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不是要跟孩子争夺手机,而是要跟手机夺回孩子
(2024-07-22 20:18:45)分类: 亲子关系 |
做《今晚我和你》节目将近三十年,有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关于亲子关系的个案越来越多,而只要是聊亲子关系的,都是因为孩子出现了问题,而且似乎全中国的孩子都不约而同的出现同样的问题,无外乎作业拖拉问题,不愿沟通问题,不愿上学问题,而且几乎无一例外都会一个共同的元凶,就是沉迷手机和游戏,武汉的如此,北京的如此,上海的如此,这一期参与节目的郑州的妈妈依然如此。
她说:初二的儿子之前每周末玩电脑游戏,后来研学后看别的孩子在车上带手机玩手机游戏,要求也玩手机游戏,我们也答应了。最近孩子就迷上了手机,要求周五晚上,周六,周日都要玩两个小时,但实际上玩的时候总超时,超一两个小时是常态。他爸爸有时候受不了超时就选择断网,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他爸直接到时间断网了,因为这个事儿家里又闹起来了。目前主要问题是,孩子周末作业不积极写,作业写不完,以及玩手机时间控制问题。
这是一位已经在学习心理学,努力去共情和鼓励孩子的妈妈,已然走在了很多家长的前面,但是依然聚焦的是孩子的问题,也依然搞不定孩子,搞不赢一部手机,面对一言不合就关门的孩子和说多了就摔门而去的老公,还有经常阴阳怪气反讽孩子的老师,这位妈妈深感孤独、委屈和无力。
对这样一位在关系里孤立无援、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的母亲,实在不忍也不能苛责过多,但是看到这位妈妈跟很多父母一样,还在跟孩子争夺手机,却不是在跟手机夺回孩子,这让我特别的难过和哀伤:很多父母已经很早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不自知,却还在错误的方向上狂奔,于是很多父母就都在做相同错误的事情:
每天都在跟孩子争夺手机,以为是手机才是罪魁祸首却不知道其实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了手机和游戏,所以父母真的不是要跟孩子争夺手机,真正要做的反而是要跟手机夺回孩子。
当父母只是盯着孩子手里的手机和游戏,不是看向孩子生命,所有的问题根源就已经呈现出来了,只是父母压根看不到这一点。父母一心想要解决孩子那里呈现出来的问题,错以为那就是孩子本身出了问题,而且错误归因到手机和游戏,那么我们学习再多正确的育儿观点和方法,也一定会无功而返,铩羽而归。
就像这位母亲即使学习了共情孩子,但是共情被用来是让自己和孩子暂时好过,然后继续逼着孩子去解决手机和游戏依赖问题,那么这样的共情反而成了父母进一步压榨孩子的武器,这不仅让父母在不懂的孩子的路上越走越远,更会最终破坏孩子对于情感的正确理解,破坏孩子对于情感交流的美好和价值,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更加的不信任和进一步的隔离。
当我们都在责怪手机和游戏的时候,有多少家长,老师和学校在深刻反思——我们是怎么把阵地丢掉的呢?真的是手机和游戏的原因吗?
单从节目中这位妈妈所讲到的孩子遇到知识点不会的问题却不能去问老师的现象来看,这是师生之间教学的一个问题,老师和学校真的在解决孩子遇到问题该怎么提问,如何解答,怎么巩固学习问答后的成果吗?这一整套的从教学到发问到解决到巩固的教学流程和平台,每个学校都建立了吗?每个老师都培训和形成习惯了吗?可惜都没有,而是每个老师自己自发在解决,遇到怎样的老师全凭运气。
而学生和权威人物走近,能自如地和老师交流,看起来是人际关系问题,更是孩子的心理建设问题,很多孩子是惧怕权威人物,所以仅从发问这个环节,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国的学校和家庭,大都并没有重视和直面这个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
再比如写作业拖拉,看起来是学习问题,其实是孩子遇到问题却得不到支持和解决的情感问题,也是心理层面的问题。
在学习上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这是学习上的思维和感受能力问题,思维和感受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学习和日常生活来训练,这都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学习能力不足导致的孩子失落、沮丧和痛苦,长期累积,则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心理层面的问题显现出来后,父母没有觉察和关注,这暴露出家庭问题;父母关注却不知道怎么面对处理,那是家庭问题中父母能力的问题。
再延展开到孩子的同桌关系、和老师的关系、挫折后的心情、遇到打击后的情绪、被同伴忽视、被朋友所伤……这些都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和情感生活,是属于孩子们的人生大事,可在父母看来,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这就是亲子关系里的家庭和父母问题——父母看来的小事,其实都蕴含着一个孩子的情感发育、支持系统的建立、心理强健的过程、应对各种挫折时候的能力养成——而这些就是很多父母和家庭忽视的部分,最终酿成大祸——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较低,应对各种问题时候的能力不足,一旦学业压力大,或者遭遇一些事情,孩子就只能辍学,逃回家里。
所以如果单从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呈现出来的问题,就定性为只是孩子那里的问题,这是对孩子们的极端不负责任,不去面对和解决,就是在对孩子犯罪,也是对家庭与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犯罪。
很多孩子借助手机和游戏,获得暂时性的轻松自在,也获得面对困境时候的避难所,这其实就是全国的孩子们共同遭遇的问题——在孩子需要正常的轻松自在和支持陪伴的时候,怎么只有手机在给予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我们真的不得不承认:孩子真正需要的,我们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还是社会提供的还是特别欠缺,物质刺激越来越丰富,孩子需要的精神心理的营养其实一直时羸弱不足的。
由此引发出一个大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每天都在为我们的孩子,在做什么呢?
