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德经 熊春锦校注 上
(2011-05-17 16:24:06)
标签:
转载 |
分类: 知识积累 |
老子德道經譯注
第一章 論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③。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④。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⑤。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⑥;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⑦。
①德:《說文》:“德,升也”。品格與能量升華。《經典文字辯證書》:“《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一心爲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勿聽、勿視、勿行四項行爲準則。《黄帝內經·靈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義: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德的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
②无: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蓋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王筠《說文句讀》:“此說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豎撇通於二之上,故雲然”。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無”的原因。但古文“无”與“無”通假近義。故應靈活把握。
句義:下德狀態,德“一”已經樸散爲五,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③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修真學之義的“上禮”屬“心修無極”此則爲“鬧處煉心”,大隱隱於市而修心。
乃:通行本作“扔”。乃,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義: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爲,需教化並自覺遵從才能恪守。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修真學理法中認爲,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一”,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佈於五臟之中,極爲容易流失。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掌握這種德性品格與能量的散失規律,是逆修復興德而歸道的前提。
④泊:不厚也。有湹x,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⑤愚:《說文》:“从心从禺。禺,猴屬,獸之愚者。”愚與智相反義。仁義禮信智中,因失仁失義失禮而信泊,無法承載和養育“智”,陰水獨盛,陽水匱乏,故看似智卻是愚智。
段義: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⑥居:《說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金文字形,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
⑦皮:甲本殘缺,乙本爲“皮”,似保留著甲本的修真學用字特點。通行本作“彼”,“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湣⒈砻妗薄。
段義: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貴德,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陽水,棄陰水的愚,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
〖註音〗
攘:rǎng音壤;
乃:nǎi音奶;
泊:bó 音伯;
愚:yú 音娛。
【繁簡對照】
論(论),
爲(为),
義(义),
禮(礼),
應(应),
後(后),
亂(乱),
識(识),
華(华),
實(实);
書(书),
無(无)。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②。其至之也③。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④,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⑤。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 ⑥。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⑦!
故致數與无與⑧,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⑨。
①一:表象爲最小之數,實質則爲最大之數,“零”與“一”是十百千萬之父母。道“无”的“○”,虛無一炁“⊙”的德,是萬物之根本。“一”是德的“數”喻,最近於道。古代大一、天一、太一的“一”皆指德。
句義:從前道治和德治時代的人,由於居道“无”而用德“一”,所以能與自然同體,治身可以長生久視,治國可以天下太平。
②霝:帛書爲“霝”,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與“靈”通假借音而用。象意天一生水,德“一”的能量似春雨甘霖,灌注營養後天智識、先天慧識、本性真識三神。帛書甲本保留著修真學藏訣於字,藏訣於句的重要傳統學術特點。整部甲本隱藏百餘之“字”與“句”的口訣和方法,是一部解密修真學的全書。帛書乙本則稍有流失,但仍有修真學法訣的參考價值,通行本則基本全部常道、常意化,只剩修真學理論價值。讀者在解讀中應當高度重視和注意這種特點。關於修真學的法訣內容因另有專著,在本書中不再詳釋。
浴:通行本作“谷”。下同。古之“浴”含水、人、盆三物,人在盆中以水沖洗之義。此處指人乃道生化而德養育,天一生水,德的營養能量充滿身體內外,人體內百分之七十由水的成份構成。人沐浴在德的能量環境中卻不知德“一”。
盈:通行本此處多“萬物得一以生”一句。盈,儲滿器皿。人體如載德之器,德的能量淳厚充沛爲盈。
③甲本原圖甚難辨認,《馬王》甲本作“其至之也”,《道藏》甲本同通行本作“其致之也”,乙本作“其至也”,河上公本作“其致之”。
句義:只有德“一”的能量和品格,才是天、地、神、人、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之處啊。修真學中身國是宇宙的全息縮影,人身一天地,“天”喻人體心田區,地喻人體陰蹻區,神喻人體無相的性體系統,浴喻人體有相的命體系統,王喻人體大腦腦組織系統。尊道貴德,德治身國,治身如治國,治國如治身。具備德的品格,獲得道光德能,得(德)“一”是治國長治久安,治人長生安康的根本。
④毋:《說文》:“止之也”。又同“無”。今人常用“無”代“毋”,但爲了誦讀時辯其意韻,仍采用古本的“毋”。毋已:通行本作“無以”。
句義:丟失、缺乏德“一”能量的營養,萬物將産生不良變化。
⑤發:甲本殘缺,乙本及通行本作“發”。《說文》:“射發也”。古與“廢”通,崩壞、停止。
歇:《說文》:“息也。一曰氣越泄也。”《廣雅·釋詁二》:“歇,泄也。”
竭:甲本殘缺,乙本用“渴”,通行本作“竭”。竭,乾涸、枯竭。另此處後通行本尚有“萬物無已生,將恐滅”句。
蹶:倒下,跌倒。通行本作“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或“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段義:天、地、神、人、王,不尊道貴德,離道失德後的必然惡果。
⑥謂:通行本作“稱”。帛書“謂”皆爲“胃”,用胃字則含雙義,暗指中央脾胃土的“德信”和修中的把握,修真者可注意此關鍵點。帛書甲本全用胃,其義皆相同,不一一釋解。
:修真學異選漢字之一,由“壹”的上部與“禾”組成,象意體內變化歸一的要求。與穀字通假使用。《漢語大字典·禾部》爲“穀”之異體,其簡體即“谷”。
⑦“其”通行本作“非”。
段義:侯王自己賤稱爲孤家、寡人,五穀不分,並不是真正地虛心處下守一貴德,也不是以德爲本,抱一無離。
⑧致:招致、導致。
數:數量。此處指多。
句義:所以導致德“一”的樸散分解。道本虛无的“○”,道化生德以數喻之是“一”,數不在多而貴抱一無離。這個德,這個數的“一”一旦樸散開來則陷入“二”的陰陽變數中,順常道演化而無窮無盡。
⑨祿:《說文》:“福也”。
句義:所以不要因私心貪欲而追求複雜,即使擁有再多的數,質量如同玉石那樣美好,但是離開了道“○”和德“一”這個根本,也就如同普普通通的一堆瓦礫而已。虛无的道化生萬有,只用德“一”就足夠了。道德至簡至易,樸實無華,抱一無離,即可實現真道的回歸。
〖註音〗
霝:líng音零;
盈:yíng音迎;
竭:jié 音結;
寡:guǎ 音剐;
祿:lù 音路;
毋:wú 音吾;
蹶:júe 音决;
穀:gǔ 音古;
輿:yú 音於;
硌:luò 音洛。
【繁簡對照】
寧(宁),靈(灵),爲(为),謂(谓),發(发),貴(贵),賤(贱),數(数),與(与),輿(舆),
書(书),義(义),處(处),華(华),萬(万),圖(图),難(难),認(认),鳥(鸟),從(从),誦(诵),讀(读),辯(辩),韻(韵),廢(废),後(后),穀(谷),異(异),體(体),車(车),堅(坚),剮(剐)。
第三章 聞道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①;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②。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③,進道如退,夷道如類④;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⑤;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⑥;天象无刑⑦,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⑧。
①堇:《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祭獻之人牲。”有奉獻、獻身之義。内含“未死先學死”、心死神活之義。此處即“有大志向且信德豐厚的人,聽聞至道的哲學以後,舍死忘生地刻苦實踐驗證它”。據音義同源,“堇”與“殣”通假,各本註其通“勤”。本章甲本全部殘缺,此處乙本作“堇能”,通行本作“勤而”。
②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經中 “不”、“弗”均有出現,通行本中皆作“不”,其中包含的矯枉、糾正之義缺失。
③費:《說文》:“散財用也”。即散去錢財之義。乙本作“費”。通行本作“昧”,義爲日未明。楚簡本作“孛”,與“悖”通,即悖理。
句義:追求真理,明達至道,不舍不得(德);要舍私心,棄貪欲,故曰“如費”。
④夷:《說文》:“平也。从大,从弓”。中原以外的各族,稱夷類。作動詞,義爲拉平、鏟平、鏟除、毀滅等,如夷爲平地。楚簡本作“遲”,緩也、滯也,受業力所阻之義。
類:从犬,頪聲。从“犬”,因犬種類最相似。通“纇”,缺點,毛病。
句義:進道是尊道貴德,修心明德。要將心靈從複雜的後天有爲智識狀態,修至簡樸的先天无爲慧識狀態,退回至德“一”和道“○”狀態。開辟淳德歸道之路,要少私寡欲,清因化業,修正稟性,掃除習性等眾多的障礙。
⑤浴:參第二章《得一》註②。浴神至虛,萬物在其中得到其道炁的滋養沐浴最爲普、爲遍。
白:《說文》:“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白色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爲尊貴之色,常表示純潔與榮譽。
輸:用車轉摺淞⒌赖略陟赌芨冻觯摧敵觥Mㄐ斜咀鳌巴怠薄
⑥隅:山水弯曲邊角處,拐角。乙本作“禺”。
希:多義,有罕見、鮮、少、遠、仰慕等義。有“少”到幾乎“無”的意思,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
⑦天:通行本作“大”。
刑:乙本作“刑”,與“形”相通。通行本作“形”。
⑧通行本作“善貸且成”。
句義:唯有大道化生滋養萬物,以上善爲起始,而且善於成就萬物。
〖註音〗
堇:jǐn音澹
弗:fú 音服;
夷:yí 音移;
渝:yú 音余;
隅:yú 音余;
孛:bèi音背。
【繁簡對照】
聞(闻),費(费),類(类),廣(广),輸(输),質(质),聲(声),隱(隐);從(从),黃(黄),縛(缚),獻(献),義(义),書(书),曉(晓),區(区),韻(韵),變(变)。
第四章 反復
反也者,道之動也①;弱也者,道之用也②。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③。
①反: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廠。本義:手心翻轉。通“翻”。覆,傾倒。反:《說文》:“覆也”。《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反覆,通“返”,返回、回歸,相反方向的。丹經中“顛倒顛”即其義。
句義:反方向、反有相物質的常道邉右幝啥谐郑褪沁M道的開始。回歸德道是追本溯源地修心明德歸道。順常道私心貪欲而行則成庶人,逆反常道一般規律而動,修真明德則歸道而成聖人。
②弱:小篆字形,兩把彎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來表示柔弱。本義:氣力小,勢力差。德“一”的能量物質有質無形,“一”爲弱爲小。居於道“○”而用德“一”,這是道治的根本特徵。
③之:《說文》:“出也”。通行本作“萬”。
句義:自然萬物從肉眼可見的後天“有相”中誕生,一切有相卻又都是從无相中所誕生。道即是“无”,德即是最初始的“有”。道是“○”,德是“一”。
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炁也(註:在先天曰炁,在後天即氣);太初者,炁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炁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炁者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孝經鈎命訣》:“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爲五摺!碧字盃憽拔蕖保瑺懳迾O“○”。至太初,一炁生也,即道生一“⊙”,此時雖爲有極,但仍屬“无”的範疇,經太始、太素,形質皆具,此即生育萬物之“有”。此“有”來源於“无”,故曰:“有生於无”。此時雖爲“有”,但仍呈“⊙”單極態,渾然一體,有質而“无名”,保持先天樸素未雕琢之狀,仍在“樸”的範疇之內。再至太極,陰陽分,天地萬物漸成,此即“樸散則爲器”。至此萬物之名相具足。
〖註音〗
埒:liè 音列。
【繁簡對照】復(复),動(动),於(于);簡(简),對(对)。
第五章 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②。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③,而王公以爲自名也④。
勿或 之而益,或益之而 ⑤。
覲殷死,議而教人⑥。
故強良者不得死⑦,我將以爲學父⑧。
①道: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
②負:《說文》:“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即負債。通“背”,與“抱”相對。
中:《說文》:“内也”。中心、中間等義。又有充滿之義。乙本及通行本作“沖”。
句義:道生之德畜之的萬物已經離開德“一”而進入了陰陽“二”的狀態中,人類對萬物的認識,停留在看得見的有相物質世界,而將看不見的無相物質忘在背後。然而萬物內外卻是德“一”能量的炁在發揮滋養的中和作用。只有執一以爲天下牧,知白守黑,执兩用中,才能認識萬物本質中德的營養功能和道的主宰作用。
③“天下”二字通行本與乙本均作“人”。
穀:其簡體即“谷”。《說文》:“穀,百穀之總名”。天以五德養神,地以五穀養形。不穀,屬於不益於他人的自貶,後演化有五穀不分之意。《戰國策·齊策》载,颜斶曰:“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爲本,雖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註:人君谦稱。
④“自名也”通行本作“稱”。
⑤勿:《說文》:“州裏所建旗,象其柄,有三遊:襍帛。幅半異,所以趣民”。通行本作“故物”,甲乙本均作“勿”。
:甲本作 “ ”,據《漢語大字典》其爲“損”之異體。但在此处 義與損義有別。
⑥覲殷死:禮崩樂壞也。甲本作“□□夕議而教人”,“夕”字辨誤。通行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覲:《說文》:“覲,諸侯秋朝曰覲,勤勞王事也”。
⑦良:據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良,描繪半穴居延伸的兩道走廊,爲廊之初文,兩道走廊增強了空氣流通。《說文》:“善也”。通行本作“梁”。
強:通“彊”。《說文》:“弓有力也。”強健、剛強;亦作強暴、強人等貶義解。
句義:修真能加強、增強身國的通炁量,營造和獲得更強更好的德“一”能量,也就不易死亡。
⑧我:通行本作“吾”。
句義:能充分獲得德“一”能量的心身內環境,需要教化傳授和指導實踐使其覺悟,我當其責。
〖註音〗
惡:wù 音悟;
寡:guǎ 音剮;
穀:gǔ 音古;
覲:jìn音近;
殷: yīn音因。
【繁簡對照】
萬(万),負(负),陰(阴),陽(阳),沖(冲),氣(气),爲(为),惡(恶),穀(谷),爲(为),(损),覲(觐),議(议),學(学);難(难),據(据),漢(汉),簡(简),體(体),禮(礼),樂(乐),壞(坏),殘(残),見(见),稱(称),剮(剐)。
第六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①。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②。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③。
①至:《說文》:“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同“到”,又有極、最等義。至柔,即極柔。指事物道性本質的、至虛的“炁”性物質,德“一”能量。
馳:《說文》:“大驅也”。使馬長驅。
致:《說文》“送詣也”。《段註》:“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處也。引申爲招致之致。”通行本作“至”。
堅:《說文》“堅,剛也”。本義爲泥土堅硬,泛指堅硬之物。
句義:水之柔弱能勝剛強,而真正至柔至弱者莫過於先天一“炁”。此道性德“一”之“炁”生二、生三,化生萬物。萬物既成,其“器”性狀態顯現,而且“炁”貫穿於“器”的內外始終,“炁”與“器”成爲萬物的陰陽二重特性,太極圖象喻其性。只有站在太極弦上執兩用中才能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萬物陰性的一面表現爲“炁”態狀,是无爲思識才能觀察的無相物質。萬物陽性一面表現爲“器”態狀,即有爲意識可觀可見的、有形有相的實體狀物質。“炁”爲“器”母,“器”爲“炁”子;“炁”秉承先天,“器”落於後天;“炁”至柔至弱,“器”相對剛而強;“炁”只有无爲而得,“器”則有爲意識可解;“炁”只有慧性可覺察,“器”則憑智識可以知曉;“炁”至則“器”成,“炁”竭則“器”亡;“炁”爲德“一”之本,“器”則爲樸散之末。“炁”和“器”都是組成萬物的物質屬性,缺一不可。而且形而上的“炁”決定和制約著形而下的“器”。由此可見,天下之至柔至弱之“炁”生成、制約、駕馭著萬事萬物之“器”。這就是所以柔勝強、弱勝剛的根本道理。
②閒:“間”之異體,亦通“閑”。通行本作“間”。
无有:即無形有質的“炁”狀德“一”能量物質。
无閒:沒有間隙之處。
吾:甲本作“五”,修真學中與“吾”通假,攢簇五行五德歸一,方能深切感受“吾”無“口”的不同。乙本同通行本作“吾”,丟失修真訣義。五:《說文》:“五行也。从二从乂,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金石文字辨異》:“隋龍藏寺碑北拒吾堂。案:五爲吾。”
③希:少、無等義。
〖註音〗
馳:chí 音池;
騁:chěng音逞;
閒:jiān音肩。
【繁簡對照】
馳(驰),騁(骋),於(于),堅(坚),閒(间),爲(为);間(间),異(异),體(体),閑(闲),間(间)。
第七章 立戒
名與身孰親①?身與貨孰多②?得與亡孰病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④。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⑤。
①名:《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夜晚彼此不看見,所以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廣韻》:“名,成也,大也,功也,號也。”有名聲、名譽、名望等義。
②貨:財也。
多:《說文》:“重也。从重夕,……重夕爲多,重日爲疊。”
句義:身外之物的名和利,與性命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哂玫聛頇嗪猓攀钦_的標准。重名聲圖名望而輕性命者不知親疏,貴財貨之利而輕性命者不識多寡。
③亡: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隱蔽。合起來表示人到隱蔽處。《說文解字註》:“亡,逃也。亡之本義逃也,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从哭亡,亦假爲有無之無,双聲相借也。”此處義爲失,下段亦同。
病:《說文》:“疾加也”。有煩躁、擔憂之義。《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範宣子爲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句義:得與失何者更爲值得憂患呢?
