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才被爱,是对自己的PUA(胡慎之)
(2024-05-25 12:03:10)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1
曾经有个人跟我说,他内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恨。为什么身边所有的人都有人爱,只有他一个人没人疼没人爱
好不容易建立起一段恋爱关系,对方又很快离开了自己。
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所以对方离开了自己。
还为了消除失恋的痛苦、分离的悲伤,他不断地自责、自我攻击,以试图让自己逃离关系渐行渐远、甚至是消失时所体验到的痛苦。
但更令他愤怒的是,别人都有人爱有人疼,只有他没人喜欢没人爱,这一度让他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垃圾堆里的垃圾。
很显然,他已经陷入到自己的情绪当中,并且在负面情绪缠绕着自己的情境下完成了对自己的评价——我很糟糕。
难道不被爱,真的是因为人们不够优秀吗?
很多人也跟我这位朋友的想法一样,会把外显的东西等同于自己,像是我们的行为能力、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内容,比如你很优秀是因为你成绩很好、你很优秀是因为你创业成功、事业有成······却鲜少有人把优秀等同于一个人,也就是你很优秀只是因为那是你。
就像我的朋友,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糟糕,所以不被爱,也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去爱他,被爱的感觉是什么,他从未体会过,也无从得知。
他不断地为自己的感知与感觉寻找一个来自于外部的合理的解释,实际上这是他正在运用合理化的防御机制。
2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我经常遇到那些明明有着天鹅般的身躯,内心却住着一只丑小鸭的女孩子,她们把自己不值得被爱,归结于自己外在不够漂亮,内在不够有吸引力,人格不够有魅力,这些全是她们为自己编织的假象,只有她们自己深信不疑。她们一直处在PUA之中,又怎会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呢?
是的,当人们觉得自己特别糟糕,特别差劲时,是不会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不会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
那什么是PUA,为什么我们会陷入PUA的困境里,举个常见的例子:
我坐电梯的时候,曾经听到一位妈妈教育正在调皮的孩子:“你要懂道理,电梯是不能乱碰的,万一电梯被碰坏了,可能就会发生电梯往下掉的意外。”
那个孩子听到后,并没有立刻停止玩闹,她的妈妈更生气,口不择言道:“你如果再这样,妈妈以后就不带你一起出门,也不会再爱你。”
作为成年人,当我听到这些话,心里都感到一阵瘆得慌,何况是小孩子。小孩子是很容易就相信妈妈说的话,也相信妈妈说的一切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无论是电梯出故障,或是不再爱自己。
终于在妈妈不停的威胁中,小孩沉默了,但是小孩的表情却是笑着比哭还难看的样子。
这就是PUA,带着威胁性,剥夺了被PUA者的价值、成就、自我满足、自我欣赏,甚至激发被PUA者内在的焦虑恐惧、对自己的否定、对未知的不安感。
而我们又是如何习得自我PUA的。
答案是我们从父母或者重要抚养者对待我们的方式中习得,即他们以PUA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让我们学会了自己PUA自己。
正如前面所分享的,我很糟糕,我不优秀,没有人会喜欢我,没有人会爱我,就是一种自我PUA。
特别是对自己要求很严苛的人,哪怕是短暂的休息一小会儿,都会觉得自己很羞耻很愧疚,是不被允许的,因此,经常自我PUA者,是很难体验被爱的感受。
那被爱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3
其实被爱是一种体验,跟我们内在是有关联的。
我们固执地认为什么样才是被爱,但我们却忘记了被爱是一种体验。
我们经常把被爱当成我们核心价值的一部分,它跟我们所爱的重要客体对待我们的态度有着强关联。
可以说,我们的核心价值感最初来自于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期待,也来自于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是否是能够给到积极的回应与满足。
正如当妈妈从婴儿的哭声中听懂了婴儿的需求,并给予婴儿回应与满足,比如喂养母乳、换尿裤,那么婴儿在被满足中,也感受到来自重要客体对他的爱。
在这种关系互动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核心价值感会越来越稳定的。
假如婴儿看到重要抚养者对待自己的情绪总是不断地变化,一看见自己就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婴儿会觉得他们的痛苦都是我带来的。
妈妈虽然嘴上对你说:“宝宝,我很爱你,若没有你,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但听到类似的话语,并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着的。相反,他们会感受到生命的沉重。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面,我们要确定对方是否爱我,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的被爱的体验。
而那些纠结于“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所以自己才不被爱”的朋友,更多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抚养者没有给到他们一种被爱的安全感,并且对“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是由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决定”的观念深信不疑--这恰恰是我们认知上的误区。
遗憾的是,有一些人的抚养者都不懂得爱自己,他们缺乏了爱人的能力,也无法给予孩子爱,因此他们的孩子可能一生中都没有被爱过,遑论是体验过被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