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21期学员胡家胜——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5-10-20 19:08:57)| 分类: 亲子关系 |
武汉雅心刚刚举办了一场亲子沙龙,主题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家长要怎么办”。
现场听着大家的发言,有一刻突然激动起来,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样子。
我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好像“学习态度不端正”这个标签,几乎贯穿我的整个童年。现在回头看,小时候的自己哪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简直就是顽劣,整个一熊孩子。
和爱人聊天的时候,我总会说起小时候干过的那些坏事。是的,不管用现在的眼光看还是用当年的眼光看,当时干的都是坏事。
比如很小的时候,春天村口塘梗刚插上一排杨树,路过的时候,我上去一脚一根“咔嚓咔嚓”踩断,那感觉简直棒极了;
比如和奶奶去远房大妈家串门,出门时看见她家挂在檐下钩子上的草药,我随手拎起来放旁边尿桶里蘸一蘸又给她挂回去;
比如农忙时节因为班主任在家忙活儿,我领头在教室大闹天宫,老师说隔两里地都能听到我的声音,说只有把我系在他裤腰带上才能管住;
比如转学第一年,我妈向班主任打听我在学校的表现,班主任说:“还不错诶!一周才挨了五顿打,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这讽刺性的回答让我妈颜面尽失,差点没气得背过气去;
即便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很多同伴都已经开知识懂事了,我还常常被班主任留学。记得有一次留学抄作业,鬼使神差我还有心思和同学打闹,老师发现后一顿暴揍,屁股疼得半个月不能仰躺睡觉。
至于上课在老师眼皮底下说小话、传纸条,上课用帽檐遮着眼睛睡觉,老师前脚走我后脚闹事,每天放学漫山遍野撒野直到睡前才撑着困意写作业,寒暑假从来都是开学前赶工,每天晚上不睡早晨起不来迟到还撒泼……这些对我来说实在太家常便饭了。
……
所以每任老师提起我,都有例行的一句评语“聪明是挺聪明,就是不老实,态度不认真!”。
对,我就是那个学习态度不认真、爱贪玩的孩子!至今每每说起这个话题,我还是会很激动:一方面,尽兴贪玩的童年,实在是一种很美好、很纯真、很幸福的记忆;另一方面,被粗暴对待,被贴标签,想起来就会很难过。
从心里说,我也想做个乖孩子。可是从小到大,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做个乖孩子。而且,一张嘴一出手就犯错。
写到这里眼泪又出来了。对!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子的,而且持续了很多年。那时候的我何尝不想做个乖孩子?可是我根本做不到啊,调皮、做坏事、贪懒馋对我来说实在太顺手太过瘾太爽了!
人到中年,回头看,那些粗暴、野蛮、正确的教育对我的人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或者说,对我的影响实在寥寥。
而对我影响至深至远的,恰恰是那些让我感到特别幸运特别温暖的经历。那些幸运与温暖,基本都来自家庭、父母和长辈,它们构成了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底色。
现在回想起来,学生时代,家里给我最大的支撑,就是让我在艰难时刻没有两面煎熬:回家有可口的饭菜,有父母的关心,有长辈的袒护,这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有了家这个后盾,学校里苦逼的日子总是更容易熬过去。
倒不是我的父母有多么慈悲、多么懂得育儿。
都不是。碰巧只是因为他们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盯着我。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他们都只能就事论事关心一下、问一下、宽慰一下。
比如我上课态度不认真,被班主任打耳光,脸上很长时间都留下乌黑的印记,过了好几天被我妈发现,她也只是让我姐洗条热毛巾给我擦脸,直到擦不干净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从她的语气里,我听出的是心疼和无奈: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可是在传统观念里,严是爱松是害,老师管教孩子,她作为母亲也不能说什么,只能叹气。
比如我在学校淘气,老师要求每天写五百字的检讨,要深刻,要认真,要触及灵魂,要写到老师满意为止。父母知道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我心情也慢慢平复。听了我的讲述,父母也愿意相信我并不是一个小流氓,同时也告诫我有些事做不得。
除了小家相对宽松的环境,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爱还来自长辈。
比如在大家都特别讨厌我涎皮赖脸、爬高上低的年纪,有一次我从外面摘(偷)回去几个桃给奶奶,她老人家高兴地说:“我孙子咋这么孝顺呀?在外面摘几个毛桃都记得拿回来孝敬奶奶!”
比如我小时候脾气暴躁,有一次生气了拿小板凳砸鸡笼,板凳反弹回来把自己趾甲砸掉,我痛得差点闭气。事后每次提起来,奶奶非但没有责怪我,反倒一再说:“我孙子小小年纪就很孝顺,他宁可朝鸡笼发脾气也不朝奶奶扔板凳!”
比如高中时候,奶奶曾经当着她们老年团其他奶奶的面,骄傲地说“我这孙子除了长得丑点,哪里都好!”。在我看来,那话非但没有丝毫贬损,而且几乎是她们那辈人对我们孙辈最高的评价;
比如小时候,大家都嫌我话唠。夏天的夜晚我和外公在场院乘凉,常常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争论,你攻我防好久,最后常常把他逗得开怀大笑,他得意洋洋地夸我有胆气,夸我自己认定的事敢于据理力争;
……
这样的例子太多,真的是不胜枚举。
每每想起那些,我都会特别感动:在我生命的早期,长辈们在我的“熊”和“淘气”里面,看到了我的一颗心,看到了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他们对待我的态度里,我感受到了厚植于爱的深刻的看到、懂得和高度认可。内心里,我会要求自己变得更好,更懂事。
我一直认为,家人和长辈的那些并不高明的、直白的、有些陈词滥调的、甚至有些粗糙的关于爱的表达,和在爱的基础上的引导,才是我从一个熊孩子开始开窍,开始向善、向好、向上改变的深沉持久的动力。
就像此刻,当我敲下这些文字,回想起那些温暖的时刻,依然是幸福和感动的。
有人说,小时候越淘气,长大了越出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看看我们身边那些熊父母和熊老人就知道,内在没有被看到和懂得过的熊孩子,无论多大年龄,无非都是戴着成人面具的熊孩子。
回到沙龙主题,作为一个曾经“学习态度不认真”的淘气孩子,如果你问我熊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才能成长才能成熟,我觉得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被更多更深地看到和懂得。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保持谦卑,需要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需要懂得孩子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需要遵循规律去为人父母。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懂得,熊孩子不管是行为乖张还是态度敷衍,都不是在故意与我们作对,只是在这个年龄他们还做不到如我们所愿。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有穿越“熊”的表象去看到孩子那颗心和那个生命的能力。就像沙龙现场,主持人一再提问“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
作为家长,在孩子向我们敞开内心的时候,我们要有听懂和回应的能力。
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被爱托着的引导和影响,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