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拥抱内在小孩,只需3步(胡慎之)

(2025-07-19 11:10:46)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你跟你的父母相处得愉快吗?

有人说:“哪怕我现在已经成年了,但是我跟父母依然相处不融洽。”

小时候,没从父母身上感受过爱意,成年了,依然对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方式耿耿于怀。

不想回家,只想跟父母疏远。也不愿意接父母的电话,反正父母说的任何话语只能让我感到自己无法喘气,压力山大。

可是,我们自己内在的道德标准,是无法接受我们如此对待父母,这意味着我是一个不孝顺、不好的孩子。

因此,我们内心会有一些纠结,会有一些拉扯,这种感觉在父母联系我们的时候将会达到顶峰。“怎么又来找我了,为什么就不能消停一下呢。”

而这样的感受,其实是我们内在小孩的呐喊,内在小孩渴望被我们看到、被我们理解、被我们治愈。

什么是内在小孩,TA往往是我们在过去的经历、过去的旧模式中体验到被伤害的感受,从而形成的童年创伤记忆,是我们自我的一部分,一直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当内在小孩未得到足够的呵护与疗愈,TA也无法继续长大, 因此这部分自我将深受童年创伤所扰,并时不时跑出来影响我们的关系、工作、交友等等。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也曾经与她的内在小孩纠缠不清。

她总觉得那些年长的男性上司对她不友好,这成为了她选择离职的原因。

明明那些上司待人友善,但是她看到上司总是莫名其妙地紧张。

有一回,自己争取到一个很好的晋升机会,却因为自己始终跨不过这个坎,只能眼睁睁错失。

她不明白,为什么面对女上司自己就很自在从容,而面对男上司,甚至是不需要过多打交道的男上司,那种紧张感便油然而生,就跟条件反射似的。

在与她深入交谈之后,我找到了核心成因,这与她小时候跟爸爸的相处模式及经历有关。

在她印象里,小时候的爸爸非常苛刻,对她的一言一行都有严厉的要求,必须符合爸爸心目中刻板的小女孩该有的样子,甚至不允许自己跟其他异性走得太近。

读小学3年级的时候,她跟班里的一位男同学一起放学回家。

不过是并肩同行,她爸爸骑着脚踏车,远远地看到前面自己的女儿跟一男的走在一起,顿时火冒三丈,猛踩脚踏板,来到那男生旁边,一脚把男生踹到地上,指着男生的鼻子质问:“你想对我闺女怎么样?”

那男生被突如其来的意外吓得面色发白,面对她爸爸的质问,只是疼得在地上发抖。

那一刻,她并没有被爸爸保护的感动,只有害怕、糟糕跟羞耻的感受。就好像被爸爸抓到了自己干坏事的现行,也知道自己回家以后没有好果子吃。

但看到自己同学莫名被如何暴力对待,她还是鼓起勇气开口:“爸爸,我们是同班同学,又顺路就一起放学回家,没其他什么了。”

她不开口还好,她一解释,爸爸更愤怒了:“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吗?我平时怎么提醒你的,都当耳旁风吗?”

接着她就被爸爸粗鲁地带走,看都不看因他挂彩的男生一眼。

果不其然,回到家她就挨了爸爸一顿揍,还被贴上不自爱的标签。

但事情并没有终结于自己的受罚,她爸爸又是到学校告状,又是找男生家长要说法。

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与爸爸建立的这种关系模式,深深烙印在她的内心中间。

只要是爸爸这个年龄段的、有权威的男性,她都能感受到对方给自己带来的深深的压迫感。

她总是不经意间把自己内在的严苛的父亲意象投射到男上司身上。即使男上司什么都没有做,她也只能是那个听话乖巧、唯唯诺诺的小女孩,她心里住着的那个害怕、焦虑、恐慌的内在小孩,一下子就跑出来捣乱了,那个内在小孩,迫切渴望被疗愈。

严苛的父亲与害怕慌张的小女孩之间的互动,并没有在现实中她与上司之间发生,但是却在她的内心中间一直上演着相同的戏码。

她其实也知道那些让自己感到特别惶恐的上司什么也没有做,但是总是控制不住地害怕。

就像我们会看不惯或者是看不顺眼一个人,明明生活中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交集,但看到对方,就是会感到莫名地不舒服。

那如何去疗愈我们受伤的内在小孩?

第一步,是看见。

在我跟她咨询的过程中,她也曾多次表现出很害怕、战战兢兢的状态。

有一次,我的声音大了一些,她被吓得立马指责我:“你干嘛突然发出那么大的声音,你不知道你很害怕吗?我不想咨询了。”

我很平和地指出:“你是不是从我身上看到了你内心里那个严苛的爸爸?”

思索了一番,她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是这种感觉。”

当她意识到自己又把对爸爸的情感投射到我身上的时候,她很懊恼自责,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无法跨过这个坎。

一次真实的觉察,让她陷入到低沉的状态里,但这也是一次改变的契机。

第二步,是允许。

觉察到自己内在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并且TA不时出来捣乱,甚至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与发展,确实是一件令人感到难过的事情。

除此之外,每次内在小孩困住自己的时候,她说:“我很痛恨自己这个状态,为什么面对上司,自己总是那么懦弱。”

无能为力的感受,让她陷入到恐惧之中。她既害怕会被糟糕地对待,又为自己毫无盼头的未来感到悲伤。

仿佛又回到过去被爸爸糟糕对待时,被看不到未来的绝望所笼罩的至暗时刻。

我鼓励她去承认自己的情绪,去正视自己的内在小孩,允许TA们的存在,允许TA们在你心里流动。

少些对抗与防御,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松绑自己。

第三步,是修通。

一直待在自己想象的互动里、世界里,只能加剧内在小孩的不安与恐慌。

我鼓励她走出自己内在的小世界,走进现实生活中。

在她与我的真实沟通中,她慢慢意识到我跟她的爸爸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人,之前她对我的指责,一切都是基于自己凭空虚假的想象。

我并没有以传统的女性角度去要求她,也没有认为她的每一个行为、选择是错误的,是要受到批判的。相反,我是能够去理解她的感受、行为与选择。

我邀请她来回忆我们之间的互动,她发现,随着心理咨询的一步步深入,她越来越能够向我敞开心扉,甚至不再害怕面对我,因为我不是她爸爸,对她也很涵容,她似乎慢慢地感到心安。

经过不断地修通,我再次鼓励她去重新审视现实生活中与上司相处的细节。

有了新的经验,她的内在小孩又重新开始慢慢发展。虽然这个过程非常曲折,甚至一度回到最开始。

但是她不断地去接纳自己的内在小孩,不断去抚平内在小孩的创伤,陪着内在小孩一起长大,慢慢地疗愈了自己。

写在最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小孩。如果我们不去看见TA、拥抱TA,那么TA依然会躲在我们的伤口里哭泣,不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展开自己的双臂,拥TA入怀,给TA足够的支持、关注和爱,总有一天,我们可以给TA滋养,伴TA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