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点赞,孩子怎么办?(12期学员鄢群——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4-05-18 12:38:37)分类: 亲子关系 |
一位年过半百已经退休的女士打进《今晚我和你》节目的电话,一口的娃娃音,笑嘻嘻地跟亚新老师聊她的成长经历,从小在奶奶的呵护和教导下成长,非常的幸福和开心,但是说到奶奶去世后,脾气相对暴躁、要求也更严格的教师妈妈就一边忙工作一边忙地里一边还要接管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她的声音就慢慢低沉下来。身为长女的她特别心疼妈妈,妈妈去吃酒了,她看到别人家都在割麦子,小小的她一个人把麦子都割了,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结果反而被批评了一顿。还有一次妈妈要她去剪红薯苗栽种,她剪了一堆红薯梗,这个事情被妈妈说了很多年,慢慢她也认同了妈妈的评价,觉得自己真的是不太能干。
妈妈作为老师,认为她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强,甚至会比较了别的学生后说她笨,这令她挺难过又隐隐有些不服气,事实上她的学业还不错,在那个年代虽然因为面试没有通过与中专失之交臂,但是也考上了高中,上了大学。
现在已经退休的她想要好好陪伴母亲的晚年,但是妈妈对她的嫌弃和看不上依然令她深感郁闷和痛苦,所以她想请教亚新老师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能干获得妈妈的肯定和点赞呢?
听着这位善良可爱的女嘉宾娓娓道来,我心里既感动又心疼,人生过半,步入老年,回到母亲膝下尽孝,那个眼巴巴地祈求和渴望妈妈肯定与表扬的小女孩依然在翘首以盼,怎不让人感慨和悲哀?
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不会点赞只会挑毛病的拍砖高手,遇到了这样的父母你怎么办呢?别说亚新老师没有办法让这位女嘉宾达到她高标准严要求的母亲所期待的能干,即便她真的把自己变成了穆桂英和黄道婆,她也未必能得到妈妈的一句赞美。
几乎每个孩子都以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决定了妈妈怎样对我,实际上却是:妈妈是怎样的妈妈决定了她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才是很多孩子终其一生也得不到妈妈的肯定和表扬的原因。
所以在妈妈那里得不到肯定和表扬,真的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的妈妈她不会。
那孩子为什么会对妈妈的肯定和表扬如此在意,心心念念一辈子呢?这就是孩子的第二个迷思,孩子都觉得被妈妈肯定才是被妈妈爱着的,被妈妈肯定的孩子才是值得被妈妈爱的孩子。但是每个妈妈爱的方式都不一样,很多妈妈都是用非爱的方式在表达爱。就像这位女嘉宾也深深知道妈妈是爱自己的,但是依然会眼巴巴地等着妈妈为自己点赞。
所以即便我们从意识层面破除了这两个错误的信念系统,明白了“妈妈的否定并不是我不够好,而是妈妈不会点赞”和“妈妈不能肯定我并不代表妈妈不爱我”,只是长大后的红尘自己的认知进行了更新和升级,卡阻在过往时光的内在受伤小孩一直都在,一旦和妈妈的互动中又受到妈妈的批评和否定,旧伤就会发作,委屈和难受就会出来。
一个小时的节目时间,女嘉宾一直在讲事情,通过一件件事情在呈现这个眼巴巴等着妈妈点赞的内在小孩以及这个受伤的内在精神实体是如何形成的——认同了妈妈的负面评判并一直盯着妈妈的外求模式。那么接下来她该怎么做呢?
第一,进入到具体的事情和场景中去,越早的越好,越是刻骨铭心、难以释怀的越好,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原始事件,比如这位嘉宾一个人割了麦子,不仅没有得到妈妈的表扬,反而被妈妈批评了一顿,这个割麦子的女孩多大,在什么地方,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自己一个人把麦子都割了,是怎样的心情和表情,肢体动作怎样,被妈妈批评,一盆凉水浇下来是什么感受,身体语言是什么。
这个阶段一开始还是红尘自己在转述,但是说着说着情绪感受就会出来,那个震惊、失落、委屈、伤心的小女孩的语音语调、表情和动作都会出来,内在小孩就会越来越清晰的呈现。
如果受过专业的训练并且经过了足够的练习,案主就会有一个觉察的自己跳脱出来,进入这个场景去看到这个被妈妈批评的内在受伤小女孩,并且陪着她一起去面对妈妈,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最真实的情绪感受、渴望和期待都表达出来,并且同时感受和呈现出内在妈妈的反应和回应。比如告诉妈妈自己为什么会想到一个人将麦子给割了,这是一个多么心疼妈妈多么乐于承担和付出的善良的孩子!在割麦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多么的辛苦,是如何做到不放弃,坚持把麦子割完的,这是一个想到就做到的不惧艰难不怕辛苦的心地简单、行动力强能吃苦的孩子!在这个过程里最大的动力除了心疼妈妈、竭尽全力想要为妈妈分担,同时也渴望得到妈妈的肯定和表扬,这是一个多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妈妈的看到和点赞的孩子……
