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meiyayibu——meiya)
(2023-06-27 11:59: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一个人如何能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想做什么工作呢?
就像我之前文章里说的那样,其实大部分职场迷茫的问题,原因都不在工作本身,而是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不够。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越多,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自己对工作看重的点是什么,他就越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越容易从工作中获得满足。
如果一个人不是很了解自己,那他如何发现和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呢?换句话说,即一个人怎样可以更多地认识或了解到自己喜欢什么工作?
我提供一些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在职业咨询中会用到的,希望对你有一些启发。
1、 观察自己。
我其实是不太相信,一个人对自己喜欢什么真的一点概念都没有,很多人其实是隐隐约约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只是并不太确定,或者不知道自己那样的状态就是喜欢。
比如我在读大学时就已经很喜欢心理学了,当时有一本很时尚的心理杂志叫《心理月刊》(很可惜,现在这本刊物停办了),每次我去图书馆一定要找这本杂志来看,而且是把这本杂志从头看到尾,里面有一些心理测试我也会认认真真地做。还有其他心理类的杂志我也会看。读各种文章、小说时,看到一些对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写的文字我会很有感觉,与心理学有关的电影我也很喜欢。
可是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这样的状态是喜欢心理学、心理咨询,更不知道自己在选择未来职业的时候还可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的选项。
我想很多人都和那时的我一样,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观察和确信。
观察自己就是去看看你自己,做自己生活的观察者。
看看自己除了学习和工作之外,平时花很多时间在哪些方面,
看看自己娱乐和消费的内容是什么,
看看自己平时上网都在浏览哪些页面,
看看自己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比较投入、感到快乐,
看看自己做哪些事情好像比较容易成功或者感觉比较拿手……
这些部分有没有一些主题或者核心一致的地方?如果有,那极可能就是你喜欢或感兴趣的点,或者是你比较擅长的点,可以尝试做这方面的一些工作,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或者擅长。
2、从你童年梦想或经历中去寻找现在或者未来的职业。
有个小男孩,在学校里肚子痛,回到家后,依然觉得肚子痛,他的妈妈以为他是饿了,因为他以前肚子饿了就会感觉不舒服,于是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吃完晚餐小家伙还是肚子痛,而且感觉更加难受了,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他的母亲这时候才送他去医院。到了医院,医生说他得了阑尾炎,需要做手术切除阑尾,但是这手术需要禁食禁饮,空腹才能做,因他之前大吃了一顿,所以要等在第二天才能做手术。他躺在病床了,忍受着疼痛,辗转反侧一夜直到第二天做手术。
因为这次生病使他立志要当一名优秀的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后来,他也真的梦想成真。
我小时候就想当作家,当时写了很多很多的日记;初中、高中时会给一些杂志投稿,虽然常常失败;还参加作文比赛获得了一些奖项。虽然那时候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出书,可成为一个写文章的人却是我一直喜欢的职业。
我有一个来访者,原来是做幼儿英语教育和培训的,但是她并不喜欢。她小时候有一段弹电子钢琴的经历,虽然没有考级,也没有弹得很好,但她觉得那个时候自己好像很喜欢弹琴。于是重新捡起了钢琴,辞职后,她一边练习琴技,一边找一些琴行做钢琴相关的工作。刚开始只是做一些买钢琴、买课程的工作,后来她开始带学生,最后自己从琴行跳出来,从事自由职业,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她对职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很高。
我们的童年蕴藏了丰富的宝藏,很多人的职业选择在小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你还记得你童年时最热衷的事情是什么吗?你童年的梦想是什么?现在他们还是你的梦想吗?从童年中去找找自己的职业选择,说不定你会有很多灵感。
3、从你父母的工作中或者一些家庭故事中找到你喜欢的职业选择。
我们父母从事的职业对我们未来职业的选择会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我爸爸不仅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个泥瓦工(农村建筑师),农忙时他种地,农闲时他给别人盖厨房、盖房子、装修房子。
因此,在我的概念里面就觉得一个人是可以同时做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工作,一个人的职业角色也可以有很多个,这就是现在讲的“斜杠青年”。
所以,我是一名写作者,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同时还会写一些书评,做点图书营销的工作。我会觉得这样的职业状态是很OK。
我有一个来访者,在三十岁时,在一个民营杂志社做编辑,采访一些当地著名的企业家,采访结束回家写稿子,还经常参加一些企业组织的活动,如酒会,行业展会等,看起来很风光,但是她很不喜欢。
这是她做的第三份工作,但是她一直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职业。
后来,我们聊到她的家庭,她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她小时候,妈妈开过好几年的饭店,她从小在厨房里看着妈妈烧菜。现在自己不仅爱吃,也烧了一手的好菜。
这时她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呆在厨房料理食物,自己做的食物被人喜欢或者吃光,她特别有成就感。
那个时候,网上私厨送餐开始兴起,于是她开始尝试做一名私厨,人家订餐,她在家做饭。
摸索了一阵后她尝试开了一家自己的淘宝店,卖自己手工做的零食、糖果、糕点等。
之后,她还和一些婚庆公司合作,收入也开始提高起来。
就这样一步一步她把自己的喜欢做成了一份事业。
她的故事会让我联想到《饮食男女》这部电影。爸爸是大厨,妈妈去世的早,家里三个单身的女儿,二女儿吴倩莲长得最美,长大后在航空公司当高管,一心想出国离开家。
她做菜最有天分,从小在大饭店的后厨里玩,看爸爸以及爸爸的同事们做菜。
最后姐妹们和爸爸都各自结婚了,离开了这个家,她反而放弃了去海外的高薪工作,留下来在厨房里烧菜。
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除了择偶,择业也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工作,从你父母的工作中或者一些家庭故事中找找看,说不定会有惊喜的发现哦!
