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释“而征一国”的“而”

(2013-10-27 14:57:46)
标签:

365

释“而征一”的“而”

李新

摘要:从语逻辑史文化背景的角度看,《庄子·逍遥游》中“而征一者”的“而”,解释为“而,连词而”更合适。

关键词:能  逻辑  文化  连词  

 

《逍游》里的一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其自也亦若此矣”,其中“而征一者”的“而”的解释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注“而,通‘能’,能耐”。我认为解释欠妥,“而”解释为“而,连词而”更合适。

一、从语逻辑分析

“能力”或“能耐”是一种由知识、智力、技能、情感、意志和态度等组成的衡量人的素质的综合性指标。所以“能力”或“能耐”不能与“知”、“能”等并列。

再看“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知”即“知识、智能、才能”,指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行”即“德行”,指人躬行德义的能力;“德”即“道德”,指“知”和“行”的精神要求。

所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这三项条件构成并列系。它们与“而征一”是什么系?如果它们是并列关系,我们将“而“解释为“‘能’或‘耐”,那么它与“知,才能智慧”出现语义重合。这是不合适的。

如果我们将“知”、“行”和“德”作为“征一国”的凭借,那么整句子的意思就是:所以那些知识、智慧和才能适合授予一,德行可以团结一方民,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从而取信于一国之人的人,他看待自己也不如此而已。看起来更符合逻辑。

事实上,先秦“知”一字二用,可以解释为“知识、智慧、才能”。《庄子》中的例句如下: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

(2)知止其所不知。《庄子·齐物论》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4)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庄子·箧》  知音智,本亦作智

在先秦其它文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5)知之知之,不知不知,是知也。《论语·政》  

(6)子曰:“里仁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人》

(7)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者而辟之”  墨子·尚同下》

而且,“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是承接“小知不及大知”而来,大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能;蜩与学鸠只能“抢榆枋”之能;斥鷃仅仅有“翱翔蓬蒿”之能而已。有大能,有小能。它们的见识和行为也和它们的能力相称,有大见识,有小见识。这些就是庄子所说的“大知”和“小知”,都属于各自的“技”。所以不管“知”解释为“见识”还是“智慧、才能”,都显示着能力这一意义。在“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中,“知”是“知识、智慧、能力”,“行”是躬行德义的能力,这两项已经包含能力的要素。而且“德”也是一种能力,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履道德直觉道德创造等多方面内容。①既然“德”是综合的,全方位的,自然没有必要再说“‘能’征一国”。 

我想,人们之所以把“而”解释为通假,是因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在形式上看很容易误认为四个分句成的排比句式,而把“而”作和“知”、“行”、“德”并列的名词,而解释“能耐”。

由上述分析可知,“而”通“能”解释为“能耐”违反了逻辑,不可取。

二、从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我认为把“而征一者”的“而”作通假,通“能”或“耐”,释为“能力”或“能耐”,不能成立。因为文本的解释既要要符合文献语逻辑要求,又要符合所处时代的史文化。

《逍遥游》容看,“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德合一君,而征一者”,所指未明实际上指先秦代的“儒”。当时“儒家”已经是诸子百家中影响力很大的一家,而且孔子志于道和追求仁,把人生价值看得高于一切。儒家知识分子要凭借“知”、“行”和“德”积极入世,他们想依靠这些达到内圣外王,最终实现儒家主张的“王道”。而庄子认为,正是这些使得儒家知识分子“有所待”。庄子就是要借追求达到很高境界的“儒”,与宋荣子和列子的并列,说明他们都没有真正“逍遥”。

这就说明,“知”、“行”和“德”就是“儒”入世之“技”,“技”即“技能、技巧、方法和手段”。正如(清)周拱辰说:“不独鸟有斥鷃也;儒之斥鷃多矣!各怀其技而沾沾自喜。”② “能”是由“知”、“行”和“德”等是衡量人的素质的“能”的组成要素。

对儒者在“知”、“行”和“德”方面的要求,文献记载了很多。商周时代已有“乡三物以教万民”:“六德”(知、信、圣、仁、义、),精神方面(德)的要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行为方面的要素;“六艺(礼、射、御、数)容,智能(知)方面的要素。③孔子以前没有单独列出“能”的概念。

后来,孔子对传统“六德”、“ 六行” 和“六艺”加以展,形成了教学内容“文行忠信”和教学科目“六艺”。并以此教导儒家子弟和作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据《孔子百科典》,“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明、智能等;“行”指一个人躬行德义;“六艺”指“知”的方面,即知识、技艺和技能,指“知”的内容。可见,“文”就是包含“六艺”在内的“知”,“行”就属于“六行”范畴,“忠信”属于“六德”范畴。我们也可以从儒家经典的许多论述中看出这些。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怀忠信以待,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还说“儒有不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土地;不祈多,多文以富。”④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由此可见,智能(“知”的范畴)、德行和道德是者加的三大要素,孔子时代也没有单独列出“能”的范畴。

文注释将“而征一”的“而”作“能”的通假,不符合先秦历史文化。

综上所述,“而征一”的“而” 解释为“‘而’,连词而”,可能更符合实际。

①蔡志良著 《道德能力论》第四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

②[清]周拱辰撰《南华真经影史》见《周孟侯全书本》九卷 46页清道光二十七年刊

天宇撰《周礼译注》见《十三经译著》第156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郑玄著 []孔颖达疏 礼记》 勤主《十三注疏》第1578页北京大出版社出版 1999

⑤刘太祥著译《五经四书全译·论语》第3104页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