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内耗的家庭氛围(天涯海角)
(2025-07-29 15:35:41)分类: 亲子关系 |
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视频,看完后让人深思。
视频里,一个男孩在马路边和妈妈打作一团。
当时他坐在电动车后座,突然用竹签扎妈妈。妈妈说了他一句,他竟下车对妈妈一顿打。
他不顾妈妈的哀求和路人的劝阻,仍然对妈妈拳打脚踢,还使劲揪住她的头发。
听到有人要报警时,他又把怒气发泄到妈妈的电动车上,用脚狠狠地踹去。
有目击者透露,这并非男孩第一次打妈妈,之前多次向妈妈施暴。
最后,在路人强烈劝阻和制止下,男孩才终于停手。
看到这一幕,我觉得这个男孩被养废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整个过程妈妈从未还手或制止,而是低着头微笑。
画面很残忍,又很荒诞。
《为何家会伤人》中说: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
孩子的结局,往往藏在父母的早期教育里。
孩子的很多行为,是模仿父母而来。
父母溺爱孩子,不仅仅让孩子变得霸道、一人独大,还会自以为是地以为谁都要让着他。
很多父母常常很疑惑:
为什么这么爱孩子,却把孩子养废了。
被养废的孩子,大多是陷入了充满内耗的家庭氛围里。
01
发泄负面情绪,摧毁孩子的安全岛
知乎上有个帖子:孩子11岁,极度厌学,已经辍学长达4年,经常熬夜,如何挽救?
题主洋洋洒洒几千字,表达了儿子的日常和自己的无奈。乍一看,有点同情她。
虽然没有细节的描写,但是抽丝剥茧找到几个关键点,反倒觉得儿子的叛逆是她和前夫的责任。
他们离婚后,儿子在爸爸妈妈之间来回游走。
在妈妈的描述里,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她对孩子爸爸的不满,是因为爸爸惯着,经常半夜才回家,才导致儿子在家熬夜打游戏。
她一提复学,儿子就去爸爸那,只上半天,其余时间就玩游戏。
儿子去她那的时候,她甚至说自己要上班,管不了儿子,想送回前夫家。
后来,儿子听她说外公外婆要来,主动说去爸爸那,结果他们没来。
孩子认为妈妈是故意骗他去爸爸那,后来儿子再次回来,她嫌弃儿子赖在家里不走。
难怪这个男孩叛逆了,他是故意利用父母不和睦的关系报复他们。想必妈妈把对爸爸的恨转移到了他身上,同时,又觉得亏欠孩子而选择纵容。
孩子觉得自己频繁转学没有朋友,父母也是看自己不顺眼,谁不想要了就踢出去。
有时候孩子做出不寻常的行为只是求父母关注,但父母没有看到发出求救信号的孩子,看到的只是叛逆的孩子。
除了冷暴力,不少父母还不自觉地用暴力解决问题。
近日,一个“家长在地铁上扇孩子脸并将其推下地铁”的新闻引发热议。
有乘客说这位爸爸在上地铁前就已经有情绪了,上来之后扇了孩子一巴掌,吓唬孩子让他下去。但孩子被吓哭了,一直摆手说不要。
但爸爸还是在开门的间隙粗暴地把孩子推出车厢,嘴里还喊着:拜拜了你。
幸好孩子及时回到了车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乘客们纷纷劝阻,只是这位爸爸没有消气,又打了一下孩子。
最后,他在怒气中带孩子离开。
至于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没有一个孩子,会心甘情愿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发泄工具。
如果生活中,这位爸爸也是暴力对待孩子,尤其是当别人面打骂孩子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容易暴躁或者自卑,产生心理问题。
受父母情绪暴力影响的孩子神经时刻紧绷着,即使不当着孩子面,孩子看到父母不想着解决问题,而是消极对待也会形成负面心理暗示:焦虑、恐惧、悲伤等。
父母的负面情绪还会让孩子痛恨和反感父母,让沟通变得困难。
父母只有管理好情绪,孩子才能有安全感,变得自信和有松弛感。
02
习得性控制,让孩子背上包袱
《少年烦恼研究所》里有一期,大家在讨论被父母监控是什么体验时,姜二嫚说起父母不让自己锁门的经历。
她曾经因为父母说话过分,让她难以接受时就会跑到房间里把门锁上。
爸爸立马用钥匙打开门问她为什么锁门,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态度。
从此以后,她的房间再也没锁过门。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她的书房里装了监控。有一次她把镜头拆了,但是旧的没了,新的马上就被安上了。
不少父母很焦虑,是因为很多东西不可控,所以拼命控制孩子让自己心安。
曾听朋友讲过她家亲戚的孩子得了抑郁症,从大学里休学了。
她的父母对她的生活做了严格的把控,然后就一句:我们拼死拼活不都是为了你吗?
