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不敢休息,原因只有2个(包法利小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4-10-14 17:36:38)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常常听到有人一边忙忙碌碌,一边不住地感叹:

“唉,我真是操心的命啊!”

自怜当中透着一丝自豪,无助当中透着一些坚强。

你说让他歇一歇,可他却偏要以一副对脏乱差零容忍的姿态洗好碗、擦好地、收拾好桌面、扔完垃圾……

仿佛不做这些地球就会爆炸,仿佛跟一片狼藉过一夜第二天就能立马折寿。

你说帮帮忙吧,他直接回一个十足嫌弃的拒绝三连——

“你会啥,别添乱,快走开”;

你搁那儿呆着吧,抱怨声立刻传到耳边——

“我这个人真是天生操心命,累死都没人心疼呐!”

怎么样都不行。

是不是脑海中浮现出了许多熟悉的身影,比如妈妈、奶奶、婆婆、姑姑、姨、婶婶……

「操心命」多集中表现于年纪偏长的女性身上,但也并不绝对,很多年轻人也挺爱操心的,且这种操心带给旁观者的焦虑、无奈要远大于踏实、轻松。

就,明明身边有个人干活儿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自己却并不能心安理得地偷懒享清闲;

明明勤劳是美好的品质,可“操心命”们的身上却总散发着隐隐的怨气和苦情感。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走进“操心命”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01


“不敢休息”

是后天养成的

结合身边操心命的实例,不难发现他们这套行为背后有两个大的驱动源:

一个是不能停,一个是无人靠。  

再深挖一步又能看到,背后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似乎停下来或者让别人代劳,自己将会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所以与其说是“不能停、无人靠”,不如说是“不敢停、不敢靠”。

这源于早期非常糟糕的关系体验和情感体验。

先说「不敢停」。

很多父母会在无意识中向孩子传达这样的理念:

你总得做点什么,才算是一个有用的孩子,有用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配得到尊重与爱。

那小孩就会发自内心觉得:

爱是有条件的,爱是一场交易。

自己身后并不总有一个宽大的手掌,父母的怀抱并不能包容自己的奇思妙想、调皮捣蛋和偶尔的发呆,因为那些没什么用。

所以他们本身的安全感是十分匮乏的。

他们总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需要做点什么”。

只有做点有用的才能填充爱的黑洞、找到一点被爱的理由,找到了被爱的理由才能确认自己在这世上的存在感,才能缓解自己的存在焦虑。       

于是打小就开始操心,老老实实做家务、勤勤恳恳抓学习;长大后,继续老老实实做家务、勤勤恳恳做工作。

倒未必是因为多么的热爱和敬业,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也未必有多高,只是停下来便不知“自己是谁”、停下来便不知“自己有什么活着的意义”。

不停的忙忙碌碌跟巨大的空洞感虚无感比起来,还是前者更好受一些。


02


接下来是「不敢靠」。        

敢于依靠,是敢于表达自我需求的表现——

“我现在很累,或者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做,所以希望别人可以为我分担一下。”     

而操心命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因为“要求别人干活”和“让别人帮忙”这种事,在他们以往的情感体验中几乎不存在。

他们对这个事儿不熟,所以不觉得人跟人的关系还能这么处。        

那么他们熟悉的体验是什么呢?

很可能是“被命令、被要求”“只服从,自己的需求并不被看见与在意”。

那个总是对他提要求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兄弟姐妹。        

人是很难突破自己原生家庭固有模式的。

操心命的原生家庭里,他们习惯处于「命令者」和「被供养者」之间,做「付出」的那一个。

那么,以后在各种人际关系里,也会继续自己的苦情角色:

一边忙忙碌碌,一边怨声载道,一边又拒绝帮助,在全新的日子里重复着昨日的故事。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能大致明白:为什么自称操心命的多为年长女性了。        

直到现在,重男轻女的现象都依然是一种普遍存在,更别提以前。

很多8090后是独生女还好一些,再往前的话,家里有哥哥弟弟,女孩儿不仅可获得的资源少之又少,还要承担起供养和支援兄弟的重担。

再加上父母维持生计不易,身为家庭权力结构中的最底层,很多女性可能早早就要做起小大人,对内包家务,对外赚家用。     

他们做了,未必能换得家人的好脸色;但不做,就更是处境艰难,被骂被挑剔被嫌弃都是家常便饭。

无条件的爱,对她们来说根本就是奢侈品。

于是,他们将“操心”当作一种生存策略。不止为了物质面的生存,也为了能少受一些精神上的摧残与消耗。        

所以哪里有什么天生操心命,都是后天养成的结果而已。

只是早年的印记太深,让“操心”变成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命运。

累人累己的

“操心命”

