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过得好不好,身体会知道(meiya)

(2025-07-19 11:42:07)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01-

 

7年前,我从广告策划转行成为心理咨询师已经有34年了,那时我身在农村的父母,虽然知道我在做心理咨询,通过和人谈话的方式开解和帮助别人,但是他们其实并不太清楚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多少有些怀疑心理学是伪科学。

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们第一次深刻认识到心理对人的影响。

我是那年双十一生的孩子。生完孩子后,父母来看我,预计呆上半个月一个月左右。他们之前一直在老家帮忙带哥哥的孩子。当时我的侄女3周岁不到,因为没人带,也和我爸妈一起从福建到上海来看我。

可原本身体健康的孩子在火车上突然开始呕吐起来,吃什么吐什么,并且一直呕吐不止,到我家后就算不吃东西也呕吐。

我生完孩子住院3天后回到上海的出租屋。我们一家三口和我爸妈、公婆、侄女住在一起。

这是我父母第一次来上海,因为侄女生病的事,孩子那时已经34天没怎么吃进东西了,人也瘦了一些,他们很担心。人生地不熟的他们,还要带孩子去附近医院看病。

所以,可以想象,手忙脚乱,心急如焚的老父亲老母亲,自然是顾不上刚生完孩子的我。

那时,我生完孩子没几天,正在做月子,身体没有恢复,但考虑到有月嫂、老公和公婆可以照顾我和孩子,便决定改变计划,让父母尽快带侄女回老家。

我把老爸叫进房间,对他说:“孩子一直呕吐多半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身体上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你们也看了医生,医生也查不出什么问题,所以你们不用太担心。

她可能到陌生的地方感到紧张、害怕,也担心你们照顾或者喜欢我和小宝宝,不再关注她,爱她了,所以她才会这样一直呕吐。

她也不是装病,而是心理因素引发的身体反应。

你们在我这里也帮不上什么忙。我现在给你们买车票,你们尽快回家,她很快就会好的。”

我爸虽然对我说的话将信将疑,但还是听从了我的安排。

后来,他们上了火车,车才开了两个小时不到,我爸妈就打电话告诉我,侄女不呕吐了,可以吃进东西了,人也变得活泼起来了。

这事之后,我爸对我很是佩服,觉得我很厉害,觉得心理学真是科学又神奇!

其实,也不是我多厉害,我只是通过孩子之前身体健康,去医院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同时分析3岁左右的幼儿会有的心理特点(他们非常依恋主要抚养者,害怕分离,非常需要大人的陪伴和关注,低龄孩子情绪敏感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只能用躯体表达)。

然后,结合现实情况和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会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紊乱,从而引发肠胃不适),最后做出一个判断并给予一些建议。

 

-02-

 

身心一体,我们的心理状态会极大的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的人,很多都有头疼、腹痛、背部、四肢酸痛等躯体症状。

同时,很多的慢性疼痛、身体疾病和心理因素紧密相连。比如,患有反复性胃炎,胃溃疡的人多半是高焦虑群体。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两名心脏病专家迈耶·弗里德曼(Meyer FriedMan)和雷·罗森曼(Ray Rosenman)在就诊过程中发现候诊室座椅的破损速度超乎预期。座椅和扶手靠前的边缘被磨损得很厉害。家具商告诉他们,他从未看到椅子破损得这么快。

这两位医生开始正式研究其中的奥秘,他们把可以耐心等待的人标记为B型人格,无法耐心等待,看起来紧张、坐立不安的人标记为A型人格。

他们调查3000多名35-59岁男子,结果发现A型人格者患有冠心病的风险性更高,而且血压也高于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B型人格。

A型人格者是指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焦虑的人。这类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其他人更高。

北大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胡大一在《自愈力的真相》中说,“在每天就诊的患者中,有1/3的病因不在心脏,而是精神或心理问题导致的胸背部不适。”

我们经常在医院会看到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经常身体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也经常跑医院,到各个科室看病,做各种检查,却一直查不出什么病。

好在,现在,在稍微大一点的医院,有一点经验或者学习过精神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医生,会建议这类反复就医却查不出生理疾病的患者去看心理科,从而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病痛。

