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而征一国”的“而”
(2013-10-27 14:57:46)
标签:
365 |
释“而征一国”的“而”
李新华
摘要:从语言内部逻辑和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看,《庄子·逍遥游》中“而征一国者”的“而”,解释为“而,连词,从而”更合适。
关键词:能
《逍遥游》里的一句话:“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其中“而征一国者”的“而”的解释,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注为“而,通‘能’,能耐”。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妥,“而”解释为“而,连词,从而”更合适。
一、从语言内部逻辑分析
“能力”或“能耐”是一种由知识、智力、技能、情感、意志和态度等组成的衡量人的素质的综合性指标。所以“能力”或“能耐”不能与“知”、“能”等并列。
再看“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知”即“知识、智能、才能”,指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行”即“德行”,指人躬行德义的能力;“德”即“道德”,指“知”和“行”的精神要求。
所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这三项条件构成并列关系。它们与“而征一国”是什么关系?如果它们是并列关系,我们将“而“解释为“‘能’或‘耐’”,那么它与“知,才能智慧”出现语义重合。这是不合适的。
如果我们将“知”、“行”和“德”作为“征一国”的凭借,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所以那些知识、智慧和才能适合授予一个官职,德行可以团结一方民众,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从而取信于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不过如此而已。看起来更符合逻辑。
事实上,先秦“知”一字二用,可以解释为“知识、智慧、才能”。《庄子》中的例句如下: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
(2)知止其所不知。《庄子·齐物论》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4)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庄子·胠箧》
在先秦其它文献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7)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
而且,“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是承接“小知不及大知”而来,大鹏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能;蜩与学鸠只能“抢榆枋”之能;斥鷃仅仅有“翱翔蓬蒿”之能而已。有大能,有小能。它们的见识和行为也和它们的能力相称,有大见识,有小见识。这些就是庄子所说的“大知”和“小知”,都属于各自的“技”。所以不管“知”解释为“见识”还是“智慧、才能”,都显示着能力这一意义。在“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中,“知”是“知识、智慧、能力”,“行”是躬行德义的能力,这两项已经包含能力的要素。而且“德”也是一种能力,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履,道德直觉,道德创造等多方面内容。①既然“德”是综合的,全方位的,自然没有必要再说“‘能’征一国”。
我想,人们之所以把“而”解释为通假,是因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在形式上看很容易误认为是四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式,而把“而”当作和“知”、“行”、“德”并列的名词,而解释为“能耐”。
由上述分析可知,“而”通“能”解释为“能耐”违反了逻辑,不可取。
二、从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我认为把“而征一国者”的“而”作通假,通“能”或“耐”,释为“能力”或“能耐”,不能成立。因为文本的解释既要要符合文献语言内部逻辑要求,又要符合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
从《逍遥游》内容看,“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所指对象虽未明说,实际上指先秦时代的“儒”。当时“儒家”已经是诸子百家中影响力很大的一家,而且孔子志于道和追求仁,把人生价值看得高于一切。儒家知识分子要凭借“知”、“行”和“德”积极入世,他们想依靠这些达到内圣外王,最终实现儒家主张的“王道”。而庄子认为,正是这些使得儒家知识分子“有所待”。庄子就是要借追求达到很高境界的“儒”,与宋荣子和列子的并列,说明他们都没有真正“逍遥”。
这就说明,“知”、“行”和“德”就是“儒”入世之“技”,“技”即“技能、技巧、方法和手段”。正如(清)周拱辰说:“不独鸟有斥鷃也;儒之斥鷃多矣!各怀其技而沾沾自喜。”②
对儒者在“知”、“行”和“德”方面的要求,文献记载了很多。商周时代已有“乡三物以教万民”:“六德”(知、信、圣、仁、义、忠),精神方面(德)的要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行为方面的要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内容,智能(知)方面的要素。③孔子以前没有单独列出“能”的概念。
后来,孔子对传统“六德”、“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还说“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④
又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⑤
由此可见,智能(“知”的范畴)、德行和道德是儒者加强修养的三大要素,孔子时代也没有单独列出“能”的范畴。
课文注释将“而征一国”的“而”当作“能”的通假,不符合先秦历史文化。
综上所述,“而征一国”的“而”
注释
①蔡志良著
②[清]周拱辰撰《南华真经影史》见《周孟侯全书本》九卷
③杨天宇撰《周礼译注》见《十三经译著》第156页
④[汉]郑玄著
⑤刘太祥著译《五经四书全译·论语》第3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