通过这样完整深入全面的表达,内在的妈妈也会呈现出自己那里没有表达的更整体的东西,比如妈妈第一时间看到的只是一个几岁的孩子割麦子的可想而知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大概率自己还得重新再割一道,一个孩子的好心却可能办了“坏事”,妈妈情急之下只看到了“坏事”并对这个结果做反应,却忽视了孩子那颗善良有爱的心以及辛苦付出的过程,这是头脑固有模式只看事情不看人的常规反应。又或者,妈妈的批评其实是在表达对小小女儿做了远远超过她的年龄的事情的心疼,一个小孩子自作主张就一个人割麦子,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也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的事情,所以妈妈采用批评的方式严厉制止,以防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妈妈对女儿的保护和爱。
这个过程一定要足够的舒展和深入,要回到原始场景里,启动内在小孩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彼此进行澄清和表达,通过她们的对话去呈现整体如是的真相。最后可能是母女和解,抱头拥抱,也可能是就是冥顽不化的“奇葩”,就是觉得小孩子不要添乱,或者认定了你就是做的不够好,浪费了很多麦子。在案主的内在呈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呈现的阶段,呈现是为看到做准备的。
第二,接管和看到内在小孩。都说“看见即疗愈”,但是何为看见呢?第一阶段内在小孩已经直接开始表达,呈现的如此清晰,难道还不够吗?还不是看见吗?一般来说,对内在小孩的看望能做到第一阶段就已经很难得很少见了,至少已经真正进入到内在小孩,通过内在小孩的表达、对重要他人的面对,呈现出内在小孩所处的环境和家庭能量场,呈现了内在小孩所经历的事情以及内在小孩的情绪感受,伤点、痛点、卡点、泪点以及闪光点,内在小孩的情绪感受得到了纾解,内在能量得以疏通,了解了重要他人及整体的更多真相,由此带来了和解或者失望绝望之后的接受和放下等等,似乎已经非常圆满了,但这些都是顺带的结果,而不是最终的目的。第一阶段只是在呈现而不是看见。
能够带来“疗愈”的“看见”是对呈现“作如是观”,空性地看,不带任何评判地看,由此从内在生发出感受,从结果我们说“看见即疗愈”,从过程来说,则是“看见即感受”。能够产生疗愈的看见是基于聆听和感受而产生的懂得、接纳、慈悲、允许、心疼和关爱等。
比如拿这位女嘉宾的个案来说,这个通过各种努力,想要变得能干的小女孩,眼巴巴地渴望和等待妈妈的肯定和褒奖的小女孩,一次次拼尽全力去争取却一次次失望挫败的小女孩,满心满意对妈妈对家庭的爱不被看到和懂得的小女孩,明明非常不错但是总是被妈妈进行比较和否定的小女孩,看到了这样一个小女孩,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如果不带评判,只是去看这样一个小女孩,一定会从内心生发出同样的感受,一定会特别地欣赏和喜欢这个有心有爱有行动、简单纯粹又善良勤劳的小孩,一定会非常地心疼和怜惜这个总是不被妈妈看到和接纳,反而被指责和批评的小孩,一定会十分地佩服和敬畏这样一个带着委屈和难过一次次把爱给出去、从不放弃和气馁的小孩,对这样一个闪闪发光的小生命,你会觉得用仅仅能干这个基于标准而产生的评价去形容她其实是矮化了她,也委屈了她,你会情不自禁地喜欢她,很爱很爱她!
第三,这样的带有疗愈性的纯粹的看见从何而来呢?也就是谁来看见呢?是长大了的红尘自己吗?还是拿这个女嘉宾的个案来说,她如果能够产生如此之看见,她就不会来请教亚新老师如何让自己变得能干了。在她看来,妈妈对她的看不上和不喜欢是因为自己确实不太能干,自己做的事情的确入不了妈妈的法眼,达不到妈妈的标准,她早就认同了妈妈的标准和评判。所以她对待内在小孩的方式只能是鞭挞和鞭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达标。再了不起,还有点感受和良心的话,会很心疼这样的自己,会为她感到委屈和难过,然后就会对妈妈产生愤怒和怨怼,又或者有个替妈妈代言的自己出来进行平衡和劝说。这其实就说女嘉宾目前的状态。
所以对于内在小孩,仅仅做第一步直接进入原始场景的舒展和表达是不够的,要对呈现出来的内在小孩去进行看望和表达,这是真正回到“自己和自己的关系”的一步,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内在小孩的唯一真正的归属只能是内在生命本源自己,不是父母,不是其他重要他人,即便是通过第二阶段的面对和澄清,达到了皆大欢喜的效果,内在小孩的需要期待得到了满足,但是这样的“疗愈”其实只是外求得到了满足而已,是命好而已;也不是红尘自己,红尘自己只是一个长大了的内在小孩,伤员无法疗愈伤员。
所以这一步又不能强求,因为内在生命本源自己能够出来多少,跟内在生命本源的连接能有多深,每个人所处的起点都不一样,连接和回归内在生命本源远非一日之功,是一个细水长流、聚沙成塔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修行。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真正能够看见并疗愈内在受伤小孩的主体是谁,是内在生命本源自己,这是我们要去的方向。当红尘生命皈依到内在生命本源——我就是生命本源,我就是爱,我就是光!又哪里还有什么内在受伤小孩,哪里还需要疗愈呢?每个人都有本自具足的自性,妈妈不点赞,我们就点亮自己的自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