当一个孩子遇到学习问题,压力问题,同伴交际问题,和老师的关系问题,很多事情发生竭尽全力解决却依然有很多困惑和情绪问题……这些时候父母总是不在,或者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在小题大做,老师也不关注,同伴也无能为力,请问孩子会走向哪里?谁给TA轻松自在,哪怕是暂时快乐轻松,孩子就会走向那里——一部手机和一款游戏,就让孩子自动投奔它们,父母和老师还有何脸面和底气去指责游手机和游戏呢?断网后,拿掉手机后,我们做父母的有本事让孩子自动投奔我们的怀抱,这才是正途——让手机只是手机,而不是父母和美好关系的替代品!
那么怎么夺回孩子呢?
孩子需要手机和游戏,只是在表达需要亲密而非控制,支持而非对抗,理解而非误解,放松而非加压,懂得而非漠视,安静而非聒噪——这本来就是父母和老师可以给予孩子的,可惜现在的实情让人大跌眼镜,父母和老师,家庭和学校,还有社会,都把孩子往手机和游戏那个方向在逼。
沉迷手机和游戏的孩子,只是在渴求一个不被批判,不被教导,不被施压,能得到安静轻松自在和成就感的关系,一部功能齐全的手机,一个个可以放松愉悦的游戏,就提供给了孩子需要的关系,所以要想把孩子夺回来,那么很简单——父母家去做到一部手机和游戏提供给孩子的一切,就可以!
如果父母没有能力陪伴好孩子,如果学校只是注重训练孩子的智能,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生命发展的需要等涉及到一个生命内在成长到成熟的全过程,家庭、社会和学校给孩子提供的太单一、太局限,那么中国很多孩子的身心发育就会出大问题,最终一定会反噬到家庭和社会,没谁可以幸免于难,不利于孩子回归到家庭和关系中来。
大量的个案显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过了“拼爹”到“拼起跑线”,现在进入到“拼身心健康”这个最根本的基础上来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我们迷失且丢掉了它太久,现在问题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那里呈现,倒逼我们重新拥抱这个最根本的基础了!
父母和父母建立的家庭,就是一个孩子生命成长的能量场,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层面,更深的灵魂层面构建的能量场,缺了哪一个对于孩子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精神和灵魂层面的,随着孩子长大,更显其重要性,父母为此建立的有说有笑,能和孩子说成一片,有说有笑,能够活好自己的同时,一旦孩子需要什么就能给出能力,比如聆听,陪伴,深入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同时尊重孩子的很多情感需要和现实想法,想成强大又有弹性和生命力且有界限的“我们三口”生命能量体,就是把孩子从各种电子产品和游戏中夺回来的关键。
学习和教育,对于孩子,真的不能只是体现在分数高低,而是借助学习和教育,让一个个幼小的孩子能够在此过程中,茁壮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有养活自己本事的人,灵动有活力的生命,起码在红尘层面,做到这些,就已然不错了。孩子在飞速成长,我们却依然在错误的路上狂奔,所以父母们,请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要继续甩锅给孩子和手机,跟孩子争夺手机,而是要时不我待,跟手机夺回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