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亲密关系,离不开「第三者」(天雅)
(2025-07-09 12:18:28)分类: 婚恋关系 |
在亲密关系中,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伴侣关系。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体验:
我们渴望跟TA建立深度关系,亲密无间,但两人融合得越深,彼此的嫌隙也越多。 这份嫌隙, 有时会引发正面冲突—— 比如夫妻之意相互斥责,相互嫌弃,成为彼此的差评师;
有时则会导致被动攻击——
比如孩子不敢公然忤逆父母,却常常有意无意将事情搞砸,惹父母抓狂。
似乎无论哪一种结果,都不会真正促进关系持续、长久的和谐,
相反,它很有可能会演化成两个极端:
要么在融合中相爱相杀,形成持续内耗;
要么在分离中鱼死网破,老死不相往来。
这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当然有!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融合关系的本质: 为什么跟一个人相处久了,嫌隙会越来越多? 在意识层面,答案可能有很多:TA有一些改不掉的坏毛病;TA在某些地方让我很不爽;我忍了TA好久,一直没说……
而在潜意识层面,这份嫌隙的源头,多半是婴儿早期「共生与分离个体化」的冲突。 根据精神分析学家马格丽特·马勒的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论: 婴儿在6个月之前,跟妈妈基本处于共生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们极度虚弱无助,吃喝拉撒睡玩等基本需求都有待妈妈满足。 所以必须跟妈妈共生在一起,构成「母婴共同体」。 而到了6个月之后,随着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 逐渐能独立完成吃喝拉撒睡玩等活动,逐渐与妈妈分离,「母婴共同体」开始瓦解。 这个时期,被称为分离-个体化阶段。 在良好的养育下,孩子到3岁左右就会完成与妈妈的心理分离,形成个体化自我。 那个时候,
TA基本能维持与妈妈关系的稳定,有需要的时候向妈妈寻求帮助;
同时也能基本保持独立,当妈妈暂时不在场时尝试自行解决问题。 这样一种「依赖和独立」灵活切换的能力,是一个孩子未来经营亲密关系的心理基础。
但如果, 一个孩子在母婴共生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照料,或者在分离个体化阶段没有很好地完成分离。 那么长大以后, TA就会一遍遍在亲密关系中退回到母婴共生阶段: 渴望跟一个人时刻偎依在一起,渴望一个人时刻满足他的需求。 进而演化成两种状态: 一种是恋爱讨好型人格—— 即愿意付出不菲的代价、做出很大的让步去换取对方的满足和陪伴。 另一种是恋爱索取型人格—— 即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各种标准期待,为自己做出种种妥协和改变。 很多时候,这两种状态不是割裂的,而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的。 因为在共生心理之下,人很难在关系中区分“你是你,我是我”。 在TA的眼里:你的需求就是我的需求,我的需求也是你的需求;我这样掏心掏肺满足你,你也应该同样去满足我。 基于这个心理进入亲密关系, 人常常会不自觉地牺牲自己去迎合对方,满足对方的需求; 同时也会期待对方像自己一样,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做事情; 一旦对方做不到或不愿意,就心生嫌隙,引发纠缠与混乱。
理解了这一点,再去谈“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融合与嫌隙”,也就清晰了: 走出共生状态,走向心理分离。 具体如何做呢? 从婴幼儿的成长过程来看,从母婴共生到分离个体化,很关键的一点是: 需要基本公平的「神圣第三方」介入。 这个神圣第三方,可以是孩子的父亲,也可以是家中某位权威长辈。 这种介入,存在两个作用: 撑开孩子与母亲的空间;给关系树立规则和边界。
分享我家3岁侄子叮当的一个小经历。
叮当是一个从小被宠溺着长大的孩子,性格有些野蛮,经常言行冒犯他人而不自知。
有一回,妈妈正在跟大伙聊天,叮当突然一拳打到妈妈脸上,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
“叮当,你打疼我了,快向妈妈道歉。”妈妈说。“我不。”叮当回答。
“叮当,打人不道歉,是不对的。”妈妈继续教育。“我不,我就不!”叮当生气地跑回房间。
事实上,在叮当和妈妈的相处中,类似的场景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发生。
那一天爷爷刚看到了这一幕。
于是他走进房间,蹲下身子,用双手抓住叮当的双手。
“放开我,我要玩机器人。”叮当冲爷爷大叫。“我不。”爷爷温和且坚定地回答。