因为这类人多半是情绪出了问题。

心理学上对此症状叫“躯体形式障碍”或者“躯体化” 。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那些习惯压抑自己情绪,忽视自己情绪的人就容易用躯体病痛来呈现。

我自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肩颈酸痛、僵硬的问题,曾深受其扰,这当然和我长期写作有关,肩颈劳损有关。

但是,当我觉察力更强,和自己的身体感受联结更紧密时,可以经常觉察到自己习惯性耸着肩膀,或者由于感受到各方压力而紧绷着肩膀时,我开始在平常刻意多多练习放松自己的肩膀。

这样一段时间后,我肩颈酸痛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现在偶尔也会有肩颈的不适,但是这个问题已经不再困扰我了。

在心理咨询中,我注意到很多承受高压,深受负面情绪困扰的来访者除了睡眠不好,会有胸闷、心脏不舒服、肩颈和背部僵硬、疼痛的问题。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患有偏头痛的来访者,她的头痛一旦发作,头痛欲裂到要用头去撞墙才能缓解的程度。她看了不少医生,做了不少检查,吃了止痛药都没有什么效果。

当我了解她的成长故事后(她曾被人嘲笑头太大,并为此自卑,父母也经常批评打压她),试着从她的情绪入手,去帮助她疗愈内心的创伤,化解内心的负面情绪,10次不到的咨询,来访者便报告自己的头不再痛了。

过段时间回访,来访者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头痛也不再复发。

我不是医生,根本没有想过,也不会治疗头痛,我只是去看见和处理她的负面情绪,没想到来访者偏头痛的问题不药而愈。

我学心理学的过程中,也听过一些老师讲到自己通过心理咨询治疗突然双目失明的患者(这类患者通常在遭遇精神刺激后,出现双眼畏光,有异物感,看不清或者看不见东西的情况,排除生理因素后,心理治疗中一般会将其诊断为癔症性失明)。

有个朋友,认识一个老中医,说当地找他看病的人很多。她告诉我,这个老中医给人看病抓药的时候,会细细询问很多病患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也经常叮嘱病人不要焦虑,要放宽心态。

我感叹:嗬,这是懂心理学的中医,算半个心理咨询师了。

 

-03-

 

身心一体,当一个人吃得健康一些,睡得好一些,作息规律,定期锻炼,身体状态好,心理也会更健康一些。同样的,当一个人一直处在高压、紧张、负面情绪和负面思维中,时间久了,身体也会生病,变得不健康。

露易丝·海在《生命的重建》中总结和罗列了一张身心疾病对照表,比如:“呕吐是对思想的坚决拒绝,是害怕新事物”。“背痛是缺乏精神和财务的支持”。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当然,我不认为她总结的内容就是百分之百正确。有的人心理健康,生活方式也很健康,但是也一样身体会生病,因为人体、疾病本身就是很复杂的。

怎么去理解一个人的病痛,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情况,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多一个从心理的、精神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身体上的病痛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尤其是当身体健康的问题和病痛无法用生物学、医学的方式获得改善时。

比如,你的身体如果有一些问题和病痛,反复就医都无法改善时,你可以考虑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思维习惯,或者去做做心理咨询,进行向内探索,也许你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病痛缓解,身体也重获健康。

不要用一种割裂的态度看待我们的身体疾病。个体精神、心理的问题会导致身体的疾病,要想身体真正的好,就要关注情绪和心理的健康,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和接受。

前面讲了很多案例,希望借着这些案例,让大家认识到很多身体疾病的根源是心理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地改善或者治愈身体的疾病,就要学会从身体、心理两个方面入手治愈。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学会用身心一体的整体性思维去看待身体上的一些病痛时,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就会扩大,会建立一种和疾病新关系,也会有耐心去倾听疾病想告诉我们什么,对自己疾病的认识也会加深,被治愈和获得康复的可能性就容易提高。

《黄帝内经》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预防重于治疗。养生,就是要赶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积极地进行预防。如果平时不注意养生和保健,等到疾病发生再去医治,就为时已晚。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当我们有身心一体的概念,不会低估心理、情绪因素对身体的影响,懂得预防大于治疗的道理,那在疾病没有到来时,我们就会懂得更好地照顾自己,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那我们就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