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我就找不到一份能带来意义感的工作呢?”因为你的底层逻辑出错了(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

(2023-08-14 14:57:18)
分类: 雅心原创团


一位女嘉宾打进《今晚我和你》的电话,想跟主持人亚新老师聊一聊困扰她多年的无意义感。

 

法律专业毕业的她已经工作13年了。先后从事过第一国际学校大学预科的法律课老师、知识产权方面的商标代理和专利代理和法务工作。后来觉得法律这个行业都挺没意义的,充斥着尔虞我诈、利益拉扯,也尝试过转行,她对营养学感兴趣,就去考了在职研究生学习营养学,但中途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又放弃了。

 

她说:我一直都想要找到生活的意义感,但似乎做任何事情做没多久就会觉得没意义,生活容易陷入茫然,从里到外都透漏着乏力。同时,我又很渴望别人的认可,一方面觉得没意思,所以自己没有动力去做到更好,争取更多机会,另一方面看到同学们很多都做的很成功,心里又觉得自卑,有时也挺想去拼一把,想得到认可,但自己真的不喜欢虚假地应酬,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从心里觉得没意思。这些年,我反复地处于这种没意思没价值又自卑的循环中。

 

为什么这个女孩用了13年的时间,换了数种工作,甚至转行,也没有找到能带给自己稳定长久的意义感的工作呢?亚新老师帮助她厘清和看到了一个真相,她希望通过工作成绩得到别人和自己的双重认可,但是即使别人认可了,她自己也不认可自己,也帮助她看到了一个需要通过认可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自己。她将整个人生的价值认定都附加在工作上,但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通过工作去寻求人生的价值感,就好像试图用一根树枝去挑起一棵大树,用一个木桶去装下一个湖泊,无异于缘木求鱼、鼠穴寻羊、本末倒置,是注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她关于工作的底层逻辑出了问题。什么是底层逻辑呢?简单说就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到底是我们的生命状态决定了我们对于工作的热爱、投入、激情还是靠一份工作来决定我们的生命状态呈现出我们期待的积极、热情、坚持呢?

 

在头脑固有模式下,我们习惯了向外去寻求,大多数人的逻辑范式都是首先要满足某种条件,“拥有”某样东西之后,才能采取某种“行动”, 最终达到自己追求的理想“状态”。比如这位女嘉宾就觉得是要找到一份自己恒久热爱、获得别人和自己的双重认可的工作,这样才能令她持续稳定地在一个行业或者岗位上深耕,获得她想要的人生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在《与神对话》中,将这种外抓模式总结为“拥有—行动—状态”,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是一种与规律完全相反的错误逻辑范式。

 

正如这位女嘉宾用13年的职场生涯所证明和体验的,她不断试图通过“拥有”自己觉得的好工作,来达到自己期待的好“状态”,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近几年,她不仅工作上躺平,而且每年都会有三四个月陷入到生活也没意思的境况中,每天都懒懒散散的,做什么事情都不积极,非必要不出去见人。

 

宇宙的真相是“状态-行动-拥有”。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处于怎样的生命“状态”中,你就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去做各种事情,吸引与之匹配的人事物,然后你就在带着这种状态行动的过程中 “拥有”相应的结果。

 

还是拿这位女嘉宾来说,她一直处在对自己不认可、不自信的外求状态中,于是就采取不断寻求又不断否定的“小熊掰玉米”似的行动,拥有的就是在事业上和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内在越来越自卑的结果。

 

