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胎话题:老大都是曹雪芹(伍罡——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4-07-26 16:47:09)
分类: 亲子关系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胎,坊间持续热议的都是老二出生前后老大的心理变化。

老二出生,爹妈不但没见到兄弟敦睦、姊妹亲和的场景,却多了好些哭笑不得的故事。一位爸爸从医院把老二接回家的第一天,老大看起来很开心,在床上围着老二不停地跳,爸爸怕他踩着老二,不错眼珠地盯着他,两手张开老母鸡一样护着老二,不停地提醒老大:小心点!小心点!恰巧爸爸的电话响了,就回头看了一眼电话的瞬间,老大一脚就踩到了老二身上,老二放声大哭,爸爸条件反射式地一巴掌扇在老大屁股上,老大就势也放声大哭。爸爸感觉自己好像是踩在了一个预先挖好的坑里。

老大曾经独自拥有父母全部的爱,现在老二来了,这份爱不但不能再独自拥有,连平分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肯定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刚出生的老二身上,这本是人之常情,但不要指望老大能立刻自动体谅到父母的难处,特别是老大比老二大不了几岁的情况下。老大本身就是个孩子,只能用孩子的方式考虑问题。

一个人如果从生下来就是天天锦衣玉食,死的时候依旧是玉食锦衣,他的一生虽然比较平淡,但也不会有太多冲突。一个人如果生下来就是餐餐咸菜白粥,死的时候仍然是白粥咸菜,他也会认命。最惨的就是生下来是锦衣玉食,本以为人生会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突然有一天被剥掉锦衣,端走玉食,直接自由落体式地滑落到喝白粥就咸菜的境地,而且永远再也回不到锦衣玉食的黄金时代,永远!老大的遭遇,让人想起了曹雪芹。

曹家祖辈与康熙皇帝关系甚密,曹氏三代相承,署理江宁织造六十余年,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住在江宁织造府。我们无法想象曹家的熏灼,只能用《红楼梦》中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富四代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时候过的什么日子可以想象,十四岁那年,一朝被雍正皇帝抄了家,沦落到寄人篱下的窘境,只能在梦中重温繁华的记忆。这其中的滋味,外人是无法体会的。

帮曹雪芹重回大观园难度太大,帮帮失落的老大还是有方法的。

1做父母的要理解老大从天堂堕入凡间的恨。很多父母自己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当过老大,也没有经历过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根本无法理解老大之恨,觉得老大不可理喻,总希望通过讲道理来让老大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未免太天真了。一位自己是独生女的妈妈抱怨:我单独带兄弟俩中任何一个出去玩都挺好,如果同时带两个出去就会崩溃,他们永无休止地争吵打闹,我实在搞不懂是为了什么?!当哥的为什么不能让着弟弟一点?如果能理解老大的恨,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允许老大表达对弟弟妹妹的恨,表达恨不代表不爱,恨是恨,爱是爱,他们并不冲突,恨不能表达,爱也会受到抑制。开明的父母甚至可以引导老大表达恨意,妈妈可以淡定地对他说:“你可以恨弟弟,有时你们淘气的时候,我也挺恨你们俩的,但我还是爱死你们了。”有了妈妈定的调子,哥哥既可以纠集一帮同伙拿着玩具枪围着弟弟齐射,也可以在同伙第二天又来玩的时候发出严正警告:“嘘!我弟弟在睡觉,都别吵!”

恨归恨,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让自己的恨永远处在满仓状态。在最初的惊涛骇浪退潮之后,或者在两次涨潮之间,老大也会对家里新增的这个和自己有亲密血缘关系的同龄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父母在理解老大的恨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区分,有时老大对老二看似过分的举动,并不都是恨,而是喜欢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一个8岁的女孩,把刚出生的弟弟当成活玩具,每天上学前都要花好长时间对弟弟各种“折腾”,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玩弟弟。有一个10个月大的小男孩不怕生人,在外面见人就笑,一回家就浑身紧张,因为家里有个八岁的哥哥,一看见弟弟就喜欢抓着他藕节般的白嫩胳膊咬着玩。有一次我抱着弟弟,他哥哥冲过来时露着白森森的牙,眼睛放着光,把我都吓坏了。虽然是玩闹,但有时难免失口,会留下一圈牙印,老二无法抗拒,只能学佛祖舍身饲虎。小一点的孩子更是不知道轻重,有一个两岁的老大咬住老二的肚子不撒嘴,弄出一个紫黑的牙印,妈妈心疼不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的这些举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高层级的恨和最高层级的爱,都是通过口腔来表达的。

2父母要容忍老大的退行。退行是个心理学术语,指人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回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压力,来降低自己的焦虑。举例说明,有个四岁的孩子,本来自理能力非常好,但是在妈妈生了老二后,白天经常站在床上尿尿,晚上天天尿床;还有一个孩子,自己独立睡了两年了,家里有了老二,他开始怕黑、怕鬼,晚上非要和爸爸妈妈妹妹挤在一个房间睡;