④甚:過分。
愛:《說文》:“行兒”(行走的樣子);惠也(恩惠、仁德),從心先聲。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也包含物欲的貪愛。
費:《說文》:“散財用也”。《廣雅》:“費,耗也”。
藏:儲積,收藏。
句義:貪愛欲望過多必然精氣神耗費甚巨,斂藏過多必然導致精氣神損失慘重。
⑤止:“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腳趾頭,下象腳面和腳掌。本義:腳。《廣韻》:“止,停也,息也。”《呂氏春秋·下賢》:“亦可以止矣。”註:“止,休也。”
殆:危險,見《說文》。
句義:所以知足的人無取其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有危險。
〖註音〗
孰:shú音熟;
殆:dài音代。
【繁簡對照】
與(与),親(亲),貨(货),愛(爱),費(费);誰(谁),個(个),險(险)。
第八章 請靚
大成若缺,其用不幣①;大盈若 ,其用不 ②;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 ③。
趮勝寒④,靚勝炅⑤。請靚可以爲天下正⑥。
①若:《說文》:“擇菜也”。選擇之義。《爾雅·釋名》:“順也。”若時,順應天時。亦有如同、像等義。
幣:修真學選用字,含雙重義。與敝字通假。敝,《說文》:“帗(一幅巾)也,一曰敗衣”。引申爲敗,破敗、破舊。幣,貨幣,內含流通不息之義。
句義:德道大成者選擇和恆順眾生的不足,處下引領眾生重歸德道。大成者居於道“〇”而用德“一”引領世人,永遠不會衰敗。
②盈:《說文》:“滿器也”。
:甲本作“
”,可按象意解體內變化。常道“沖”字之異體(據《中華字海·水部》)。通“盅”,空虚,如沖人。與“衝”通,沖擊、沖刷等義。沖與充同音通假。
:甲本作“ ”,含修真之意於字形中。義近“窮”。乙本缺,通行本作“窮”,楚簡本作“ ”。
句義:完全达到德“一”的人充滿道光德能已經天人合一,居无馭有,虛无生萬有,就沒有窮盡枯竭之時。
③詘:音義同屈,言詞屈曲。《廣雅·釋詁一》:“詘,屈也”。楚簡本及通行本作“屈”。
拙:《說文》:“不巧也”。笨拙,不靈活。
:《玉篇》:“熱也”。含修真變化之意於其中。通行本作“大辯若訥”,修意喪失。乙本缺前三字,僅存第四字爲“絀”,可見乙本已經失真。楚簡本作“大成若詘”,似與前句相重。
嬴:《說文》:“有餘,賈利也”。作買賣獲利。
④趮:修真學異構用字,作“趮”,以示修意中氣機在體內的動象。音義古同“躁”。《說文》:“趮,疾也”。《管子·心术》:“躁者不靜”。急躁、不冷靜。此字經傳多作“躁”字。
句義:形體或炁機快速邉铀b生的熱能,可以抵禦寒冷和轉化體內的陰寒。
⑤靚:修真學象意選用字,含“青”而可“見”之義。與“靜”通假,靜,安靜、寧靜。通行本作“靜”,丟失修真內證“青”的變化。下句同。靚,《說文》:“召也,从見。”進入道德境界之義。
炅:《說文》:“炅,見也。从火日”。光芒外現。通“熱”。《素问》:“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通行本作“熱”。《正字通》:“炅,見也。炅,人身元陽無形真火也。有形則爲亢陽,少火生氣,壯火陰氣。”
句義:靜與躁意反,躁能勝寒,靜則能解熱。靜,得之則見真火,趨步道德之境;在人,則心定神安,身清體健;在國,則安居樂業,太平景象。失於靜者,則心身危、天下亂。
⑥請靚:修真學法訣組詞,通行本作“清靜”,乙本缺。楚簡本作“清清”。
請:《說文》:“請,謁也”,即謁見。含禮德之義。《重訂直音篇》:“請,問也。又清靜,三音。”
正:參見第二十一章註①。
句義:完成性命的相應變化,恭敬地進入清靜的境界,即是德道之境,倘使人們皆招懦质卣堨o之道,則天下自然歸於德治也。
〖註音〗
敝:bì音必;
詘:qū音屈;
拙:zhuō音桌;
:nèn音嫩。
絀:chù音触;
躁:zào音皂;
靚:jìng音靜;
炅:jiǒng音炯;
【繁簡對照】
(冲),窮(穷),詘(诎),絀(绌),勝(胜),靚(靓),請(请),爲(为);觀(观),圖(图),廣(广),釋(释),熱(热),對(对),靜(静),從(从),義(义),進(进)。
第九章 知足
天下有道①,卻走馬以糞②;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③。
罪莫大於可欲④, 莫大於不知足⑤,咎莫憯於欲得⑥。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⑦。
①有道:具備和符合大道的規律性。天下有道,指身國內天下和社會外天下,用道和德進行治理。居道“无”用德“一”則意馬馴服,民心清靜而天下太平。《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穀,參見第五章註③)
②卻:《說文》:“節欲也”。又退也。又含:除,去,避免,回轉,返回,轉折之義,但、但是、可是等。
馬:用於戰事或作交通用。卻走馬以糞,則喻爲讓馬勿奔走而在田地中以粪施肥。内證中以馬喻后天意識,卻走馬即修真學中的“栓意馬”。以糞,即清除意識中的私和欲。
③戎:《說文》:“兵也”。
郊:《說文》:“距國百里爲郊”。按:周時距離國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遠郊。此處指荒郊、郊野。
句義:身國有道,則意馬馴服,污濁易掃除,爲德信所用。身國無道,則意識如戰馬亂馳,禍端起於身國內外。
④欲:《說文》:“欲,貪欲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應也”。《呂氏春秋·貴生》:六欲,註:“生死耳目口鼻也。”《素問·上古天真論》:“以欲竭其精”。註:“樂色曰欲。”《德道經》第四十七章《安民》:“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袁氏世範》:“中人之性,目見可欲,其心必亂,況下愚之人見酒食聲色之美,安得不動其心?”