吃什么饭,她没有发言权。如果她一顿饭不想吃,他们就要翻脸,说浪费了自己一片心意。
出去买东西,没有挑选的余地。如果他们问她喜欢什么,说了也会遭到父母的反对,最终还是买了他们认为好的。
在家要求她听话,如果哪天不想学习,还会遭到一顿打骂。
业余时间,父母给她报很多的兴趣班、辅导班,如果不想上就说她不争气。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以为终于摆脱了家庭,但没想到又遇到了校园霸凌。
结果情况越来越严重,她患上了抑郁症,这时她的父母才悔不当初。
现在,她休学了。由于药物的作用,整个人变得懒散、嗜睡,还经常厌世。
她曾经爬到楼顶想要跳下去,但还好克制住了自己。
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说过: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那么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有些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坚持自己的选择,让孩子听话。
在这种信念之下,家长会不知不觉地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产生控制欲。
但孩子听话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越来越懦弱、不合群、没有主见……
心理健康的孩子,通常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自由的家庭里。
作为父母,我们只有放下身段,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孩子才能轻装上阵,从容面对一切挑战。
03
偏爱扫兴,让孩子失去沟通的欲望
一名网友发帖称,她考上了北大向家人分享喜悦时,妈妈没有恭喜她,反而说了很扫兴的话:“你试也考完了,总得找男朋友了吧”。
姐姐开玩笑说:不用着急,可以再努力努力出国见见世面。
而妈妈当时就变脸了:
“这是要读一辈子的书吗?”
“以后就靠你养老了。”
她解释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高薪的工作,这只是一场人生体验,不要与赚钱挂钩,不然容易失望的。
妈妈又绕了回去:读出来找不到好工作就是没用。
她听完妈妈的话很失落,原来妈妈也会这样,但这次把她考上的喜悦压到一个小角,很窒息的感觉。
其实,这种家长就是典型的“扫兴式”家长,我期望被理解,却热脸贴了冷屁股。
评论区有人感同身受: 我正在经历,但是我也在调整我的心态尽量不受影响。
他们觉得读研出来后没有本科的工资高,没有用,正在劝我考公考编,说是教师编考上了会抵消掉研究生的学历……
生活中经常有扫兴的父母,大到人生选择,小到日常表现,比如吃饭、穿衣打扮、旅游……他们都可能对孩子冷眼和泼冷水。
他们冷嘲热讽、挑剔、刻薄到极致。
一次、两次……,孩子会觉得和父母相处很累,甚至是不配。
所以,这样的孩子不再抱有期望,而是选择不再沟通,有机会就赶紧逃离。
但到头来,父母还很委屈,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一名14岁的女生,中午11点多特意做好了一桌午饭等妈妈吃饭,却遭到了妈妈的指责。
妈妈看着桌上的5个菜说:我是要表扬你吗?你中午做这么多菜,我们两个人怎么吃得完啊。
第二天,妈妈再次询问女儿,自己昨天说中午的菜做多了,有意见吗?
很多网友说她不配做妈妈,自己到底配不配。
女生回答:没有意见,配不配我说了不算。
此时,妈妈还是觉得很委屈,自己从小带着两个女儿却被骂。
她没有意识到孩子明明花费了心思,但在她眼里就是自作主张和任性。
父母对孩子的示好和孝顺表示出反感,有的是不喜欢,有的是觉得本性使然,还有的是真嫌弃。
最后一种,最伤孩子的心。
对于“穷怕了”和受原生家庭影响的父母来说,他们骨子里带着“扫兴”的基因,而孩子不一定理解。
但不管是哪一种父母,缺乏沟通让亲子关系变得拧巴,让孩子渐渐地心灰意冷,不再抱有期待。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孩子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看法,对孩子很重要。别人的话可以不在意,但是父母的一念之间有可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回应,影响孩子的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包括自信心和自尊心、积极性和创造力。
04
《朱子家训》有云:“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即使物质上贫乏,家庭成员也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
虽然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不内耗的。
父母不对孩子发泄负面情绪,孩子更有安全感;
父母不控制孩子,孩子活得更轻松;
父母不扫兴,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
父母虽然第一次做父母,但他们做过一次孩子了,更能明白做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