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麻辣婆媳,怎样良性共生?(雪菲——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08-28 14:28:56)
分类: 婚恋关系


女人们的聚会,总离不开的一个话题是,讨伐各自的婆婆。

 

“我婆婆每次来我们家基本就是奔着拆房揭瓦的,先是去卧室检查我丈夫的袜子是否更换新的,还要去洗衣房检查我们俩的内衣裤有没有分开洗,因为她说女人的内裤细菌更多,不能两人的一起洗……她的表现经常让我觉得,我凭什么这么白白地抢了她儿子。”

 

“我婆婆最近来照顾我和孩子,我们生活习惯不同,对孩子的养育观念更是天差地别,简直愁死我了。她用完奶瓶,从来不消毒,我告诉她应该消消毒,她就拿她儿子小时候举例,说消不消毒无所谓;有时候我想多抱抱孩子,她就阻止我,说孩子不能总抱,会娇惯坏的……”

 

1、婆媳过招,麻辣自知

 

女人的斗争有多激烈?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如果是婆媳关系,只要两个女人,就能把整台戏搞得惊天动地。很多在职场上睿智精明的女性,却经常在婆媳关系上心力交瘁。婆媳之间有一层微妙的特殊关系,两个女人爱着同一个男人。很多做婆婆的未必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潜意识当中充满了矛盾。她们一方面渴望儿子独立,找到一个好媳妇开枝散叶;另一方面儿媳的出现又总在昭示着一个她内心不愿接受的事实:儿子从此不再视母亲为唯一的温柔依靠——如分娩时感受到孩子与自己分离那一刻的身心阵痛,是多么的似曾相识。所以一些婆婆对儿媳多有挑剔,她们既希望儿媳可以代替自己给予儿子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帮扶,又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和儿子保持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这一点在多年独身,自己带大儿子的婆婆身上表现尤甚,她们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表现出对儿子的依赖。

 

更多的婆媳冲突如今集中在对婴儿的照料上。作为当代职场妈妈,大部分女性对孩子的抚育方式有着自己的观念,从健康营养到心理发展,从饮食起居到智商启蒙。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她们又不得不求助于老人。天下难有免费的午餐,老人们除了毫无保留地奉送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外,也注定会带来自己的育儿经验。当年轻人的观念遭遇年长者的经验,火花便产生了。媳妇觉得孩子哭应该抱起来安抚,婆婆偏认为“不能总抱,孩子越抱越娇气”;媳妇没有奶水想补充些蛋奶肉,婆婆偏说“剖腹产卧床期间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

 

孰是孰非?科学或许可以提供些线索,但家庭矛盾中永远没有绝对的是非和公平,最终妥协的一方往往是关系中弱势的一方或是更通情达理的一方。比如,年幼孩子和强势母亲的抗争,一定是孩子妥协;急躁丈夫与温和妻子的辩论,常常是妻子认输。无论是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只要是家庭中出现的被迫妥协,就注定是关系的隐患。因为被迫妥协,不是没有异议,只是苦于无法说出口或明知说出口也不会被采纳便暂时压抑,当委屈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有爆发或变相宣泄。

 

2、婆媳的“应有之情”和“真有之情”

 

婆媳是一种微妙且脆弱的姻亲关系,它不同于夫妻关系,没有以性爱为基础的亲密性;也不同于亲子关系,没有亲厚血缘的稳定性做奠基。婆婆和儿媳由于一场婚姻而略显被迫地联系在了一起,并要接纳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人进入自己的领地。这么想来,婆媳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本就是一项超级挑战。如果婆婆依然希望儿子像儿时那样完全以父母为核心,而儿媳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丈夫在成家之后应该一切以小家庭为重,婆媳之间的战事自然会一触即发。

 

婆媳之间心存嫌隙和芥蒂,问题就出现在“应该”。这是一种“应有之情”和“真有之情”的矛盾:应有之情来自于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规定,指的是社会规范赋予角色之间应该有的情感表达和行为准则,往往带着一些强制性的道德色彩,比如学生应该听从师长、晚辈应该孝顺长辈、下级应该服从上级等;而真有之情则是指人们源自内心的、自动自发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会受到社会角色的限制,通常更为持久和稳定,比如:情人、知己、母子之间的情感。

 

儿媳嫁到婆家,婆婆与儿媳这两个几乎没有感情基础的独立个体突然间就变成了“应该”去相亲相爱的家人。事实上,如果没有真有之情做铺垫,婆婆和儿媳在内心仍会以各自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对方。婆婆会想,儿媳应该孝敬我,应该遵从我的建议,应该事事以家庭和丈夫为重;而媳妇会想,婆婆应该象自家老人一样疼惜我,应该在我和丈夫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当婆婆没有获得期待中的敬重,儿媳没有得到期待中的支持时,嫌隙便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婆媳争吵中,双方总是各执一词,听起来似乎都十分有道理。

 

只有婆媳之间能发展出真有之情,开始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婆媳关系才会在应有之情和真有之情的不断磨合中,走到一个相对稳固的关系。

 

3婆媳关系,也需要用心经营

 

职场女性通常需要做个“多面夏娃”,在工作场所是精明干练的白领丽人,回到家便摇身一变成俊俏温婉的“完美娇妻”,但是以何种姿态“回婆家”,却最让她们感到为难。

 

不妨先把婆家当做另一个职场,把婆婆当做你的顶头上司或重要客户,想象一下你在职场上那些最游刃有余的做派:

 

在日常相处时,像对上司一样,体贴和敏锐地主动去了解婆婆的需求,得体和谨慎地主动去表达看法。

 

当观念发生冲突时,像对重要客户一样,谦虚又自省地先检视自己的行为,温暖又坦诚地先表达歉意。

 

这里,最关键的两个词是——“主动”、“先”。进入职场,你要主动向上司示好;面对客户,你要先行向对方问候;那么,经营婆婆,自然需要主动抛出真情,先行调试自我。

 

智慧的女性需要体谅婆婆的心情,通过各种生活细节向她们表达“我的到来并不会威胁到你们的母子关系”。例如,尽量避免当着婆婆的面和丈夫有过于亲热的举动;不要在婆婆面前贬低、指责丈夫;出现问题时多向婆婆求助,询问婆婆的意见;多给婆婆制造机会享受她与儿子之间的天伦之乐等。即便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开始划分出大家庭和小家庭的清晰界限,但置身于中华文化中,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是:两个人的结合仍然是两个家庭的组合。婚姻不只是单纯的爱情,它渗透着夫妻双方原生家庭的影子。凡是抱怨“凭什么总是我先调整,我先认错”的女性,多半没有参透婚姻关系的实质。婆媳关系、姻亲关系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婚姻关系的质量。一份长久的婚姻关系,大抵离不开和睦的家庭氛围。真心接纳对方的家人,对于两人的婚姻而言,是一份长效的保鲜剂,更是丈夫内心的重要情感需要。

 

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一般,甚至枯萎衰败,而众多植物共同生长时却大多郁郁葱葱、挺拔茂盛,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共生效应”。共生的二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共同的发展和繁荣。婆婆与儿媳,其实也可以衍生出这样一种共生关系。我们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来讲,男人所选择的妻子一定有着他母亲身上的影子,所以不难发现婆媳两人在性格和言行举止上,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相同之处。这些共同点正是女性去经营关系的良好基础,正因为有了共同点,我们更容易了解婆婆,贴近婆婆。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因为对婆婆异乎寻常的理解,常常能够帮助调停公婆之间的矛盾,她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直接衍生出良好的婆媳情感。

 

我们同时爱着一个人,我们也需要共同抚育下一代,我们同样渴望家庭美满幸福,这些息息相关的共生关系决定了我们要携手并行。

 

润滑剂,请承担起你的责任

 

婆媳的不睦其实并不是一场两个人的战斗,人们似乎总是忽略另一位主角——那个将婆婆与媳妇联结起来的男人。

 

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家庭中派生出一种新的关系——婆媳。在婆媳关系中,丈夫的润滑剂角色至关重要。婆媳矛盾,他们将是第一受害者;婆媳和睦,他们的作用也不可或缺。聪明的丈夫会巧妙拉近婆媳之间的情感距离,比如:

 

多提醒妻子给老人发短信、打电话嘘寒问暖,多代替妻子向老人问候、送礼物;

 

在妻子主动做出体贴公婆的行为后,丈夫需要向妻子明确表示感谢或代表老人鼓励妻子;

 

当小两口所做的决定可能会引起公婆的情绪时,最好由丈夫来宣布并提前做解释,避免婆媳冲突;

 

当婆媳之间发生矛盾时,丈夫应做好“润滑剂”。

 

首先,千万不要在争端当口表示出对任何一边的支持或抱怨,一定要果断分开婆媳双方,让两人各自冷静,冷却情绪。

 

接着,要分别倾听双方的苦恼和不满,帮助双方重新理解矛盾事件的起因和可能存在的误解,并表示对各方处境的理解。在这一阶段,丈夫切忌盲目掩盖矛盾,避而不谈。别忘了调解过程中,要强烈表达自己左右为难的处境,和对婆媳和睦的良好愿望。

 

最后,策划一个完美的家庭活动,帮助婆媳重归于好。

 

成熟的男人大多明白,润滑婆婆与媳妇的关系,是他们不可逃避的角色和责任。

 

4保持一碗汤的理想距离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经常因为和婆婆共同照顾孩子而有摩擦,后来,她在相处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婆媳相处的方法:“我以前总是直接对她说,‘妈,你这么做不好,应该怎么做’,可是现在我不这么说了,我试着发现她做的好的事情,跟她说‘妈你这招不错,我要学学’,她做的不太好的事情,我当时看到了先不说什么,只是下次抢在她之前把这件事情做了。后来我发现,我这样做完了之后,她也会默默地把我做事情的方式记在心上。其实她对我和孩子的照顾是很用心的。所以后来,我再遇到观念不一致的时候,就不再直接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各种方式逐渐渗透,这样既尊重了老人的面子,也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父母与子女之间总有那么一点矛盾的情怀:距离近了就吵,距离远了就想。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距离最理想?很多人说,一碗汤的距离最合适。这种距离表现为:把一碗刚煲好的汤送到对方住所那里时,不至于烫口也不至于冰冷,温度刚刚合口。这种不远不近的距离可以引申为原声家庭和小家庭既有各自的空间,又不失掉互相关怀,互相照顾的机缘。老人可以帮助子女在工作繁忙时分担家务、照顾新生代,而子女也可以在老人疾病突发时立刻赶赴床前。这是目前一种比较理想的中国式家庭的和谐与共生。这“一碗汤的距离”中隐含的不即不离和若即若离也正是婆媳关系相处的最高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