操心命的内核是恐惧、焦虑且无助的,他们不觉得有谁可以帮助自己。

或者说,

他们不觉得自己值得被帮助,所以只能通过忙碌与操劳获得内心的片刻宁静。      

可你若真问他们忙出了个啥?他们也说不好,肉眼可见的只有被填满的时间和一身疲惫,而未必有什么耀眼的成绩。    

再看身边人,貌似是受益者,但内心实则苦不堪言。      

就像开头描摹的生活场景——

不做吧,他唠叨,你能觉察到他是希望被心疼和帮助的;

做吧,同样被唠叨,仿佛自己蠢笨如猪,连个地都扫不好、桌子都擦不干净。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道双重束缚将自己死死焊在原地,不知所措。       

长期处于这种关系模式中,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

负面影响倒是会有一大堆。诸如:        

自我怀疑。

总是收到操心命的负面评价,时间久了,难免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真的是个什么都做不好的废物?       

小心翼翼,过度苛求完美。

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坐享其成,还是会去帮帮忙。

但为了避免被挑剔,做起来会小心翼翼,生怕哪个细节没拿捏准被操心命指指点点。        

想想都累。

长期苛求完美会消磨掉一个人的创造力,毕竟,真正的创造是敢于出错,而不是千方百计力求不出错。       

不觉得自己被需要,难以构建亲密关系。

想帮助对方却总是被拒绝,仿佛自己不被需要、无法为别人带去价值,这不仅会影响到自我价值的判断,还会削弱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      

除此外,操心命还有一个常见表现就是——

边界感不清,过度干预亲近之人的生活。      

即,我不仅操心自己范围内的事儿,还要操心别人的事儿。       

比方说你有一个操心命的母亲,那么她对你因工作不顺、身体不佳想躺平一年的计划是很难接受的。        

这其实源于焦虑的延伸。        

操心命早年的生存空间和试错空间都很狭窄,没什么探索的自由,只能用无止境的付出换安全。 

因此,在他们脑中,生活犹如一道陡峭的山坡,稍有不慎、稍有懈怠就会滑落山崖,所以要小心、谨慎、勤恳,别偷懒、别出格。     

这份焦虑强大到,他们会自动认为孩子所面临的现实也是如此。

所以,他们常常不知疲倦地用自己的大手,将孩子拨拉到“正途”上面,任何一丝意外都会令他们惊恐万分。       

当然,这也是一种刷存在感和价值感的方式,一声声“为你好”和一次次操劳的背后藏着的潜台词是——没有我你不能行!没了我你可咋办呀!        

殊不知,自己孩子已经万分窒息。        

这就是操心命,习惯了在狼的追赶下奔跑,等真的处于相对风平浪静的环境中时,他们依然停不下来。

甚至,还要凭空制造出一些狼,或把嘤嘤嘤的小土狗放大为凶神恶煞的狼群;        

他们也习惯了作为辅佐者和服务者而生活,始终没有学会依从内心的声音为自己而活,脱离开被服务者反而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03


放松点

生活不过如此

操心命的疗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见内心的那个受伤小孩,是关键的一步。       

当通过觉察和其他方面的努力,内在小孩渐渐得到安抚之后,操心的命运也会逐渐得到扭转。       

具体而言,操心命“逆天改命”初见成果的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敢于慢下来和闲下来

不会因什么都不做而慌张,反倒能享受其中。

寻求绝对的安全地带

不那么要强,不再通过争优(包括自己和家人),能够接纳自己的局限、也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敢于依靠、能够给别人派活儿

不再总是一边自己忙碌、一边抱怨别人,而是将自己“该”做的分担给别人。        

能够和问题共存、能够和意外共存

不总想着解决所有问题、铲平所有意外,接纳“暂时搁置某些问题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实。        

总之,当一个人内核稳了、心定了,便能从内心发出动力,闲或忙,从心所欲。

不必总觉背后有一道不断挥舞的皮鞭,不必总想着应该做点什么去逃离危险、抵达安全之境。  

如若你的身边有一位操心命,那么首先建议你,不要有半点改变对方的念头。   

然后,你最好可以足够地稳定与坚强、拥有在不同环境下依然做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你的随心所欲、乐天悠然对于操心命来说就是最大的意义。

他可以由你这面镜子看到活着的另一种可能性,进而才能拥有松动固有人格的契机。        

当然,家里有一位操心命是最令人头大的。        

在你不够强大时还是尽量保持距离,因为你的弱会激发操心命的焦虑,从而更加不分界限地去干预你的人生。

更何况还有日常相处的各种粘连与摩擦,都会形成一笔不小的损耗。        

离开、获得人格的升级和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后,你乐天随性的生活态度在家人面前才会变得极具说服力。

他们会逐渐下意识觉得——

你这样子都可以活得很好,那么我那一套也许真的不适用了,改一改,放松一点又如何?

总之,不被操心命同化是前提,不奢求改变对方是原则。

在此基础上,只管让自己不紧不慢地成长、从容不迫地生活,自然有可能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