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交焦虑,本质上是一种羞耻感焦虑(余婷婷)

(2025-07-28 20:51:35)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你生活中有没有如下经历?

尽管几天前你就计划邀请某位新朋友,但你仍然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更随意。

要去参加一个聚会,不知道要穿哪套衣服,生怕自己太随便或太正式,与他人格格不入。

聚会没有你认识的人,所以你决定不去了。

你不敢讲那个有些出格的笑话,因为你觉得听众好像有点保守。

你刚进一家新公司,尚不清楚公司氛围,所以你开会时沉默。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社交焦虑的一些表现。

然而,社交焦虑是一个悖论。一方面,社交焦虑会让我们与人失去联结,比如,我们若在社交场合被贬低、被羞辱或以任何不恰当方式被关注,那么我们就产生焦虑,不自觉地想回避与人接触,甚至想要消失。矛盾的是,社交焦虑又是与人失去联结、感受到自己不重要、遭到冷遇或未能满足期待而失望的结果,人们只要觉得自己被某个自己向往的团体所排斥,就会感到焦虑,进而想要远离。

社交焦虑让人产生想要回避的念头,而一旦感受到自己被忽视、排斥或失望,社交焦虑就会在内心萌芽,甚至扎根。社交焦虑,可以体验为在社交场合中失去联结引发的羞耻感、失望感和被排斥感。

原因一:非自愿暴露

准确的说,人们口中的“社交焦虑”,在心理学中也可以被理解为羞耻感焦虑。心理学家莱昂·维尔姆泽认为:羞耻感是一种特殊的焦虑。其原因是每当我们遇到意外的暴露、排斥或羞辱时,它就会在我们的体验中冒出来。简而言之,非自愿的暴露,就会带来羞耻感焦虑。它预示着迫在眉睫的威胁,焦虑的人会通过回避非自愿暴露的情境来抑制这种威胁感。

原因二:被排挤感

无论是学校里还是在职场上,如果意识到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很容易会引发遭受排斥的痛苦。生活中被冷落的情境常常会发生。在学校里,通常小团体形成后就会排斥其他不受欢迎的同学;工作中某些同事会经常聚在一起吃饭、外出、娱乐;领导可能偏爱某个部门……任何有人际互动的场合都可能会使某些未能参加的人体验到自己不重要或被排挤。

人类天生渴望联结,这是一种深层内驱力,即归属于某个比我们自身更重要的团体,心理学家有时将其称为“归属需要”。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情感卷入,才能更完整的认识自己。由于我们天生渴望联结,我们终生都对归属感有着很强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未得到满足,我们就会体验到自己像个局外人、孤独、格格不入、被忽视等。我们被团体以任何理由排挤时,都会有羞耻感。

原因三:自身心理因素

羞耻感也可能源于自身的心理因素。我们甚至会指向自我攻击,认为自己不够好才是遭受社交困难的原因。

即使真的没有非自愿暴露或被人排挤,如果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或者看待事物的方式让身边的人难以理解自己,或他人和自己没有共同的观点、兴趣或体验,也可能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你也可能会感到自己很特别,为此而自豪,但若因此与其他人失去联结,那么这种特别有时也会让自己孤独。

如何应对社交中的羞耻感?

一、认清回避羞耻感并非病态

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避免遭遇“非自愿的暴露”或“排挤”,这通常是合情合理的。人们想方设法避免这些情境,只要我们的做法没有妨碍我们建立关系,那么回避羞耻感并不是什么病态,除非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力图回避羞耻感,才会导致孤立,阻碍我们在自尊方面的发展。

羞耻感并非完全有害而无益,人类的羞耻感可以减少反社会行为,提高群体的生存率。有损集体利益的行为会导致被排斥,从而引发有羞耻感的情绪后果,然而,更广泛地说,即使人们没有损害他人利益,任何时候只要感受到被排斥,都会产生羞耻感,它与失去联结的体验互为因果。

比如,你是否体验过曾经爱恋过一个人,但对方却对你表现出没兴趣时感到丢脸?即使我们从客观的角度相信这其中并没有真正值得羞耻的事情,但爱没有得到回应最终是一种羞耻的体验。深情注视所爱之人,却得到冷漠的回应,羞耻感可能是这样一种对于没有回报的、受挫的爱的一般性反应。

