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心语20241219:浑身毛病的父亲却是这世上最爱你的男人
(2025-07-14 19:01:44)分类: 雅心心语 |
参与者:一位女听友
倾诉者说:
老师您好!
其实相比周围其他人同龄人,我觉得我的原生家庭还算幸福,从小到大父母给我了很多关爱和无条件的支持与包容,让我成长的非常自信乐观。
我感恩我的父母,但同时不认可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尤其是对爸爸。甚至因此抗拒婚姻,对男性不满。
从小爸妈就分隔在两个城市生活,我整个小学都跟着妈妈生活,一直到初二去跟爸爸一起,所以对妈妈的依恋比较多,对爸爸的缺失和因为爸爸责任缺失妈妈承担全部感到不满。
我跟妈妈沟通比较顺畅,基本是无话不说,谈了恋爱也会跟妈妈分享,但对爸爸就有很多不愿意说的,或者说不知道怎么说。
感觉爸爸有点阴晴不定,小时候对他有奇怪的恐惧,甚至因此有点讨好型人格,学会了察言观色,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发脾气突然生气。
爸爸也特别固执,有些问题固执的不想改变还觉得我们有问题。比如妈妈经常听心理健康类的辅导,他就会觉得是没用的,很反感。他经常会突然发脾气,就普通平常的一句话,可能会突然让他火冒三丈,感觉就像他身上都是伤口,不知道稍微碰到哪他就会爆发。
我们试着跟他沟通说正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每次发脾气生气的时候想想为什么,他听到这些话从来只有抗拒,从来不尝试接纳和改变。
他很难接纳他认知之外的其他事物。他有时候主动和我们分享一件事情,我们如果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就会不高兴,他希望我们永远赞同他。
他是一个特别需要别人关注和给予情绪价值的人,比如他在家写了书法每天要拿来给我们看好几次,需要得到我们的夸赞,但如果我们提了一些建议,他就会立马生气。时间久了我觉得很烦很累,为什么永远在向别人索取情绪价值。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平时很容易对别人失去耐心,在上大学接触的几个男生里,刚开始感情很好也很喜欢,但很快在趋于平淡相处之后,我就开始厌倦,开始变淡,尤其是在他们出现要求我提供情绪价值这类表达后,我就会立马厌恶。
我现在在读研究生,这个研究生考了两年我才考上,在第一年备考的最后阶段我情绪特别不好,当时我就能感觉到爸爸的不满,但他可能压抑着不想影响我考试,一直到我考试成绩出来没考上后,他才彻底发作,那一年我都不愿意回家一直住在学校,每次回去见他都是阴沉着脸,对我唉声叹气,找到机会就要教育我,言语压迫我,发泄他的不满,反反复复的说一些话,他的同事朋友问道我的境况他也撒谎说我还没毕业在上大学,他不敢让别人知道我没考上。
我当时非常怀疑,他对我的爱是建立在我值得他拿出手炫耀的基础上。
从小就是整体带着我到处炫耀我的特长爱好,让我给大家表演,我非常讨厌。
我觉得有他的原因让我的性格非常敏感,我每天晚上都会回想白天和别人接触时发生的事情,回想这个人会不会不喜欢我觉得我不好相处,那个人会不会觉得我说话太直白诸如此类。有时候非常内耗。
索引条目
1、很多大大咧咧外向型的孩子,其实内在相当敏锐,但外在表现常常让身边人误会TA们没心没肺,当我们固化在表层判断,我们天天就和孩子擦肩而过。
2、有时候孩子失败了,父母显得比孩子还要糟糕,甚至出现羞耻感,这是父母内在的东西被搅动---自卑叫上道德评判,耻感就会出现。
3、心情阴晴不定情绪化严重的父母,带给孩子负面情绪的压迫感以及伤害,常常超出父母的想象。
4、无论孩子发生多么糟糕的事情,情绪稳定,内在强大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一生的稳稳的福气。
5、如果父母总是看不到孩子,无法聆听和懂得孩子,总是习惯性用自己的意愿去控制孩子,那么孩子都会觉得不被爱,哪怕那样的父母其实很爱孩子。
6、孩子成绩好,就骄傲,孩子成绩不好,就甩脸色给孩子看----拿自己的标准原则道理需要去和孩子互动,孩子会感觉到父母的爱就是有条件的爱,功利性的爱。
7、如果孩子表现不好,成绩下滑,于外,父母羞于启齿,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爱自己的面子甚于爱自己。
8、比如当孩子的成绩或者表现低于自己预期,父母甚至比孩子的反应还要大,这一方面和父母内在的功课有关,有时候也会和孩子情感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现象有关。
9、情绪化严重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挑战很大,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言语、眼神、行为就会激怒父母,这样毫无征兆的情绪化,会严重破坏孩子和自己关系的联结,也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10 、一个情绪化严重的父(母),常常会塑造出一个紧张害怕,不知道自己所说所做是否合适的内耗型孩子,继而在人际交往和睡眠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11、孩子往往用话多话少来如是呈现对父母的心理距离的远近。
12、和母亲(父亲)建立生活和情感同盟的孩子,看向父亲(母亲)的眼睛、角度和情感,底色常常来自妈妈,而非孩子自身。
13、和孩子建立同盟的母亲(父亲),常常是夫妻关系失衡的结果。
14、在很多中国家庭里,母亲(父亲)和孩子的亲密,远甚和另一半的,这是个令人很不安的现象。
15、父亲的爱,总是相对粗糙,坚硬,理性和沉默,这本身没问题,但如果父亲情绪化严重,自身的伤点痛点泪点卡点等较多,孩子和父亲走近,确实不太容易。
16、相较情绪化一方的父母,孩子总是天然喜欢和靠近情绪稳定的另一半。
17、粗糙和细致,坚硬和温柔,沉默和唠叨等,父亲的爱总是和母亲的爱,不太一样,这其实是好事,孩子生命成长需要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爱,这样反而更健康。
18、当母亲总是有意无意在女儿面前说父亲的各种不好,那不只是吐槽那么简单,而是在影响和塑造,比如近的关于父亲的亲疏,远的关于谈恋爱和结婚等这另一半的关系。
19、相较母亲,父亲常用稍远距离去陪伴孩子,这是给自己和孩子空间,也在表达父亲关于亲近感的真实状况。
20、很多外在言行有很多缺点的父母,内在的爱,总是完美无缺,这个是一定的,比如情绪化严重的爸爸可以坚持三年开车往返给孩子做晚餐,陪孩子过夜,守护孩子安全。
21、当我们评判父母,我们就和父母距离遥远,当我们感受父母,我们就和父母越来越亲密,因为是感受而非评判才是联结彼此最好的纽带。
22、不了解父母生命的来处,却陷入父母标签的陷阱,是很多孩子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