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敢休息,原因只有2个(包法利小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4-10-14 17:36:38)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常常听到有人一边忙忙碌碌,一边不住地感叹:
“唉,我真是操心的命啊!”
自怜当中透着一丝自豪,无助当中透着一些坚强。
你说让他歇一歇,可他却偏要以一副对脏乱差零容忍的姿态洗好碗、擦好地、收拾好桌面、扔完垃圾……
仿佛不做这些地球就会爆炸,仿佛跟一片狼藉过一夜第二天就能立马折寿。
你说帮帮忙吧,他直接回一个十足嫌弃的拒绝三连——
“你会啥,别添乱,快走开”;
你搁那儿呆着吧,抱怨声立刻传到耳边——
“我这个人真是天生操心命,累死都没人心疼呐!”
怎么样都不行。
是不是脑海中浮现出了许多熟悉的身影,比如妈妈、奶奶、婆婆、姑姑、姨、婶婶……
「操心命」多集中表现于年纪偏长的女性身上,但也并不绝对,很多年轻人也挺爱操心的,且这种操心带给旁观者的焦虑、无奈要远大于踏实、轻松。
就,明明身边有个人干活儿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自己却并不能心安理得地偷懒享清闲;
明明勤劳是美好的品质,可“操心命”们的身上却总散发着隐隐的怨气和苦情感。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走进“操心命”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01
“不敢休息”
是后天养成的
结合身边操心命的实例,不难发现他们这套行为背后有两个大的驱动源:
一个是不能停,一个是无人靠。
再深挖一步又能看到,背后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似乎停下来或者让别人代劳,自己将会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所以与其说是“不能停、无人靠”,不如说是“不敢停、不敢靠”。
这源于早期非常糟糕的关系体验和情感体验。
先说「不敢停」。
很多父母会在无意识中向孩子传达这样的理念:
你总得做点什么,才算是一个有用的孩子,有用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配得到尊重与爱。
那小孩就会发自内心觉得:
爱是有条件的,爱是一场交易。
自己身后并不总有一个宽大的手掌,父母的怀抱并不能包容自己的奇思妙想、调皮捣蛋和偶尔的发呆,因为那些没什么用。
所以他们本身的安全感是十分匮乏的。
他们总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需要做点什么”。
只有做点有用的才能填充爱的黑洞、找到一点被爱的理由,找到了被爱的理由才能确认自己在这世上的存在感,才能缓解自己的存在焦虑。
于是打小就开始操心,老老实实做家务、勤勤恳恳抓学习;长大后,继续老老实实做家务、勤勤恳恳做工作。
倒未必是因为多么的热爱和敬业,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也未必有多高,只是停下来便不知“自己是谁”、停下来便不知“自己有什么活着的意义”。
不停的忙忙碌碌跟巨大的空洞感虚无感比起来,还是前者更好受一些。
02
接下来是「不敢靠」。
敢于依靠,是敢于表达自我需求的表现——
“我现在很累,或者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做,所以希望别人可以为我分担一下。”
而操心命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因为“要求别人干活”和“让别人帮忙”这种事,在他们以往的情感体验中几乎不存在。
他们对这个事儿不熟,所以不觉得人跟人的关系还能这么处。
那么他们熟悉的体验是什么呢?
很可能是“被命令、被要求”“只服从,自己的需求并不被看见与在意”。
那个总是对他提要求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兄弟姐妹。
人是很难突破自己原生家庭固有模式的。
操心命的原生家庭里,他们习惯处于「命令者」和「被供养者」之间,做「付出」的那一个。
那么,以后在各种人际关系里,也会继续自己的苦情角色:
一边忙忙碌碌,一边怨声载道,一边又拒绝帮助,在全新的日子里重复着昨日的故事。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能大致明白:为什么自称操心命的多为年长女性了。
直到现在,重男轻女的现象都依然是一种普遍存在,更别提以前。
很多80、90后是独生女还好一些,再往前的话,家里有哥哥弟弟,女孩儿不仅可获得的资源少之又少,还要承担起供养和支援兄弟的重担。
再加上父母维持生计不易,身为家庭权力结构中的最底层,很多女性可能早早就要做起小大人,对内包家务,对外赚家用。
他们做了,未必能换得家人的好脸色;但不做,就更是处境艰难,被骂被挑剔被嫌弃都是家常便饭。
无条件的爱,对她们来说根本就是奢侈品。
于是,他们将“操心”当作一种生存策略。不止为了物质面的生存,也为了能少受一些精神上的摧残与消耗。
所以哪里有什么天生操心命,都是后天养成的结果而已。
只是早年的印记太深,让“操心”变成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命运。
累人累己的
“操心命”
操心命的内核是恐惧、焦虑且无助的,他们不觉得有谁可以帮助自己。
或者说,
他们不觉得自己值得被帮助,所以只能通过忙碌与操劳获得内心的片刻宁静。
可你若真问他们忙出了个啥?他们也说不好,肉眼可见的只有被填满的时间和一身疲惫,而未必有什么耀眼的成绩。
再看身边人,貌似是受益者,但内心实则苦不堪言。
就像开头描摹的生活场景——
不做吧,他唠叨,你能觉察到他是希望被心疼和帮助的;
做吧,同样被唠叨,仿佛自己蠢笨如猪,连个地都扫不好、桌子都擦不干净。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道双重束缚将自己死死焊在原地,不知所措。
长期处于这种关系模式中,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
负面影响倒是会有一大堆。诸如:
自我怀疑。
总是收到操心命的负面评价,时间久了,难免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真的是个什么都做不好的废物?
