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43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跳出追求完美的漩涡(赵翠霞)

(2023-06-12 14:39:15)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完美看似美轮美奂,实则千疮百孔。

 

为了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个体往往付出比别人多很多倍的努力,然后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但是短暂高兴后,又会出现下一个目标。又开始了追求完美之路。可以说追求完美者就像跑道上的运动员,要一直跑,一直追,不敢停,不能停。可是即便是机器,也需要修正,更何况人呢?

 

完美就像漩涡,一旦深陷其中,就会难以自拔。同时,完美又是危险的,一旦启动,就会筋疲力竭。

 

追求完美的个体会在生命的早期,获得骄人成绩,比如学习优秀、能力出众或在某方面出类拔萃等。但长期追求完美,会让深陷其中的个体极为疲累,永无幸福感。因为,完美没有尽头,这个目标实现了,还会有下一个,下下个目标。幸福对追求完美的个体而言就是水中月、镜中花,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追求完美,很容易使自己深陷情绪困扰,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都与追求完美关系密切。

 

01 追求完美的原因:没有内在价值

 

为什么有些人会追求完美呢?追求完美的个体真正追求的是自我价值感。人是越缺什么,越要追求什么。追求完美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动力力争“最优”呢?因为这个“最优、最美、最快、最好”等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得到这个“殊荣”他们就觉得自己很棒,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如果得不到这个“殊荣”,自己就“无价值、无意义”。

 

由此可见,追求完美的个体把自己的价值严重“外化”,即根据他人评价或外在标准确定自身价值,完全忽略自己内在感受和需求,因此很容易受外在目标的左右,做出一些违背自身感受的事情。总是忽略自身的内在感受,追求外在目标很容易让自己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极端的情况是过劳死。

 

每年网上都会爆出过劳死的案例,包括我从事的行业——科研工作者,常常是过劳死的高发人群。固然工作性质是过劳死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严重忽视是更重要的负面影响因素。而追求完美者常常就是严重忽视内部状态的个体。

 

为什么有些人会忽视自己的内部状态,严重依赖外部线索确定自身价值呢?原因有两个:

 

一是,他们长期养成了依靠外部线索确定自身价值的思维模式;

 

二是,内在价值没有建立或形成了负面内在价值。特别是形成负面内在价值的个体,不敢向内看,一旦向内看,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否定自己。为了避免这种负面体验,他们会策略性的选择让自己忙碌,忙到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感受,但这样会进一步强化Ta的完美倾向,会让Ta更累。

 

总之,一个越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个体,越会通过追求完美,通过别人的评价确认自己的价值。

 

02 完美倾向的底层逻辑

 

针对上述两点原因,我们进一步分析完美倾向的底层逻辑。

 

第一个原因的底层逻辑是“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好评呢?因为Ta的基本心理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所谓“爱和归属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渴望属于某个群体的内在驱力,是人类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一般而言这种需求可从主要养育者身上得到满足。

 

但遗憾的是,有些主要养育者(父母或其他照看者)由于自身能力或经验的限制,无法满足或不能充分满足孩子对“爱和归属的需要”。不能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爱的回应,那么孩子的这一需求就一直处于“未满足或未完全满足”状态。这种状态会驱使个体,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不断向他人靠近,特别关注他人评价和感受,并期望通过满足别人的期待,获得他人的爱,让自己产生与他人一致或同类的感觉,即归属感。

 

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需求,从而走上了追求完美,努力赢得他人认可的道路。但他人的认可或积极评价往往是一时的,只能短暂满足个体的“爱和归属的需要”。所以个体很容易进入不断追寻他人认可或积极评价的循环。

 

第二个原因的底层逻辑是相信自己是“无用的、无价值的”

 

为什么有人没有建立自己的内在价值或形成了负面内在价值呢?因为他们的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在不经意间,为他植入了“Ta是无用或无价值”的不合理信念。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现在孩子非常少,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让孩子产生自己无用或无价值的感觉呢?那是因为父母主观上爱孩子和客观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爱,是两回事。

 

主观上爱孩子是一种爱的动机,而让孩子感觉到被爱是一种爱的能力。所有父母都有爱孩子的强烈动机,但能否正确的爱孩子是一种高级能力,只有少数父母具备这种能力。

 

所以,这种爱的动机与爱的能力的不匹配,使很多父母把错误的爱施加给孩子,孩子感觉到的不是爱,而是自己无用、无价值。

 

比如,很多父母把溺爱当成爱,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包办孩子的所有责任。这种爱看似非常伟大,实际上父母在“帮助”孩子、“照顾”孩子的同时,也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你不行,你无能,所以你需要父母的帮助和照顾”,孩子就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被植入了“自己不行、无价值”的错误信念。

 

还有的父母喜欢指导孩子,总想通过自己的指导或教育,让孩子避免犯错。父母的“好心”指导,也会让孩子相信:犯错误是不对的,丢人的,所以会努力避免自己犯错误。同时,父母无时无刻的“教导”会让孩子产生“我不行、我无价值、你对我不信任,所以总是不停地教导我”。这样的经历不断累积,就让孩子产生“自己无价值或价值很低”的错误信念。

 

03 追求完美的本质:一种生存策略

 

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追求完美的倾向本质上是一种生存策略。一部分个体在原生家庭中,为了与养育者建立情感联结,不断迎合养育者的期待,试图用这种满足养育者期待的方式,让自己获得“爱和归属感”。还有一部分个体面对非常强大、事事包办的父母,不得不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不得不承受父母“无死角”的监督和全面教导,这种“照顾和教导”让他们产生自己“无能、无用”的感觉,为了摆脱这种感觉,他们走上了追求完美之路。

 

追求完美的生存策略之所以固化成个体稳定的个人倾向,是因为这种策略确实在某个时期给个体带来获益。但每个人的生命周期和生存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追求完美的策略在个体成年后,往往不再适用,因为年龄越大,追求完美越难,是越不可完成的任务。这时就需要个体保留一份对自己的觉察和反思,这份觉察和反思就是跳出完美漩涡的钥匙。

 

04 如何跳出追求完美的漩涡

 

跳出追求完美的漩涡,避免过度劳累的钥匙在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觉察和反思。如果你是一个拥有完美倾向的人,请停下来,好好觉察你自己,好好看看自己过去的所有经历,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会不停地追求完美?回顾这些经历不是为了怪罪谁,而是让自己更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更清晰。当我们能客观的看到自己的经历,就能客观的认识自己,即离“自知之明”更近。

 

我认为“自知之明”是个很高的境界,我们只能无限接近,但很难完全达到。所以,有觉察,有反思,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同时,即便你通过觉察和反思,认识到自己完美倾向的原因后,也不要奢望立刻摆脱完美倾向。任何一个心理倾向的形成需要很多年,要想改变也需要一个时间周期,原则上养成倾向需要多少年,改变这种倾向就需要多少年。所以,一定不要着急,慢慢来,只要你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每天变化一点点,1年后,5年后就会长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对待自己的心理成长,我们需要具备“蜗牛心态”,慢慢来,比较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