我们对联结的需求最初来源于我们和父母的关系。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婴儿出生时会天生的期待一个“有关常态的蓝图”——若父母“足够好”,他们会提供什么,而自身又将如何发展。若婴儿体验到父母满足了它们自身对于“足够好的父母”的期待,就会健康成长。但若父母给予的是“无回应的爱”,就有可能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造成痛苦。

在社交中,有时我们想和某人做朋友,见面或联系,但对方却没有同样的意愿,这也是一种“无回应的爱”。当别人不回应我们时,或因为有更重要的事取消与我们的会面,或用借口拒绝邀请,或我们总是主动发起邀约而对方一直表现被动时,我们都可能会感受到羞耻。

当我们体验到“无回应的爱”带来的羞耻感,我们还会感到失望。我们希望与他人产生联结,并希望对方也能回应我们,这是人类天生的渴望。一旦这样的渴望变成失望,没能建立联结,人们就会不可避免地感到羞耻,想要社交回避。无论是我们没能满足自己或重要他人的期待,还是重要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都会体验到痛苦,即使有些期待并非十分严苛,也并没有吹毛求疵,我们一旦没能满足这些期待而失望,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羞耻感。

二、了解你在社交关系中如何羞辱他人

没错,你要先认清一个事实,坦白而言,关注他人怎样羞辱我们自己,比关注我们自身的羞辱言行容易得多。特别是对于双向羞辱的关系而言更是如此,在这类关系中,彼此都把羞辱对方当成一个获得权力和掌控的武器。人际中有一条普遍原则——没有人会轻易放弃权力,而在以羞耻为中心的个人关系中,同样没有人会轻易地放弃羞辱他人的权力。因此,在希冀他人停止羞辱自己前,不可略过的一步是评估自己是否有羞辱他人的想法和言行。

首先辨别那些我们施加给他人的指责。这些指责有可能是我们在公开场合中对他人进行的,也可能是更隐秘但同样具有破坏力的羞辱,想一想你有没有一些不易察觉的贬低他人的方式?比如你有没有经常打断他人讲话?你是不是在交谈时无意识的翻眼球?内心是否觉得自己比别人知道的东西多所以不耐烦?在不喜欢的人说话时,你是否不自觉的窃笑或甚至不想听他们说话?等等。记住观察和控制你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防止以恶劣的表情来羞辱他人。

这一步很难,因为审视自己会有盲区,可以试试询问他人,是否感受到被我们羞辱。生活中留心观察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是不是对我们变得卑微或对我们发怒?也许就是在回馈我们那些羞辱他人的言行。

三、致力于培育不以羞耻为中心的社交关系

下定决心用尊重他人的言行来替代羞辱吧,不论他们如何对你。如果我们自己不采取行动而期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不切实际的。在我们认真地下定决心改变我们的行为之前,不可能等到每一个他人先发生改变。社交焦虑的人会在他人身上搜索明显的“欢迎”信息后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但心理学上的黄金原则是:谁痛苦谁改变。如果你感到社交困难,那么,就自己先开始改变吧。

赞赏和尊重是用来替代羞辱性言行的积极方式。许多习惯了羞辱言行的人,必须下意识的学习怎样用赞赏和尊重的方式交流,这需要刻意关注他人的优点和积极面,寻找他人内心的善良,欣赏他人的人性,不论他们的特定的行为怎样。

不要预期或要求他人报以赞赏,你可能得不到赞赏,不要将这作为指责他人的理由。我们只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人也许也会以赞赏回应你,也许还会和以前一样,我们无法掌控他人的反应,但你真正收获的会是更强的自尊:拒绝羞辱他人的人,也不太可能去羞辱自己,当你用尊重替代羞辱时,记得关注你内心发生的变化,把这些变化想象成美好的奖励而不是回报吧,你会是自己全新行为的最终受益者。

在社交中有羞耻感的人会担心没有人会接纳他们,因为经常遭受羞辱的人难以对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但事实上,当他们勇敢地改变之后,过去的情形日渐消失——首先,他们羞辱别人的频次减少了;其次,他们被羞辱或排挤的情况也日趋减少;最终,他们会更多受到那些试着尊重他们的人的吸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