4、从你的优势和长处里发现自己喜欢的职业,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所谓人的“优势”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很简单,超过同类的形势,或者比其他人更优秀的某种情况、情势,你也可以理解为特长、专长。
如果一个人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去做一些事情,去从事与自己优势相匹配的职业,对于获得职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来说意义重大,个人生活也会感觉比较幸福。
我非常喜欢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如何管理自己?如何管理后半生?》一文中说道:“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他还提到发现自己优势和长处的一个方法: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
当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就能寻找可以利用和发挥优势的一些职业,再从中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职业。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做某件事做好,做成功了,容易有成就感,而喜欢上这件事。我们不喜欢一件事,往往与我们不擅长这件事,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有关。
5、 从你讨厌的,不喜欢,不愿意做的工作里去寻找你喜欢的。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妨反问自己,我不喜欢什么?我不愿意做什么?我讨厌什么?很多人会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其实也有利于我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事。
比如我的一个来访者告诉我,他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不喜欢要加班很多的工作,不喜欢重复单调的工作,不喜欢总是听人差遣和安排的工作。
那把这些答案反过来,就是他喜欢做的事情——
她喜欢与事或者与物打交道的工作,喜欢有挑战、有创意与新鲜感的工作,喜欢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内容,喜欢有比较高的自主性的工作,除了工作还希望有自己享受生活的时间。
那时他刚好有个亲戚要开一家面包店,他觉得面包师的工作似乎很符合自己的喜欢,于是就尝试去面包店里当帮工。
他跟着面包店的师傅学了三个月后,发现自己对做面包很有兴趣。
后来,他不仅在面包店里边学边打工,还报名参加了烘培学校的课程,梦想以后也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面包店。
6、运用一些心理测评工具来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
一个好的心理测评,应该是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来了解个体性格,然后做一些预测。心理学有不少流派,每个流派的理论基础不同,不同的测评工具由于采用的理论依据不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
1、MBTI测试 (93题)是比较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理论的基础则是荣格关于心理类型的划分,后经一对母女Katharine Cook Briggs 与Isabel Briggs Myers 研究并加以发展。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教授卡特尔所编,在当今众多人格测试中,它的使用频率是最高之一),就是建立在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之上的。
3、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该测评工具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主要用于确定被测试者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进而用于指导被测试者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是建立在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之上的。
霍兰德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
(以上提到的这几个测评工具在网上都能查到)
这些心理测验的题量几十题,或者上百题是很常见的。做这些心理测试最大的好处则是提供一个快速认识自己的途径,但因为这些测试题量的缘故,比较需要人有耐心。
心理或者职业测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大概地了解自己:对什么事情感兴趣,自己擅长哪一类的工作,自己性格中的有哪一些特质,但测评结果很多时候只是展现自己所属的性格类型,一部分你的个人倾向,看不到你整个人的全貌,不代表你实际上所有的个人能力,也不会表现出你所有的行为模式,所以它们仅仅是工具,千万不可迷信测评工具,心理测评是预测不是预言。
人是有生命的,复杂的,并处在时刻变化与发展中,而测验的试题则是固定有限的。记住这一点至关重要。不要让有利的工具反而成了制约你的枷锁,要把重心多关注在测试工具带给你的那些灵感和启发上。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工作和爱。如果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算,从24岁开始工作到65岁退休,我们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如果能够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钱而工作,我们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幸福感就会很高。
只要你喜欢,你自然就能坚持;只要你喜欢,任何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只要你喜欢,你就有能力去与别人竞争,在竞争中也容易获得成功,并且获得金钱的回报。
你喜欢的就是你的智慧所在,你的财富所在,所以不要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不活自己。
就像之前留言的网友说的那样,因为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她将工作变成了自己的事业,她从工作中赢得了尊严和自信心,即便每天加班很辛苦,也依然乐在其中,生活有滋有味,她的工作也让她看得到更广阔的未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幸运,能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你无法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也不意味着你的生活就会被毁掉,如果你能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寄托,我相信也能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也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找到自己的喜欢,热爱的事业,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就如同找到真爱一样并不容易,你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真爱,与之恋爱,然后结婚生子,共度人生。觅得你的真爱与找到自己的喜欢一样,都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失败,试过了,发现错了,就重新来,你要做的就是不要放弃。
以上这6点,只是帮助你更多的认识你自己,有利于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但是找到喜欢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就此结束,喜欢很重要,但是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发展成更专业更长久的职业还需要靠个人的努力。
我们的职业生涯很长,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旧职业不断消亡,新职业层出不穷,一个人喜欢的工作也会不断变化,现代人的一生也许会从事很多不同的职业,因此,能不能保持不断学习,终身成长的心态才是一个人职场发展最关键的事。
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人才能获得更多地自由选择权。很多人没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因为他们过早地放弃了选择、放弃了寻找、放弃了自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