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能成为他自己(张惠姗——开森心理)
(2023-10-30 10:39:31)
标签:
育儿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01
关于感觉的故事
家里。
我给培西放洗澡水,培西的脚一放进浴缸,就马上缩了出来,他说“太烫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怼他,不会啊。
“为什么不会,明明就是很烫啊。你有你的烫感,我有我的烫感,你的感觉是不能代表我的的。是我要洗澡,不是你。”培西劈里啪啦给我说了一通。
我愣住了,从4岁孩子嘴里说出来的话,竟让我无言以对。
是啊,我为什么要否认他认为的烫?是他要洗澡,不是我。
原来,我那么自然地用自己的感觉代替了孩子的感觉。
我默默地往浴缸里加了些冷水。
游乐场里。
有个孩子奔跑着,一不小心摔在地上,孩子大声哭了起来,家长百米冲刺般跑向孩子,安慰道:“不哭、不哭。”
孩子哗哗哭着说疼,
孩子越发哭得大声了,家长的脸色晴转阴:“怎么会疼?就你爱哭。就摔了一下,你却哭个没完,哪里疼了,根本不疼好吧?”
孩子摔倒,因为疼而哭,家长却说,不是的,你不疼的,不用哭。
一个正常人,怎么会无缘无故给自己找不痛快?孩子自然是不舒服了才哭,可是这种糟糕的感觉,不被家长所接受。
家长用自己的感觉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不,你的感觉是错的。
水果店里。
上周我路过一间水果店,见到一种青绿色、拳头大小的水果,是我不曾吃过的品种。
我指着它问店主,这是什么水果?
店主告诉我,是番荔枝。
我很好奇地继续问道,这个好吃吗?是什么味道的?
店主看着我,说,姑娘,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啊,我说酸,你也许觉得不酸;我说甜,你也许会认为味道很淡。我再怎么形容,也不如你自己直接买一个尝尝,不是吗?
不是吗?我笑了。
是啊,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总是在犯迷糊。
于是,我掏钱买了:我决定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这种水果。
02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什么?感觉就是本位感觉和情绪感觉。
本位感觉是:头晕、腰痛、手痛、腿麻、冷热……
情绪感觉是:紧张、焦急、焦虑、恐惧、开心……
感觉有对错之分吗?
拜托,从来都没有对与错,每个人不同,而又不矛盾。
比如,当我们紧张的时候,是我们的大脑在给我们发出信号:你需要注意保护自己哦;当我们悲伤的时候,是大脑在告诉我们,你需要关爱了哦。
感觉是一种信号,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启示灯。如果一个人能够与自己的内在感觉有很好的链接,就能感受和理解到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自己是谁,有存在感,这个人就是有自我的。同时,他也能理解他人,产生慈悲之心,不会被情绪所控制。
比如,一个人失恋,她在痛苦的漩涡里久久无法走出来,陷入了抑郁之中。这是因为这个人在失恋后,面对分离,不敢直面自己的悲伤。悲伤无法被看见,也许是因为她是在被否定的感受中长大的,她的感受是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于是害怕面对和体验不好的感受,所以无论体验到什么感受(悲伤、难过),她都想逃避,于是一直在痛苦里出不来。
03
被切断感受的我们
1岁的时候,你因摔倒了而哭。大人走过去,举起手对着地板重重拍了几下,说,地板你太坏了,害我家宝宝摔倒,看我不打死你。看着地板被奶奶打,真好玩,地板活该,让你把我绊倒,你破涕为笑——摔倒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地板让我摔的。
于是,你学会了逃避真实的感受。
长大后,每当遇到困难有挫折感时,就马上把这种不愉快扔出去,让外界来背锅,你用甩锅的方式来远离自己的真实感受。
2岁的时候,你因为玩具被小朋友拿走了委屈而哭。大人走过来,表情兴奋地看着你,说,你快看,快看那边发生了什么事,你看,是不是有只很漂亮的蝴蝶飞过去了啊,好看吧?你本来想哭的,但是好像门口有什么很好玩的事,你被吸引过去了,跟着爸爸走到门口,暂时忘记了刚才的委屈。这一招果然有效,你不哭了,爸爸也很开心。
于是,你学会了转移注意力。
每当有情绪的时候,无法面对内心真实的感受,只能通过外界的刺激来忘记当下的感觉。长大后,转移到疯狂购物、沉迷网络游戏、不断更新男朋友、烟酒上瘾……从而避免去面对真实的感受。