⑤ :甲本作“ ”,含有“禍”字之意,在此主要指修真者對修炁修心整體把握上的過失禍殃。屬修真學異構字。見《漢語大字典·心部》。另據《說文》,《史記》《漢書》多假爲禍,其與“ ”應爲象形通假。
⑥憯:通行本作“大”。乙本此句殘缺,甲本中此字左半殘缺,似不爲“心”。今據《韓非子·解老》《韓非子·喻老》及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等書寫作“憯”,痛也,古同“慘”。
句義:主宰著意識的陰我私心及貪欲是罪惡之源,欲壑難填則生禍亂,貪得無厭是産生慘痛災殃的根源。
⑦足:《說文》:“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大戴禮記》:“足恭而口聖”。又有鼎足、充實、完備、足夠等義。《莊子》:“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
恆:《說文解字註》:“恆,常也,從心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恆”通行本皆作“常”,其爲避漢文帝諱改,下同。
句義:身國真正的支撐是道足,立足於德道是知足的根本,清除陰我私心貪欲,就處於常足無憂了。
〖註音〗
戎:róng音容;
憯:cǎn音慘;
諱:huì
音慧。
【繁簡對照】
卻(却),馬(马),糞(粪),於(于),禍(祸),恆(恒);異(异),體(体),漢(汉),據(据),書(书),殘(残),應(应),寫(写),諱(讳),從(从)。
第十章 知天下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①;不規於牖,以知天道②。
其出也 遠,其知也 少③。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④。
①句義:常道知天下以意識而有爲,經眼耳鼻舌身而知。聖人知天下以思識而无爲,心感體悟、慧觀心觀而知。所以聖人力求天人合一,通達至道,則可實現無所不知的境界,而不必徒費腳力,奔走遠方。
②規:《說文》:“規,有法度也。”古與“窺”亦通。通行本作“窺”。
③也:乙本和通行本無此字。甲本前句明顯有,後句全句缺。
:與彌近義,屬修真學選用字,字義用一元四素方法解析。彌:《說文》:“彌,馳弓也”。有遍、滿、廣、久、遠、更加、越發等義。宋玉《對楚王問》:“是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據《隸辨》同“彌”。
句義:聖人之道提倡慧性无爲思識爲用,而不局限於廣見博聞,重在修真明德,以求徹悟宇宙根本道理。若是遠求於身外,見識廣博,則所知局限於膚湣
④聖:參見第十二章註①。
見:《說文》:“視也”。古同“現”,示也。《易·乾卦》:“見龍在田”。
名:參第七章《立戒》註①。
弗:參見第三章(41)註②。弗爲,亦即无爲,參見下章註。
〖註音〗
牖:yǒu音有;
彌:mí 音迷;
弗:fú 音服;
規:kuī 音盔。
【繁簡對照】
於(于),戶(户),規(规),彌(弥),遠(远),聖(圣),見(见),爲(为);窺(窥),說(说),詞(词),從(从),陳(陈),識(识),會(会),據(据),隸(隶)。
第十一章 无爲
爲學者日益①,聞道者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③。无爲而无不爲④。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⑤。
①益:《說文》:“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譯文:益,富饒有餘。由“水”在“皿”上會意,表示“皿”中滿溢出水來的意思。有增加,好處,更加,有益等義。
②聞:《說文》:“知聞也”。耳在門內,專心聽也。聞與聽不同,重在強調靜默細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甲本殘缺,通行本與楚簡本作“爲”。
損:《說文》:“損,減也”。《墨子經》:“損,偏去也。”《易·系辭》:“損,德之脩也。”《易·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老子甲本在此處用損而不用“ ”即說明兩字含不同之義。
句義:後天有爲意識的學習,是覺悟德和道的過程,是一個善知識日積月累逐步豐富的模式;聞道而修真明德,則是一個逐日減少私心和貪欲,淨化清理稟性和習性,開發无爲思識使心中明亮的過程。
③爲:俗作“為”,簡體作“为”,今之解釋造、作之義也。根據《說文》記載甲骨文的“爲”是兩母猴直立相對,後演變爲“爪”下有一母猴。《字彙》:“母猴好其爪,故从爪。”“爲”有造作、作爲之義,帶有貶義,即有所企圖、自私目的的作爲。此“爲”逐漸演變,中性化後,有爲了、爲事、爲生、爲人、以爲等義,仍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无爲”本義是道性行爲,沒有自私欲望、沒有企圖野心的境界,並非無所事事的意思。身國內外的治理都必須摒棄個人欲望,去除雜念、妄念,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才是“无爲”。修五德而歸於上德“一”,五歸於一也就是淳德,無善無惡,就能復歸道的无態“○”態中生活,居道“无”而用德“一”生活處世,就是无爲。
④无不爲:實現了“无爲”也就天人合一相融了,萬事萬物咝械囊幝闪巳混缎兀腔鄞箝_,靈感萬方,一切合於自然的行爲無所不能達到。
⑤通行本前句作“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句義:成就和獲得身國中的道治,應當哂梦逘懰甲R對境處事。及至落入後天有爲意識心智對境,就難以實現“爲道者”獲得道治身國的目標。
〖註音〗
恆:héng音横。
【繁簡對照】
損(损),爲(为),學(学),於(于),恆(恒);殘(残),聞(闻),與(与),簡(简),無(无)。
第十二章 德善
聖人恆无心,以百姓之心爲心①。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②。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③。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④,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⑤。
①聖:从耳,呈聲。甲骨文字形。左邊是耳朵,右邊是口字。既善用耳,又會用口。本義:通達事理。《說文》:“聖,通也”。即雙耳通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耳順之謂聖。”又引申爲無所不通,又引申爲精通一事。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的聖字,象人上着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宜爲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聖賢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聲、聖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
② “善者”後通行本多一“吾”字,下幾句“者”字後亦同。
善:好,美好等義。《說文》:“譱,吉也”。譱,吉祥的言詞。吉言爲善。“譱”字今惟見於《周禮》,其他皆作善。善之,即好好相待。德善也,有德是善。
句義:聖人居道“无“而用德“一”,无私无欲,唯德是從,以百姓心中的真性復明爲己任。雖然百姓因爲離道失德而對德和道的理解以及表現各不相同,但聖人一視同仁,善良的人善待之,不善良者也善待之。這是因爲德是上善的,沒有分別性,不受陰陽“二”的制約。
③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諏嵉摹1玖x:真心找狻!墩f文》:“信,找病!毕嘈拧⑿湃巍⑿庞谩⒄鎸嵉攘x。
句義:對德和道招诺娜艘灾倚畔啻瑢δ切﹣K不招诺娜艘餐瑯右灾倚畔啻驙懙隆耙弧敝畠仁秦S富淳厚的真信。
④翕:義爲閉合、收攏、聚集、和諧、合順等。《詩·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從甲本原件影印本看應爲此,《馬王》甲本作“歙”,義同。《道藏》甲本辨爲“
”,據《正字通》義亦同。通行本作“怵”。翕翕焉,爲了和諧而辛勤聚攏的樣子。
渾:《說文》:“混流聲也”。《玉篇》:“渾,水噴湧之聲也”。渾,據近聲同源與魂通假爲用。爲天下靈魂和核心之意。通行本“渾”後多一“其”字。
句義:聖人爲了天下的和諧合順,遵循自然規律,爲百姓復歸德道而默默无爲地、无私无欲地奉獻,成爲民族的靈魂。
⑤屬:《說文》:“連也,从尾从蜀”。蜀,《說文》曰:“葵中蠶也”。尾與蜀皆說明“屬”的連帶、附屬、歸屬等義。通行本作“注”。
句義:聖人以百姓之心爲心,以引領百姓復歸德和道爲大任,將天下百姓視爲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一樣地愛護和關心。不論百姓能否理解和實踐德與道,他都一視同仁地關心愛護,對於百姓的各種認識,只報以孩童般稚雅的笑容。既不因百姓的難以德化而抱怨,也不因百姓的無知而鄙視。
〖註音〗
翕:xī
焉:yān音淹;
渾:hún音魂。
【繁簡對照】
聖(圣),恆(恒),爲(为),渾(浑);幾(几),後(后),義(义),從(从),應(应),據(据),處(处),補(补),嬰(婴),殼(壳)。
第十三章生死
出生,入死①。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②。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③。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④;兕无所椯其角⑤,虎无所昔其 < span>⑥,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⑦。
①岀:長出。
句義:萬物及人的生與死是自然界的宏觀規律,在一定的階段上是平衡的,也就是說有生必有死,有死才又有新的生。生死互爲因果,所以要想長生,必先斷死。擺脫這一對陰陽的制約,復歸於德“一”。第五十一章《无私》:“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②通行本作“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徒:《說文》:“步行也”。又爲黨徒,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孟子·滕文公下》:“聖人之徒也。”此處指修真徒眾中的現象。
十:《說文》:“數之具也”。即圓滿之數。
句義:道生德養的萬物,向富有生機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向衰老死亡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而人們繁衍後代,在生命出世的那一刻即走向死亡的亦十之有三(包括母、子)。三生萬物,精、氣、神之三生人,陰、德、陽之三生物,生於三而死於三,是爲出生入死。生與死一對陰陽,歸一則離三,並且不受陰陽制約而無生無死。修真徒眾中,能成功地斷死而長生者,大約只占十分之一。
③也:通行本作“之厚”。
句義:何故如此呢?只因三生萬物,生生不息,有生必有死!
④執:象形文字,右邊是人,手被銬住。本義:拘捕、捉拿。《說文》:“執,捕罪人也。”《廣韻》:“執,持也,守也,操也,攝也”。引申義爲固執、堅持,掌握、治理等。通行本作“攝”。
陵:丘陵。通行本作“陸”。
句義:生死互爲因果,要想長生,即要效法天地之不自生也。此即斷除死産生的內在本因。善執生者,必然深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這個“生”的真實含意,必能洞察“○、一、二、三”的生化原理,居○用一而把握生,提前化解可能産生惡果的惡因,以此防患於未然。所以雖走在山間也不會遇到兕虎,雖參軍打仗也不會受兵器所傷。
⑤兕:甲本爲“矢”。
⑥昔:與“措”通。此處因含修真學內證白虎之意,故用“昔”。
:甲本作“ ”,屬修真學專用字。乙本作“蚤”,丟失修意。《干祿字書·上聲》稱其爲“蚤”之俗字。蚤,通“爪”,亦通“早”。“ ”當按修真專用之意解釋。
⑦句義: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爲對於善執生者來說,死因早已化去,脫三離二而歸一,所以沒有他可死之處了。
〖註音〗
徒:tú 音途;
陵:líng音零;
辟:bì 音必;
兕:sì 音四;
椯:duǒ 音躲;
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動(动),蓋(盖),聞(闻),執(执),軍(军);攝(摄),陸(陆),祿(禄),據(据),補(补),應(应),無(无),獸(兽),亂(乱),難(难),爲(为),書(书),聲(声)。
第十四章 尊貴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①。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②。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 而恆自祭也③。
道生之、畜之④;長之、遂之⑤,亭之、毒之⑥,養之、覆之⑦。
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⑧。此之謂玄德⑨。
①畜:養育、營養、扶生等義。
形:帛書作“刑”,含雙重義,物可刑傷於心志。通“形”(據《金石文字辨異》)。《彙音寶鑑》:“形,體也,象也,狀也,現也。”通“型”,模型。此處作形成解,如磚坯出於模型,如孩子出於母胎。
句義:宇宙萬物皆是虛无的道所化生,是德“一”所畜養而形成。形而下之器物的生成,物能具形,器能成物,全都因爲道生德養。
②通行本“萬物”後多“莫不”二字。
是:《说文》:“直也”。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以:《说文》:“以,用也”。
句義:萬物光明正確的生存發展之路,是哂米鸬蕾F德的原則自律,修養和實踐道德。
③莫:不、沒有、不要。
:爵字之修真學異構漢字,取爵字盛酒禮器的象意,而言人體內丹田方寸似爵器。此字修意一明,整句即可破解。專指修真學中“內證性命用丹田”的意義。據《字彙補》與“爵”同。爵盛酒的禮器,在亦爲祭器。
祭:《說文》:“祀也”。乙本與通行本作“然”。參見《校勘說明》附註。
自祭,即眼觀鼻,鼻觀心,內觀丹田,“自神而神”之修義。
句義:道尊德貴,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所以,對道德的祭祀,只要有德是不需要擺放祭器也會自然得到的。在體內真實實踐尊道貴德,才是最根本的方向。
④畜:飼養、養育。通行本“畜”前多一“德”字。
⑤長:此處應爲增長、延長之義。
遂:《說文》:“亡也”。亡,本義逃也,引申之爲死、亡、失、無等。《廣韻》:“遂,達也,進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从志也。”又義爲“育”,見《廣雅·釋言》。通行本作“育”。此處應爲自然消亡之義。
⑥亭:《說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樓。”古代設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另有養育、適中、均衡等義。
毒:《說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甲本只有“亭”字,後三字有殘缺,依乙本補。通行本作“成之熟之”。
⑦覆:翻轉、傾倒、覆滅等義。
段義:道生萬物而德養育萬物,恆順眾生。但是萬物卻會因爲各自離道失德的程度不同,從而産生不同的結果。例如:因合德而長生壽久,因失德而短促壽夭;因喪德而發展中止休歇,因乏德而中毒,損害發展;因重德而獲得扶養壯大成熟,或者因爲德性品格的缺失與德“一”能量的枯竭而徹底敗亡覆滅等,各種不同的歸宿。
⑧弗:矯枉、糾下。又同“不”。通行本作“不”。
寺:甲本用字,乙本缺。通行本作“恃”。《說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一切經音義》:“寺,治也,官舍也。”治理,管理,又官名,如大理寺(掌管刑獄)。官舍;廟宇。又通“侍”。此處義管治。
宰:《周禮·目錄》:“宰者,官也”。宰相、主宰、宰殺等義。
句義:道生萬物卻不視爲己有,行施其化生職能卻不專權管治,長養萬物卻不會因之而隨意主宰。
⑨玄:《說文》:“玄,幽远也。”玄,又弦也,太極之弦線,跨弦而通達至微,故曰玄妙也。
玄德:太極黑境中无爲自燃的德行作爲,奇妙無比而常人難以知曉之德。
〖註音〗
畜:xù 音蓄;
爵:jué 音絕;
祭:jì 音計;
遂:suì 音碎;
弗:fú
寺:sì 音四;
宰:zǎi音載。
【繁簡對照】
貴(贵),萬(万),恆(恒),養(养),爲(为),長(长),謂(谓);勢(势),彙(汇),顯(显),釋(释)。
第十五章 守母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①。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②,復守其母,沒身不殆③。
塞其 ,閉其門,終身不堇④。
啓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⑤。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⑥。
用其光,復歸其明⑦。
①始:初也。此處指先天虛無一炁“⊙”的德能,參見第五章註①。
句義:形而上者爲炁,形而下者爲器。炁爲器母,器爲炁子。无相爲母,有相爲子。參第六章註①。
②通行本此處多“既知其子”句。
句義:德(得)一,即明其母而全知其子的一切。
③沒:沉也。通“歿”,死亡。沒有、不曾等義。
殆:危險、危殆。
句義:復返先天无爲而知白守黑,抱元守德“一”之母,淳德歸道,回復其先天本來面目,那麽即使身雖亡喪,亦沒有什麽危險可言。
④塞:《說文》:“隔也”。阻隔、堵住之義。
:甲本作“ ”,修真學異構字,象喻後天系統之竅。下段“啓其悶”則直用“悶”。悶,本義不暢通,煩悶。又《玉篇》:“悶,患也。”乙本爲“ ”,牆墮。見《集韻》。通行本作“兌”。
堇: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獻祭之人牲。”據劉熙《釋名》的語音通假,“堇”與“殣”通假。殣:死,餓死之意。“不死”與“不救”相對仗。通行本作“勤”。
句義:六根不漏,不放任後天有爲意識之心主宰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則不會因過度消耗德能而過早地因神性饑殣而死亡。
⑤啟:通行本作“開”。
濟:幫助、救濟,無濟於事;濟濟;濟水等義。
句義:打開六門,放任後天陰我心意識主宰六根,沉溺於世俗名利場中,非德性地消耗德能,那麽終身將不得解救。
⑥句義:形而上之炁的特點爲微、細、柔、弱,存在的狀態爲氣態、光態,她是形而下之器母。故察微方能識妙,守柔即守母,粟米之明就會逐步增強。
⑦光:參十九章註。
句義:哂盟诿字猓湍苄拚婷鞯拢瑥蜌w於心明、性明、命體大光明的境界,沐浴光中而光明無礙,照見大千世界。
本章到此章義完整,通行本此句後有“毋道(无遺)身殃,是謂襲常”一句,現根據此句與後章的意思,應歸於下章。
〖註音〗
殆:dài音代;
堇:jǐn音澹
毋:wú 吾;
殃:yāng音央;
襲:xí 音席;
:dùi音兌。
【繁簡對照】
爲(为),復(复),沒(没),悶(闷),閉(闭),終(终),啟(启),濟(济),見(见),歸(归),遺(遗),謂(谓),襲(袭);門(门),牆(墙),墮(堕),韻(韵),書(书),漢(汉),吳(吴),壽(寿)。
第十六章 盜桍
毋道身殃,是謂襲常①。
使我 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②。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③。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④;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⑤;是謂盜桍⑥。
盜桍,非道也!
