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你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看我(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9-19 18:00:24)
标签:
育儿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当“社恐”、“社牛”成为当今很多年轻人挂在嘴边的热词,那些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痛苦更加难以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共情,“社交恐惧症”作为焦虑障碍的一种,与当前社会流行的不想社交、厌倦社交而选择闭门不出的“蹲族”有着本质不同。
一位女嘉宾打进《今晚我和你》节目的电话,说到的就是“社交恐惧症”。她说:这两天没出门所以状态还挺好的,前几天的不得已社交让我感觉特别难受,具体表现就是恐慌、头疼,特别疼,好像要炸了一样,而且还伴随恶心的感觉,是真的想呕吐,而且我特别害怕对视,怕看别人眼睛,更怕别人看到我,我甚至对自己父母也有点这样。
从她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交恐惧症”其实是内在缺乏安全感,对外部世界极度不信任,于是采取回避社交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防御机制的极端反应。她说:我好像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一个让我有安全感的人,除了自己,好像没有办法真正信任任何一个人。我觉得没有人真正喜欢我,在意我,所以我长期回避社交,不去交新朋友。但是我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回避社交,有些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还是需要去面对和处理。所以她打进《今晚我和你》的电话向亚新老师求助。
在这之前,她也试过各种方法去突破自己,比如关于对视,她试过让自己和别人交谈时强行得去注视别人眼睛,结果又产生了“对视恐惧”。她告诉亚新老师说:当我这样做,我的眼睛开始不由自主要流泪,我很想很想很想哭,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后面为了防止眼泪掉下来,我眼睛就控制不住地眨,这样和我对视的人好像很难受,他们都会选择回避和我进行眼神交流,这就会让我更难受了。
我不否认认知行为疗法等直接针对“症状”进行矫正的快速有效性,但是不深入内在对认知偏差之外的创伤部分做面对和清理,不从生命的层面进行整体的看到和关爱,很可能会雪上加霜,就像这位女嘉宾一样,陷入更加痛苦和孤独的境地,她说,这些我不知道跟谁说,说了也不被理解,甚至起反作用,比如她的妈妈之前和她对视是没问题的,当她把自己有对视恐惧的事告诉妈妈之后,她妈妈跟她对视也开始变得特别不自然了,一和她对视也会忍不住眨眼睛,这让她更加不敢跟别人说关于我对视恐惧症的事情了,于是更加地封闭和隐藏自己。
在亚新老师的陪伴下,她从社交恐惧、对视恐惧说到了容貌焦虑,通过容貌焦虑又回溯到了她十三四岁时候的一个重大事件和重要他人,就是她的一个亲戚直接对她说她长得不好看。对一个正值花季的女孩,这样的评价杀伤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亚新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十三四岁的事件这里,而是进一步陪伴她回到和妈妈的关系里,去面对妈妈。
在亚新老师超乎寻常的温润和耐心之下,女嘉宾终于带着紧张害怕在一次次的回避之后,开始对内在的妈妈进行表达,当她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说出:妈妈,我想你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看我!我似乎都能感觉到她剧烈的心跳和颤抖的嘴唇,我也瞬间破防了!
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界的一个著名实验。美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埃德.特洛尼克(Edward
第一阶段:妈妈和一岁左右的孩子之间正常互动,妈妈对孩子的反应给予及时热情的回应,宝宝非常开心和活泼。
第二阶段:妈妈开始改变表情,由热情回应变为木然无表情。无论孩子什么反应妈妈的脸始终是静止、空洞无变化的,在短暂又漫长的3分钟时间里,孩子尝试了各种方法:笑、指向远处、挥舞胳膊、大叫、哭闹,试图引起妈妈的关注和回应,在反复尝试失败后,孩子的表情开始变得无助、游离和痛苦……
第三阶段:当妈妈恢复正常状态,开始说话并安抚宝宝,孩子的情绪也很快恢复。
这类实验之后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儿童中重复展开,得出的实验结果惊人的一致:主要养育者对于婴幼儿情感反应的应对变化,会对孩子情感发育和安全感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创伤性的事件,比如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或者粗暴指责,小伙伴的排挤甚至霸凌,或者像这位女嘉宾的亲戚对她容貌的不良评价等等,在红尘世界里,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寻常事,但是在某些人那里却会成为影响正常社交和生活的大事件,究其实都跟生命早期的母婴关系有关。拿这个个案来说,亲戚对女嘉宾容貌的一句评价对她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是因为她本身缺乏稳定的自我感。
