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种“偏爱”是爱孩子太多爱父母太少(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6-07 11:13:06)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这一期《今晚我和你》节目又是一位女儿分享“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丧失之痛,听着让人无限哀伤和感慨。

 

年仅60岁的父亲从养老院回家,仅仅三天时间就撒手人寰,女嘉宾在父亲回家的那天还去了小妹家,都没有顺路回去见见父亲,心里感到无比懊悔和难过!她说:想到自己平时为孩子的事情考虑得太多,明知道爸爸那几天要被接出养老院,却没有花时间回去看看他的状况,然后决定能不能接回家,就鲁莽地同意弟弟的决定。想到自己至少应该在他回来第一天就去看看他,但是只顾着管孩子的事情,而忽略了爸爸,就很难过。想到在养老院我们姐妹几个一个月出五百块钱就可以让我爸爸多活一段时间,但是我们之前都不愿意,我心里就很难过!想到我们子女对爸爸的对待和相处让他有很多难过和痛苦,直到这次痛到无力承受,无法再活下去的地步,我心里也很难过。这一次我们的所作所为对他的打击太大,使他已经无法承受。他也考虑了我们,想减轻我们的负担,最后才决定走的吧?

 

她说:我曾经以为自己从来没有机会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因为我曾经那么恨他们。但是当我爸爸走的时候,我却很希望他被误判了,他没有死。我坐在他旁边,我很希望他突然动一下,或者嘴里突然发出声音。我突然好希望他再活过来,让我有机会好好爱他。

 

这番肝肠寸断不可谓不痛彻心扉,不能不催人泪下,但是我想,如果她的父亲没有离开,她依然不会明白的,依然不会愿意赶路回去多看父亲一眼的,依然会因为任何一点理由放弃去看望父亲或者对父亲好一点的。但是,如果是对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如何的山高水长,她都会不远万里去到孩子身边,她甚至根本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一步,不管有多少的阻力和压力,她都会不遗余力地对自己的孩子好,把最后一口乳汁都挤干。

 

为什么我们 “幼吾幼”总是那么的不由分说,“老吾老”则左支右绌,为什么明知道父母子女一场终有一别,却一定要开水泼在自己脚上才如梦方醒?

 

这世间最大的“偏爱”就是我们普遍爱孩子太多,多得让他们喘不过气,但是爱父母太少,有时少得人神共愤。

 

在我的老家江汉平原地区,老年人自杀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还专门对此现象做了《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专题调研,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和事例都让人触目惊心。在湖北京山的村庄,去世老人自杀率保守统计也高达30%,在今天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背景下,这些老人的死亡方式之惨烈和赴死态度之平静都给人一种“今夕何年”的巨大违和感,更加超出人们想象的是子女对待父母之冷漠,调查发现,几乎每个农村老人主动寻死的故事里,都会有“他杀”的影子。

 

其中有这么一个例子,说是在外打工的儿子请了一周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还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了的。”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现代社会讲究市场理性,讲究竞争,看重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这是课题主持人刘燕舞老师的解释。现今社会连死亡也得讲究效率,父母们连死都要考虑到孩子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为了孩子们不必左右为难,不必再跑一趟,不必多请假,所以只能配合着“慷慨赴死”。在调查报告中,这种自杀动机被总结为“利他性”。

 

前几天我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大群里陪伴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和这位参加《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女嘉宾一样,也是兄弟姐妹好几个,都读了大学在外地工作,母亲早两年去世了,父亲独自一人在老家。春节一家人商量好过完年就把老爸送去养老院,老爸也同意了,总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是紧接着老人就病了,在老家医院住院,于是如何照顾老人就成了一个难题,仅仅靠护工肯定不放心,但是子女又不能长期请假。比如这位女同学就考量着,即便是请假一周,工作能在网上处理,但是读高中的儿子上学接送就成了问题,而且自己回去一周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二姐劝她不必回去。护工说,老人晚上直哼哼着,说白天要去自缢。于是她内心就特别的撕扯,也烦躁和愤怒父亲为什么就不能配合一点,和哥哥姐姐搞好关系,去哥哥姐姐家里养老的话,自己也就不必如此烦恼了。

 

我在想,如果是孩子病了呢?如果孩子得了重病只能去北京治疗呢?身为父母的我们会有半点的犹疑吗?为了孩子,砸锅卖铁,辞职下岗,有什么是我们不愿意的呢?

