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人父母最大的清醒:别让孩子“太懂事”(林音lili)

(2025-08-31 02:18:28)
分类: 亲子关系


家庭治疗中,总是听到父母倾诉同一个烦恼: 我不明白,我为孩子创造了那么好,我幼年想都不敢想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Ta却不努力,也不觉得幸福,反而容易倦怠,心理上也脆弱。 这让很多父母产生极大困惑: 作为家长,我给下一代创造那么好的条件,为何结果是这样呢? 这是因为,生活条件,是看得见的供给。 表面看起来,父母确实给了孩子足够的物质抚养。 但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孩子才是付出者和照顾者, 甚至在成长道路上,他们一直照顾父母,提供心理供养。

这是一个被我们长期忽略的,中国家庭的颠覆性现象 :

父母物质上抚养孩子,孩子心理上供养父母。

心理供养:孩子感到愧疚,所以讨好父母 明明是父母养大孩子,为何说孩子供养父母呢? 先讲讲来访者华先生的故事。 华先生年逾三十,还未结婚生子,有自己一番事业,是一位广结人缘的社交达人。 然而谈到家庭,他却羞愧表示—— 我不是个好儿子,亏欠父母,从小到大,我都让家人失望。 为什么华先生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深入了解得知: 他出生在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 父母白手起家,不惜在教育上疯狂投入,让小华上私立学校。 在别人看来,小华衣食无忧,是个幸福感满满的孩子。 但实际上,小华成长的过程非常痛苦:

妈妈在外工作有压力,将脾气转移给小华,动不动指责他没做好作业;

爸爸在外应酬陪笑,情绪劳动太累,回家一声不吭,让小华承受冷漠;

父母在饭桌上诉苦,一边对小华说,还不是为了你,你好好学习,将来要有出息……

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他从小觉得:

父母在外面那么成功,回到家却充满负面情绪。

肯定是我不够好,我是沉重包袱,让大家压抑。

他内心充满愧疚感,很渴望为父母付出些什么,以此换取父母的欢颜。

有一次小华观察到,父母看电视小品,偶尔大笑,家里气氛没那么紧张。他开始滑稽地模仿从凳子上摔下来,果然让父母开心起来。

自那以后,小华把自己变成“笑料”,让家里增添一些欢声笑语。

可以说,由于愧疚,他甘愿成为笑料,以此从心理层面上供养父母。

 长大以后,华先生对身边人的“心理供养”的模式,也由此形成。 他表面是一位照顾别人情绪、社交面广的好先生, 他总能准确觉察大家的情绪,只要有所不妥,就会马上关照对方。 比如在饭桌上,他会主动给客户敬酒,调动气氛;也会替女生挡酒,为不喝酒的人着想。 其实,他总是内心敏感、向外讨好,很少顾及自身的心理需求。 在咨询室里,每当谈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华先生充满愧疚。 他总觉得自己是累赘,所以才在事业上疯狂努力,为父母提供更好的晚年生活。 但是,我给了他另一个版本的说法: 他并非父母的累赘。 相反,如果没有他,这个家早就“散伙”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很多父母由于不懂处理负面情绪,每次回家,把焦虑、冷漠、烦恼暴露无遗;而伴侣往往是直接的承受者,彼此争吵、冷暴力,甚至婚姻破裂。 这个家庭里,童年的小华充当着父母的情绪接收器,无形中“化解”了许多家庭矛盾,才不至于散伙。 但这样的代价是, 小小年纪的他,却以为是自己问题,并且出于愧疚而衍生一种讨好模式,一直为父母提供心理供养。 最终,华先生遭受内心愧疚的裹挟,总为别人付出; 同时,也深陷怯懦,导致人生充满诸多限制。

反向形成:孩子叛逆,是为了让父母做自己

当父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传递给孩子—— 孩子「承接」情绪,会因此成为讨好者,努力补偿父母。 孩子「拒接」情绪,则以相反方式,替父母释放攻击性。 一位叫路乙的男孩,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小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暖男,和母亲关系甚好。 奇怪的是,到了初中,他突然变了一个人。 各种不服管,飙脏话,和同学一言不合就开打;和家庭疏远,无法沟通,跟妈妈关系也僵化。 对此,妈妈手足无措,带着孩子前来做咨询。 一开始,她说:“我们家没什么矛盾,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一切都很好啊。” 数次家庭咨询后,我终于明白: 原来,路乙之所以从小是个暖男,是因为妈妈本身是一位虚弱的女性。 她表面上很少发脾气、对别人不满,其实情绪十分匮乏——

关系中,她察觉伴侣出轨,独自无声哭泣,从不明面上谈这事;

工作上,她遭受上司压迫,被同事嫉妒,十分压抑却故作坚强;

