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子上初中后,我用这4个方法告别了家庭内耗(主创团·小番茄)

(2024-07-19 10:02:00)
分类: 亲子关系

01


朋友家的女儿今年上初二了。她是朋友眼中的掌上明珠,从小就名列前茅,一直是班里的三好学生,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一直就在邻居的羡慕中长大。按照朋友早就规划好的路线,以后女儿走艺考,上个好大学肯定不成问题。

可上学期开始,一切都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先是女儿期中考试失利,朋友也没太当回事,只当她没发挥好,嘱咐她下次好好考。没过多久,老师就给她打电话,说女儿最近上课频频走神,不注意听讲,作业也不认真完成。

她忍不住质问女儿,女儿却非常不耐烦,拒绝跟她沟通。到最后她只要一开口,女儿就大发脾气,吼叫着让她出去,还哭着说自己不想上学。

她无计可施,只好带女儿去看医生。结果诊断结果竟然是:中度抑郁。

医生告知她:女儿的内心一直非常痛苦,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

拿到这个结果,朋友也陷入了焦虑。她怎么也想不明白:曾经那么懂事上进的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更不明白的是,到底是什么让女儿的内心变得千疮百孔,甚至冷漠疏离。


02


朋友的事情让我想起《解放日报》曾报道的,一个叫谭谈的女孩。

从小跟着母亲在美国长大的谭谈,回国后就读于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成绩保持在年级前20名。她擅长钢琴、歌剧,有上千本的图书阅读量,在同学眼里是完美无缺的好学生。

直到有一天,她忽然变得歇斯底里:她拒绝再弹钢琴,拒绝去上学、拒绝跟母亲沟通……最后被诊断为抑郁症,不得不休学在家。

她痛苦地跟医生倾诉,都是因为母亲,她才变成了这样:“因为妈妈,我没有童年。她是名校的博士后,踌躇满志却有很多遗憾,我就是她消除遗憾的工具。”

很多父母因为焦虑和高期待,不停地试图掌控孩子,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最后整个家庭都处于一种紧绷的氛围中,父母孩子彼此消耗,双双处于痛苦困扰之中。

只是琴弦绷得太紧,终有一天会断裂;

一颗心若是禁锢得太久,总有一天会失去控制。

就像谭谈,外表看似光鲜亮丽、坚不可摧,内心却在漫长的内耗中变得脆弱无比,一戳就会破。

朋友的女儿亦是如此。

据我所知,她从小就被朋友逼着每天弹3个小时钢琴,几乎没什么自己的时间,连周末也要去上好几个补课班。她喜欢画画,喜欢在草纸上画各种美丽的裙子,可是每次朋友看见都要呵斥她不好好学习。过生日时,朋友带她去吃牛排,一边吃一边给她灌输:“妈妈省吃俭用把最好的都给了你,你一定要懂得珍惜……”

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环境里,我能想象到,一个孩子充满着多少委屈、压力、负罪感。她不是突然抑郁,而是在长年累月的不断消耗中,慢慢走向崩溃的。


03


只有松弛感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进而收获健康、充满爱的亲子关系。

如何才能打造“松弛感”,给孩子一个和谐温暖、轻松自在的成长氛围呢?最重要是要做到这4点:

1. 允许一切发生

很多事情即使没按照你的想法来,也并不会影响什么。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焦虑,比如说对于养育孩子的焦虑,说到底是对结果的担忧,但问题是,这种焦虑并不会改变最后结果,还会潜移默化传染给孩子。

所以,学会接纳和包容孩子在成长路上的一切,犯错也好,突如其来的想法也罢,都云淡风轻地说声没关系。

允许一切事情发生,敢于面对一切问题,哪怕生活“脱轨”也没关系,这恰恰是修炼松弛感的开始。

2. 允许孩子慢慢来

诗歌《走在自己的时区里》曾这样写道:“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你在你的,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你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你越是着急,越是焦虑,成效反而越低。

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新闻热搜,一位父亲躺在马路中间哭求民警拘留,原因竟然是女儿做不明白数学题,800减700等于900。

而在高赞回答中,一位小学老师一语说出了真相:这么大的孩子不会算这题很正常。就像三年级的孩子不会计算20乘30,是因为他们没学过两位数乘法。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怕孩子落后,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如果父母非要把自己的生存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必定会破坏很多孩子自身的节律。

一个有松弛感的家庭,允许孩子慢慢来,愿意给他时间,等他抽枝发芽。

当你把孩子当蜗牛养,接纳孩子的“慢”,孩子也一定会还你一份惊喜。

3. 允许孩子做无用的闲事

蔡康永曾说:“我的成长,让我相信,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往往才是我们人生的珍宝。”

这话并非言过其实。

商业大佬李开复从小就喜欢玩,是家里公认所有孩子里面最调皮的那一个,但父母对他从来不会过于干涉。不想复习功课,看连环画也行;不想上辅导班,去捉鱼也可以。喜欢看《福尔摩斯全集》,母亲就把一整套书买下来送给他。

正是这些看起来无用的闲事,让李开复一直对世界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

一个松弛幸福的童年,孩子应该有一些时光去做自己喜欢的,不那么功利的事情。比如说花一上午时间无目的地观察蚂蚁,在外面跑跑跳跳,看一些无用的闲书等。让孩子多享受些无用的时光和琐事,他们的心才会被愉悦感塞满,才会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

在压力与竞争并存的当下,孩子是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为自己而活的。

4. 允许父母做自己

很多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后,都喜欢围绕着孩子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主题。

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中,茉莉的妈妈是位留美硕士,婚后,她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放弃了晋升为教授的机会。她把期待都寄托于茉莉,一旦女儿没达到她的期待,她就会不停地强调自己为家庭作出的牺牲:“为了你我放弃大好前途,你却不争气,如果不是为了你,你以为我愿意吗?”

最后,茉莉抑郁成疾,不堪重负,从窗户跳了出去。

如果父母把重心全部放到孩子身上,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不断地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一个松弛感的家庭,父母是可以把自己经营好,并且享受自己的人生的。

你热爱生活,孩子也会过得诗意,你活得丰盈,孩子也会努力绽放。

有句话说得好:阻碍孩子成长的,不是贫穷,也不是忙碌,而是家庭中的内耗。在内耗中,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尊重,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长大后很难成为身心健康的成年人。

其实,一个自由的、温馨的、宽松的家庭氛围,就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远比钱珍贵。它既能使我们心情愉悦,也能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