请你永远记住:你是怎样的人,比你做什么事以及怎么做事都更加重要。所以在《今晚我和你》节目中,亚新老师总是陪伴嘉宾去看在事情中我们呈现出怎样的自己,在关系里我们拿出了怎样的自己,在过往的经历中我们又活出了怎样的自己。因为这个自己才是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而不是其它。我们要去看到和拥有“我”本身,“我”才是所有一切的根源和起点,我们如果迷失和丢掉了自己,一味去外求,企图向外去寻找自我的价值和意义,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与神对话》中说:启动这种创造性过程(也就是创造的过程)的方法是,看看你想“拥有”什么,问你自己,一旦“拥有”那样东西之后,你会处于什么“状态”,然后直接进入那种状态。这样你就逆转了你从前使用“状态-行动-拥有”范式的次序(实际上是把次序调得正确了),从而顺应——而非抵制——了宇宙的创造性力量。

 

这听起来很神奇也很简单,但是状态其实是一种体验,仅仅通过看书学习很难理解和践行。比如这位女嘉宾,从小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很好的“镜映”和足够的外部肯定,没有产生健康的自恋和稳定的自我感,鲜少有过被看到、被懂得、被肯定、被欣赏的体验,即便从外在获得了认可,内在也无法认可自己,就从来没有过自我肯定的状态,你要她如何直接进入呢?梨子是什么滋味,一定得自己尝过才可以回味啊!对于一个没有吃过梨子的人,其实是无法直接进入吃梨子的状态的。

 

她在节目中说,这几年她也在学习心理学和亲密关系的课程,进行了一些内在探索,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对父母没有了之前的怨恨,和父母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对父母依然是报喜不报忧,觉得很多事情即便跟他们说了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理解和支持,老公倒是非常的细腻和耐心,对她非常的包容和接纳,但是她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却依然卡在无意义感导致的颓废挫败中,所以找亚新老师寻求帮助。

 

可见和父母的和解也好,宝藏老公对她的理解包容也罢,这些外在的“拥有”都不足以影响和改变她的生命状态,而她的内在生命状态不变,她即便掌握了关于工作乃至一切事情的底层逻辑,符合宇宙规律的正确范式,也然并卵,因为这个范式对于她依然只是一个知识和理念,她需要将自我认可自我肯定的状态体验出来。

 

怎么做呢?她至少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她需要找到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灵导师或专业成长团体,建立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这位咨询师或者导师可以做一面光滑如是的镜子,替代她在生命早期在和父母互动中被内化的严苛父母,修复修正严苛父母对她的否定、贬低、指责所导致的负面自我认知和不健康自恋,帮助她形成稳定的自我感。这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即便我们有幸遇到了非常好的另一半,对我们会有非常好的疗愈作用,就像她的老公,也是《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忠实听友和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学员,能够给她一定的聆听和陪伴,但是生命内在的伤口和肉体生命的病痛一样,还是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

 

第二,需要她自己通过专业学习,真正向内走,去看望和认领那个从小就不被父母肯定、很少得到父母认可的内在受伤小孩,将自己在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灵导师和成长团体那里所获得的被看到、被懂得、被接纳、被肯定的体验复制并内化,给到那个小小的受伤的匮乏的自己。

 

如此,她就可以带着对“状态—行动—拥有”的正确范式的觉知,在她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出全新的体验了。到那时,她就将发现,任何工作都自带价值和意义感,就像那些干一行爱一行的人,他们热爱的是工作本身,因为他们无需借助工作来向外界证明自己,他们深深懂得和爱上了充满爱和慈悲、力量、温暖、坚持、热情、灵动的美好的自己,并且乐于将这样的自己通过工作或者任何事情和平台奉献给这个世界。

 

总结一下,关于工作的底层逻辑是你首先得拥有一个稳定美好的自我,活出积极、热情、坚持、热爱、忠诚等等自己喜欢的生命状态的自己,这样的自己就会吸引到与之相契合的工作,然后你就将这样美好的生命状态的自己交付到工作中去,带着这样的美好生命状态去行动,就会自然拥有你想要拥有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就会带来外界的肯定和越来越多的自信和笃定,于是你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亲爱的,你得首先织好生命这块锦,其它的都是锦上添花!自我探索和生命成长并非可有可无的奢侈之选,而是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正常顺畅进行的必要之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