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帖子分别介绍了我是如何培养儿子的阅读兴趣并发展成自我阅读习惯。这次我想谈谈关于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为了培养儿子,我买了各种有关育儿理论及方法的书,有一本书是《早期认字、识字等于阅读吗?》我非常认同该作者的观点,即“早期认字、识字并不等于阅读”。现在有很多早教机构或学前教育机构推出各种各样的“培育天才”的“早期方案”、“识字游戏”,甚至宣扬什么“一岁儿童认字500”、“六岁儿童能说六国语言”,也有从网上看到有些妈妈喜滋滋地说“自家宝宝经过某权威机构评估,六岁认字2500个”等,甚至现在幼儿入小学考试必须认字达到500个以上,否则考不上好的学校。对此类现象,我不但不敢苟同,相反非常反对这种只在乎追求表面数量的做法,我不是全盘否定运用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早认字,但对于孩子开始认字的时间及认字量的多少,我同意Jim
Trelease的说法:“早未必好。”我更认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读书给孩子听,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观点而非只追求他已经能够认识多少个字(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但现在的一些早教机构及学前教育机构确实误导了一些妈妈,有很多妈妈只关注孩子的识字量,而忽略了孩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就比如我家老大在学习语文课本里“沉着”两个字,他已经能够把“沉着”准确地默写出来,但在造句的时候却出了大洋相,他造了一句“我沉着地在搭乐高。”这个就充分说明他认识了这个词,但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包括我也曾经犯过类似单纯追求数量的错误。当老大通过学习“Phonics”并结合分级读物,一本又一本地读了上百本书以后,随着着阅读量的增加,他非常快地就可以阅读300字以上的英文原版书,而且随着书中内容的增加,句型及用词也都一点点的复杂起来了,有些书的内容对于我这个非英语母语,习惯要先在脑中翻译后再理解的中国妈妈来说,渐渐地已经无法同步理解他所读的故事的内容了,所以就没想再多花时间问儿子一些问题和他讨论有关故事情节了,也就忽略了了解他是否真的理解他所读的内容。就在老大幼儿园毕业时的那个暑假,我请了另一所国际学校的老师在暑假夏令营教儿子和身边的一些朋友的孩子英语。当我非常骄傲地告诉老师,我们老大已经能读很高LEVEL的英文书时。老师问我:“那他是否理解那些书的内容?”我愣住了,我可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于是老师根据国际学校使用的母语国家的评估系统对老大的“阅读理解能力”做了一个评估,结果是他的实际理解能力比他的阅读能力要低。老师向我解释了为何国际学校要使用“Reading
Comprehension Assessment”的原因后,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学了“Phonics”后用“Spelling
Skill”可以拼读出很多孩子不认识的单词,他们能读出单词的音,并不意味着他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孩子自己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没有大人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并不能真正地吸收故事里的内容,所以在孩子建立起阅读能力的同时,要同时培养他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该怎么培养呢?这还是离不开大人的引导,这位老师告诉我:比如说当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大人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问孩子,问题一开始比较简单,比如“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你最喜欢那个角色?”等等,随着阅读难度的提高,问题也会随之提高难度,比如“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等等。最后就要让孩子复述这个故事。通过复述故事,可以提升他阅读时的专注力,培养他的语言组织条理性,等等。但是孩子复述故事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并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够培养出来的。
通过这位老师专业的指导,儿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快就提高上来,不过毕竟因为年龄的关系,他的理解能力始终低于他的阅读能力,这是需要时间的,孩子的成长是要有耐心的。通过这位老师的解释,我才发现“能阅读”与“阅读理解”是两个概念。只有理解所读文字的内容及意思才是“有效的阅读”,如果不能理解所阅读文字的意思,那只是一个“读书机器”。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即“理解才能运用”。我相信很多的妈妈都会像我一样很有可能忽略了这一点,在养育孩子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都希望借鉴他们的经验,少走弯路,所以根据我的经验,我建议妈妈们不要只看到孩子的认字量,更重要的是要同步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