叮当面红耳赤,使劲挣扎,但始终无法逃脱,就像一只瘦小的昆虫始终无法挣脱大猩猩的包围。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后,他终于认输,哭着向爷爷妥协:“放开我,我去向妈妈道歉。”
“不放。”爷爷依旧坚定且温和地回答。
“我错了,我要去向妈妈道歉。”叮当大声嘶吼起来。
“你为什么要向妈妈道歉?”爷爷问道。
“我打了妈妈,我把妈妈打疼了,我错了,我要向妈妈道歉。”叮当开始嚎啕大哭。
“很好。”爷爷温和地松开了双手。
在这个过程中,爷爷就扮演了「神圣第三方」的角色。
他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
让叮当看到他对妈妈做了什么,造成了什么伤害。
同时他还帮助妈妈完成了一个重要转变:
从“我会道歉”的被迫服从,转变为“我要道歉”的主动选择。
这就意味着:他在这件事上意识到了自己对妈妈的伤害,愿意主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此后,叮当再发生类似行为时,爷爷同样用这种方式,坚定且温和地“修正”他的言行。
后来逐渐地,叮当对他人的冒犯行为慢慢减少,言行也开始有了一些分寸感。
这就是母子融合状态中,通过「神圣第三方」协助分离的经典例子。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
如果没有爷爷的介入,叮当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将会如何演化?
一种可能是妈妈无奈地妥协了,纵容叮当对妈妈的不礼貌行为;
另一种可能是妈妈愤怒地反击了,强势要求叮当修正不当言行,
无论是哪一种,都可能会令在母子关系产生持续的内耗与纠缠。
由此可见,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基本公平的「神圣第三方」的存在非常重要,
它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顺利走出共生状态,与母亲完成心理分离,
继而持续影响着孩子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能否收获独立与和谐。
那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融合与嫌隙,又该如何处理呢? 答案同样是:需要「神圣第三方」的介入。
但这里所说的第三方,不一定是指活生生的人,而是指具备相似功能的介质。
因为成年人应该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事事依赖他人介入解决矛盾。 那什么样的介质,具备神圣第三方的功能呢?
通过观察身边幸福指数较高的夫妻,我总结出2个普遍适用的“亲密关系润滑剂”。 一个专属自己的空间。
它可以是一份事业,一个兴趣爱好,或一场独自旅行。 咖啡店主理人小K,结婚7年有余,跟丈夫关系一直很和谐。 我曾向她请教夫妻相处之道。 她说:
“我跟丈夫都有各自的事业,但在家几乎不聊工作,只聊生活。
在创业上,我虽很有经验,但我从来不会贸然干涉丈夫的决策,而且充分尊重他的探索。
每次我出差,丈夫从不盘问具体细节,但一定会在我回来当天,为我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透过她的回答,我总结出很关键的一点:
事业的彼此独立,是她和丈夫在亲密关系里的「专属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是自由的,是被无条件信任的;
在这份自由里,他们可以专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为亲密关系创造一个暂时分离的契机,支撑着彼此继续走向独立成长。
以上两个例子,为我们展现了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独立与联结并存的和谐相处之道。 它听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是相当不容易的。 因为很多时候在亲密关系中, 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干涉对方,改变对方,控制对方,希望对方成为我们期待中的样子。
但就像前文所说的,这种“欲望”多半源于婴儿早期未分化的“共生心理”, 也因此,我想诚挚地邀请你, 试着把注意力从伴侣身上抽离,回归自身,觉察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缺失。 这时,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便可以—— 试着去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渴望,抚慰自己内在的不安,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要知道,亲密关系的终极走向——
不是永无止境地满足我们自身的缺失与匮乏,
而是两个人各自负责各自的成长课题,在亲密中走向独立,在独立中保持联结,不断走向成长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