比如我也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也会有人当面告诉我说我的颜值影响了我的发展等等,我内在也有一个自卑的自己,但是这些外在的评价和我内在的自卑都不足以影响我到回避社交的程度,为什么呢?因为我很清楚,我算不上国色天香,美貌动人,但是我也不是丑的出奇,不过就是一个丢在人堆里不会引人注意的普通人而已。我对自己相貌的认知不会因为外界的毁誉产生大的波动,这份自知之明来自我从小在我的直接抚养者那里得到了相对充分和准确的爱的回应。
从小到大我在外祖母和父母那里得到的回馈都是我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即便有人说我的缺点或者贬损我,她们也会维护我,我的外祖母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说我的任何不好。我小时候妈妈每天晚上都要政治学习,她学多久我就哭多久,外祖母就抱着我在妈妈的办公室外等妈妈,妈妈学校的校长有一次就半开玩笑地说:这个小孩怎么这么爱哭,烦死了!再哭把她丢到河里去!外祖母跟这个校长狠狠吵了一架,从此一说起这个校长就一肚子气,就因为这句玩笑话,这个校长被我的外祖母“记恨”了一辈子,每次说起来都愤愤不平。而她的“愤愤不平”也一次次让我感受到我是被爱着的被保护着的,我是可以哭的,爱哭不是错。
我的母亲也非常护犊子,即便是在我成年之后。一次聊天中我的女儿不知怎么说到我的相貌配不上她爸爸,我妈妈马上怼了回去:你瞎说!你妈妈是属于特别耐看的类型,有一类人五官分开来看不怎么样,但是凑在一起就特别耐看,越看越好看!你妈妈就是!当时全家人都笑了!女儿马上说:是的!是的!
这样的话我不是第一次听到,在我小时候妈妈就经常夸我,而且非常乐意和擅长打扮我,我至今还记得她每每亲自给我裁剪新衣裳,织各种美丽的毛衣,托人到上海给我买最新款的皮鞋,兴高采烈地我换上后,总是蹲在我面前,用双手握住我的胳膊,用充满喜欢和爱意的眼神端详着我,我能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欢,以我为傲!
所以我特别懂这位女嘉宾用颤抖的带着哭腔的声音说出来的那一句:妈妈,请你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看我!我清楚那样的眼神是怎样的眼神,我体验过被那样的眼神看着是怎样的感受: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就像冬日的阳光,让你通体温暖;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就像三月的小雨,让你全身滋润;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就像夏日的浓荫,让你无比清凉;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就像秋日的硕果琼浆,让你顿生力量。
充满爱意的眼神告诉我:我是一个很好的值得被爱的孩子!我是一个被妈妈喜欢和宠爱的孩子!我是一个幸福的也能让妈妈幸福的孩子!我是一个被欢迎被接纳被祝福的生命!而这份爱和祝福便是我走向外部世界的底气和勇气的来源!我很确定,不管我走多远,我身后都有妈妈充满爱意的眼神在追随我、祝福我、福佑我!我是安全的!不管我转身不转身,妈妈都在!
充满爱意的眼神便是连接我和妈妈的无形的纽带,是妈妈与我同在的证明。
中国人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传统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则认为,6岁以后没有新鲜事;但是客体关系理论将这个“早”又大大向前推进了,克莱因、科胡特等心理学家认为,6岁已经是一个太老太老的年龄,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2岁左右就固定了,克莱因后来将这个年龄又继续往前推进到婴儿出生后的6个月之内,也就是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其实在半岁之前就已经确定。也就是说即便是成年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实早在生命早期就埋下了伏笔,后面发生的事件不过都是触发事件,产生的是叠加的影响。
所以,母亲们,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多么高档的月子会所,不是多么高薪的月嫂,也不是多么昂贵的奶粉,更不是多么高级的早教课程,孩子最核心的需求就是母亲用充满爱意的眼神跟TA连接和互动,需要你把自己的心和爱直接简单给到这个小生命这里,需要你这个生命跟TA这个生命真正在一起。你有这样的眼神吗?你具备这样的生命状态吗?
温尼科特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婴儿不可能独立存在,怎样的婴儿就镜映出怎样的养育者。所以,父母的自我成长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后才开始实在已经太晚了!但是更加要命的是,孩子已经出现问题,父母依然不肯觉醒。好在生命的觉醒和成长是属于每个生命的权利,如果你没有投胎到一个足够好的父母,你也无法倒逼着你的父母去学习和成长,那么就请你拿起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责任,去寻找生命中另外的好的客体,比如亚新老师和武汉雅心就一直承担着这样的客体功能,很多学员都是在这里完成了自我感的确立和人格的成长和成熟。祝福这位嘉宾和跟她一样被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困扰的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武汉雅心这个人本心学生命成长大本营来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