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与孩子同频共进吗(39期学员钟元菊——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12-13 16:36:27)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人们常用“琴瑟和谐”这个词形容夫妻间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就好像琴和瑟共同合作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关系听上去都让人觉得特别美好。我总在想,父母能不能跟孩子也能共同演奏出美妙的进行曲呢?我常常在《今晚我和你》节目里听到亲子关系的内容,很多父母一方面非常苦恼无法理解孩子,一方面跟孩子的连接少之又少,他们跟孩子不在一个频道,更别说在一个频率了。今天我试着来探讨一下父母能否与孩子同频共进这个话题。

父母与孩子同频,就是父母发出的信号能到达孩子那里,同时孩子发出的信号能到达父母那里,并且双方能保持比较一致的频率。就像跳双人舞,两人节奏一致,相互配合,演绎着和谐与美好。

我听到的父母与孩子不同频的事例太多了:比如昨晚节目中的高中生跟妈妈讨论毕业后兼职,妈妈力推某知名快餐店,而孩子想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可是妈妈完全听不懂,爸爸对女儿张口就是否定。比如高考结束后孩子选专业,父母要孩子挑个以后好就业的专业,孩子想选自己热爱的领域。父母与孩子的信号不在同一个频道,于是父母想方设法讲道理、孩子拼尽全力反抗,有的家庭上演青春叛逆剧,有的孩子以无奈顺从收场。

再如,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巴心巴肝跟学校老师套近乎,掏心掏肺花钱给孩子报班培优,甚至不惜重金搞“一对一”,更有家长对孩子采取严格监督甚至是监视措施。可是孩子那里的感受是被父母强迫,反而学习热情减退。父母的期待与孩子的需求不同频,父母期望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孩子的成绩,孩子却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和额外的压力。

还有的父母认为家庭要民主,于是任何事情都听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孩子,而他们自身的需求不予满足,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牺牲自己。这样的父母与孩子也不同频。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不同频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孩子想玩游戏,父母认为游戏有毒;孩子想养宠物,父母觉得玩物丧志;孩子想放学了先玩一会儿再写作业,父母要求回家第一件事是完成作业。孩子会指责抱怨父母打牌喝酒的不良习惯,也会评判父母在工作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等等。

不同频的事情越多,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就越远,久而久之,孩子关上心门,筑起高墙,成了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满腔的爱给不出去,看不清也读不懂孩子,从小那么可爱的宝贝为何长大后变得如此不可理喻?

我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看到许多通过学习的父母能够与孩子同频共进。比如3期学员茗师姐,她的儿子学习自觉,高中期间担任班长承担了很多额外的责任。如今,茗师姐的儿子喜获北外通知书,她对儿子说:感谢你让我们可以如此骄傲,而且如此省心,我们知道,去北外读书,不仅仅是考上大学,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们家庭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象征着你和我们的“分离”。茗师姐在行动上跟孩子保持同频,从未放松自己的学习,同时承担许多额外的工作;在思想上、心理上也跟孩子保持同频,儿子上大学了就支持他走向独立,自己也来适应分离。

再如6期学员婷师姐,她的女儿经常回家跟她吐槽老师甚至发展到转学,婷师姐没有评判和指责孩子,而是认真聆听,认真感受,这时孩子那里的信号就无衰减的到达妈妈这里;婷师姐再把她看到和感受的孩子如是反馈给女儿,妈妈这里的信号也可以抵达孩子心里,这就是同频吧。学霸女儿这次期末调考获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婷师姐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每次回家,你说起一些事情,妈妈就能看到你生命优秀的部分,慢慢的,你通过妈妈的回应,自己接过了这个路径,让生命优秀成为你自己生长的方向。成绩,以后会是你生命中越来越小的部分。

我也暴露一下自己,当我跟儿子不同频时,他沉默的关着门或者剧烈的反抗。在亲子关系走进死胡同时,我有幸遇见亚新老师,加入团队学习。每当我成长一点,我便能更多看到一点儿子,儿子的心门就朝我更敞开一些,我们之间的信号传输量就更多一些;然后儿子又试探我和老公是否可以接住他发送更多更独特的信号,便丢给我们一个个新功课,例如高一独自去香港看一场电影,例如高三在外租房自住,还一个人爬雪山等等。好在有老师和团队支持,我用心感受孩子,理解他对电影的喜爱,支持他大学选择电影专业;理解他向往独立与自由,支持他飞得更高、看得更远。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每次和我们视频通话都在一个小时以上,他支持我们享受生活,和我们探讨电影,还建议我们找个地方避暑。虽然天各一方,我们感觉心连在一起,似乎是同频共进了。