①本段通行本在上一章。
殃:帛書作“央”,通“殃”。漢《故民吳仲山碑》:“年壽未究,而遭禍央(殃)”。
襲:《說文》:“左衽袍也”。古時外族人衣名左衽,中原人衣名右衽。左衽,爲蔑稱,貶謫。
襲常:沿襲常人之道,常人往往習以爲常。
句義:離道失德者的生命必然存在著禍患,就是沿著後天常道中錯誤的方向走向迷失和死亡。
②
:《玉篇》:“束縛也”。音結。乙本作“介”,通行本作“介然”。介,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著鎧甲形。本義鎧甲,介胄。《說文》:“介,畫也”。畫(劃)界之義。引申義爲介紹、介於、介入等。、介此處均爲斂藏之義。
知:通“智”。
句義:這使我覺悟和警惕而斂藏後天有爲智識,全力實踐大道。弘道雖然令人敬服卻也艱難。
③通行本作“而民好徑”。
句義:大道自然平易、簡而易行,但是人們卻自以爲是地曲解它,致使大道難以暢行,修德難以正確。
④朝: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隱沒形。早晨省親,向父母、公婆請安。《說文註箋》:“晨見曰朝。”《禮記·內則》:“昧爽而朝。”(昧爽:黎明。朝:省視父母)。
朝甚除:即朝視之禮被廢除。
句義:有的人將修真明德歸道的實踐方法,錯誤地與生活、家庭、社會對立,離家出走而喪失仁孝地亂尋錯覓;放棄工作和事業而盲修;丟失生活經濟來源而瞎求。這是一類曲解的現象。
⑤采:同“彩”,指衣服華麗。
厭:甲本作“猒”,古同。厭食,指貪圖厚味敗壞了胃口,不思茶食而專好獵食珍奇怪異之物。
齎:攜帶、持之義。《荀子·大略》:“齎盗粮”。亦可通“資”。通行本作“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句義:另一類曲解現象是滿口道德的華麗詞藻,貪戀舒適的生活環境,追求名望而招搖過市,吃喝玩樂並且希圖藉信仰道德的虛名而發財致富。這是常見的、失卻中道的兩種極端性曲解。
⑥謂:同註①。
句義:這兩大類對修真明德歸道的曲解,在身外心外覓道的行徑,都是假道頑空,都是欺世盜名,嚴重影響大道行世,道德復興。
〖註音〗
遺:yí 宜;
:jiē 音接;
夷:yí 音移;
蕪:wú 音无:
齎:jī音机;
桍:kū 音枯。
【繁簡對照】
蕪(芜),倉(仓),帶(带),劍(剑),厭(厌),齎(赍),財(财),餘(余),謂(谓),盜(盗);處(处),徑(径),幾(几),體(体),攜(携),戰(战),齊(齐),飲(饮),書(书),誇(夸),補(补),韓(韩)。
第十七章善觀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①。
修之身,其德乃真②;修之家,其德有餘③;修之鄉,其德乃長④;修之邦,其德乃豐⑤;修之天下,其德乃博⑥。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⑦。
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⑧。
①建:《說文》:“立朝律也”。《廣雅》:“建,立也”。建基立業之義。
句義:善於建基立業者,基礎穩固,不能動搖;善於堅守事業者,孜孜不倦,不會松懈。所以子孫延綿,祭祀永續。此處所指的基業、事業,即修真明德歸道的事業,緊承上一章而敘。
②通行本“之”字後多一“於”字,後幾句“之”字後均多“於”字。
句義:以德修身的實踐,既能真實地改變人生,預防和減少疾病的困擾,擺脫厄叩募m纏,提高生命的質量。還可以系統地再造性命,明德歸道而成就爲真人。
③通行本“有”作“乃”,與其他句統一。
句義:全家修身明德,其德的能量就富足有餘,全家幸福,還能夠福蔭子孫後代。
④長:《說文》:“久遠也”。以德治鄉,其德恩及久遠。
⑤邦:乙本和通行本作“國”,後句同。
豐:草木豐盛。本章甲本殘缺多,乙本作“夆”,楚簡本作“奉”,按象形通假原則,應通“丰”。通行本作“丰”或“豐”,二字近同。除豐富等義外,丰還有丰姿、丰采之義。
句義:以德治國,其德的能量就會極爲豐富,而使民族壯大強盛。
⑥博:甲本缺,乙本作“愽”,古同“博”,博大。通行本作“普”。
句義:以德治天下,其德的能量就會博大,普惠於萬物眾生而自然和諧。
⑦觀:形聲。从見,雚聲。本義:仔細看。《說文》:“觀,諦視也”。諦,審也,詳細仔細之義。觀的目的在於能察。聖人居无馭有,以簡察繁,唯德是觀。
⑧茲:草木滋盛。有這個或此的意思。甲本缺,通行本作“哉”。
句義:我如何能知道整個天下的事理呢?就是以這種居於道无,用於德一的唯德觀,用小而知大的反觀類同方法。
〖註音〗
祭:jì 音計;
祀:sì 音四;
愽:bó 音博;
茲:zī
音資。
【繁簡對照】
觀(观),脫(脱),孫(孙),絕(绝),餘(余),鄉(乡),長(长),豐(丰),茲(兹);輟(辍),處(处),數(数),義(义),個(个)。
第十八章 含德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①。蜂 地弗螫②, 鳥猛獸弗搏③。骨弱筋柔而握固④。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⑤。終日號而不,和之至也⑥。
和曰常,知和曰明⑦;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⑧。
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⑨。
①含:包含,容納。
② :甲本作“ ”,據《中華字海》同“蝲”。蝲蛄,蝦類,多產於淡水,是肺吸蟲的中間宿主。,則是修真異構字,其意包括人的惡行在內。
:即水 虫。
句義:心如赤子且德的品格與能量厚足時,就不會招來毒蟲侵襲。
③ :甲本作“ ”,同“攫”,也含有雙重義在其中。(據《說文》)。
搏:搏擊,搏鬥。“攫”以爪抓取之義。攫鳥,即鳥之烈者。
④握固:握拳狀。初生嬰兒之手勢即是握固形。修真明德實踐者常以此訣法作固體衛身等用。
⑤牝牡:即雌雄。
合:甲本缺,乙本作“會”,似保留著原意,楚簡本與通行本作“合”。
朘:男子之外陰。朘怒,外陰勃起。朘怒:甲本缺,據乙本補。
句義:德能淳厚者如赤子,精炁充足旺盛而外陰常自然地勃起,但卻並無陰陽交合的淫欲之念。
⑥號:哭號,痛。
:甲本作“ ”。楚簡本作“
”,即“憂”之修真學異構字,象意心與“文”訣之間的關系。簡體爲“忧”。乙本缺字,通行本作“嗄”。
和:和諧、詳和。
句義:如赤子精氣神充沛,體內陰陽平衡,水火既濟,即使整天在痛苦的逆境中,也還是愉悅快樂,无私无欲无憂,和樂融融之至也。
⑦和曰常:甲本與楚簡本同此。乙本及通行本作“知和曰常”。後句之“和”,通行本作“常”。
句義:知道先天後天陰陽的平衡、煉精化炁而水火既濟,把握“中氣以爲和”之態的規律和方法,則是真正明白修真明德的理論和方法。
⑧益生:有益身心向先天无爲轉化。
心使氣:心爲身國之君,心藏神。氣爲血帥,心能驅之,則真君也。一身之內君臣團結,各施其道,則真強國也。
⑨已:止也,完畢,逝去。
句義:煉精化炁,貴在明火候知法度,恰在其時,時過即疲,也就化爲後天濁物。失去後天物質向先天德能轉化的機遇。由壯而老,是失機錯緣者的必然結局。不修真明德歸道就意味著過早地完結自己的生命歷程。
〖註音〗
蝲:là 音辣;
:wēi音危;
螫:shì 音式;
攫:jué音诀;
牝:pìn音聘;
牡:mǔ 音母;
朘:zuī 音咀;
弗:fú 音服;
憂:yōu 音悠。
【繁簡對照】
鳥(鸟),獸(兽),終(终),號(号),憂(忧),氣(气),壯(壮),謂(谓);蝦(虾),類(类),産(产),蟲(虫),癘(疠),義(义),據(据),會(会),補(补),陰(阴),異(异),體(体)。
第十九章 玄同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①。
塞其悶,閉其門②,和其光,同其 ③,坐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④。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⑤;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⑥。故爲天下貴⑦。
①句義:玄同狀態中的知,乃无爲思識的慧識之知,不可輕言於人聽,輕言則易産生其所知的深入發展,甚至喪失慧識之知,而再也難以展開慧識與智識同步的真知。
②悶:通行本作“兌”。
句義:本句乃靜坐時對調心調意的要求,心不外想意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六門緊閉,觀於內、注於一。
③光:《說文》:“明也,从火,火在人上”。或曰火在儿上。此光乃先天本性之光。
:甲本作“ ”,“塵”字的修真學異構字,可用修真專業術語解析。見《漢語大字典·土部》。塵埃,凡塵,指後天凡俗之物。通行本“和其光,同其塵”句在“解其紛”後。
句義:心意中和則容易進入玄同狀態,明光自現,性光、心光、身光混融和合,同一之中朗照塵身塵境。
④坐:修真學用字,甲本作“坐其兌”。坐,有止、留的意思,在此指上坐靜定。乙本作“銼其兌”。通行本作“挫其銳”。均丟失老子修真之義。甲本在第四十八章(4)有“銼其兌,解其紛”句。
兌:《說文》:“說也”。今之悅字。《六書正譌》:“說也,从人从口,上从八,張口而氣分散。”卦象:兌,缺口之金。此指濁識妄意導致之缺失。銼:本義爲一種口大而似釜的器具。《正字通》:“與挫通,摧折也。《史記·楚世家》:兵銼藍田。”後有銼刀、銼平等義。紛:眾多、雜亂、紛紛、紛擾、紛爭。此處指雜念紛擾。
句義:調節控制意識的無明活動,保持玄同的深化,性光的圓明,而且注意排解紛紜雜念的産生。這就是實踐與道的玄中合一同步。
⑤甲本作“邸保磐笆琛薄
句義:對於玄同狀態中的道光德能不可因獲得而執著,也不可因既然獲得而輕慢,得而“不即不離”,用中之謂。
⑥湥盒拚鎸W之義,渿L輒止,不待其深層變化,系統性變化。賤:乙本同通行作“賤”。雖然文義對仗更佳,但丟失修義非宜,失原著之義。楚簡本作“戔”。《龍龕手鑑》:“戔,傷也,賤也”。
句義:玄同中的性光分爲不同層次和階段,不可以得而在其中追求利銳,也不可亂用而傷害她;不可因性光的圓明而驕傲貢高,也不可因得而渿L輒止,無所謂地慢待她。
⑦句義:玄同是得到了“體道”的自然表現,她不應當受到後天凡俗的親疏、利害、貴賤所左右,故而爲天下之至貴至尊的物質。
〖註音〗
悶:mèn音闷;
弗:fú 音服;
銼:cuò 音错;
兌:duì音對;
郏簊hū 音殊;
賤:jiàn音見。
【繁簡對照】
悶(闷),閉(闭),、塵(尘),銼(锉),兌(兑),紛(纷),謂(谓),親(亲),貴(贵),賤(贱),爲(为);漢(汉),後(后),義(义),湥ㄇ常瑧猓В垼悾瑁a(鉴),傷(伤)。
第二十章 治邦
以正之邦①,以畸用兵②,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 ③?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④;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⑤;人多知⑥,而奇物茲起⑦;法物茲彰⑧,而盜俣嘤小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⑨;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⑩,而民自 。
①之邦:乙本作“之國”,通行本作“治國”。之:《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禮記》:“如語焉而未之然。”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廣雅》:“之,適也。”之,可作人稱代詞、助詞等。
②畸:《玉篇》:“數奇,亦作奇。《說文》殘田也”。《正字通》:“凡數之零餘者皆曰畸。”通行本作“奇”。
③无事:无欲可以无爲,用道治的方式(无爲)方可无事。即不興勞民之事。
:甲本作“ ”,修真學象意字,意爲無“口”之明,含修真專用意義。後演變爲用“哉”,見《正字通》。乙本作“才”。
④忌諱:禁忌避諱。甲本“多忌諱”三字殘缺,據乙本補。
彌:同第十章(47)註③。
句義:天下太多的禁忌避諱、繁文縟節,將會導致人民心貧身困,精神空虛。修真者過分偏於、執著於後天有爲,則會耗散精氣神能量,難以進步。
⑤通行本作“國家滋昏”,楚簡本作“而邦茲昏”。
句義:民眾擁有了過多的武器,將會使國家昏亂。修真者只偏重道術的追求,則身國德治難以穩定,歸道難以實現。
⑥知:《說文》:“詞也,从口从矢。”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此處指巧智。甲本作“知”,同楚簡本。乙本爲“智慧”,通行本作“技巧”。
⑦甲本作“而何物茲起”,茲,通“滋”。乙本爲“而邪事滋起”,通行本作“奇物滋起”。楚簡本作“而奇勿茲起”。
物:古作“勿”。今本之“物”,楚簡本中均爲“勿”。
⑧法:刑法。
句義:過度宣揚誇大法律條文的作用,必然是道德喪失,德治與法治失去平衡而各種盜象十分猖獗。修真戒律的繁多,所反映的是陰我心識熾盛無制,眼耳鼻舌身意六門大開,身國能量被大量反奪和外盜。
⑨化:古字爲“匕”。會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本義:變化,改變。《說文》:“化,教行也。”
句義:我以道德治國身(无爲),無私心無貪欲,那麽百姓自然得到教化而改變。
⑩甲本殘缺,乙本作“欲不欲”,指做別人所不願做。通行本作“無欲”。楚簡本作“谷不谷”,谷,古通“欲”。
句義:我實踐道德,以德治身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人民自然淳樸。
〖註音〗
哉:zāi音栽;
諱:huì 音慧;
茲:zī 音资;
彰:zhāng音章;
彌:mí 音迷。
【繁簡對照】
諱(讳),彌(弥),貧(贫),茲(兹),盜(盗),伲ㄔ簦}(圣),爲(为),靜(静),、樸(朴);後(后),變(变),據(据),補(补),爾(尔),韋(韦),違(违),從(从),識(识),會(会)。
第二十一章 爲正
其正 ①,其民屯屯②;其正察察③,其邦夬夬④。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⑤。孰知其極?
