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不是怕死你只是想陪孩子长大(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6-02 11:28:34)
标签:

育儿

分类: 雅心原创团

一位二孩妈妈打进《今晚我和你》节目的电话,跟亚新老师聊的是一场疾病引发了她强烈的死亡焦虑,吃不好睡不香,情急之下找一位精分的心理咨询师做了一次咨询,对她进行一番分析之后,更加触动了她对于死亡的恐惧,失眠愈发严重,她把重点转移到对付失眠上,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亲戚建议她换一个环境试试,她回到娘家之后失眠有了好转……

 

这已经是十个月之前的事了,但是在节目中一说到这个过程,她依然心有余悸。亚新老师让她对自己的恐惧担心进行具体化的时候,她首先就说到了孩子,一说到二宝才三岁多,她就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

 

作为一个母亲,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在我最生无可恋、厌世情绪非常严重的时候,我都想着:我活到60岁就可以了,那时我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我就了无牵挂了。

 

母亲大约是这个世上最不怕死的人,一旦孩子遇到生命危险,她们会毫不犹豫地豁出一切来护孩子周全;但是母亲也是最怕死的人,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是为人母最深的恐惧,若要将未成年的孩子独自丢在这人世间经历风雨,一定是千不甘万不愿,死也不瞑目。

 

是的,每一个母亲在生死关头都甘愿为孩子去死,只要保孩子平安,死也无憾。2021年河南洪灾,一户人家房屋倒塌,一个三个月大的女婴被埋27个小时后脱险,同时被挖出的还有婴儿的母亲,至死都还保持着托举孩子的姿势;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也有一位因为妈妈的庇护毫发未损的婴儿,求援人员发现的时候,孩子的妈妈身体都被压的变形了,但还保持着双膝跪地、匍匐双手支撑身体的人体屏障的姿势,令救援人员泪目。

 

若是换了节目中的那位妈妈也是一样,所以我想对这位妈妈说,你不是怕死,你只是和天下的母亲一样,有个最朴素的心愿,想陪自己的孩子长大。当我们平安无事、岁月静好时,我们会觉得这是天经地义、顺其自然之事,我们会牵着孩子的小手上幼儿园,然后上小学、上中学;我们会担心孩子青春期是不是就会和别的孩子一样远离我们,甚至逆反;我们憧憬着孩子考进理想的大学,甚至在TA刚刚出生就开始高考倒计时;我们会跟闺蜜开玩笑,为孩子定娃娃亲,还想着自己以后当婆婆或者岳母一定会比自己的婆婆或者妈妈做得更好……

 

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却像是一记警钟,让我们从无限美好的梦幻中醒来,如果自己过早离世,我的孩子怎么办?且不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即便其他的亲人会给孩子很好的爱,过早经历丧母之痛也会给一个孩子带来重大的心理创伤,会是孩子一生的遗憾和痛苦。

 

疾病貌似惊醒了梦中人,但无边的隐忧和担心、巨大的害怕和恐惧又像潮水一般袭来,若我们完全淹没其中,那不过是从自以为是的美梦跌入了更深的噩梦。

 

现实是,直到当下此刻,你都还一直陪伴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既然生命如此无常,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个先来,我们陪伴孩子的时光是有限的,我该如何去珍惜呢?这才是疾病带给我们的真正命题。

 

是啊!我们是那么想陪伴孩子长大,那我要怎样陪孩子长大呢?是一个怎样的我在陪伴孩子长大呢?有多少母亲想过这个问题?还是脚踩西瓜皮,把一个无知无觉的自己交给孩子?

