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898
  • 关注人气:5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重孩子的心理界限感,到底有多重要?(鱼爸)

(2024-04-02 15:50:40)
分类: 亲子关系

    

我一直觉得自己已经很尊重儿子了。但是前几天晚上的一件事,让我觉得还是要经常反省才行。 平常,我也经常会跟小小鱼开玩笑,我会把自己看到的一些有趣的东西分享给他。他也经常会主动跟我分享一些自己创作的东西,一个新的积木,或者玩具的新玩法。但有时候,他也会“躲”开我。 那天是周五,他在房间里看动画片。我经过门口的时候,瞧见他看得正起劲,还一边笑呵呵的。“看的什么呢?让我看看。”我边说边走过去。 “不行!”他赶紧把平板电脑拿起来捂在胸前。“给我看看没事啊,我又不干涉你,就是想看看你看的什么。”我也有点较真了。一副非看不可的架势。而他也是一副就是不让看的态度。 眼看就要僵住了。“爸爸就是担心你看那些乱七八糟的动画啊,没其他意思。”我解释。他还是不同意。这时我用力地想拿过来。却看到他急得快哭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了。 “我这样做有点过分了,不能急。”这时我心里想。其实他就是看一个普通的动画片,也许是担心我会说什么,或者他就是不想我干涉。 反正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小小鱼的拒绝是合理的。是我在侵犯他的界限。 孩子经常会用“不”和拒绝,搭建一个防线,这样父母就不会管得太多。可就是这样,还是有太多的父母对这些“防线”视而不见。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可以随意地去干涉孩子。 还记得有一次在游乐场,遇到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在玩沙子。他妈妈就一直在边上跟孩子说:“去拿这个工具,把沙子倒进去就能让小风车转起来。”因为边上几个同龄的孩子玩得很棒,很熟练的玩着这些工具。而这个孩子看上去却很笨拙,只是拿着一把小铲子,一直在堆一个简单的沙堆。妈妈觉得不满意,就急得想去帮孩子玩了。 孩子却一直坚持堆沙堆,跟妈妈说不想玩那些工具。“妈妈,我就只是想堆一个沙堆。” 看到这个焦躁的妈妈,再看看那个安静却有点笨拙的孩子。你肯定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经常会急匆匆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可孩子却不想按你说的做,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这时就会出现焦躁的父母,还有一个或坚持自己想法,或最后顺从了父母的孩子。

这个过程,如果父母没有把握度,就会很容易侵犯孩子的界限。这里有一个度:就是看有没有尊重孩子的界限。

说到这里,先简单说说这个心理界限。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我”的意识产生后,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是独立的,然后开始构建一个自我的界限。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 其实当孩子还在母亲体内时,他是感觉不到自己的,他会把母亲当做自己。而出生后,随着心理的发展,他们会发现自己原来不是母亲,自己就是自己。于是就开始了心理分离,而不会再全部依赖母亲,而没有自己。 所以在两三岁的时候,孩子们会开始跟你说“不”。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产生了自我的界限。 这是一件多好的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顺利地过渡,发展出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要允许孩子说不,并且去接纳孩子的拒绝。 说实话,有时候我面对小小鱼的拒绝,心里会有一种失落。比如我叫他陪我去散步,他说不想去,想去找小伙伴。 有时我邀请他一起看电视,他说不想跟我一起看,他有自己的安排。而且有时他会关上房门,不想让我们进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拒绝就越多。所以也就有了前文我说的那件让我反思的事。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拒绝,学会去理解,去商量。只要不过分的事,都可以谈的。 那什么是过分的事?比如他们拒绝完成作业,只想着玩,这当然不行。可以告诉孩子:我理解你想玩的心情,但是学习是必须做的。有些规矩,说好了就要做。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跟孩子“较量”。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握这个度吧。

另外一点是在平时,是不是尊重孩子的物权? 前几天,我问小小鱼:“假如你有了小弟弟或者小妹妹,这样你的玩具就能给他们玩,我就不需要再买很多玩具了。” 没想到他一听就急了,跟我说,“这是我的玩具,是属于我的,谁也不能动!” 他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买新的,不要拿他的。 这件事,其实不能跟孩子急。要理解他们的心情,他的玩具的确是他的,他有权去安排。 我觉得是我的表达有问题,然后换了一种方式: “那你玩弟弟妹妹的玩具,你也分享一些玩具给他们,可以么?”“如果能交换玩,我同意。” 看,其实这就是孩子的真实想法。 面对孩子的玩具,很多父母觉得是自己买的,所以就随便送人,随意处理。结果孩子发现了就大吵大闹。最后还怪孩子不懂事。 为什么不能提前商量,跟孩子说一下呢?让他们既维护了自己的物权,又能发自内心地去尝试分享。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界限感应该是很多爸妈经常忽略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爱孩子,所以会模糊界限,觉得自己可以替代孩子。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很强大,是过来人,所以也会忽视界限,希望孩子少走弯路。 实际上,孩子发展出一个内心强大而自信的自我,才是我们更需要努力呵护的。所以,请一定从小保护好孩子的心理界限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