其无正也⑥。正復爲奇,善復爲訞⑦。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⑧,兼而不刺⑨,直而不絏⑩,光而不耀⑪。
①正:《說文》:“是也。从止一以止。”一者,德也,正直無偏邪而合於道。又通“政”。
:修真學異構字。《字彙補》:“ ,音契,門也。”門:《說文》:“聞也。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 ,常意有廣開言路、受讕納言、允許自由出入等義。甲本缺,乙本作“其正 ”。通行本作“其政悶悶”,丟失修意。
②屯:《廣雅·釋詁三》:“聚也”。即聚集、屯聚等義。乙本爲“屯屯”,甲本缺損,通行本作“淳淳”或“醇醇”。
句義:治身如治國,治國同治身。德治爲政者能廣開言路、納谏語,不禁錮人民,則人民聚集團結擁護。
③正:通行本作“政”。
④夬:《說文》:“分決也”。《字彙》:“夬,分決也。有所破壞決裂也。”通行本作“其民缺缺”。
句義:爲政者只監察別人馴從自己,而不反省自己的德行,其邦國將會分裂解體。
⑤禍:參見第九章(46)註⑤。
⑥也:通行本用“耶”。
句義:陷在陰陽“二”中轉化沒有終極,是因爲離失了德“一”這個正。
⑦復:《廣韻》:“又也,返也,往來也,安也,白也,告也”。
奇:此處指少。
訞:甲乙本均缺損,通行本或作“訞”,或作“妖”,二字古同,怪異之義。
段義:丟失了道德教化,不以德治身國,正就反而變成稀奇的了,善反而變成怪異的事了。
⑧通行本“是以”後多“聖人”二字。
句義:以德治心身以戒束身心兩種方法並行,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有規矩卻不露鋒芒傷人。
⑨兼: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字形象一手持兩棵莊稼。《說文》:“兼,並也”。甲本缺損,乙本作“兼而不刺”,通行本作“廉而不劌”,“劌”或作“害”。
句義:以德治爲本,以法治爲用,則法治不會偏曲而傷民。
⑩絏:甲本缺損,乙本作“絏”。通行本作“肆”。絏、绁古同,音泄。《說文》:“绁,系也”。《玉篇》:“絏,音絀,繫也。”系、繫皆爲拴、綁,約束之義。
句義:以德治爲本的法治,正直而不束縛於人。
⑪耀:照耀。甲本缺,乙本作“眺”。《說文》:“眺,目不正也”。眺望,斜視。
句義:德治坦蕩光明卻不耀眼。
〖註音〗
:qì 音契;
夬:guài 音怪;
淳:chún音纯;
孰:shú 音熟;
訞:yāo音夭;
絏:xiè音泄;
曜;yào音要;
劌:guì 音貴。
【繁簡對照】
爲(为),悶(闷),禍(祸),極(极),復(复),絏(绁);門(门),聲(声),蓋(盖),異(异),體(体),義(义),劌(刿),傷(伤)。
第二十二章 長生
治人事天,莫若嗇①。
夫唯嗇,是以 服②; 服胃之重積德③;重積德則无不克④;无不克則莫知其極⑤;莫知其極,可以有國⑥;有國之母,可以長久⑦。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⑧。
①嗇:《說文》:“愛濇也。从來从 ,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與“穑”通;嗇事,即農事;有愛惜、吝惜、節儉等義。嗇夫:又指儉省節用的人。
句義:治理身國以合天道,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象園丁那樣勤奮耕耘,節儉樸素,慈愛生命,高度重視精氣神。
② :甲本缺損,據乙本“是以 服”而補。 :既通“早”,又含修真學中的煉精化氣。是以(早)服:即早早地披衣服而坐,煉化早勃之精,服氣養神。楚簡本作“是以早,是以早備”。早備:早作準備。通行本作“是謂早服” ,說明已經丟失修真之意。胃:與謂通假而用,但在此則有中央,正意、真意之義。
句義:唯以嗇夫的精神,早早地起床勤奮耕耘內天地,不誤時機。
③重:《說文》:“厚也”。徐鍇:“壬者,人在土上,故爲厚也。”本義:分量大,與 “輕” 相對。
④克: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個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義:勝任。《說文》:“克,肩也”。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於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玉篇》:“克,能也,獲也,勝也。”同“剋”、“尅”。制勝、取勝,克當、擔當,克制、克服,刻苦、勤苦,限定或約定等義。
句義:用道德治理身國重在勤奮地實踐,修德行德就是重視積德,重視德的積累就无所不克,定能實現明德成道。
⑤極:《說文》:“極,棟也,房屋的正梁。”另又:指最高地位,頂峰,如“登極”。即登君位。
句義:德“一”物質能量和品格的作用能力不可限量。
⑥國:《說文》:“邦也”。通行本中“邦”、“國”均作“國”。
句義:道光德能在身國中發揮作用功效後,身可健而國能安。
⑦母:《說文》:“牧也。从女。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本指母親。也指本,本源。(本,草木的根幹,亦指事物的根基或主體。)
句義:身國中擁有德“一”能量和品格這個性命的根本物質後,身國就能得以長久。
⑧固:《說文》:“四塞也”。本義堅、堅固。从囗,“圍”的古體字,象四周圍起來的樣子,古聲。另有:安定、穩定、久、一定、必然等義。
柢:根也,本也。楚簡本作“氐”,義同“柢”。甲本缺損,通行本作“蒂”。
句義:這就叫做深植道“无”之根,用德“一”的能量和品格營養強固性命,這就是長生久視的方法了。
【繁簡對照】
長(长),嗇(啬),謂(谓),積(积),則(则),極(极),國(国),視(视);農(农),愛(爱),義(义),損(损),簡(简),處(处)。
第二十三章 居位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②;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③;非其申不傷人也④,聖人亦弗傷也⑤。
夫兩不相傷⑥,故德交歸焉⑦。
①烹:甲本缺,乙本作“亨”,古同“烹”。《集韵》:“烹,煮也”。
句義:治身國如烹菜肴。國雖大,道理相同。然其關鍵處又在於火候法度的掌握,不宜亂翻動。丹經中有“自古火候少人傳”,“自有天然真火候”之語。
②蒞:音義同 “涖”。《爾雅》:“涖,視也”。指走到近處察看。蒞臨,來、到來之義;另有治理、統治、管理等義。
鬼:《說文》:“人所歸爲鬼”。《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神:《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神靈、神通、神奇等義。不神:以道治身國,陰魅就不會冒充神靈,顯示神通,以惑亂於人。
③“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此二句通行本中缺。
句義:道治身國,德養心神,業鬼欽服,心正神正,神歸道化,共拱身形。
④申:《說文》:“神也”。七月陰氣成體。“申”是天空中閃電形,古人以閃電變化莫測,威力無窮,故稱之爲神。申,屬陰金,爲地支第九位,對應生肖爲猴。神从示从申,示者,現也。此處用“申”,即含不示現之義。乙本作“神”。
⑤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通行本作“不”。
句義:聖人本不會傷害生靈,但天下無道之時,邪神冒充聖人之名,禍害生靈;此時真聖出世撥亂反正,教化萬靈。天下有道以後,聖人的風範人皆共知,邪神自不敢以假充正,聖人也自然無所傷也。德治內境,申脫俗形,聖真培出,共造性命。
⑥鬼神與人本是兩途,互不相傷。
句義:性體系統與命體系統在道“○”德“一”的環境中和諧統一,德治無傷。
⑦交:《說文》:“交脛也”。脛,小腿。象人兩腿交叉形。本義:交叉。另有:交錯、交接、移交、交換等義。
句義:兩不相傷,唯以德相交作爲歸宿。性命同步德治,相互作用,共歸道境。
〖註音〗
烹:pēng音怦;
蒞:lì 音力;
弗:fú 音服;
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國(国),鮮(鲜),蒞(莅),傷(伤),聖(圣),兩(两),歸(归);處(处),義(义)。
第二十四章 處下
大邦者下流也①,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②。
牝恆以靚勝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③。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④;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⑤。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⑥,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⑦。
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⑧。
①下:《說文》:“底也”。低也。
句義:以大邦喻有道之身國。自然界的能量總是從高的一端向低的一端傳遞,所以大邦者應效法自然,主動地承擔責任,幫助弱小,並且謙虛居下。
②通行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郊:《說文》:“距國百里爲郊”。
③靚:通“靜”。乙本作“靜”。參見第八章(45)註⑤。“爲其靚也,故宜爲下”通行本作“以靜爲下”。
句義:靜爲主,動爲客。牝以靜是反客爲主之道,故能勝之。這是所以要守靜處下的原因。
④取:《說文》:“捕取”。獲得之義。
句義:有道之身國(大邦),若能處下行德,加上其自身強大的德能優勢,那麽德能缺失不足的身國(小邦),則必然樂於從修依附。
⑤通行本缺“於”字。
句義:小邦本就五德不全不足而弱小,若不守德謙卑,或與大邦爲敵,是爲以卵擊石,自然難以久長。相反,若能安守本分,求教學習於大邦,則可“取於大邦”,即從以道治身國者的強大淳厚德能場中,獲得益處。
⑥兼:並也。參第二十一章註⑨。
句義:道治身國者(大邦)莫過於欲以德治兼愛眾生,教化養育眾生,同歸德道。
⑦事:《說文》:“職也”。《爾雅》:“事,勤也。”有事情、職業,侍奉、從事等義。如事君、事親。
句義:小邦者(五德不全者)應知不足而尊道貴德,甘居下位,治人事天,也就同樣進入了德治的狀態中。
⑧宜:《說文》:“所安也”。令人心安的地方。另有適宜、適合、應當等義。
句義:所以大者(道治身國者)更應當處下謙虛,慈、愛、容、包、化、同。
〖註音〗
牝:pìn音聘;
靚:jìng音靜;
牡:mǔ 音母;
畜:xù 音蓄。
【繁簡對照】
處(处),恆(恒),靚(靓),勝(胜),爲(为),則(则),於(于),過(过);養(养),積(积),嗆(呛),裏(里),穢(秽),氣(气),讀(读),處(处)。
第二十五章 道注
道者,萬物之注也①。善,人之 也②;不善,人之所 也③。美言可以市④,奠行可以賀人⑤。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⑥?
故立天子,置三卿⑦,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⑧。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⑨?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⑩?故爲天下貴。
①注:《說文》:“灌入”。通行本作“奧”。
句義:道化生萬物,德長養萬物。萬物中客觀地、本然地存在著道和德的能量和品格。
②善:《說文》:“吉也”。與“美”同義。另有好、好的行爲、認爲好、友好親善等義。
:帛書作“ ”,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特指體內變化。與寶字通假。見《漢語大字典·玉部》。通行本作“寶”。
句義:善,人之先天真性、本性中的道德,這是最爲珍貴的品格。
③ :甲本作“ ”,乙本同通行本作“保”。
句義:人之不善,莫過於後天意識稟性習性中的私欲貪心難以淨化和放棄,故人所寶之而不願捨棄,難以淨化。
④市:《說文》:“買賣之所也”。交易、買賣、哄騙、引誘、諂媚等義。
句義:美麗的言詞能夠取人之悅,滿足陰我心意識的需求,可以倡行社會形成不良風氣。
⑤奠:《說文》:“置祭也”。置酒食等祭奠。奠獻,獻祭品以祀死者。乙本及通行本作“尊”。
句義:祭奠亡靈,超度有緣的活動,是悲壯的善行,能慰藉已故,又可以使活著的人心身得到安寧。恭敬的禮儀行爲,做人凖則,可以增添福惠,獲得吉祥。
⑥句義:人所存在的不善,人們皆知應該去除,但是如何用德治清除這個“有”的私心貪欲而復歸於“无”的道德善性?
⑦卿:官位之稱。《禮記·王制》:“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乙本爲“鄉”,通行本作“公”。
句義:道生萬物,必然陰陽共生,善惡共存。所以要設立天子、三卿進行道德教化和管理制約,以防“不善”無限制地膨脹。
⑧前句通行本作“雖有拱璧”。
四:通行本作“駟”,修真學中的四象,四面。
句義:雖然有稀世寶玉,驅乘駟馬之車的顯赫名利,也不如坐忘進入德道的善性之中。
⑨通行本“此”後多一“道”字,其義同。
句義:古往今來眾生尊道貴德的原因是什麽?
