到了1971年戛然而止,若不是和海莲有着文字神交的店员弗兰克突然过世,通信也许还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对这本书,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后感。一些人会觉得这是一本没什么意思的书,那些来来往往的书信全是一些买书卖书的例行手续,如弗兰克又找到一本利.亨特全集,海莲对一些书籍质量的调侃…,书信内容看似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也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从头到尾都显得平淡,甚至还有些啰嗦,这样的书果真有那么好吗?
如果真这样看,我也无话可说,因为此书确实如此。
但为什么另外一些人---而且还为数不少---却把这本书奉为“爱书人的圣经”?它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流传,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它呢?
我并不认为《查令十字街84号》有和“圣经”相同的高度,它毕竟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里面的文字也不具有安抚灵魂的力量。但我确实被这本书感动了。而被感动的那个“点”,于我是由文字传递的一种关切和温馨。
信件来往起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尤其渴望心灵的慰藉。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海莲和书店开始了书信往来,一句句真情的问候,一包包火腿、丝袜和鸡蛋等英国匮缺的物质从纽约寄往伦敦,让饱受战争蹂躏的伦敦人感受到人间温情。而弗兰克为海莲用心收集的古旧书籍也不断从伦敦寄往纽约,让爱书如命的汉芙惊喜连连。
人与人的相知相惜不一定要面对面才会发生,距离并不是心灵相通的阻隔。二十年,理解与默契在海莲和弗兰克的书信来往中滋生,直到弗兰克去世两人也未曾见面,海莲是在弗兰克死后的第三年才去到查令街,站在84号前,她满心感慨。但正是这份遗憾铸成了一种永恒,它使得没有金钱和欲望加持的友情变得更加醇厚与意味深长。
1987,《差令十字街84号》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不能想象这样一本书会被拍成什么样。那种不关乎爱情但令人遐想的语言,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愫到底要怎样表现。在网络上寻找了一番,始终没有找到电影视频。这样也好,有些书被声光演绎后会显得太现实,反而没有了那种朦胧美,就让脑海里保留着这本书的含蓄吧。
如今,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变成一家酒吧,但酒吧门前依然矗立着一块指示牌,上面标示着全世界的爱书之人心中永远的查令街84号。来此“朝圣“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他们都是冲着海莲和弗兰克们而来,除了缅怀过去的那些岁月,更是想要重拾世间久违了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