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父母发现自己讨厌孩子时,是探寻自己内心焦虑和恐惧的好机会(多丝剑)

(2025-07-18 12:09:13)
分类: 亲子关系


01         


前几天,网上有个视频让人看着很火大。

一对母女俩在街头边走边吵,妈妈狠狠地说:“你本身就很差”。

女儿委屈地说,“我考的最好的那次你说是题简单,我在你脑子里就没有好过”。

这种打压式教育,的确是让人很窒息。

就是不管孩子表现得好与不好,得到的总是否定的评价。

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父母,很讨厌孩子。

尤其看到那些“不靠谱”的行为,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比如,写作业拖拖拉拉左顾右盼,看电视玩游戏起来完全没有自控能力,就连吃个东西都能扔得垃圾遍地……          

不仅一肚子火气想收拾他一顿,而且会在心里自我责怪,我干嘛非要生这么个“累赘”来气自己。

被愤怒笼罩时,我们眼睛里已经看不到孩子这个人,只剩下那些让我们烦躁至极的行为。

我们也不是真的不爱孩子,也许只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平稳。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那些藏在心底的疲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当开始讨厌孩子时,可以去探寻一下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我们面对孩子时的笑容?


02


为什么很多父母那么讨厌自己的孩子

一看到孩子就生气,也许并不是孩子真的犯了多大错,而是父母将自己无法消解的负面情绪投射到了他们身上。

期待没被满足,照亮了内心对未来的恐惧。

东方老师认为,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所以当家长对孩子的期盼一次次落空后,就会使得他们对孩子出现失望。

大多家长都会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上投入很多,但当发现孩子的表现跟自己的期待有差距时,就会感觉失望开始指责孩子。

比如,我每天好吃好喝供着,花那么多钱给你投资教育,你就以这样的成绩回报我?

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成了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之所以对孩子管得那么严,控制欲那么强,也是因为父母恐惧未来,既不相信孩子能按照那表现过好以后的日子,又没有能力为孩子人生托底,于是越想越悲观,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怨怼。

内在小孩较弱,不想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

这一点与成长经历有关,有的人在溺爱中长大,被照顾得太好,导致虽然已结婚生子,内心却觉得自己还是宝宝呢。   

看到伴侣以及家里的老人,都开始围着这个新生命转时,不仅未升起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内心还会有种失宠的悲凉。

还有的人是因为从小没有被好好爱过,或者幼儿时期受过伤害,比如校园霸凌等,见识过小孩的恶,从而对他们有很深的厌恶。

《奇葩说》中黄执中讲过,小时候总被同学恶作剧把饭搅和成浆糊,从此后他就本能地讨厌小孩,此生不计划生育。

(来源:综艺《奇葩说》)

幼年的习惯若没有改善,或者创伤未被疗愈,会不停地投射到成年后的生活中,始终对于孩子这个物种有抵触。

分离焦虑作祟,控制不了孩子便成了怨恨。

曾有一项调查,问父母最讨厌孩子的行为是什么?80%的人选择“顶嘴”。

孩子开始反驳时,说明他们有了自我意识,学会了独立思考,本身是好事,可父母特别讨厌自己教育一句,孩子还顶三句的样子,会给他们扣上“没规矩”、“不孝顺”、“不懂事”等帽子。

但实际上也是害怕孩子快速长大离开自己,因为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时,便意味着会与父母渐行渐远,于是用厌恶来掩饰自己的焦虑。

面对两难选择,让孩子成了无奈的“背锅侠”。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从小成绩优异,勤快懂事,却总是得不到妈妈的喜欢老被其打压。直到妈妈去世,她才从爸爸口中明白了缘由。

原来是因为当年父母闹离婚,妈妈遇到了“老相好”,准备跟人家离开这个家时,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导致那个男人也立刻消失了。   

于是,她将自己那未完成心愿的遗憾,统统怪罪到了苏明玉身上,导致一直到最后母女都未曾和解。

成年人有时候也很胆怯,不想为自己的负责,便把自己的那份缺失、遗憾、委屈转嫁到了孩子身上,那样家庭的小孩是非常无辜的。


03


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情绪  同时升级亲子关系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写道:

“在父母的压力下,孩子会逐渐失去做事做人的信心,认为自己无能,永远只会犯错,直到自尊心完全消失”。

身为成年人,我们要先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勇于看见和疗愈内心的创伤,才能不乱责怪人,让亲子关系变成彼此的滋养。

1、学会分离,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虽然因父母而来,却并不属于我们,他们的生命有自己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曾说:

“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放下以孩子为中心的思想,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生命的规律运行,是给他们探索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是父母放过自己的方式。

当然,分离不是要把孩子扔一边不管,而是心理上树立边界感,允许父母成为父母,允许孩子成为孩子。

2、学会信任,祝福比诅咒更重要。

曾奇峰老师认为,适当的提醒是包含爱意的,过度的担心等于“诅咒”。

与其担忧,不如信任和祝福,孩子会按照自己的花期,去开花结果。

在最近的《天下布舞》中获得亚军的周子圣,从小到大的兴趣选择,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7岁时开始学画画,后来发现不喜欢这个,反而看着跳街舞的小朋友很喜欢,便跟妈妈申请退掉画画课,学习了Breaking

尽管一开始并没有其他同学学得快,却因为热爱不断地坚持,冲破一次次的挫败,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奖牌。   

而且因此对学习也更加关注和自律了,虽然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少于别人,成绩却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还担任了学习委员。

妈妈在采访中说:“我们是发自内心地(支持他),让小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学习”。

网友们纷纷感叹,“不扫兴”的父母,会给孩子最强的托举力。

3、学会慷慨,好好说话提升能量。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过:孩子终将活成我们嘴里描述的样子。

语言的力量比我们想象中要大,不要放任自己的毒舌,也别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要轻柔地指出,并且帮助其找到解决方法。

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大声地夸赞,鼓励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超长板。

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那样他会往我们所鼓励的方向前进。

而且,当我们每天嘴里说着正能量的话时,自己整个状态也是轻松愉悦的。

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4、学会内观,理解孩子,接纳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反映的是对自己的接纳程度。越能平和地对待孩子的人,越少因为内耗伤害到自己。

新华社前两天推了个视频,女孩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接她回家后,妈妈拿出女儿爱吃的甜品安慰鼓励,孩子感动落泪。

从孩子的反应也可以看出,这个年龄的孩子,早已明确是非观,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根本不需要我们在身边唠叨催促转嫁焦虑。   

但有些父母会把孩子的成绩看得大过天,考得好了拿去炫耀,考得不好就像孩子犯了多大错。

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而且也是在绑架自己,总拿孩子定义自身价值会陷入内耗的深渊。

人生是狂野,不是轨道。当我们不再把孩子当成比较的工具,自己的人生之路也会更加开阔。


04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父母万分疼惜的宝贝。

的确,不论我们怎么样,都被孩子无条件地爱着,他们从不用地位高低,赚钱多少,来算计给我们多少拥抱。

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放下那些世俗的评价标准,去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看到那个本该就值得被爱的孩子。   

补足那些不安全感,内心更加圆满之后,对孩子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看不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