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大,父母怎么做(12期学员鄢群——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4-07-26 13:18:38)分类: 亲子关系 |
一位6岁小男孩的妈妈打进《今晚我和你》节目电话,说即将上小学的儿子现在有个蛮严重的问题,就是脾气很大,只要不如他意,就发脾气,还动手打人,不仅打妈妈和外婆,跟外公也动手,唯独不敢打他爸爸。在这位妈妈看来,儿子对长辈老人没有敬畏之心,总是非要打赢,不打赢不罢休的那种。而且儿子还有点像“变色龙”,在不同的人面前行为表现也不一样,在家怕爸爸,不过有时候也对他爸爸大吼大叫,在学校就比较安分,因为怕老师。
这位妈妈不仅对孩子头疼,还对老公不满,她说:小孩打我和我父母的时候,他爸爸在旁边,看到或者听到,他不仅不制止,还说是我们惹怒了他。我不认同这个说法,不可能总哄着小孩说他喜欢的话,让他做喜欢但是我们觉得有害身心健康的事吧!有时候说点柔和的,他听,但是有时候脾气来了油盐不进什么都听不进,真的蛮头疼,想知道有什么方法改变。
这么短短的一段话,信息量极大,不仅呈现了亲子关系的模式,暴露了夫妻关系的状态,也让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生活和成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能量场里和这个孩子比较整体和如是的样子。
估计很多家长在低龄孩子身上都会发现同样的问题:脾气大,任性,耍赖,喜欢大哭大闹,等等,会和这位妈妈一样的头疼和苦恼,想知道该怎么做。
首先,父母们需要了解两个常识:
第一个是生物学常识——低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呈现情绪反应比较激烈、自控力差的特点,不是孩子“任性”和故意“耍赖”,而是孩子的大脑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切忌用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和评判孩子。
这时成年人要清楚,不是他们不想冷静,而是孩子的前额叶皮质以及在皮质和边缘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路径尚未成熟,使得他们困在一场巨大的情绪风暴中。成年人即便非常烦躁也能自我控制,是因为当你的杏仁核释放出大量的压力荷尔蒙时,你的新皮质就会发挥作用,释放抗焦虑物质来抑制杏仁核的躁动。
所以我们对六岁之前的孩子的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反应做出的诸如“任性”“要挟”“挑衅”“缺乏感恩和敬畏”等等解读和评价,都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腹,是对孩子的“妖魔化”,他们远远没有成人所想象的这么“有心机”,他们也远远达不到成人所以为的那么成熟和复杂,他们每一次的情绪爆发都是需求没有被满足的自然反应,而一旦我们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会导致我们无法同理和理解到孩子,也就无法做出恰当的回应,不仅不能雪中送炭,反而火上浇油,让孩子更加崩溃。
第二个常识是心理学常识——孩子是照见父母和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学习者,父母和主要抚养人是示范者,孩子是果而不是因。当孩子出现问题,试图通过直接改变和改造孩子去解决是错误的方向,就像你的脸上有块污点,你拼命去擦拭镜子是徒劳的,只会让污点更加清晰。很显然,你需要做的是去洗干净自己的脸。
知道了这样两个常识,我们再来结合这个个案来说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
第一,孩子发脾气,我们的第一反应不要去对孩子的行为做反应,首先要去了解孩子那里发生了什么,搞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缘由和需求,能满足的就尽量满足。
很多父母生怕满足孩子的需求,担心对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得寸进尺,于是故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和延迟满足,对孩子设置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比如这位妈妈就觉得“不可能总哄着小孩说他喜欢的话,让他做喜欢但是我们觉得有害身心健康的事吧!”
我经常说我女儿的例子,她小时候因为我周末兼课不在家,她爸爸就每个周末都带她在外面吃,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结果不仅没有影响她的健康,而且她因为得到了充分满足,对很多家长视为“垃圾食品”却被很多孩子趋之若鹜的肯德基、麦当劳以及各种零食都视为平常物,没有特别的喜好,也基本上没有吃零食的习惯。
请相信,孩子不会因为你的充分满足而得寸进尺,相反,所有的“上瘾”都是因为控制和匮乏而导致的,尤其是在生命早期的需求被满足得越充分,孩子就越能形成健康的依恋模式,就会在内心建立稳定的自我感和安全感,就会越独立越平静。
第二,实在不能满足时就温和地拒绝,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要知道,年幼的孩子是活在当下的,是没有能力推迟自己的需求的,更不要说让一个六岁以前的孩子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成人的为难之处了,“懂事”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不切实际甚至不人道的要求。你可以不满足孩子,但是你不能不满足的同时还不允许孩子有正常的情绪反应。
当我们在明明有能力但因为自己的标准对孩子的需求不能进行满足的情况下,还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在对孩子进行二次拒绝,也就是孩子被关注被重视被允许被关爱的心理需求也被忽视和拒绝了,这会使得孩子更加的挫败,导致更加剧烈的情绪反应,变得更具有攻击性,就像我们身心疲惫心情低落的时候更容易与人发生争吵是一样的。
这位妈妈眼里爱动手还非要赢的“小暴君”,真的是一个问题孩子吗?这位妈妈自己说:有时候说点柔和的,他听。当成人比较柔和表达,孩子也会听,这是一个情绪反应非常正常的孩子,并不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妈妈眼里的“变色龙”反应其实就在呈现孩子的脾气和暴力跟外界的回应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面多么清晰如是的镜子!
第三,当父母和直接养育者失去耐心、也被激怒的情况下怎么办?
这位妈妈也承认,当孩子听不进道理和劝说的时候,他们也会对孩子的暴力进行暴力制止。父母和成人也都是普通人,即便我们有发育成熟的大脑,也依然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是如果我们一旦情绪失控就去暴力对待孩子,这很显然就是“恃强凌弱”的“双标”了,而孩子是用自己的眼睛进行学习的,孩子身边的养育者就是他最好的榜样,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和学习我们如何应对外在的人事物的发生,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如何进行沟通和表达……然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模仿和复制成年人的行为
通过这位妈妈的讲述,我真的很担心这个孩子在六岁乃至成年之后,依然无法很好的管理和面对自己的情绪,因为他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中从小就只能习得讲道理和暴力沟通的两板斧,没有人教会他如何接纳情绪、关照情绪和表达情绪。
而且从这位妈妈对父母的保护心疼和认同,已经可以看到这个家庭里清晰可见的代际传承,而孩子的外公外婆和妈妈这个强大的同盟又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父亲基本上是被排除在外的。
那么很显然,这位母亲首先要开始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绪阈值,扩大自己的生命容器,更好的去涵容孩子的情绪。
当达到阈值的时候,父母要跟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并学习释放情绪和自我解压的方法,比如武汉雅心的情绪反认同的技术,就能帮助我们及时觉察感受并关照流经自己的情绪:我此时此刻很愤怒,但愤怒不是我,只是此时此刻流经我身体的一种情绪;我此刻很暴躁,但暴躁不是我,只是此时此刻流经我身体的一种情绪……
于是通过看到孩子和标注孩子的情绪,去聆听和走近孩子,去了解孩子的情绪从形成到累积到爆发的全过程,在了解和聆听的过程中去深深地理解孩子,孩子通过这样的陪伴,也就慢慢习得了对情绪进行关照和接纳以及释放的能力
孩子每一次的情绪爆发都是求助的呐喊,需要父母给出及时恰当的回应。每一个情绪稳定平和的孩子都是在充足的爱里长大的孩子,愿父母都有爱的能力和涵容孩子情绪的容器,那将是孩子最大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