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的价值|独处与交往,我们都需要(书中影——提笔问心)

(2023-09-18 15:36:39)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今天我想讲讲孤独的有价值一面,孤独和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我们这代人从童年起就开始面对的各种孤独。

 

先从一本书《孤独:回归自我》 Solitude: Return to the Self 讲起,作者安东尼·斯托尔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本书是心理学书籍里面少有的讲述孤独的价值的书。

 

 01 孤独的两面性

 

孤独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事物一样,都有两面性。英文中有三个近义词:alone, loneliness and solitude。

 

本书的英文书名是solitude,维基百科上对solitude有个解释:

 

“A distinction has been made between solitude and loneliness. In this sense, these two words refer, respectively, to the joy and the pain of being alone. 

 

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loneliness和solitude代表了孤独的两面性:

 

·alone是中性的,翻译成独处,独自的;单独的


·loneliness/lonely是痛苦的,偏贬义的,翻译成孤独,寂寞。


·solitude是愉快的,偏褒义的,但是中文里面好像没有一个对应的词。所以中文里面solitude也就经常翻译成孤独,其实翻译成独处应该更贴切。

 

总之,中文的“孤独”这个词包括了痛苦和愉快的两面,本文也就这样用了。

 

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痛苦的孤独。其实我们也都曾体会过美好的孤独:周末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的时光;安顿好年幼孩子的母亲终于可以一个人静静地不被打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户外徒步爱好者穿越茫茫的没有手机信号的戈壁;在冥想(打坐)中沉淀纷乱的思绪。我理解美好的孤独是一种自在清明,宁静致远,和自己在一起的平和状态。很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某种程度也表达了对孤独的渴望。

 

孤独让我们逃离刺激过剩的人群和各种难以承受的负面情绪。有些人在人生的困顿中,重大的挫折后,一个人走上一段疗伤的旅程,在孤独中渐渐抚平伤口。孤独成为了一种摆脱过往重获新生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说道:“主动离开自己习惯的生活环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增加自我了解,促使他去摸索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在日复一日的喧嚣生活中捉摸不到的。”这让我想起了书和电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中的主人公。他是美国名校埃默里大学的优等生,毕业后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把所有存款捐给了慈善机构,独自一人去阿拉斯加的荒野离群索居,寻找自我,最后不幸误食毒蘑菇而死。

 

此书和电影在美国曾经引起很大轰动和争议,很多人步其后尘走入阿拉斯加的荒野,由此看出对孤独的渴望埋藏在很多人的心中。

 

我也非常迷恋那种远离人群,在壮美天地自然间 “予欲无言”、享受孤独的感受。那种和大自然天人合一,如婴儿和母亲对视般的平静和融合。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02 关系的两面性

 

孤独的反面是关系。心理学家往往十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亲密关系,并认为长期孤独会诱发或加重抑郁等心理问题。

 

比如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 《走出孤独》一书,几乎通篇都在强调走出孤独,走向社会,对孤独基本持否定的态度。

 

在反映心理治疗的好莱坞电影《心灵捕手》中,我们也看到亲密关系在心理咨询师心目中的重要性。数学奇才威尔由于童年家庭创伤叛逆打架而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威尔的伯乐麻省理工大学著名教授希望他一心扑在学术上,创造学术奇迹。而威尔的心理治疗师则不同意教授的想法,鼓励威尔建立亲密关系,有更加平衡的人生。最后威尔开了辆破车横穿美国去加州找离开的女朋友。

 

虽然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家们反复强调亲密关系,也有极少数心理学家对于孤独进行过研究。最早的应该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他写过一篇文章 《独处的能力》,认为独处是发展过程的里程碑,几乎是情感成熟的代名词。

 

而本书的作者安东尼·斯托尔继续深入研究孤独,提出关系不是健康幸福的唯一源泉。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度有极大的差距,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兴趣,也需要各种关系;每个人都适合与人无关的领域,也适合与人相关的事务。幼年的经历、遗传的资质和能力、气质的差异(内向/外向)以及其他许多因素都有可能对个人产生影响,使得他们在寻求生命的意义时或转向他人、或转向孤独。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虽然我们都知道关系的重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好的关系非常难以找到和维持。

 

历史的原因造成我们父母一代人里面,大多数背负各种创伤,人格真正完整健全的没有多少。在这样原生家庭长大的我们,又继续背负了上一代人的创伤。我们成年后,要想找到人格比较健全的重要他人,建立发展一段长期稳定有滋养的亲密关系也是困难重重。

 