3岁的时候,你第一天上幼儿园,因为独自在陌生的环境焦虑而哭。你很想回家,你担心离开家里后,家里人是不是不来接你回家了,是不是家里人不爱你了,在这个新的环境里老师会对你好吗?你越想越害怕,于是对着妈妈大哭:“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妈妈我要回家,妈妈我害怕。”妈妈直接告诉你,你一定要上幼儿园,有什么好哭的,有什么好难过的,我是为了你好,你长大了要上学了,没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你学会了压抑
你的感受是不应该的,害怕是不对的,你把这种焦虑放在心里,把感受压下去,你害怕自己的焦虑。你担心自己的想法是有问题的,是会被外界议论的。长大后遇到事情,你不敢相信自己的想法,需要听从他人。
10岁的时候,爸爸带你去学游泳,你害怕下水,水一淹到耳朵里,你就很不舒服,紧张害怕。你跟爸爸说,爸爸,我害怕,我很紧张。爸爸告诉你,不用害怕,不要紧张,没有什么好害怕和紧张的。爸爸这么一说,你更加害怕和紧张了,因为自己的紧张和害怕是不正常的,害怕、紧张说明自己有毛病了,你越发认为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
于是,你学会了跟自己的真实感受切断联系
那是不可以的,如果我有不同的感受,那我就是不正常了。
是啊,我们从小到大一路走过来,不断有人告诉我们,你的感受是错的。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感受,就说明我们出问题了。
04
被切断感受的孩子会怎样?
孩子:“妈妈,我觉得榴莲很臭。”
妈妈:“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孩子:“妈妈,我不喜欢去表演。”
妈妈:“不,你喜欢的,你是因为累了才那样说的。”
孩子:“我不想跟某某在一起玩,跟他一起不开心。”
妈妈:“你说谎。”
孩子:“乌龟死了,我很难过。”
妈妈:“有什么好难过的。”
如果你是这对话里的孩子,一直被父母否定,你有什么感受?
A:“我觉得那个对面走过来的女生很美。”
B:“wow,不,你怎么会是这样的眼光,这么没有品位。”
A:“我觉得这个老师上的课很精彩啊!”
B:“oh,no,你这个人真的是有问题啊,这么糟糕,你也会觉得好。”
A:“我觉得我受伤了,她跟我说分手了。”
B:“我去,有什么好受伤的,你脑子进水了吧,不就是失个恋嘛,女人大把。”
如果你是对话里的A,你又有什么感受?
孩子一开始会困惑于自己的感受,会为之挣扎:不是的,不是这样的。孩子会通过哭来为自己的感受争取机会。但慢慢地,随着不断失败,孩子就会习得性无助,会在家长的权威下放弃思想的挣扎,放弃自己的内在声音,转而听取外界的。
因为,当父母总是不断否定孩子的感觉时,孩子就会对自己感到很困惑、很愤怒。大人长期这样做,就是在暗示孩子:你不要去相信自己的感觉,你的感觉是错误的;你别浪费时间去照顾自己的感觉了,妈妈的感觉才是真理;你不听我的,你就不是一个好孩子;你再不听我的,我就压制到你听为止。
长大后,你成了你父母那样的人,你认为你想的才是对的,别人的想法、感觉如果与你不同,就是奇葩的人,就是犯错误了。于是,我们一方面被压制,活不出自己,另一方面也成了压制他人的人。
05
只有被接纳,才能成为自己
作为主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行为活动的拥有者,是思想感受的发出者。当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感觉与情绪时,才能感受到自己,与自己的感受好好相处;才能支配自己的行为,才是有了自己。
当父母不断地否定孩子时,就是把判断的标准全抓在自己的手里,这是用自己的感觉来代替孩子的感受,是一种控制,会消灭孩子的主体感。
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感觉,当孩子长大后,外表是一个成人,可内心依旧是个孩子,很难做到独立,也很难正确理解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他很难做自己,因为没有主体感,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需求,也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这一生都是在一条“成为自己”的路上走着,如果不曾拥有过能够成为自己的滋养,就会跌跌撞撞,或者寻寻觅觅,或者在迷途里茫然,找不到方向。能被支持拥有自己的感觉,做自己的主人,有主体感,这个人才会成为自己。
跟自己的感受在一起吧,尝试着去聆听每一个情绪在跟你诉说着什么,尝试着不评判地跟自己的感受相处,看看感受给你带来了什么信号。
只有当你有了自我觉察的心,能与自己的感受在一起,才能生出爱的翅膀。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人,才能真正学会爱孩子。
因为懂得,才能慈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