小心翼翼,过度苛求完美。
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坐享其成,还是会去帮帮忙。
但为了避免被挑剔,做起来会小心翼翼,生怕哪个细节没拿捏准被操心命指指点点。
想想都累。
长期苛求完美会消磨掉一个人的创造力,毕竟,真正的创造是敢于出错,而不是千方百计力求不出错。
不觉得自己被需要,难以构建亲密关系。
想帮助对方却总是被拒绝,仿佛自己不被需要、无法为别人带去价值,这不仅会影响到自我价值的判断,还会削弱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
除此外,操心命还有一个常见表现就是——
边界感不清,过度干预亲近之人的生活。
即,我不仅操心自己范围内的事儿,还要操心别人的事儿。
比方说你有一个操心命的母亲,那么她对你因工作不顺、身体不佳想躺平一年的计划是很难接受的。
这其实源于焦虑的延伸。
操心命早年的生存空间和试错空间都很狭窄,没什么探索的自由,只能用无止境的付出换安全。
因此,在他们脑中,生活犹如一道陡峭的山坡,稍有不慎、稍有懈怠就会滑落山崖,所以要小心、谨慎、勤恳,别偷懒、别出格。
这份焦虑强大到,他们会自动认为孩子所面临的现实也是如此。
所以,他们常常不知疲倦地用自己的大手,将孩子拨拉到“正途”上面,任何一丝意外都会令他们惊恐万分。
当然,这也是一种刷存在感和价值感的方式,一声声“为你好”和一次次操劳的背后藏着的潜台词是——没有我你不能行!没了我你可咋办呀!
殊不知,自己孩子已经万分窒息。
这就是操心命,习惯了在狼的追赶下奔跑,等真的处于相对风平浪静的环境中时,他们依然停不下来。
甚至,还要凭空制造出一些狼,或把嘤嘤嘤的小土狗放大为凶神恶煞的狼群;
他们也习惯了作为辅佐者和服务者而生活,始终没有学会依从内心的声音为自己而活,脱离开被服务者反而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03
放松点
生活不过如此
操心命的疗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见内心的那个受伤小孩,是关键的一步。
当通过觉察和其他方面的努力,内在小孩渐渐得到安抚之后,操心的命运也会逐渐得到扭转。
具体而言,操心命“逆天改命”初见成果的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敢于慢下来和闲下来
不会因什么都不做而慌张,反倒能享受其中。
寻求绝对的安全地带
不那么要强,不再通过争优(包括自己和家人),能够接纳自己的局限、也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敢于依靠、能够给别人派活儿
不再总是一边自己忙碌、一边抱怨别人,而是将自己“该”做的分担给别人。
能够和问题共存、能够和意外共存
不总想着解决所有问题、铲平所有意外,接纳“暂时搁置某些问题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实。
总之,当一个人内核稳了、心定了,便能从内心发出动力,闲或忙,从心所欲。
不必总觉背后有一道不断挥舞的皮鞭,不必总想着应该做点什么去逃离危险、抵达安全之境。
如若你的身边有一位操心命,那么首先建议你,不要有半点改变对方的念头。
然后,你最好可以足够地稳定与坚强、拥有在不同环境下依然做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你的随心所欲、乐天悠然对于操心命来说就是最大的意义。
他可以由你这面镜子看到活着的另一种可能性,进而才能拥有松动固有人格的契机。
当然,家里有一位操心命是最令人头大的。
在你不够强大时还是尽量保持距离,因为你的弱会激发操心命的焦虑,从而更加不分界限地去干预你的人生。
更何况还有日常相处的各种粘连与摩擦,都会形成一笔不小的损耗。
离开、获得人格的升级和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后,你乐天随性的生活态度在家人面前才会变得极具说服力。
他们会逐渐下意识觉得——
你这样子都可以活得很好,那么我那一套也许真的不适用了,改一改,放松一点又如何?
总之,不被操心命同化是前提,不奢求改变对方是原则。
在此基础上,只管让自己不紧不慢地成长、从容不迫地生活,自然有可能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