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序的改变和第二序的改变(3期学员陈茗——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4-01-19 16:58:46)
分类: 职场


这期参加节目的嘉宾,是一位在职场中宅心仁厚、喜欢和平相处、彼此善待的职场经理人。听到这位嘉宾的困扰,我想大家心里都会有几分暖意在流动,毕竟,职场如战场,我们都身处其中,还是希望这个战场能少点硝烟多些温情。如这位嘉宾所理想的,互帮互助的工作环境岂不更好?

但是,现实就是现实。如果我们认定职场应该怎样才是最好的,就会对现实生出抵抗,而抵抗是最内耗的——我觉得这样不对,但我又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不对,我又不能接受这个不对,我该怎么办。这也就是这位嘉宾的困扰——是走?还是留呢?走,走去哪里?他也说自己换了两家公司,都是一样的,能保证下一家就是理想国?留,那只能被同化,也成为一个职场狼人,但是他无法接受自己也变成那样子!

似乎这就是成人世界的无奈吧!大多数职场人都会接受现实,顺应环境,但内心内耗,上班如上坟,我们会劝自己,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我们也许会鼓起勇气做一次挑战,跳槽,去寻找更适应我的环境,不相信天下就没有志同道合的小环境,但一次一次的重新开始,对个人的职场发展来说,就算不是发展的中断,也起码是重新起头,心理成本和现实成本也很高,毕竟,一个人的职场黄金年龄也就那么几年;或者,成为和周围同事一样的人吧,二十年后,也许我们就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曾经我也经历过和嘉宾类似的困扰。我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工作氛围就是做的做死,玩的玩死,如果你认真工作,事就会越来越多;如果你做一个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混日子的人,虽然和外在的环境相契合了,但内心就得死自己。我也曾经为此很苦恼,我一方面不想成为一个混日子的人,但我认真工作就成了异类,事会越来越多,升职加薪更不可能,心理上也很不平衡。后来,我的选择是选择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种,就是岗位职责更明晰的岗位,这样我就算认真工作,工作责任是固定的,这样心理上会稍稍平衡一些。

但其实无论我和嘉宾的哪种选择,都只是第一序的改变。第一序的改变,通俗的说就是还是在原来的系统和观念下的来回摇摆,这种改变看似是直接解决问题的,但重复几次就会发现,变来变去,其实还是原样。第一序改变的这种说法来自短程心理治疗,它把改变分成了两类,一种叫第一序的改变,这是指在维持事情原状的基础上做的一些小修小补,它提倡的是进行第二序的改变,第二序是指突破原来的系统,不再那个框架下进行纠结,而是有了新的系统,这种改变往往会是对生活有着重大意义的根本性的转折性的变化。

提出这个理论的心理学家瓦茨拉维克指出,第一序的改变是在原有的逻辑体系下的改变,它通过调整状态,来维持外在功能的稳定不变,可以理解为量变;而第二序的改变是质的改变,就是连底层逻辑都变化了,有了新的结构和规则,事物所处的系统都不一样了。

比如父母想要孩子听话,一开始会哄,然后孩子大了,哄了也不听,就大声训,这样孩子就老实了,但再大一点,训也没有用了,父母就学亲子沟通术,和孩子耐心讲道理,当这也没有用了时,父母就会再学父母课堂,先听后说,先同理再引导,这些做法看上去都是正确的,但这都是第一序的改变,就是本质上是没有变的,都是希望孩子听父母的话。

但如果当有一天,父母能意识到,孩子真的是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不需要听你的话时,这时第二序的改变才开始发生。就是关于什么是亲子关系,什么是教育,人生的意义等这些在父母心底发生了最根本的颠覆,这时脱胎换骨的变化才开始。

听到这里,我们武汉雅心人本心学成长团队的学员们,会意识到我们团队教授的内容,是从一开始就是着力在第二序的改变上的,让我们停下习惯性的第一序改变。初级班的同学,一开始最大的反应就是听不懂,太颠覆,很多同学说回到生活里都不知道怎么搞了。