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像《心灵捕手》的主角威尔那么幸运:有惊为天人的数学天赋;有一群不离不弃的铁哥们;有极度赏识他,提携他的伯乐;有容忍他的挑衅和攻击,还真心诚意帮助他的咨询师;有深爱他包容她的女友。周围有么多好的资源组成全方面强大的支持系统,帮助威尔这个受过创伤,有着坚硬防御外壳,不擅于亲密关系的人疗愈,那只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过于理想化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很多关系是很消耗的,对人有负面影响。特别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创伤的人,很有可能在关系中反复掉入同一个坑(心理学称为强迫性重复),屡战屡败,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所以有时候独善其身也有其价值。

 

而且就算一段基本好的关系中也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对关系期望越大,失望可能也越大。所以作者说“我们赋予人际关系太多沉甸甸的价值,已经让其不堪负荷”。

 

把人生所有重心都投入亲密关系有可能比较冒险,容易过度依赖对方,对方也有可能感到压力太大和窒息。而把人生的意义和支点分散到多方面:关系(亲情,友情,爱情,宠物),工作,爱好可能更平衡和健康。这样即便失去一个也不至于崩溃。

 

03 孤独和想象力创造力

 

孤独能孕育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论点,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作者列举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小说家、作曲家、画家、雕塑家、哲学家的个人生活经历加以说明。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卡夫卡,笛卡尔,牛顿,康德,叔本华,尼采,这些天才拥有非凡的创造力,但都非常不擅长亲密关系,很多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婚姻,孤身独处,最多有些有短暂的亲密关系,甚至有些还有心理障碍。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是创造而不是关系。

 

作者认为,环境不同,孤独会产生有害或者有益的影响。除非环境严酷到会导致人精神崩溃,否则人际关系的缺失或被剥夺的情况将有助于丰富个人的想象力。

 

心理咨询师们因为常常看到痛苦的孤独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强调关系。而很多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则体会到孤独对于他们创作才华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往往推崇孤独,比如不少人熟悉的蒋勋,周国平等。中国古诗中很多最动人的诗句,是诗人孤独乃至痛苦状态下的吟咏。我觉得因为本书的作者既是心理学家又是作家,所以他才尤为关注孤独和想象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又进一步指出,由于某种原因承受丧亲之痛,分离之苦,在孤独中度过童年的天才们的想象力往往特别发达。孤单的小孩常常在想象中为自己创造玩伴,有的更是自编故事。发达的想象世界有时候却可以成为逃离不愉快的避难所,弥补曾经的种种丧失,并且成为日后取得创作成就的基础。这类孩子成年后尽管带着情感上的伤痕,但有些却能功成名就。作为补偿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虽然每个人的气质不一样,但对秩序、和谐及完整性的追求对个体而言都是其重要的生活原动力。内心越不和谐,寻求这种和谐的动力就越强。

 

我总结这就是一个“丧失,抑郁,孤独,创造”的过程。这时候孤独已经不是愉快的孤独(solitude), 而是痛苦的孤独(loneliness)。童年缺乏高质量亲密关系带来的创伤,某种程度上会负面影响人的成长。然而对少数人来说,创伤激发了他们的天赋,极度的痛苦反而带来了强大的追求疗愈动力,从而去投身创作,使他们获得更加积极的成长,也就是 “创伤后成长”。事业成就上的带来自尊、满足感和意义感,弥补关系上的缺失带来的痛苦。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里我想举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例子。草间弥生出生于富庶之家,但是父母长年失和,父亲出轨,母亲甚至让她去追踪父亲偷情。她从小就有精神问题的迹象,喜欢画古怪的画。而母亲对她的异常非但没有关心包容,反而更加严苛,打骂她,还曾撕碎她的画。她成年后离开家庭,去美国发展。痛苦中绽放创造力和顽强生命力让她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

 

她与另外一位出名的隐士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有一段十年的柏拉图式的亲密关系,约瑟夫·康奈尔去世后,她的精神问题更加严重。1974年草间弥生回到日本,从此过着基本与世隔绝的日子,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创作,晚上又回到精神疗养院。她没有家庭和孩子,常年接受精神治疗,但是已经91岁高龄的她还在继续艺术创作。她同时也是作家,最近还发布了一首希望世界战胜新冠病毒的诗,对她来说艺术和创造就是一种救赎,支撑了她伤痕累累几度想要放弃的生命。

 

说到孤独和想象力创造力,我也联想到教育。我们传统中式的教育,常常被诟病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的问题。我觉得是不是部分也源于孩子们的时间表排的太满。孩子如果没有独处的时间,也就没有机会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

 

 04 孤独的一代

 

我们70后的孩子很多童年都很孤独。我们小时候很多父母忙着抓革命促生产,疏于陪伴照料孩子。不少孩子被送给祖父母或者亲戚寄养,或者被送进全托的幼儿园。分离会给年幼孩子带来深刻的孤独感,乃至情感上的创伤。

 