以上列举了父母与孩子不同频和同频共进的案例,从案例中不难看出,父母要想跟孩子同频共进,须做到几点:

一是接纳自己、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拼命把眼光聚焦在孩子身上,我问过熟悉的朋友,他们大都是因为自己曾经的愿望未实现,转而寄托孩子来帮他们实现。比如有的因为没上大学或者没上好大学,便希望孩子能考个好大学;有的没有一个好工作,便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上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有的受到他人歧视,便希望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让家人扬眉吐气,等等。当然不排除一些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愿望走进了著名大学的校门,可是他们真的不轻松,也有一些孩子实现父母愿望后彻底躺平。所以,亲爱的父母们,请首先尊重并接纳你自己,我们可以去爱那个曾经没有上大学或者没上好大学的自己,可以去疼惜那个没有好工作的自己,可以去爱护那个被人歧视的自己,但我们必须分清楚:我们是我们,孩子是孩子,孩子不是我们实现未竟理想的工具,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有思想的人,孩子渴望自由,渴望父母能信任他支持他,而不是束缚他制约他。

二是看到人,去懂得孩子。我们父母跟孩子不同频,说到底是我们彼此不懂,更多的是父母不懂孩子,不能看到孩子这个人。比如前不久有一期节目里女儿想看课外书,父亲却严格监管,只允许她看作文书。父亲看不到女儿这个人,不知道女儿有多想学好,不知道孩子有多大压力,也不知道孩子看课外书可以放松身心,进而学得更好。再如昨晚节目里的高中生,她对毕业兼职保持开放态度,希望到她认为更有价值的地方去体验,这是一个愿意连接外界、敢于挑战自我、渴望发展自己的女孩,如果父母对她报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她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结果会怎样呢?我相信这位高中生一定会更加自信更有力量,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干得很带劲。

我曾经就是一个很自大的母亲,认为自己有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给孩子描绘人生蓝图并扶持一路他走向成功。当我给孩子讲道理说规则教方法时,他越来越远离我、抗拒我,还好我没有试图用暴力征服他,让孩子保留了一些力量来掀开我这个天花板。当我回看亲子关系最为紧张的那段经历,我发现自己完全不懂孩子,只是一味的用自己的信念系统去控制孩子。孩子想玩游戏,我认为玩游戏会上瘾,不允许;孩子的背不直,我认为他姿势不端正,强制带他去训练;孩子作业写慢了,我认为他偷懒磨蹭,盯着他......我从未去问问孩子为什么想玩游戏,直到高中他才告诉我玩游戏是跟同学互动的途径;我从未了解孩子的背不直是不是他有压力,直到我加入团队学习才知道,这就是情绪压力所致;我从未体会一个孩子从放学回家就写作业的烦躁心理,现在我懂了,写得慢就是抗拒,写得慢是在表达情绪。我用自己的认知去对孩子的表面言行作反应,而没有深入内心的交流互动,怎么可能跟孩子同频呢?

所以,当跟孩子互动时,我们不妨慢一些,耐心一些,多问问孩子的内心想法,不评判他的想法,同时用心感受孩子,看到一个感冒发烧了依然坚持上学的孩子有多么坚韧,看到一个愿意高中毕业就去做兼职的孩子有多独立,看到一个只身去香港看电影的孩子有多执着......这些品质不是我们父母常常教导孩子的吗?

三是活出自己,用活出来的自己支持孩子成为他自己。可以说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好,但是作为父母的我们不一定知道孩子也非常希望父母好。比如我的孩子就很支持我到团队学习,支持我和老公提升自己、善待自己。很多被父母管束的孩子会质问父母:你们打牌追剧躺平,凭什么要我写作业?是啊,父母们想要任性的活着,却把孩子放在优秀的条条框框里,这本身就不同频。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接受到的信息远比过去多得多,我们陪伴和支持孩子,不是说我们去掌握海量信息,而是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安全和信任的环境,同时我们自己活成榜样。最好的榜样是活出自己,绽放自己。活出自己就是你内在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会被外界束缚,投诚到自己喜欢的人事物,享受当下,享受过程,不留遗憾的过好每一天。当父母们以这样清明的状态生活和工作,自然会生发许多喜乐,家庭氛围就会和谐,孩子就会在家庭能量场得到滋养,父母的教导也可以自然流淌到孩子那里。而清明的父母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外抓孩子不放,也不会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决定孩子的人生,更不会控制孩子去拓展属于他们的未来世界。清明的父母会信任孩子欣赏孩子祝福孩子,会不遗余力的支持孩子成为他自己。

最后祝福所有的父母们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祝福所有的孩子都得到足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能够自由翱翔搏击长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