短程心理治疗认为,第一序的改变之所以无法真的带来改变,是因为这种改变的努力有时恰恰是加强问题的燃料,就是越解决、越努力、问题越持续。比如这位嘉宾,如果选择了跳槽,极大可能还会遇到同样的职场环境,他自己也说了这不是第一次,两次跳槽都是这种环境,那么他对这种环境的对抗、这种环境对他的影响和制约,可能会随着他跳槽次数越多,而变得越来越成为他的心结,他会越来越对环境敏感,对外界不是理想环境而心生抵抗和厌恶;如果他选择留下来,做领导希望的有狼性、只问结果不管下属死活的狠人,暂且不说他做不做得到,就算他成功的把自己训练成了这样的狠人,在职场上一路升迁,他可能也会变得越来越觉得这不是自己,心理上的内耗成本会越来越大,就会做一点事都觉得非常的累,可想而之,这对他的职场发展对他个人来说是一种割裂,外在越成功,内在越耗损。在第一序的改变下,无论他怎么选择,怎么努力,都只是在加强和维持这个问题,而无法得到真正的改变和解决。

第一序的改变中这种越努力、越维持的现象,在很多家庭解决孩子辍学的问题上得到了清晰的呈现。记得我接访的一位家长,来找我时是已经是走投无路,才想看看心理咨询是不是能有点用。一开始,他上初中的的儿子是隔几天不去学校,在家玩手机,后来他把手机收了,网拔了,儿子和他吵,就彻底不去学校了,跑到奶奶这边,继续玩游戏,并且是日常颠倒的状态,如果父子搞紧了,儿子就以死相逼;他又想出办法,把儿子送到了戒网瘾的学校住读,一个学期下来,儿子多次打电话向他求助,要他把自己带回来,但他狠狠心没有去,一个学期结束了,儿子回来说再也不去了,并且说恨他,永远也不可能原谅他。他来找我时,是儿子不能看到他这个人,一看到他进奶奶的家门,他就歇斯底里让父亲滚,并要自杀。

这就是第一序的改变。可能一些办法看上去是有用的,但实际上是在维持问题的继续甚至是强化。但第一序的改变是我们常态下的直线反应,出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啊,可没有想到,越是解决,问题越持续。而有时事情本来会自然发生一些变化的,恰恰被我们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态而又维持在了原状上。

那么,第二序的改变怎样才能发生呢?

首先,我们得停下急切要解决问题的想法。出现了问题,急切的就想要解决,是我们的本能反应,这里面其实有一种和现实的对抗之心——事情是这样,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所以我想办法解决;而第二序的改变能发生,首先是要停下来,能接受现状,哦,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是接受的状态,我们和问题的关系也就不是对立的了。和问题的关系改变了,我们的心态和内心感受都不一样了。

第二步,是审视我们在问题背后藏有的想法和模式。通过这种审视,看到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的抗拒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回到这位嘉宾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化关怀的重视,渴望彼此合作而非相互找岔,希望彼此信任而非相互怀疑,希望相互理解而非彼此为难,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也是一个很温暖和柔和的人,但他处理关系的模式是,遇到和自己的想法和渴望不一样的情况时,他的反应是抵触,又不会直接表达,会形成隐形对抗,这是他在人际关系里常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会在他的亲密关系里,也会在他处理职场关系时出现,那么,突破这种模式,受益的不仅仅是他在职场里的状态,也会体现在他的亲密关系相处里。

第三步,内在调整和成长,外在和环境合一。看到了自己的习惯性的想法和模式,这里常常就是我们需要成长的地方。有些想法并不是真理,有些模式其实已不适合,这才是真正需要花力气的地方。也是真的在解决问题。对外在的现实情况,这时我们就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应对。就像亚新老师说的,是有第三条路的。这第三条路,就是依据他自己的心性,把压力告诉下属,和下属一起分担,一起进步和成长,既适应环境,又尊重自己,这样他会有新的成长甚至是质的飞跃,他就会从职场打工人的心态转变为职场管理人的状态了,这才不辜负他在工作中的辛苦付出,而他也可以有更大的能量创造出他所想要的温暖善意的职场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