 

就像这位参与《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妈妈,能够看到自己在孩子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怎样的自己吗?这样一个慌乱失神、惊惶不安的自己又如何去好好陪伴孩子呢?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自然没错,但是我们往往只在意陪伴的时间,却忽视甚至无视陪伴的质量,我们恨不得时时刻刻盯着孩子、想着孩子,却鲜少关心那个被盯着被想着的孩子是什么感受,更不会去觉察盯着孩子、想着孩子的是怎样的自己。

 

孩子是映照父母的一面镜子,温尼科特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照顾他的母亲。其实不管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其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印记。

 

新年热播的电视剧《狂飙》中,高启强的父母从未出场,只是通过他的自诉交代了一下,他的父亲是旧厂街烧锅炉的工人,喝酒打人,脾气暴躁,13岁那年,父母发生了车祸去世,留下他们兄妹三人成为孤儿,靠厂里给的一个月500元的抚恤金生活,所以作为长兄的他还未成年就担起了养家的职责。通过在菜市场杀鱼卖鱼,养活了弟弟妹妹,还供养他们上学,培养了两个重点大学的大学生。虽然剧中没有提到过他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但是从他身上却能看到他的妈妈大概率是一个隐忍、温和、勤劳、整洁、非常会照顾人、十分具有关怀性的一个传统型母亲。

 

何以见得呢?三个孤儿的家,即便唯一的女性高启兰不在家(小妹做家务的能力也一定不及大哥,从第一集弟妹二人包的饺子就可以看出,这跟出生排序以及父母去世时的年龄有关),也总是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甚至连电视机都盖着罩子,每一样家具都井然有序,给人的感觉就像这个家里有一个非常能干且讲究的女主人;高启强这个黑道大哥之所以成为全民偶像,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既狠又暖,早在遇到大嫂之前就是暖男一枚,否则他也无法征服大嫂;都说长兄如父,但他对于弟弟妹妹而言,既是父亲又是母亲,甚至照料呵护的母职部分他更加擅长也完成的更好,慈有余严不足,弟弟的结局多少有些“慈母多败儿”的味道。他外显的性格一定是继续了他的母亲,而内在则跟随了他排斥的父亲(最终选择了黑道,还有关键时刻的急躁),如果在他最初十三年的人生中没有任何榜样,一个男孩不可能将家里收拾得比家有女主人的人家还要整洁和干净,即便他的暖男气质是母体自带的,他对身边人的照护能力也一定是在和抚养者的互动和观察中获得的。

 

你看,一位在最大的儿子十三岁就因车祸意外去世的母亲,却在儿子身上一直活着,而且给长子留下了照顾好弟弟妹妹、经营好夫妻关系的一身好本领。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电视剧,是编剧编出来的,是我是瞎分析的,恰好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群空间里,我读到了一封一位女同学写给老公的感谢信,她细细述说了老公对自己的包容、对家庭的承担、对孩子的耐心之后,写了这么一段:我想到我和孩子们都未曾谋面的奶奶,在你12岁就过世的妈妈,该是怎样一个有爱有力量的妈妈?虽然陪伴你和哥哥时间不长,但是我想她给的包容和爱足够你和哥哥有力量、有勇气来过好这一生,还有这么多的爱给下一代。我也很遗憾这么好的婆婆我没有遇上。

 

正好这位女同学的老公也是在十二岁失去了母亲,比高启强还小一岁,但是在和老公耳鬓厮磨、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她敏锐地感受到了一个早就作古、从未谋面的婆婆爱的传承,她没能遇上婆婆,却享受到了婆婆传承下来的爱。

 

《与神对话》中说:所有人类的思维、话语或举动要么基于怕,要么基于爱。这一点你们别无选择,因为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好选的了。但至于选怕还是爱,你们可以自由决定。

 

在这一期的《今晚我和你》节目中,亚新老师也是陪伴着节目嘉宾去看到:对疾病的隐忧是在提醒她去爱孩子,陪伴孩子成长,而非活在隐忧中;对死亡的恐惧是在指引她在日常去跟亲人建立亲密美好的连接,而非一直活在恐惧中;对深爱的孩子们的舍不得,是在指引她去珍惜跟所爱之人的每时每刻,哪怕纠缠和痛苦,其实都是福分,而非活在舍不得又迟早要失去的煎熬中。

 

所以,我更想对这位女嘉宾说:与其去怕,不如好好去爱,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爱中去吧!

 

最后分享鲁米的一首诗,与这位女嘉宾共勉:

 

经由爱,所有苦楚都会变得甜蜜;

经由爱,所有青铜都会变成黄金;

经由爱,所有伤痛都会变成良药;

经由爱,死去的一切都会复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