原生家庭里,她周末还要照顾生病的外公,一直隐忍付出……

她各方面受尽委屈,却很少表达攻击性,每次内心受伤只向儿子路乙寻求慰藉。 比如母子俩散步时,妈妈会倾诉内心事,“妈妈很痛苦难受,但又不敢对别人发泄,只好默默忍受……唉,人生就是这样”之类的。 由此,儿子从母亲身上体验到对于生活和自我的强烈压抑感: 妈妈对别人太过软弱,总委屈自己;每次找我陪伴解忧,这让我也难受。 以前,他懵懂陪伴,会替妈妈感到不甘和委屈。 到了青春期,他开始反感妈妈的虚弱,拒接妈妈的情绪,于是变得充满攻击性。 他想用叛逆行为告诉妈妈: 我希望你不要再那么虚弱。你可以像我这样做个“坏人”,去攻击伤害你的人。 正如,他经常对母亲说一句刺耳的话:“你就是太软弱,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他承认,心底里对妈妈的软弱感到“讨厌”,是因为妈妈积压的愤怒和憋屈,让他难受了很多年。 而孩子叛逆背后,其实是对父母的反向「心理供养」。 这种反向形成,并非是对关系的割裂与远离,有可能是——孩子无意识地替父母释放攻击性: 我是在成为,你想成为,却不敢成为的自己。  综上,我们可以看见—— 当父母自身比较匮乏,不会疏导情绪,就会把它转移到家人身上。 孩子「承接」父母的心理需求,就会成为讨好者。 孩子「拒接」父母的心理需求,则变得叛逆极端。 无论哪一种结果,对心智还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都是无形的家庭重负。

做到这一点才是正确的“心理抚养” 我们做父母的,如果自身情绪匮乏,就会向孩子进行心理上的索求。 于是在一个家庭里,心智本还不够成熟的孩子,却还要供养父母的喜怒哀愁。 那父母如何觉察孩子在「心理供养」家庭,并且应对和改变呢?  一位亲子博主,也是一对双胞胎男孩妈妈的养育态度,给了我很大启示。 在一年前,她的双胞胎男孩变得越来越皮,情绪不稳定,比如在逛超市时乱跑,大喊大叫。 她大声呵斥制止,却无法让孩子安定下来,反而引来侧目。 但如今,那对顽皮的双胞胎,已然变成很受欢迎的小男孩。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因为在“孩子大闹超市”事件中,这位母亲意识到,平时孩子都很顾及别人,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这样。 而孩子突然反常的行为,可能是孩子想提醒自己什么。 首先,她不再愤怒和责骂,而是开始反思: 我是不是有什么焦虑,传达到孩子身上,所以他们突然大声喊叫? 接着,她对孩子说: “哦,我知道,你是为了让妈妈也释放些什么?谢谢你。” “我看到了,你这么做是担心我?谢谢你。” 当孩子觉得自己是“好的”,就不会因“犯错”而对家庭有过度的愧疚心,变得敏感。 最后,她还会说: “你把妈妈的情绪表达出来,就是对妈妈最大的支持了!” “但不用担心,妈妈能处理好。” 这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表达被家人觉察和认可,而接下来,父母会处理好它。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也慢慢走向独立,和父母分离,而不是默默承接父母的情绪。 而透过她的分享, 我们可以看到,

让孩子停止「心理供养」的2个重要因素: 父母情绪匮乏时,先处理自身的心理需求。 如果我们自身匮乏,无法将内心的压抑部分充分表达,那么一定需要别人来承接,或者替代释放出来。 在一个家庭里,这个角色往往是伴侣或孩子。 所以,我们可以从伴侣或孩子的行为上,多去觉察: 我是不是有什么情绪,影响到他们? 对于伴侣,我们还可以相互帮助,比如直接倾诉。 而对于孩子,则要耐心去观察的同时,反思自己。 毕竟,孩子的心智还不够成熟,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才能从中抽离自己,而不会有愧疚感。 发现孩子过度供养家庭时,要让Ta做回本真的样子。 其实从心理层面来说,孩子天生会“供养”父母。 从Ta一出生起,慢慢长大,这个过程一直给父母带来不同的惊喜与欢乐。 与此同时,Ta也会潜移默化地以为,照顾父母的情绪、为家人解忧,是自身应该做的。 于是,当孩子发现父母情绪匮乏、不会处理心理需求时,Ta会更加努力地关心和照顾父母。 这时,我们可以像前文提到的妈妈那样,向孩子反馈: 我收到了你的提醒,接下来我会做好,你不必担心,谢谢你。

这也帮孩子从心理上松绑,使他遵循自己内心的需求,成为真正的自己。

写在最后

我们养育一个孩子,给予Ta很好的物质条件,这本身已经非常辛苦。

但比起物质抚养,我们照顾好自身的心理需求,如情绪、压力、焦虑等等。

这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无形而很重要的供养。 因为,这是我们在用“心”养育孩子,告诉Ta成为完整而健康的孩子,更加健壮的自我。 如此,家才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情感纽带,我们在其中过得更快乐,更丰盛,更有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