⑩謂:帛書作“胃”,通假使用,胃,暗喻修真學五行中央信德之土的“意”,意分爲後天智意和先天真意。通行本或作“曰”,或作“日”。
句義:不招那笕∪绾文艿玫叫拚婷鞯職w道的方法?已經造下的罪因又如何能夠消除幹淨,幸免身受其惡果!
〖註音〗
奠:diàn音電;
卿:qīng音青;
璧:bì 音辟;
與:yú 音魚。
【繁簡對照】
萬(万),寶(宝),賀(贺),棄(弃),雖(虽),進(进),貴(贵),與(与),爲(为);書(书),體(体),漢(汉),據(据),響(响),稱(称),鄉(乡),處(处),殘(残),歎(叹),歟(欤)。
第二十六章 无難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①。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②。
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③。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④,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⑤。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无難⑥。
①无爲:參見第十一章註③。
句義:爲无爲者,居无馭有,故無事的煩惱;不受五行和五味的制約。
②句義:“大小”與“多少”皆是陰陽制約,都源起於道“无”和德“一”化生,恩怨也是如此,以德回報怨,用德則能解脫陰陽束縛制約,歸於道中。
③圖:《說文》:“之嫸嗥潆y”。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圖之嬘嫞瑘D之引申義也。”
句義:難與易,大與小都是相對的,而且易與小乃是難與大的根基,易與小接近德“一”和道“无”,把握它們,才能成就大之道和“出有入无”之難。
④終:帛書作“冬”,內含修真學心法,冬爲藏養之時。《玉篇》:“冬,終也”。後段同。
句義:聖人居道“〇”用德“一”之小、少、易、細,不爲世俗之大所惑,反而成就道大。
⑤夫:在句首爲語氣詞。
句義:輕易許諾,必然缺乏招牛瑢⑿拚婷鞯驴吹眠^於簡單容易,必然會遇到更多困難。
⑥猶:獼猴一類。另有:同、相同、猶如、如同、好像、尚、還、仍、尚且等義。亦通“猷”。通行本作“故終無難矣”。
句義:聖人處事重信德,以德治難,存憂患意識,不敢自大而疏忽。認真對待,圓滿解決,最終无難。
〖註音〗
寡:guǎ音剮;
猶:yóu音尤。
【繁簡對照】
難(难),爲(为),報(报),圖(图),於(于),細(细),聖(圣),終(终),輕(轻),諾(诺),猶(犹);書(书),後(后),無(无),剮(剐)。
第二十七章 輔物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忠病F浯嘁玻着幸病F湮⒁玻咨⒁①。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②。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③;百仁之高,始於足下④。
爲之者敗之⑤,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无爲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⑥。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 ⑦;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⑧。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⑨。
①本段甲乙本均殘缺,通行本作:“其安易持,其未兆易郑浯嘁着校湮⒁咨ⅰ!
句義:用德治身國,重微妙契機,握陰陽數變和動勢之初。事物處於安靜時易於把握;徵兆未出現時,容易規劃引導;在初始脆弱階段,容易判斷發展的趨勢;處於微小之時,容易使其消散。
②未有:即是道“无”德“一”狀態,將調控爲之於无爲思識的境界中,治理於未産生亂象之先。
③九:數之極也。《楚辭·九辨》序:“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形容極多。如:九霄雲外、九泉之下、九祖。
④乙本爲“百千之高,始於足下”。通行本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⑤爲之者:即純粹有爲意識的行爲,因受後天知識的局限容易失敗。
⑥“恆於其成事”通行本作“常於幾成”。
⑦欲不欲:行眾人所不願行者。
⑧學不學:學眾人所不學者,聖人之絕學也。
句義:學聖人之絕學,則可以從眾人容易犯的過錯中脫離。
⑨輔:輔助。
句義:聖人主動地按自然規律辦事,是以能輔助自然。无爲處事,而不敢用人心私欲違背自然規律而妄爲。
〖註音〗
羸:léi音雷;
慎:shèn音甚;
弗:fú音服;
蔂:léi音雷。
【繁簡對照】
輔(辅),爲(为),於(于),亂(乱),層(层),臺(台),敗(败),執(执),聖(圣),從(从),恆(恒),終(终),則(则),貴(贵),難(难),貨(货),學(学),復(复),眾(众),過(过),萬(万);從(从),類(类),筆(笔),劃(划),寫(写),體(体),應(应),義(义),纏(缠),繞(绕),唬瑤祝福
第二十八章 玄德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①,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②。
故以知知邦,邦之僖玻灰圆恢睿钪乱③。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④。恆知稽式,此謂玄德⑤。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⑥。
①“故曰”通行本作“善”。
句義:本章承上章而來,聖人欲眾人所不欲,學眾人所不學,聖道乃逆取其真,反也者道之動也。導民明德而不導民以知,導人反樸歸德道。智與慧乃是一對陰陽,智爲後天有爲之學知,慧爲先天无爲之靈覺。智多則慧隱;相反,抑智才有可能使慧顯現。以聖人之“愚”才能真正通達明德歸道之境。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②“知也”通行本作“智多”。
句義:導人於棄“思識”而唯“意識”的知,則德善不易知,後天的智巧,有爲而私欲過重,“明知”而不“明德”故難治。
③通行本此段作“故以智治國,國之伲徊灰灾侵螄瑖!薄
句義:後天意識的知識是有限的,用於治身國就是國家的禍害。不單純用智而用慧知治理,將“智慧”顛倒爲“慧智”爲用,就是國之福德。
④通行本少“恆”字。
句義:常知這兩者,就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德“一”的楷式。
⑤玄德:在太極黑境中達成的德行善舉,奇妙無比而常人難以知曉之德。
⑥句義:玄德的深奧、遠大,與“有爲意識”所知的事物往往是相反的;把握无爲思識中的玄德行爲實踐,就能實現大治大順。
〖註音〗
愚:yú音娛;
恆:héng音橫;
稽:qǐ音起。
【繁簡對照】
爲(为),難(难),伲ㄔ簦^(谓),遠(远),與(与),順(顺);從(从),陳(陈),識(识),會(会),國(国),舉(举),變(变),讀(读),種(种)。
第二十九章 江海
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①,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②。天下樂佳而弗猒也③。非以其无諍與④?故天下莫能與諍。
①浴:溪谷。參見第二章註②。通行本作“谷”。後句同。
②通行本作“故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③佳:甲本作“隼”,註其通“推”。帛書原件更似“隹”,可能因左邊一豎與下邊一橫偏長,故整理本辨爲“隼”。甲本中帶“隹”旁的字,如“進”字,其“隹”寫法類此。故此處應爲“隹”。楚簡本作“進”。進:《說文》:“登也”。有前進、進入、進取、引進、推薦等義。《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進賢,即推薦賢能者。故甲本此處“隹”,應通“推”,或“進”,義爲推薦、引。修真學則以用“佳”更合理法,雙土合圭,真意爲人,則內天下歸心弗厭。
句義:天下樂於真信、真意的統領而歸於德一,樂於推薦效法而不厭棄。
④通行本作“以其不爭”。
〖註音〗
重:zhòng音穜;厭,yàn音宴。
【繁簡對照】
爲(为),聖(圣),後(后),樂(乐),厭(厌),爭(争),與(与);書(书),處(处),邊(边),豎(竖),異(异),體(体),諍(诤),奪(夺),鬥(斗)。
第三十章安居
小邦寡民①。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②。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③。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④。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⑤。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⑥。
①邦:《說文》:“國也”。通行本中“邦”、“國”皆作“國”。在中國古代,國的概念與現在不同。當時的國一般指諸侯國,即由天子分封的諸侯建立的國家,相當於現在的聯邦。只有天子享有天下(指中華範圍內的聯邦),號令諸侯。諸侯國之间距離並不遙遠,故下段有“鄰邦相望”之說。
句義:古之聖人治天下,分設眾多較小的諸侯國,使其人民較少。各諸侯國相對獨立。這樣中央政府既不必負擔各國的治理,又因爲其國小民少,不易産生霸權的野心,君民皆易歸於淳樸。本章是繼第四章“反也者,道之動也”,第二十四章“大邦者下流也”和第二十八章“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後,進一步闡明聖人之道返樸歸真的逆向思維。道治身國,以身爲小邦,以身中性體爲寡民。性命的離道失德皆普遍現象,尤應高度重視德“一”品格和能量的治理。
②通行本作“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
句義:形而下之器皆後天之物,多則蔽。故修真明德實踐者應去奢華而取儉樸,從儉器而重先天德“一”之炁。使身國內的性體重視性命分離的可能性,而不遠離身形命體。
③周:《說文》:“密也”。有遍、全、都等義。根據《金石文字辨異》“古人周舟二字多通用”,周即舟也。“有車周”通行本作“雖有舟輿”,下句“有”前亦有“雖”。
句義:人民安守本土,故有車舟而不用;各國皆不興兵滋事,故不必存放鎧甲與兵器。身國中的車周,周天循度而行,只爲承載天光德能而咿D其中;道光德能雖有類似甲兵的功用,但只供防護而不用於炫耀和殺戮。
④結繩:即結繩記事,是在繩上打上大小不同的結,表示不同的事情。這是原始的記事方式,此處義爲返樸歸真。
句義:用道“○”德“一”教化轉化引領性體系統回歸“无之以爲用”。
⑤甘:美味,甜、好。
句義:道治身國,命體這一小邦,要美味於簡食素餐,悅意於粗衣簡飾,樂順於世俗環境,安心於火宅修真。
⑥狗:通行本作“犬”。
句義:人民回復淳樸本性,清心寡欲,不貪異味,不求遠物,即使與鄰國相互可望,雞狗之聲可聞,也無涉足異邦的心思,至死也不叛逃性地往來。
〖註音〗
寡:guǎ音剐;毋:wú音吾;徙:xǐ音喜;乘:chéng音成。
【繁簡對照】
遠(远),車(车),陳(陈),復(复),結(结),繩(绳),樂(乐),鄰(邻),雞(鸡),聲(声),聞(闻);貴(贵),賤(贱),農(农),徵(征),奪(夺),義(义),遷(迁),雖(虽),國(国)。
第三十一章 不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②。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③。
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④。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⑤。
①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諏嵉摹1玖x:真心找狻!墩f文》:“信,找病!毕嘈拧⑿湃巍⑿庞谩⒄鎸嵉攘x。
句義:諏嵖尚诺难栽~淳樸而不華麗,華麗的言詞並不可信。
②句義:以有爲意識智知爲用的人,所知並不廣博;真正知識廣博的人以无爲思識爲用,慧識與智識同撸瑏K不是單純用有爲意識而掌握。
③通行本無此二句。
句義:真正好善的人樂於施捨,不會執著於過多的擁有;貪多的人不會是真正的善者。
④積:《說文》:“聚也”。禾穀之聚曰積,即堆積穀物。累積,積蓄。通“襀”。衣裙的褶子;又通“績”,功勞。
句義:聖人是不爲私己而聚積財和物,盡力爲別人付出而自己卻更增加;盡力施予別人自己卻越多,捨即是德(得)。
⑤人之道:甲本殘缺,通行本作“聖人之道”。
【繁簡對照】積(积),聖(圣),爲(为),爭(争);辯(辩),書(书),無(无),殘(残)。
第三十二章 三寶
天下皆謂我大,不宵①。夫唯大,故不宵②。若宵,細久矣③。
我恆有三寶之④:一曰慈⑤,二曰檢⑥,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⑦。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檢且廣,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⑧。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⑨。
①我:作者自謂,即老子。老子,爲道的化身,故曰大。
句義:道之大,不似意識想像所比擬之小範圍。
②句義:正因爲其大無外,故不可以片面地用後天有爲意識,僅僅單純用智識的狹隘之小而揣度其大。
③細:微也,小也。通行本作“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句義:如若小,則又是“其小無內”地細微。
④寶:甲本作“葆”,含藏修真學訣義。葆通假“寶”。《史記·樂書》:“天子之葆(寶)龜也。”通行本作“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⑤慈:《說文》:“愛也”。帛書作“茲”,修真學象意選字,強調“有心爲德不爲德,無心之慈方爲真”。後兩段同。茲:《說文》:“草木多益”。茲、慈有一共同的異體字,即茲下加四點。
⑥檢:本義爲書匣上的標簽,或题写目函。《廣韻》:又檢校也。有檢查、檢點、檢討、檢索等義。又通“斂”,收斂,約束言行。此處指反省、檢查自己的過失。通行本作“儉”。下同。
⑦廣:《說文》:“殿之大屋也”。王筠《句讀》:“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是曰廣。”後句通行本作“故能成器長”。
句義:我因慈愛眾生,無私無畏,所以果敢有力;由於經常反省檢查自己的過失和不足,所以胸懷廣闊博愛,能慈容包化同;不因私而逞勇於天下,故能成就德道事業的長久。
⑧“捨其檢且廣”一句甲本無,疑有遺漏,依乙本補之。通行本作“今捨其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句義:由无私的“慈、檢、後”而自然能夠“勇、廣、先”。如果捨公失去“慈、檢、後”而言私欲的“勇、廣、先”,則“勇”非其義,“廣”非其德,“先”非其道。故必爲取禍之道也。
⑨建:《說文》:“立朝律也”。《廣雅》:建,立也。
句義:天道所扶生確立者,必以慈愛關懷衛護德者生存發展。德者則以慈愛眾生相印於天道,互爲依存,循軌不逾。
〖註音〗
垣:yuán音元
【繁簡對照】
寶(宝),謂(谓),細(细),恆(恒),檢(检),爲(为),廣(广),長(长),後(后),戰(战),則(则),勝(胜),將(将);從(从),補(补),義(义),與(与),漢(汉),書(书),樂(乐),龜(龟),築(筑),牆(墙),圍(围),繞(绕),衛(卫)。
第三十三章 不爭
善爲士者不武①;善戰者不怒②;善勝敵者弗與③;善用人者爲之下④。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⑤。
①士:从一,从十。善於做事情,從一開始,到十結束。本義:古代男子的美稱。《說文》:“士,事也。”质浚涫浚看蠓虻取7褐纲t能的人。
句義:以道德治理身國的人,不會崇尚武力而征服別人。
②戰:从戈,單(占)聲。本義:作戰,打仗。《說文》:“戰,鬥也。”
句義:真正懂得作戰的人,心平意和,不會妄動怒氣自亂心身。
③與:《說文》:“黨與也”。即指相互結爲黨與。黨,在古代多爲貶義,如結黨營私。與,有給予、贈與,和、跟、同等義。本字甲本缺,通行本“弗與”作“不爭”。