即使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也不能完全幸免,本身背负情感创伤的父母,很多没有爱的能力,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即使是人在,心也不在,情感不在,很多父母双全孩子其实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情感孤儿。

 

尤其居住城市里楼房里的独生子女,连兄弟姐妹和邻里小伙伴的陪伴也没有。有一个名词叫做“挂钥匙的孩子”(Latchkey Kid),我曾经就是那样的孩子。

 

我记得小时候放学以后就直接回家,用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打开房门,面对的是一个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的家。母亲反复叮嘱不要到外面去,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漫长的暑假寒假也都是独自一个人在家。现在看起来,和最近的疫情期间居家隔离也类似。听到母亲下班回到家的动静,还是很高兴的,虽然母亲回家也只是忙于家务,但是至少身边有另外一个活物了。

 

那时候也没有手机微信,电视台也就几个频道,也没什么假期弯道超车。一个人孤独在家的时候,我最喜欢看书和做白日梦。在蜗居的斗室里面想象得最多的就是在大城堡里面遨游…..而成年后的我成为了设计师;如今我还在大量阅读,并且开始码字。

 

如果你喜欢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如果不是因为言辞华美给你美的享受,那应该是这本书中的情感触动到了你,或者这本书中的思想和观点对你有启发。我喜欢这本书,一方面因为我非常能体会孤独这种情感。另外一方面,这本书也让我更加了解我自己,解释了为什么我的家族中没有艺术方面的遗传,而我会成为需要高度想象力、创造力的设计师。

 

青年时期的孤独是离乡背井的求学和工作:远离家人、朋友、家乡,远离自己熟悉的自然人文环境;甚至远渡重洋,在完全不同文化语言环境中孤独。孤独这把双刃剑,让我们痛苦,也让我们更加成熟和深刻。

 

温尼科特的《独处的能力》认为成人的独处能力源自他们在婴儿时期“在母亲陪伴下独处的”的经验。如果没有充足的类似经验,独处的能力就培养不出来。我觉得他的这个论断可能源于他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只能代表一部分人。

 

而我觉得成年后的独处能力,也可以源于童年的长时期被迫独处后形成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甚至也可以也可以是童年创伤式孤独到成年以后强迫性重复,比如前文说的那些孤独的天才们。

 

中年时期,人生下半场,我们还是要继续面对的孤独的议题,比如空巢后的孤独。当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当祖父母、父母、师长、朋友陆续离开,人生那些终极的问题会浮现出来。

 

作者在书中说,荣格是第一位让大家注意到中年问题的心理医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中年危机”。荣格认为中年人的任务则是发现自我并表达自我的独特性,这种个性化的过程和创作过程基本上都是在孤独状态进行的。

 

作者也建议经历中年危机的人们可以重拾早年因为事业家庭的需要而忽略放弃的某些追求和兴趣,重新唤起人生的热情和意义。

 

作者认为老年人,虽然由于疾病或者伤残,在肉体上可能必须依赖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赖却逐渐减少。并认为老年人对人际关系经常不太感兴趣,较喜欢独处,而且渐渐地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我个人觉得作者这个观点可能也只代表一部分老年人。如果一个人在老年阶段之前已经发展成熟完善,具备孤独的能力,可能的确如作者所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然而如果还是一个没有发展好的“巨婴”,也可能会过度依赖关系,情感上过度依赖子女,也没有勇气来平静、理性、有尊严地面对最终极的孤独----死亡。

 

05 结语

 

现代人其实是越来越孤独。一方面,经济发展快,工作强度大,缺乏时间精力维系亲密关系。另外一方面,现代人更加提倡独立自我,不愿意为关系妥协,被关系约束,孤独可能也是自由的代价之一。

 

而最近疫情期中,又是另外一种原因造成孤独---病毒在人们中间竖起了无形的隔离墙。作者书中提过“强制性孤独”,是指单独监禁的感觉剥夺状态下,很多犯人开始极度焦虑和不安,深度抑郁。我觉得在疫情期间,人是很容易有心情低落沮丧,乃至抑郁情绪,包括我自己。

 

然而,这同时也是我们面对自己、反思人生意义的一个契机。并且我在网上也看到,在春节前后全民居家隔离的那段时期,很多朋友的创造力空前大迸发,开展各种极富创意的居家体育和娱乐活动。

 

这本书的英文版已经面世20多年了,所以书中举的人物例子都比较久远,而且清一色全是男性。所以我在本文里面举子一些最近的,中国读者的相对比较熟悉的例子,而且有男性也有女性。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孤独的好处,然而并没有很多艰深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和专业术语。所以这本书也适合对孤独这一主题有兴趣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

 

孤独和亲密,独处和交往,我们都需要。人与人个性不同,需要的程度不同。愿我们了解自己的需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培养自己两方面的能力,也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