 

中国人都习惯水往下流,父母为孩子可以肝脑涂地、殚精竭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以传统中国社会特别强调孝道,以此来达到父母子女间施与受的平衡。但是海灵格老先生说,父母子女的关系是唯一不可平衡的关系,因为父母是带给孩子生命的人,没有比生命更加宝贵的赠与了。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怎么做,其实都无法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且不说育了。所以海灵格说“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就已足够”。

 

在微信群看到这么一个段子:“以前管父亲叫‘爹’,爹字下面是‘多’,因为父亲管得最多,‘父亲一人说了算’。现在都叫‘爸’,爸字下面是‘哑巴’的‘巴’,就是说‘现在的父亲只管干活少说话’。以前管母亲都叫‘娘’,娘去掉女字是良心的‘良’;过去的孩子都懂孝道,讲良心。现在普遍都叫‘妈’,妈去掉女字是‘马’,所以现在的母亲整天只有为孩子当牛做马的份!”

 

这个自嘲式的幽默段子折射出当今父母越来越被物化、工具化对待的无奈,刘燕舞的老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代际剥削”:父母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把孩子养大,供孩子读书,给孩子买房盖房,娶媳妇,然后还要帮忙带孙子,所以这些都被视为父母分内之事,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做好了是本分,不达标则是无能和罪过。父母们无论是物质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都极少,被指责和埋怨的几率却极大,尤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合格的父母简直凤毛麟角,所以“父母皆祸害”的论调大行其道。父母一旦完成了这些“人生任务”,灯枯油尽,没有高额退休金和医保的底层父母不再能提供功能价值后,就变得一无是处,成了孩子的包袱和负担,只能等死,最后绝望“奔死”。

 

我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我无权也无力对这样的现象做出任何评论和改变。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女儿,一个普通的母亲,只是我比较幸运,当我的父母进入晚年,我也已经退休,我的孩子已经成人,但凡父母需要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侍奉床前。我不知道把我放在那个在外打工只请了一周假的儿子的成长环境和位置,我能否做得比他更好。

 

但是关于水往下流,在我进入五十岁的时候,我是有过思考也和爱人、女儿进行过讨论和沟通的。水往下流的“下”,指的并不是年龄和辈分,而是一个家庭系统里的最薄弱最需要处,一个家庭的资源,包括经济、时间、精力、精神关爱的分配都要向最弱者倾斜和流动,主要就是一个家庭的老人和孩子,还有病人,这不是孝道,而是基本的人道。所以我 告诉他们,女儿没有长大的那些年,我把重心和重点都更多放在她身上,相对忽略父母很多,但是现在她已经独立成人了,我的金钱时间和精力都会更多地向父母倾斜,我是时候转身去服务我的父母了,当父母需要的时候,我会回到他们身边去照顾,希望爱人和女儿能够做好心理准备,这不是对他们的忽视和不爱,而是我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回归我的生命来处,这是我年过五十、父母已老、孩子成人之后必要的生命移动。他们也都很理解和支持我。

 

如果我们无视现实具体的生活和活生生的生命,只是出于父母子女的标签和附着在标签上的功能设定,任由更年轻的儿女肆无忌惮地对年迈父母进行敲骨吸髓的榨取,那么我们就会一代代重复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命运。那些平静赴死的父母也曾经是理直气壮榨取父母的孩子,那一份平静里是否也有终于体会到“我老了终于也成为了你”的无话可说?

 

爱孩子是本能,如何对待老人才是检验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进化程度的标尺。今天的父母就是未来的我们,爱年老的父母,就是爱未来的自己,也是在给孩子减负,让关系平衡。愿这个世界幼有所爱,老也所依,我们不仅有对孩子的本能自发之爱,更有对老人的感恩悲悯之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