另外一个两岁的孩子,看见妈妈给弟弟喂奶,就趴在地上一边向妈妈爬过去,一边噘着嘴发出奶声奶气的“Mia Mia”的声音,也闹着要吃奶,还一定要妈妈像喂弟弟一样抱着他吃。九岁的女孩,原来每天最喜欢在外面疯玩,不愿意回家。妈妈生了妹妹坐月子,她每天呆在妈妈房间里不出门,寸步不离盯着妈妈,有时妈妈被她碍手碍脚搞烦了,她就会立刻紧张地询问:妈妈你不爱我了吗?七岁的男孩,自从妹妹出生后,每次外出都要挤在妹妹的婴儿车上,车太小坐不下,他就像印度人坐火车一样挂在旁边,吃饭时抢占妹妹的餐车,用妹妹的碗和勺,觉得这样吃才香。这些让父母抓狂的行为都是退行,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是老大想回到童年享受和老二一样待遇的表示,父母要忍得住。如果父母能主动满足老大的愿望,他从退行中恢复正常的速度就会快一些。有位妈妈在给老二冲奶粉时,看见十岁的老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就主动用另外一个奶瓶给他也冲了一瓶,老大拿着奶瓶和弟弟躺在一张床上喝奶,妈妈给老大拍照留念。喝了几次,老大自己也害臊了,这事就算过去了。

经过充分的退行,老大就能完全地接受老二带来的不可逆的变化,他就真的长大了。有位妈妈问我:生了老二之后,怎么突然觉得老大长的特别快?头也大了,体重也重了,身高也高了,一夜之间的事,感觉抓都抓不住这时光,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和小的有了鲜明对比吗?我回答她:是他过了这个坎儿了,不用装小了,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3父母要给老大专属的时间。

老二要照顾,老大更要抚慰。父母每天要抽出专门的时间给老大,不用太长,半个小时足够了。这个时间一定是单独陪老大的,抱着老二陪老大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不陪。妈妈要把老二交给其他人暂时代管,陪着老大聊聊天、散散步、玩玩游戏,总之注意力要全部在老大身上,不要分神。如果妈妈确实没有时间,就把这个任务交给爸爸。有位爸爸在妈妈生了老二后,一下班回家就陪老大,周末就带着老大看电影,帮老大洗澡,陪老大睡觉,给老大讲故事,什么都做。老大开始还恨老二,很快就释怀了,因为爸爸比以前陪他的时间更多了。孙老大的妈妈对这一点有特别深的体会。孙老二出生后,只要有时间,她一定会单独陪孙老大溜达溜达。

有一天晚上,她陪孙老大一起回到姥姥姥爷曾经租住过的楼房,孙老大要求她陪着他,从顶层10楼开始,一层层走下来,在每层的走廊里走一圈,然后再到下一层,她感觉他在寻找什么,就一直陪着他,最后来到303房,她鼓励他敲敲门,没有回应,孙老大笑了一下说:姥姥姥爷已经不住在这里了。

妈妈一下子明白了孙老大的心思,瞬间无数的回忆都一起涌上来,这里曾经是弟弟出生前孙老大住过的地方,在这里孙老大曾经独享妈妈爸爸姥姥姥爷的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快乐记忆,这里对孙老大来说,就相当于曹雪芹的大观园。弟弟出生了,独享的爱不得不和弟弟分享,他的失落和痛苦可想而知,但是妈妈的理解、包容和专属时间的陪伴,让他在逐渐接受这个现实的同时,依然能把这些美好的记忆永远保存在自己的心里。这份回忆将来一定会成为他应对更大困难的底气。

也有反面的例子,有一位妈妈的老大比老二大两岁,她觉得要多带老二出去玩,理由是老二出生前自己每天单独跟老大在一起,老二出生后从来没有和自己单独出去玩过,觉得对老二不公平。其实妈妈带谁出去玩都没问题,只是这个理由用反了,因为老二从出生就是和老大分享妈妈和爸爸的爱,他没有什么太多的失落感,但是对老大来讲就是雪上加霜。

4父母要给老大一份独特的体验。这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那就是父母(特别是妈妈)要告诉老大他带给父母的那份感受和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当妈妈告诉老大怀他时的那份期待,生他时的那份忐忑,哺乳他时的那份初为人母的百感交集,老大纵是铁石心肠也会化成绕指柔的,当他知道自己在妈妈和爸爸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时候,对弟弟妹妹的恨也就释怀了。一位妈妈用了这个方法对哥哥表达了独特的感受以后,他非常开心。晚上哥哥睡觉后,妈妈又把这个方法告诉了爸爸,第二天早上爸爸送哥哥上学,在车上把同样的意思用爸爸的方式又表达了一次,他没说什么,但爸爸通过后视镜看到他斜躺在后座上,仿佛过足了大烟瘾一样满足。告诉孩子他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不仅仅只是用在调整老大的心态上,其实更是做父母的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有了这碗酒垫底,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会无所畏惧,即使父母的躯体有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它依然会像灯塔一样鼓舞孩子破浪前行。

理解了老大的恨,包容了老大的退行,保证了老大专属的时间,赋予了老大独特的体验,老大不但能很快从老二带来的冲击中恢复过来,还能由此而受益。没有从云端直坠深谷的巨大落差,曹雪芹最多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公子哥,如果不是看透兴衰无常,阅尽世态炎凉,他不可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写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不朽巨著。红楼之后再无红楼,是因为再也没有人经历过曹雪芹那样蹦极式的生活。

老二的出生看起来让老大吃了大亏,其实老大在与弟弟妹妹相处的时候,自然学会了忍让、分享、责任、包容等等,这些能吃亏、愿吃亏、从吃亏中获益的特质,往往会帮助老大在后续的成长阶段中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商界和政界的成功人士中老大居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老大都是曹雪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