句義:常規的有爲意識,勝敵之法莫過於結黨聯盟,合力擊之而勝。而真正掌握勝敵之訣竅者,首重是否合乎道義天理;只要屬於道義天理者,不必不擇手段地結黨聯盟,得道多助,因而最終必然取勝。
④句義:善於用人的人處於人之下,謙虛且尊重人。
⑤謂:帛書作“胃”,通“謂”。參前面章中注釋。後句同。
句義:本段是據上段所言“不武、不怒、弗與”及“爲之下”作的總結:是爲不爭之德也,是用人之道也;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古之極理也。
【繁簡對照】爭(争),爲(为),戰(战),勝(胜),敵(敌),與(与),謂(谓),極(极);後(后),諍(诤)。
第三十四章 用兵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進寸而芮尺①。
是謂行无行,攘无臂,執无兵②,乃无敵矣③。
莫大於无適,无適近亡吾寶矣④。
故稱兵相若⑤,則哀者勝矣⑥。
①兵:《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句義:兵法中說:戰爭的勝負結果,不在於先發制人,而在於反客爲主,以退爲進。
②攘:推攘。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振臂高呼之義。甲本作“襄”,古同“攘”。
句義:在反客爲主的退讓中,种段磻鹬龋谶動中沒有蹤蹟可尋,聞呼喊而不見人影,欲捕捉不見兵丁。
③乃:於是。通行本作“扔”。
句義:本章承上章而來,用兵乃“不得已而用之”,唯以符合道義天理。處弱守柔,种段磻鹬龋纯蜖懼鳎酝藸戇M,慈、檢、後,不武、不怒,不爭鋒芒,也就無敵於天下。
④ :修真學異構字,甲本用“ ”,突出其中的修真意義。
句義:用兵之道最大的禍端莫過於不適時宜,捨慈而逞匹夫之勇,棄檢而驕傲自滿,忘後而蠢敢爭先。不知如何抉擇時適、捕捉戰機,就是喪失了我的三寶。
⑤稱兵:指興兵,軍事行動。乙本及通行本作“抗”。
⑥哀:語音同源通“愛”。《淮南子·說山》:“各哀其所生”。《管子·侈靡》:“國雖弱,令必敬以哀”。哀:从口,衣聲。本義:悲痛、悲傷。《說文》:“閔也”。《廣雅》:“痛也”。
句義:兩軍對壘而兵力相當時,那麽愛兵如己出的仁義之師一方必勝。
〖註音〗
芮:ruì音瑞;攘:rǎng音壤;稱:chēng音撑;若:ruò弱。
【繁簡對照】
爲(为),進(进),謂(谓),執(执),敵(敌),禍(祸),於(于),寶(宝),稱(称),勝(胜);義(义),適(适),據(据),彙(汇),異(异),體(体),無(无),輕(轻),則(则),幾(几),喪(丧),聲(声)。
第三十五章 懷玉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①。
言有君,事有宗②。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③。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④。
①通行本作“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②言:說也。《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句義:聖人之言行皆有主旨、有宗根,並非無稽之談。
③通行本“我”後多一“者”字。
句義:常人無法進入“无爲而知”,不知萬物演化的來龍去脈,所以不能理解我道之正言。
④希:少也。
句義:聖人外表粗衣陋服,卻身懷道德與韜略,如美玉裹於破布之中,不爲人知。萬物以希爲貴,聖人非是不想使自己的言行廣於大眾,益於人民。所以要被褐懷玉,是因爲人們太不珍惜容易得到的寶物。
〖註音〗
被:pī音披;褐:hè音賀。
【繁簡對照】
懷(怀),則(则),貴(贵),聖(圣);處(处),賀(贺),體(体),書(书)。
第三十六章 知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①。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②。
①通行本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②句義:聖人所以圓滿而沒有缺陷過失,是因爲憂患自己可能有毛病和不足,戒、懼、謹、慎,內修道德,外煉命性,慧修心智,防患於未燃,故能避免一切毛病、憂患的産生。
【繁簡對照】
聖(圣)。
第三十七章 畏畏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①。
毋閘其所居,毋猒其所生②。夫唯弗猒,是以不猒③。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④。故去被取此⑤。
①甲本作“□□□畏畏則□□□□矣”,“□”爲缺字,據乙本補全。通行本作“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句義:承上章,聖人戒懼謹慎,此爲有憂患意識,可以防危避險;常人往往愚智用事,逞強恃勇,此即會招致大禍。
②毋:《說文》:“止之也”。《論衡·譴告》:“毋者,禁之也。”
句義:聖人之治者不會自恃其強而限制壓迫人民的生存。
③前一“厭”音義應同“壓”,後一“厭”主要作厭惡解,也含“壓”義,壓制於人,必反受其壓。
句義:只有不壓迫人民,才不會被人民所厭惡和抛棄。內身國眾生的治理同樣應當如此,強制的措施並不是明智之舉,只有德化才是出路。
④自知: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本來。人貴有自知之明。
⑤被:从衣,皮聲。本義: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有被迫、被動等義。又音義同“披”,搭衣於肩背。有表面、覆蓋、蒙受等義。乙本作“罷”。罷,本義爲停止、完畢等,古又同“疲”。通行本作“彼”。
〖註音〗
毋:wú音无;閘:yā音押;弗:fú音服;厭:yàn音宴;被:pī音批。
【繁簡對照】
厭(压),厭(厌),聖(圣),見(见),愛(爱),貴(贵);殘(残),據(据),補(补),義(义),無(无),狹(狭),罷(罢),畢(毕),從(从),頭(头),書(书)。
第三十八章 天網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①。此兩者或利或害②。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③?
天之道,不彈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④。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⑤。
①勇:本作勈,或作恿。从力,與力氣有關。本義果敢,膽大。《說文》:“勇,氣也。”勇氣、勇敢等義,此處主要指有力氣。
句義:憑藉力氣就膽大妄爲即是敗亡之途,雖有力氣而不敢妄爲則是保身之道。勇於敢者,此處隱含憑藉手段,爲圖個人目的,而行種種不善之舉的意思。
②此:帛書缺,以通行本補。《道藏》甲本補作“知此”二字。
③句義:天之所惡者,無非離道失德的行爲,但這是什麽緣故呢?
④彈:《說文》:“行丸也”。彈或从弓持丸。發射彈丸使丸疾行爲彈。《集韻》:“彈,射也。”有彈弓、彈丸,敲擊、彈唱、彈琴,彈劾等義。
句義:天道化生萬物本如發射彈丸,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所知其所出,無所知其所來。然而萬物之生又無所不是由其來,萬物之死亦無所不是由其去。天道至高無上,主宰著萬物,但她卻不會自恃其強,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降禍懲罰於萬物。雖不隨意降禍於萬物,但萬物如果背離天道卻是無法逃脫其制約的。故曰:“不彈而善勝。”天雖不言,然而感應萬方;無需呼喚,自會應現;天若因萬物的背道而降禍,其致员厝痪罱^倫,恰如其分,不會有絲毫的差失和不妥。
⑤恢:《說文》:“大也”。恢恢,寬闊廣大貌。
句義:天網雖大且疏,但沒有任何自恃聰明者的罪孽可以逃脫她的制約。
〖註音〗
栝:guā音刮;孰:shú音熟;彈:tán音潭;繟:chǎn音产;
【繁簡對照】
網(网),則(则),殺(杀),兩(两),惡(恶),彈(弹),勝(胜),應(应),郑保惶帲ùΓx(义),爲(为),機(机),補(补),單(单),認(认),異(异),漢(汉),後(后),據(据),産(产),寬(宽),廣(广)。
第三十九章司殺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①?
若民恆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②?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③。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則希不傷其手矣④。
①甲本殘缺,乙本作“若民恆且○不畏死”。通行本作“民不畏死”。
句義:如果人們從來就不怕死的話,那又爲何以死來相威胁呢?
②通行本:“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其與乙本近同。則:《爾雅》:“則,法也;則,常也”。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條文刻鑄在鼎上,以便人遵守。
句義:如果人們總是要死的,對守法而生活的人,我也將對其實施殺伐懲治,那怎麽敢呢?以德治理身國,就不應人爲地操弄生殺之機,玩弄法律。
③司殺者:即掌握生殺之權的人。
句義:即使人們一直畏懼死亡,法律也會確立依法而掌握生殺之權者。在這裏作者指出法治應當獨立,依法司職,而統治者不應幹預司法。
④代:代替。甲本作“伐”。伐,可作“代”。《金石文字辨異》:“唐裴鏡民碑計功代縷鍾鼎。按:伐作代。”仍爲砍伐之義。此處根據上下文應取乙本作“代”爲妥。
句義:取代司法獨立,以權代法而操弄殺機的人,必然自敗其身。這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一樣,如果連木匠都不能砍的木頭,而你去砍的話,真是很少不會傷及你的手啊。
〖註音〗
懼:jù音拒;孰:shú音熟;斵:zhuó音卓。
【繁簡對照】
殺(杀),恆(恒),懼(惧),傷(伤);殘(残),體(体),與(与),義(义),爲(为),異(异),計(计),縷(缕),鍾(钟),謂(谓)斵(斫)。
第四十章 貴生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 之多也,是以饑①。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②。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③。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生④。
① :甲本作“ ”,乙本作“ ”。修真學異構字,與“稅”同音近義。本句通行本作“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稅,本義田賦。《說文》:“稅,租也。”泛指賦稅。
句義:人民所以饑饉是因爲治理者徵收過多的賦稅。
②上:《說文》:“高也”。此處指治理者。
句義:人民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爲治理者以自己的私心貪欲,用後天有爲意識來制定制度方針,這樣必然違背天心民意,因此不能夠實現治理。
③輕:甲本用“巠”。巠:修真學象意取用之字,巠死,指命體特定部位的功能喪失。古文中多義,可通經、輕、勁、頸、逕等。輕死:此處指迫於生計,铤而走險。通行本“其”後多一“上”字。
句義:生民所以要不惜身家性命,铤而走險,正是爲了智笊娴膹娏翌娡偈埂
④賢:《說文》:“多才也”。有良、美善等義。又爲勝過、超過之義。韓愈《師說》:“師不必賢於弟子。”《戰國策·趙策》:“賢於長安君。”通行本後句作“是賢於貴生”。
句義:只有尊道貴德的无爲化生,順應民生的行爲,才是賢良愛惜和貴重民命。民生的“輕”與“貴”,應當德治爲本,法治爲輔。對於內身國的治理,同樣應當眾生一體,提倡德治爲主戒治爲輔,而不能對體內的眾生採取敵視的態度。
【繁簡對照】
貴(贵),饑(饥),稅(税),爲(为),輕(轻),賢(贤);難(难),義(义),經(经),勁(劲),頸(颈),逕(迳),處(处),於(于)。
第四十一章 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 仞賢強①。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②。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③。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④。
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⑤。
① 仞賢強:甲本作“ 仞賢強”,修真學專用名詞。通行本作“堅強”,乙本作“ 信堅強”。《道藏》甲本註: 即《說文》之。《廣雅·釋詁》“挺 終 ,竟也”。“亙”之異體較多,如 、 等,其義竟也。,此字在修真學中含:草下土中非百了,循環不息論短長”之義。仞:修真學中借“韌”示象。
句義:人活著的時候,其軀體是柔軟的,死後其屍體卻是挺直堅僵的,並且具有不同的表現。
② :音義近枯槁,修真學中則另有它解。:“槁”的通假近義,見《漢語大字典·高部》。槁,亦作“槀”。《說文》:“槁,木枯也。”指樹木枯乾,死亡。乙本作 槁。
句義:萬物草木生的時候是柔軟脆弱的,其死卻枯乾變硬。
③堅:本義泥土堅硬。《說文》:“堅,剛也。”
段義:所以說,堅強剛硬是屬於容易敗亡一類的,柔弱微細才是存身延命之途。
④兵:《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句義:兵器和軍隊過於強大,則難免窮兵黷武好戰,最終必然就是敗亡之道。樹木強大,雖可以傲立於風雨中,但也必然會被人取用,僵橫其體。
⑤居:《說文》:“蹲也”。此處指處於。
句義:強大者處下,柔弱者處上。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人們主動地遵從,則必然是得道者多助,延長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時間。否則,以常理去求強、求大,而又不知韜光養晦,動輒鋒芒畢露,則必然早敗其身,早敗其邦。
〖註音〗
枯:kū音哭;槁:gǎo音搞;恆:héng音横;亙:gèn音亘。
【繁簡對照】
堅(坚),強(强),萬(万),則(则),勝(胜),恆(恒),細(细);賢(贤),廣(广),釋(释),異(异),體(体),較(较),義(义),韌(韧),後(后),屍(尸),漢(汉),乾(干),狀(状),處(处),無(无)亙(亘)。
第四十二章天道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①。高者抑之,下者舉之②;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③。
故天之道, 有餘而益不足④。人之道⑤, 不足而奉有餘⑥。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⑦!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⑧。若此,其不欲見賢也⑨。
①乙本及通行本無“下”字。
句義:天下之道,如同張弓舉射一樣。
②抑:帛書作“印”,內含修真學之義。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許書印、抑二字古爲一字。”左是手爪,右象跪著的人,合起來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說文》:“抑,按也。从反印。”即說“抑”爲“印”之反字。抑,又有抑制、壓迫、或是、抑或等義。
句義:張弓舉射,可以把高處的降下來,下面的發射上去。如此使原來各自處於高與下的物體位置産生變易,天道這樣便能使萬物向中和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兩極分化,拉開距離。
③ :甲本用修真學異構字。“ ”,與損近義而不完全同義,內含修意。下段同。
句義:此處進一步說明前句的道理,天道在自然无爲中“ 有餘而益不足”。
④益:通行本作“補”。
⑤通行本句後有“則不然”。
⑥而:通行作“以”。
句義:人因私心貪欲,有財有權者,憑藉其勢力剝奪勢弱者,而使自身利益得到更加的鞏固和提升,使兩極分化拉開距離更加明顯。
⑦孰:誰,哪個。
句義:誰能拿出自己多餘的來奉獻於天呢?此唯有真正的道者啦!
