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爸爸往往是多动症治疗的“拦路虎”?(刘小羊ADHD)
(2025-11-05 16:12:50)| 分类: 亲子关系 |
最近和几个ADHD孩子的爸爸有一些交流。有个爸爸给我留言,说看了我推荐的书和公号文章后,觉得特别愧疚。
之前不能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误以为孩子是熊孩子,狠揍过很多次。孩子曾经说他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
现在,想起这些他觉得心里非常难受,感到对不起孩子。
我想跟这个爸爸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了孩子学习改变,你已经是个非常好的爸爸了!
在我微信公号的后台,关注者的性别比例一直保持着女性85%、男性15%的比例。
我接到了太多妈妈们痛苦无奈的倾诉:
“孩子爸爸说孩子没问题,不让去医院检查,一说就要吵架……”
“孩子爸爸不让吃药,说大夫都是骗钱的,胡说八道……”
“孩子爸爸觉得孩子都是被我惯出来的,动不动就打孩子,说了根本不听……”
还有很多妈妈,说孩子爸爸行为性格有严重问题,已经不得不离婚。
自己独力支撑带着孩子,一边是维持生计的艰辛,一边是孩子的种种逆反和麻烦不断,自己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多动症(ADHD)不是因为家庭导致的,但是多动症孩子的教养却非常需要健康有爱的家庭系统。
养育一个多动症孩子,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一个家庭当中,父母不能做到目标一致、互相支持,那无疑会让这个家庭和孩子的状况雪上加霜。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在多动症治疗领域,爸爸往往变成拦路虎呢?(当然,那些积极学习努力改变的爸爸们不在此列,你们是好样的!)
为什么
毫无疑问,爸爸一定是爱孩子的。
可是为什么爸爸却成了拦路虎?延误了孩子的治疗和干预呢?
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01
ADHD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不一致,
爸爸无法理解妈妈对于孩子的评价
很多家庭都感觉到,ADHD孩子在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比较乖,比较少有负面行为,而且做事容易专心。
这就让爸爸们对于妈妈的投诉不以为然,认为妈妈夸大了孩子的问题,甚至对妈妈管理孩子的能力提出质疑。指责妈妈“惯”坏了孩子,或者妈妈自己情绪调控不当,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美国的ADHD专家巴克利教授在他的《如何养育多动症孩子》这本书中就提到了这个现象,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也接到了相当多类似问题的咨询。
他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母亲日常和孩子的互动比较多,要不断地承受ADHD孩子自控力缺乏所带来的考验,自然就容易和孩子产生更多的矛盾。
此外,妈妈通常会用讲道理或者是感化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希望孩子听话,但是这些方法对于ADHD儿童常常失效。相比之下父亲比较少对孩子讲道理,而是直接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奖励或者惩罚。
这种对正面行为或负面行为即时提供反馈的做法,无形当中符合了ADHD孩子“活在当下”的特性,往往很有效果。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他幽默地说,可能就是因为孩子觉得体型更大更有力量的父亲让孩子感到更有威胁性,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服从。
我说这些,希望大家不要由此得出一个误解:既然震慑有用,就常常让爸爸来采取恐吓式教育好了。
我承认,恐惧确实是一种可以迅速见效的办法,但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是饮鸩止渴。长此以往,会损害孩子的自主感与自尊心,破坏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产生极大的损害。
更何况,过不了几年,孩子的体型和力量就会比父亲更大了,到时谁能压倒谁还不好说呢!你真的想试试看吗?
像这一类爸爸,我只能建议,让爸爸们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随着更多的互动,事实会逐渐教育这些爸爸们,让他们感受到孩子确实在包括学业、社交和家庭生活的诸多方面存在困难。
并不是妈妈的教养不当导致的,孩子也不是那个欠收拾的熊孩子。
你的爱人和孩子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指责和打击。
02
爸爸自己就是ADHD,很难有效
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ADHD是一种高度遗传相关性的疾病,ADHD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也患有ADHD,或者至少有一些ADHD的残留特征。
有研究表明,大约15%~20%的母亲和20%~30%的父亲可能和他们的孩子同时患有ADHD,从这个数据我们也能够看出来,ADHD孩子的父亲同时患有ADHD的比例更大。
由于我们国家对ADHD的知识普及起步比较晚,很多成人ADHD虽然经历了艰难的成长之路,但未必理解自己身上出了什么状况。
成年ADHD患者的症状包括冲动、急躁、容易生气,以及对伴侣情感需求过度,这都加大了ADHD患者与他人关系破裂的风险。
成人ADHD还常常有很多共患病,比如ADHD与品行障碍的成年人经常滥用药物,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责任感差。
很多妈妈不得不和难以相处的男人和孩子一起生活,不稳定的家庭关系,给孩子的成长环境带来了紧张的气氛,进一步恶化了孩子的状况。
如果爸爸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行为问题,但未被诊断或治疗,他可能会认为孩子的情况“很正常”,不需要特别干预,“长大就好了”。
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如果成年人对自己的问题不能觉察,不能积极有效的治疗,确实很难帮助孩子。
如果感觉到爸爸可能有类似的情况,应当建议他去医院就诊。如果直接提议可能有触怒他的风险,可以给他看看罗永浩的访谈(点击以下链接),看看能不能通过多种途径的知识普及帮助这些爸爸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03
爸爸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
过度强调“意志力”和“自律”
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被视为理所当然,其实毫无科学道理的育儿理念。
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男儿有泪不轻弹”之类的。
时代已经发展到今天了,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石器时代。
父母这个岗位如此重要,但却并不需要培训合格发一个上岗证。
很多做父母的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就没有被好好对待,没有真正被爱,因此也不懂得如何爱人,怎样才能真正和另一个生命建立深层的联结和关照。
所以有了很多奇怪又顽固的观念。
比如“要想让孩子表现好,就得让孩子感觉不好”。
常常使用的方法包括:
严厉惩罚:希望通过惩罚让孩子“长记性”,但 ADHD 儿童的神经系统并不擅长通过惩罚学习。
缺乏耐心:比起母亲,许多父亲在面对孩子的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时,耐心更少,更容易发脾气。
总之就是觉得成年人一定要用各种方式让孩子感觉不好,才会“知耻而后勇”表现更好。
这类观点是如此的顽固,以至于我们都没有真正思考一下它到底有多可疑。
请让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你自己表现最好的时候,是感觉最好的时候还是被羞辱打压的时候?
