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废掉一个孩子,只需要这五个字就够了(暖心——萨提亚育儿)

(2023-10-23 09:16:51)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中考前的一段时间,朋友哭着说:“快中考的儿子,居然玩起了离家出走。”就在一个月前,儿子的班主任和她反映孩子最近成绩不稳定,让她多注意一下。但是,儿子每天回家都特别“自觉”,一回家就呆在房间里复习。那时她真的以为孩子在学习。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闯进儿子的房间找东西,看到儿子慌忙地藏手机的动作。那时她才知道,儿子的心思没在学习上。

 

她气得一把摔掉手机,说:“你不是说你在学习吗?这是在干什么?”“马上就要中考了,你就不能多努力一点?”

 

没想到儿子一句话激怒了她:“反正也考不好,再努力也没用。”这句话让她狠狠地打了儿子一巴掌。于是,儿子和妈妈大吵一架,丢下一句话“不要你管”,然后拉开门跑了出去。朋友说:“你说,他怎么就不知道努力呢?”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处在同一条平行线上的人,为什么后来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呢?其实,80%的父母都是在“要求”孩子,却没有去“发现”孩子。有些孩子的行为背后藏着巨大的“语言”,父母却没有发现。优秀的孩子是有迹可循的,“差”的孩子也是有原因的。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一双能“发现”孩子的眼睛。尤其是孩子身上的这5个字,如果父母发现不了,很容易将孩子养废

 

1


80%差劲的孩子,都很“懒”在抖音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妈妈每天陪孩子写作业,陪到12点,已经快精神崩溃了。妈妈说:她不是不会,而是喜欢磨蹭,一说她还和我吵。真的压力好大,快崩溃了。这条新闻下方的评论,道尽了许多妈妈辛酸:

 

似乎,一到学习上就变得特别困难。这样的孩子,用一个字概括:懒。·态度上的“懒”:写作业拖拖拉拉、学习时候不情不愿。在学习上有一种“敷衍的劲”,在父母和老师面前表现得很努力,大脑可能想的是“打游戏、看电视”。·思维上的“懒”:一有问题特别喜欢问父母,而不愿意去思考。一旦考试没考好时,总是找借口说“我很笨”。就是孩子这种习惯“摸鱼”的态度,慢慢拖垮他的学习能力。其实,“懒”孩子的诱因是:没有冲劲。斯宾塞有句名言:“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尤其是父母总是催、安排、盯,让孩子感到压抑,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教育,要学会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这样他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建议父母:

 

把孩子学习和玩的时间规划好,该玩时就不要学习,该学的时候就专注,不用把时间都投到学习里;

 

做得好欣赏、做不好鼓励,让孩子找到价值,他才会动力更足。

 


2


恶习上“瘾”,内驱力会越来越低有一个女孩刚上初三,因为玩手机无心学习,父亲对她又吼又骂,甚至将手机都砸了,却也不起任何的作用。父亲无力地说:“她就是要手机不要爹”,“我想控制,但管不了”。“手机瘾”已经成了孩子戒不掉的恶习。这些“瘾”不仅让孩子沉迷于其中,它的伤害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皮特·温特斯坦及罗伯特·J·琼维斯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让几组5岁儿童画人物。第一组是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孩子画的。

 

第二组是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画的。

 

第三组是看电视时间和内容都不受限制的孩子画的。

 

对比中可以看出:沉迷电视的孩子,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网瘾给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韩国神经放射学教授,曾经对两组人群的大脑进行了对比:一组是对手机及网络上瘾的人;另一组则是没有对手机及网络上瘾。结果显示:

 

“当边缘系统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或成瘾。”

 

然而,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对手机成瘾的。有心理学家说:

 

孩子爱玩游戏并不是天生爱玩,而是因为现实中的成就感太少了,才会选择沉浸在游戏中逃避。

 

孩子沉迷的不是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满足。这样的孩子,一定是经历过父母的忽视与否定的,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价值。有教育家说过:

 

10岁之前,相对于玩手机,孩子们更喜欢的是父母的陪伴;10岁后,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与信任。

 

陪伴:让孩子找到安全感;肯定:让孩子找到价值。用情感填满孩子的内心和无聊的时光后,他就不再需要精神食粮了。当然,要杜绝孩子成“瘾”,要严格控制他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该管的时候,绝对不要“惯”。

 

3

 

耐心太“短”,很难做成一件事如今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没有耐心。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都变化无常的。明明想学钢琴,刚开始积极性挺高的,可时间长了,他总会因为各种困难就想着要放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耐心这么“短”?这就要提到一个词叫“内驱力不足”。有心理学家曾指出,每个孩子的内驱力都有四个条件:

 

自主感:我要选择我喜欢的事。多巴胺:这件事能让我兴奋。胜任感:我能做好这件事。联结感:我能得到信任和支持。

 

这样的条件,少了一种也不行。当孩子无法长期坚持一件事时,父母应该思考“这四种心理营养我给他了吗?”想必并非如此。很多父母在教育中总是打击与否定,鼓励与信任给的不够,让他找不到成就感。尹建莉说: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控制会让人懈怠,给孩子内在的持续的动力才能激发他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坚持下去。在一期《少年说》里,初一女孩儿赵航希在学习排球期间,曾经因困难而选择放弃。妈妈鼓励她试着坚持,一直不断地给她信心。她带着这样的信念,积极地投身训练,在不断地进步中,也拥有了满满的成就感。她说:

 

“妈妈,我要感谢您,是您让我爱上了排球,教会了我坚持和努力这两种精神。”

 

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做一件事的快乐,才能让他有长久坚持的信念。

 

4


喜欢用自我满足,“麻”痹内心后台有位妈妈问:我家孩子今年初二,从上学期开始,好像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再也没有之前那种主动的劲头。想支持他发展一两个爱好吧,他却说“没意思不想学”。用尽了办法,无论是打骂还是奖励,他仍旧一副不痛不痒的样子。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橡皮人效应”:指的是人逐渐麻木,他们对待生活懒散,没有求知欲,也没有好奇心,任何来自外界的批评和表扬都无法触动他们分毫。考试没考好,他会说“还有比我更差的”;学校举行比赛,恨不得把自己缩在无人的角落;问他有没有的礼物,他也说“无所谓”……当孩子心理上出现了“橡皮人效应”,就会对周遭的一切都失去感觉,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无动于衷,失去了荣辱感。很多父母不理解:明明生活在蜜罐之中,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让孩子变得麻木的,往往是父母。作为父母,有可能你是这样的:

 

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对孩子过于强势;父母过度的功利心,想通过孩子来获得自我成就感。当孩子生活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很容易因为自我价值感的缺乏而陷入“无欲无求”的恶性循环里。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的:

 

“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是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去海洋的渴望。”

 

孩子更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关注、支持和接纳,而不是无止境地提要求。如果父母能做到:不那么期待孩子,让他找到自己的目标;多鼓励孩子,帮他找到价值;多信任孩子,激发他的动力;我相信孩子会慢慢发展出蓬勃的内驱力

 

5

 

输不起的孩子,永远都在“怕”父母知乎上有一网友说:女儿5岁,最大的特点就是输不起。芭蕾舞跳的不如领舞好,回家就闹脾气;单词背的没同学多,回家闹脾气;甚至自己买个新玩具不会拆,都自己跟自己较劲,在那急的团团转……她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好强,又这么脆弱?

 

其实,面对怕输的孩子,我们要考虑的不是他为什么怕输,而是输的背后“怕”的是什么。教育家王仁平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惧怕的,其实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所引发的社会隔离!这种社会隔离就是“父母的爱”。当父母强调:

 

你要考100分;你的成绩不能比他差:这次比赛一定要拿第一……

 

于是,它刻在孩子脑海里的就是:我一定要赢,否则我就是不好的。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给孩子的爱设定了太多条件,孩子总是生活在担心被遗弃的恐惧中,他们只能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的。

 

孩子真正害怕的,不是“我会输”,而是“不被爱”。越是被要求赢的孩子,心理优越感太强,抗挫力差,一时失利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我们千万别把孩子养得“怕输”。著名球星林书豪说过一句让人感触很深:

 

“我最感谢父母的是,他们与我谈论篮球时谈的不是输赢,不是我得了多少分,而是讨论我的打球习惯、态度、举止礼仪等等,他们教得非常好。”

 

他分享过一个细节:他在赛场上得了很高分,但是情绪控制得不好,脾气很差,赛后他的爸爸妈妈不是恭喜他得了多少分,而是与他谈论情绪问题。理性对待输赢,是孩子走好人生之路的最大底气。我们要去接纳孩子的每一面,不要太去在意输赢,让孩子以他最真实的模样自由生长。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就像水滴可以照耀太阳一样,孩子的各种行为都打上了父母的烙印。

 

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在镜映着父母的教育。如果你的教育没有激励、唤醒、鼓舞,那么就容易是失败的。人生是一场修行,家长要先修补自己:孩子动力不足,可能你的干预太多;孩子手机成瘾,就给他多一点关爱;欲望不足时,父母给得太多……教育,不仅拼格局,也在拼方向,只要方向对了,孩子就不会跑偏,而是能够一直走在光明大道,让你孩子的人生熠熠生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