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流向不缺爱的人(南小希——曾奇峰心理工作)

(2023-06-07 14:45:46)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01

 

在金钱面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的关于金钱的问题。

 

他说,每次学校放假,他需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回到家。但是,他父母为了省钱,不允许他买硬卧票,所以他只能买硬座票回家为此,他心里颇有不满和委屈。

 

为了更深地体会这样的心情,我又搜到了一个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父母有钱却不给孩子花,是一种什么体验

 

很多人举了数不胜数的例子,表达心中的芥蒂。原来这不是个例。就像那个只能在假期坐硬座回家的少年那样,在很多父母与子女之间,金钱是横亘在中间的一道鸿沟,从中折射出人间冷暖。

 

但也有很多父母的表现完全相反: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一切努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

 

而这一切, 也会让孩子在成年之后,在金钱面前的表现和态度有天壤之别

 

有人虽然重视金钱,但似乎一直不太努力赚钱。

 

有个朋友特别聪明有才,学什么都很快,工作能力也很强。但她从来没有得到过晋升,一份底层工作从头干到尾,没有得到过加薪机会,这使她到了中年也没有什么长进。

 

她十分佛系地躲避一切抛头露脸、展现能力的机会。

 

表面看起来很努力,但深入了解她之后,会发现她凡事总要留几手,关键时候总要掉链子。拖延症也十分严重,干啥都容易半途而废

 

可是,在她的愿望清单里,“财务自由”一直排在第一名。

 

用她的话来说,她觉得自己是个使不上劲的赚钱废物,即便在平地上走也像是在爬坡。

 

有人没日没夜赚钱,把这件事当成人生第一要务。

 

无论是日夜颠倒的工作狂,还是对商机极其敏锐的创业者,他们可能生活单调、情感不外露。

 

但对金钱的热爱和着迷,让他们忽略了很多其他的追求,也淡化了对生活中其他维度的需要。

 

有人只喜欢攒钱,只要一花钱就很心疼。

 

就如同“月光族”那样,“铁公鸡”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比如说,某社交网站上有类似“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这样的团体,很多人就在其中表达着自己的“铁公鸡”情结。

 

有人视金钱如粪土。

 

他们手上的钱就像烫手山芋,一定要想尽办法散掉才觉得心里踏实。

 

也有人完全对金钱无感,安于做“咸鱼”,看起来过着乐天知命、全无欲望的生活。

 

这些表现和态度的差异是如何发生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02

 

在金钱背后

 

很多人对金钱的障碍,需要链接到早期与养育者的关系。

 

有些养育者会用贫穷向孩子施虐。

 

那个自称“赚钱废物”的朋友回忆起童年时,感觉满腹辛酸和沉重。

 

她有一个极其辛苦、又非常爱抱怨的父亲。他每日辛苦劳作,满身疲惫地回到家,然后开始抱怨自己的累和生活的艰辛。

 

他有一句口头禅:“我的钱都是用血汗换来的”。有一次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撕开我的钱,里面都会流出血来”。

 

她自动了承接了这份沉重,走到了受虐者的位置上。从小到大,她都觉得花父母的钱是极大的罪恶。

 

在上学时,她为了省一块钱,可以不坐公交、走路一小时。在学校食堂,她也不敢买菜,很多时候都缩在角落里偷偷就着汤吃白饭。

 

“流血”的钱,成为惊扰她一生的诅咒。

 

有些人家里很有钱,但对于金钱仍然有强烈的匮乏感。

 

有位来访者讲述过他极有能力却吝于付出的父亲。他父亲有几个工厂,每天乐此不疲、野心勃勃地倒腾生意。

 

但他赚的每一分钱都会重新投入到他的业务里,一点都不会花在孩子身上。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就像个有钱人家的穷少爷,从小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不仅如此。很多人在成年后,与父母的关系也同样被金钱隔开和稀释。

 

有位女士生完孩子后,在公婆家做月子

 

她婆婆在她出现第一天,就非常程式化、一脸公事公办地对他们夫妻说:“你们考虑下,你们打算怎么吃饭?我负责烧饭,你们交一个月的伙食费。

 

而在这些令人遗憾的现象背后,当然隐藏着养育者自己的人生命题。

 

他们很可能被极其强烈的生存焦虑和死亡焦虑笼罩。这位声称“钱会流血”的父亲,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他的母亲带着他,穿过饥荒年代、走过文化大革命,多次险些饿死的噩梦是他一生不安全感的基调。

 

成家后,他对子女的关心永远会只会以单调而重复的叮嘱来表现:“肚子要吃饱呀!”