如果我们自己都需要支持、陪伴和鼓励才能做到更好,那个各方面大脑发育成熟度都远远不如我们的小孩怎么能靠自己就走出困境呢?
我用爸爸们熟悉的电脑来打个比方:ADHD孩子的大脑就像装着一个低版本操作系统的电脑,因为内存不足常常死机。我们一个劲儿的敲打机箱,让他跑赢一场3D游戏,这现实吗?
我知道,因为社会对男性角色有着更多期待,男人们承担的压力也更大。面对坚硬的生活,那些对自我的探寻和对心理情感的细腻体察很容易被视为软弱的象征。
这也造成了很多爸爸们没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习正确的育儿方法。
看起来是因为自负,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但深究起来,这种自负又可能在掩盖深层次的恐惧,不愿意承认孩子有先天性的生理缺陷。
因为,承认自己错了,承认自己对一些事情无能为力,这对男人来说似乎更加艰难。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公号里那15%的爸爸们,我真的要为你们点赞!
你们能直面生活真相,勇敢承担责任,不把妈妈们关进小黑屋独自应对艰难的局面,你们都是真正的好男人。
怎么办
那么,如何让爸爸成为 ADHD 治疗的支持者?
尽管爸爸可能是 ADHD 治疗的“拦路虎”,但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要让爸爸真正成为孩子的“助力”,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01
让爸爸更多参与育儿过程,
亲身体验孩子的困境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叫“谁痛苦谁改变”。
爸爸如果自己没有尝到苦头,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是不会有改变的动机的。
所以,与其妈妈一个人焦虑痛苦,不如更多地放手,让爸爸多带孩子。
在家里,每天给自己划出一个时间段,不陪作业,不管孩子,自己做做瑜伽、看看书、听听音乐,让爸爸来管。
在学校,让老师有问题找爸爸,这样他就会直观感受到孩子在学校的困境。
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妈妈很可能会各种担心,怕爸爸管不好。
这里要识别一下,有可能你的担心是对的,爸爸真的管不好。但他只有先受挫,才能改变,就把这个阶段当做必须付的学费。
也有可能你的担心只是“你觉得”。比如爸爸和孩子明明完成了作业,但你嫌弃完成的不仔细不扎实。这种情况,请妈妈放弃高标准严要求,深呼吸,觉察一下自己的控制欲。让自己学会放手,不批评不指责,表扬爸爸做得好的一面,暂时忽略做得不好的地方,把爸爸一点点带入系统,给他负责任提供机会
02
提供科学证据,
帮助爸爸了解 ADHD
可以给爸爸分享一些通俗易懂又客观严谨的科普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把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和疑惑的点说清楚,比如孩子是不是“态度”问题?疾病和问题行为该如何区分,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就好了,有的却不是?(
一旦真正解答了这些困惑,爸爸也可能会被说服。
有些爸爸可能不太相信妈妈的评价,但会相信专家的评价。
如果有一个权威人士出来说话,就很可能对爸爸产生作用。比如医院的医生,心理或者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
再或者,把爸爸拉进一些群组,依靠团体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爸爸。
我们A爸妈成长营就曾经有过一个妈妈,开始报名的时候爸爸都不同意,觉得妈妈乱花钱,妈妈在电话里直掉眼泪。
后来她坚持报名,每次上课都放很大声,爸爸虽然不吭声,但其实家长讨论他都会在旁边听到。有时她还假装手机没电了,用爸爸的手机来上课,爸爸也就“被迫”一起听了。
听着听着,爸爸的态度就有所改观,先是在妈妈上课的时候帮做家务给她创造时间,然后自己也忍不住加入了讨论。
03
先从自己改变
不得不说,可能有些妈妈尝试了以上所有这些做法,还是不能撼动爸爸的观念。
那也不用着急。家庭是一个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环节改变,都有可能成为整个系统的扰动点,继而带来整个系统的改变。
妈妈不要急着给爸爸“上课”,因为很可能效果不好。这样的交流不顺畅,背后往往潜藏着夫妻之间关系的深层问题。这些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按照妈妈理想的状况改变。
那么,决定不了别人怎么做的时候,先决定自己怎么做。
先从自己开始,学习知识、调整节奏,让自己的情绪先健康起来。
痛苦是一种信号,提示当前策略无效。改变不是妥协,而是选择更适应性的策略,例如:
从“要求伴侣少加班” → 转为“规划自己的独处时间”;
从“抱怨爸爸不理解” → 转为“用新方式表达需求”。
只要你学习成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更有办法,每成功应对一次,你就积累了信心。
久而久之,孩子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
爸爸看到成效,也许嘴上不说,心态也会逐渐改变。
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和陪伴A娃成长一样,需要更多耐心。
希望看见这篇文章的爸爸们能够早日转变思想,尽快形成家庭合力,为孩子提供正规的治疗和科学的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