⑧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
句義:所以聖人有所作爲,是无私无欲而爲,一切都不視爲己有,成功卻不居功自傲。
⑨見:“現”的古字。顯現,出現,實現。本段通行作“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句義:既然一切都不屬於自己,那麽也就不想顯現賢能於世了。
〖註音〗
弗:fú音服;孰:shú音熟;恃:shì音是。
【繁簡對照】
猶(犹),張(张),舉(举),餘(余),(损),補(补),聖(圣),爲(为),見(见),賢(贤);異(异),體(体),與(与),處(处)。
第四十三章水德
天下莫柔弱於水①,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②!
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③。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④。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⑤;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⑥。
正言若反⑦。
①通行本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②先:據甲骨文,上面是“止”(腳),下面是“人”。意思是腳已走在人的前面。本義前進,走在前面。通行本作“勝”。
句義: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擊堅強卻沒有能勝過它的。因爲沒有比用水更容易的辦法了!
③甲本殘,乙本作“水之朕剛也,弱之朕強也”。乙本“勝”均作“朕”。通行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
④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通行本作“不”。
句義:水勝剛,弱勝強。這個道理天下沒有人不知,但卻沒有人真正實行。
⑤邦:《說文》:“國也”。諸侯邦國之稱。通行本作“國”。下句同。
句義:水不僅柔弱處下,而且可以“處眾之所惡”,不惜污染自身而清除眾物之垢。大海所以能大,不僅處於最下,而且也包容了萬物之滌垢。所以,有能承受一國之污辱的量度才可作一國之主。
⑥祥:从示,羊聲。本義凶吉的預兆,預先顯露出來的迹象。《說文》:“祥,福也。一云善”。
句義:具備能夠承受一國之凶兆的胸懷,才可以稱得上是天下的王者。
⑦正確的言論,如同是相反的一樣。忠言逆耳。
〖註音〗
詬:gòu音夠;稷:jì音季;弗:fú音服;穀:gǔ音古。
【繁簡對照】
於(于),堅(坚),勝(胜),剛(刚),聖(圣),詬(诟),謂(谓),爲(为);殘(残),從(从),補(补),過(过),國(国),恥(耻),馬(马),穀(谷),長(长)。
第四十四章 右介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①?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②。
故有德司介③,无德司 ④。
夫天道无親,恆與善人⑤。
①焉:如何。通行本作“安”。
句義:修真明德應高度重視身國中冤親債主之間的釋怨解紛、清因化業。但是調和雙方大的恩怨,必然留下餘怨。如此怎麽可以稱善呢?真正的“大怨”是很難調和的,調和的結果不是一方不滿意,就是另一方不滿意,有時甚至雙方都不滿意。那麽作者是否反對調和呢?並不是。問題是以什麽樣的姿態去充當調解人,是以自己的願望強行使別人服從呢,還是以“聖右介”的低位,溝通雙方?參見下。
②聖右介:乙本作“聖人執左芥”,通行本作“聖人執左契”。各本以爲“介”與“芥”假爲“契”,即契約之義,但遍查各種典籍無法找到依據。如以“契”解,即所謂“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責取”,此與上下文亦難相應。前句“和大怨”者是作爲第三者出現,而此處執契者,即以第一人稱出現,顯然矛盾。細考“介”字,有多義,古時主有儐相迎賓,賓有隨從通傳叫介,即爲賓主之間傳話的人。《荀子·大略》:“諸侯相見,卿爲介。”又主爲左,客爲右,故賓之隨從即右介。聖右介即聖人居於客位,僅僅作爲中介人,而不強人所難。此與下段之“ ”剛好相對。以“ ”來“和大怨”是強力疏通的辦法,與中介人之低位溝通的方法正好相對。介與,即卑與亢也。位高力強者以其亢勢,雖能調和大怨,但未必不留餘怨,未必符合自然因果之規律。
③介:通行本作“契”。
④ ,《說文》:“ ,發也。从力徹。”段註:“發者,射發也。引申爲凡發去之稱。……會意。謂以力通也。”《字彙》:“ ,古徹字。”徹,即通也,簡體爲“彻”。此處“ ”爲發號施令,強力貫通之義。通行本作“徹”。
⑤恆:《說文》:“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通行本作“常”。
句義:本句爲整部《德篇》的最後一句,也是結論:天道至公,無有親疏,唯獨總是偏助於善人。
〖註音〗
焉:yān音淹; :chè音撤;恆:héng音橫。
【繁簡對照】
餘(余),爲(为),聖(圣),責(责),於(于),徹(彻),親(亲),恆(恒),與(与);煙(烟),執(执),約(约),義(义),種(种),據(据),難(难),應(应),稱(称),顯(显),儐(傧),賓(宾),隨(随),從(从),傳(传),對(对),勢(势),雖(虽)。
第四十五章 觀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①。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②。
无,名萬物之始也③。
有,名萬物之母也④。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⑤。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⑥。
①道:甲骨文象意爲人首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四達無礙,金文小篆象意爲頭頂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行動。
恆:長久,常也。古文恆从月,由心由舟在天之間上下往返而會其意。心以舟施。漢代因避皇諱而將經中“恆”字改爲“常”。非:相背,不合。非恆道:要用无爲思識才能感格致知,與後天的意識理念恰恰相反。不是普通的道理及所遵行的常規法則。
也:《說文》:“也,女陰也”。古體“也”形似女陰,生生不息之義也。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
句義:道的象意爲“○”爲“无”,即數的“0”。古文道字,由首寸會意。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道雖虛无,卻生萬有。她生成並長養著宇宙萬物(包括人),貫穿於萬事萬物,萬物亦皆含有道性的物質。道雖是強名之,但以道路之道名之,義在人當遵行,並能通過詠唱誦讀等實踐體悟方法,而體道合道;道雖不能直接用語言表述清楚,但能夠心感體悟及部分性地闡釋,並且可以傳播於他人。可,古意爲在神龕前詠誦真言,就可以感悟道境,後演變爲誦讀經典可以明德知道。
②名:對道的命名、定義,是用後天意識能夠掌握的理念,強名稱其爲道。通行本作“名可名,非常名”。
句義:道之名,超越後天意識認知的範疇,需要用无爲思識進行觀察體悟。道的命名,是強名,而不是常道的命名,應當逆向思維體悟。名,指萬物皆能有名,名定其性。修真學之中,可道和可名都是修真的方法,名可名即呼喚自己的名,主要是指體內“君臣”、“六親”之名,所以這種呼喚稱之為“非恆名也”。可,在修真學中是依照方法恭敬、肅穆地開口或者不出聲誦讀之意。
③句義:无,即是天地萬物尚未誕生出現前的先天的、不可名狀的、無法用意識充分表述的“无”和“○”狀態。“无”與“○”即道的象喻。“无”是萬物初始的道性物質能量形態。參見第四章註③。
④句義:有,指道動化生德“一”,虛无生萬有,母於德“一”。道誕生宇宙萬物,最初是進入有名的德“1”狀態,道用德“一”生萬有,成爲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源,生成之慈母。在有名狀態中,道形成“無形”和“有形”,“炁”與“器”兩種形態共存。
⑤恆:通行本作“常”。
眇:通妙,一目小也。美好,年少、幼小;神妙,精微,奧妙,巧妙。通“渺”,遼遠,遙遠,高遠;高,高於。《管子·水地》:“察於微眇”。通行本作“妙”。眇,在此有隱喻“垂簾”而“觀”,所見之“象”
爲妙之意。
噭:《禮記·曲禮》:毋噭應。噭應,高聲呼應。在此則指微妙如呼喊聲,一現即逝,應及時把握它的稍縱即逝。通行本作“徼”。
段義:明德體道,應當常在沒有後天有爲意識活動和幹預的狀態下,哂梦逘懰甲R仔細體悟和觀察其中的妙象。當處於後天有爲意識活動爲主時,注意隨時捕捉和發現稍縱即逝的微妙現象,及時進入无爲思識狀態進行體悟和實踐。
⑥玄:《說文》:“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隱蔽而深遠。黑而帶有赤色叫玄。象幽暗而有物覆蓋著。甲骨文“玄”似“8”字形,表述“天左旋,地右旋”之象,玄,指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雙重弦線才能觀察到的現象統稱之爲玄象。
段義:道與名,无與有,眇與噭都源出於道“〇”和德“一”。名稱雖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實質都是道和德。把握太極陽魚弦線和太極陰魚弦線,知白守黑地突破這兩重玄,從太極中央突破,使太極復歸於德的“⊙”態和道的“○”態。這個突破點,就是淳德歸道之門。
〖註音〗
眇:miào音妙;噭:jiào音叫;毋:wú音吾。
【繁簡對照】
觀(观),恆(恒),萬(万),兩(两),異(异),謂(谓),眾(众),門(门);陰(阴),體(体),復(复),並(并),諱(讳),書(书),義(义),遠(远),聲(声),響(响),應(应),縱(纵),禮(礼),鳴(鸣),與(与)。
第四十六章 觀噭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①。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②。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③。
萬物作而弗始也④,爲而弗志也⑤,成功而弗居也⑥。
夫惟弗居⑦,是以弗去。
①美:味道甜美。“美”字與“善”字構形同義。與醜相對。
段義:離道之“无”失德之“一”以後,就陷入了“二”的陰陽因果變數之中。當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時候,那麽惡已經嚴重了;都知道善是衡量不善的尺度時,不善就已經非常普遍了。修真明德者當知,煉己修心應達到無善亦無惡之境,也就是復歸於德“一”,抱一不散爲二的修爲境界中。
②盈:滿也。意聲相和,楚簡本作“音聖之相和也”。
句義:道生一(即○生⊙),一生二,自此陰陽分判,善惡同生,利害並存。
③聖:甲本作“聲”。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四五六至四五七行)有“聖者,聲也”。甲本《道經》中“聖”均寫作“聲”,而《德經》中則用“聖”。這種用法屬修真學中“智通用聖,慧達用聲”。也有“與聖人居用聖,與聖人钟寐暋敝f。請修真學研究者自行掌握“聲”中的修意。乙本“聖”字用“ ”。《說文》:“聖,通也”。耳順之謂聖。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聖’象人上著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宜爲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賢聖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聖、聲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修真學各因內境不同而用。”
句義:由上可見,落於後天陰陽之中,利害互爲因果,就憂苦心身。聖人居於道“无”“○”而用德“一”“⊙”,處无爲之事,不落於陰陽之二;以一應萬事,用德行不言之教,不落於後天陰陽之內,以保持先天至道無虧。
④本句甲本殘缺,據乙本補,空位數比乙本多一至兩字,疑有脫漏。但最後一字爲“也”較明顯。通行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其後尚有“生而不有”一句。
⑤志:《道藏》甲本辨爲“志”,《馬王》甲本辨爲“之”。楚簡本作“志”。乙本作“侍”,通行本作“恃”。《玉篇》:志,意也,慕也。古文中含貶義。《鬼穀子·陰符》:“志者,欲之使也。”
⑥成功:通行本作“功成”。
句義:抱一無離而弗始、弗志、弗居,就是不墮陰陽的“无爲”之道。
⑦甲本無“弗”字,其他本均有,與前句相應則應有,疑甲本有疏誤。
句義:正是因爲始終居道之无而用德“一”之有,呋蛾庩栔,不居於有爲。所以,永遠也不會消失。不得不失,無增無減。
〖註音〗
訾:zǐ音子;盈:yíng音迎;弗:fú音服;穀:gǔ音古;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觀(观),爲(为),惡(恶),難(难),長(长),聲(声),後(后),隨(随),恆(恒),聖(圣),萬(万);譭(毁),謗(谤),應(应),從(从),結(结),構(构),書(书),經(经),寫(写),殘(残),據(据),數(数),顯(显),辭(辞),貶(贬),義(义),穀(谷),陰(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