 

他们或许自己就是从未得到爱和关注的人。

 

对金钱的追逐是安全的,而对人依赖的感觉,是让人恐惧的。也许是因为,在他们自己的早年生活中,情感依赖就是缺失的。

 

这让他们转而将所有能量投入到对金钱的追求中去,用获取金钱的方式获取踏实稳定感,来取代爱和关注的缺失。

 

在这样的情境下,自我功能的发展是受阻的,也就也必然意味着他们很难对孩子展现柔情。

 

金钱,原本该作为温情和关怀的媒介,却成为了阻隔关系的鸿沟。他们与子女的边界或许是不清楚的。

 

在金钱问题上,那些和子女“明算账”的父母,可能无法摆脱那个在早年关系中受虐的自己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和子女始终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状态。

 

也许,他们心里有一个终身未被自己听到的声音一直在对子女说:“我没过过好日子,所以我也不允许你过好日子

 

03

 

与金钱的关系,是你与世界的关系。

 

所以可以说,金钱的流动背后,是关系的流动。

 

和金钱的关系,是和自己、和亲人及和世界的关系

 

难怪曾奇峰老师说:对钱的情绪,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情绪的一部分。

 

这或许能够解释很多人不同的“金钱障碍”背后的深层原因。

 

有些人在获取金钱的过程中有重重阻碍,这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压制了自己的自我功能。

 

有些人很难获得金钱。

 

自称“赚钱废物”的朋友,一直在用低效的工作和表面的勤奋欺骗自己。但更重要的是,她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向自己的父亲做出交代。

 

“流血”的金钱,令人联想到谋生是累的、痛苦的、令人恐惧的。所有和谋生相挂钩的事情,都是消磨生命、消耗热情的

 

这样的信念,渐渐演变成了对自己生命的敷衍,把自己牢牢锁在了辛劳的底层。

 

有些人很难正常消费,对自己无比苛刻。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花钱的行为或许一下子就和养育者的死亡焦虑产生了呼应和链接。

 

这令人想到一位缺席孙子生日宴的爷爷。他发现宴会上没有自带酒水,为了不喝酒店里昂贵的酒,他缺席了很长时间,去超市买了一箱酒扛回来。

 

但是,他的儿子在那一刻需要的不是省钱,而是在这样的场合下,他以祖父和父亲的身份“在场”。

 

可是,死亡焦虑在场的时候,亲情很难在场。而回应和陪伴缺席的地方,往往是强烈的恐惧和空洞。

 

这足以使一个孩子处在焦虑的位置上无法动弹,并终身无法享受成功的感觉。

 

有些人对金钱没有欲望

 

很多人早期的生活背景是养育者营造的匮乏感和缺失感

 

这样的感受是熟悉的。如果成年后让自己变得有钱,将是对早年熟悉关系的远离。

 

所以,有钱就变成了对关系的背叛,是从跟他人的融合性关系中脱离。这会让人产生被抛弃的恐惧感和抛弃他人的内疚感。

 

缺钱的人、没有办法与金钱建立良好关系的人,很可能是没有获得过丰盈的爱和正向的客体关系体验的人

 

而反观那些经济条件一般、却极少在金钱上表现出匮乏、并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正常物质需要的父母,他们的爱也未曾缺席过

 

在他们的孩子眼里,家是一个简陋却滋养的地方。而他们成年后会像高飞的鸟,能量流动、充满勇气,没有束缚地追求和获得财富

 

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钱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流向不缺爱的人。

 

这意味着,要重建与金钱的正向关系,最重要的或许是重建内在的体验和边界感。

 

有了新的客体关系体验,内在便会日渐丰富和充盈,能够帮助我们刷新内在的旧体验,有更内聚的自体感去自由追求想要的一切,释放生命的潜力。

 

同时,作为父母,对内部客体关系的重新整合和自我成长,是与孩子建立滋养性关系的前提。

 

到那时,原本很多被束缚的生命或许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毫无阻碍地去追求想要的一切,而这,一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