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出优秀的孩子不是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而是真正的陪伴……(乐秋——家庭治疗研究院)

(2023-05-24 09:39:17)


“妈妈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对我们的教育方式终身适用。”

 

202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录取通知书也于近期开始派发了。还记得那个在高考时,用火腿肠和牛排做了“150分”早餐的妈妈吗?

 

她的儿子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而她的大儿子目前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

 

两个儿子,一个考上清华,一个考上北大,这无疑是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充分肯定。

 

那么问题来了,正如热评第一条所问“请问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两个儿子早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自己成功的关键在父母。

 

弟弟陈德锐说:我觉得我考试考得好,应该也有妈妈早饭的功劳。

 

哥哥陈德赟则说:我们的爸爸妈妈平凡又伟大,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但对我们的教育方式终身适用。

 

说起父母学历对孩子成才是否有影响这个话题。

 

不禁让人想起之前广州一私立小学招生要求“学生家长必须为本科以上学历”。

 

难道没有文化的父母,就真的教育不出优秀的孩子吗?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点燃,从来都与父母的学历无关。

 

01父母学历并不能直接影响孩子成绩

 

之前,某教育平台曾发起了一项调研,收集了6万余份家长问卷、105万余份学生问卷,同时交叉分析了4000万用户数据后发现:

 

父母的学历并不能直接影响孩子成绩,而是因为“没时间”而影响了孩子。

 

数据显示:

 

拥有博士学历的家长参与孩子正在完成的事情的比例高达71.5%,研究生学历家长是60.7%,本科、大专、高中学历家长是50%以上,而高中以下学历的家长是47.3%。

 

此项数据证明了高学历的家长其实胜在花了很多时间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上。

 

这与著名的教育观念“好的教育不是盯着而是爱着,不是陪着而是陪伴”相契合。

 

最近在河南,有一位爸爸,连续几个月每天坚持带儿子打卡跑步。

 

刚开始,孩子把跑步当游戏,嘻嘻哈哈的跑,还想着跑完后吃一碗米线。

 

在爸爸的陪伴和鼓励下,男孩慢慢的越跑越快,自觉性也越来越高。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气质变得卓越、眼神变得更加坚毅了,孩子未来可期。

 

要说陪伴孩子跑步需要多大的学历吗?其实并不需要。只是需要父母用心花时间地陪伴和给予关爱,参与高质量的陪伴而已。

 

作家王莉曾回忆,自己对文学的启蒙就来源于父亲每天晚上给自己讲的童话故事。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成长成才,总想送孩子去补习班,花大价钱为孩子最好的条件。

 

殊不知,在孩子的成长初期,给予充分的关爱和陪伴才是奠定孩子的基础。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参与度很重要,无参与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毫无意义。

就算我们没有更好的经济条件,但我们对孩子的爱就是最昂贵的。

 

爱与陪伴永远是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基底,是唤醒孩子自驱力的基础。

 

充满爱的家庭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阳光和养分。

 

02最无价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没有文化,该怎么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教育学专家回复: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言传身教,跟父母是否有文化无关。

 

最近看到一个博主讲述关于她家阿姨的故事:

 

她家阿姨的孩子成绩很好,之前考上了211大学的研究生。

 

有一些朋友或网友认为,作为一个保姆的儿子,成绩好只是幸存者偏差。

 

但是博主却不怎么认为。

 

在招聘阿姨的时候,阿姨说自己的劣势是不会做饭,但是愿意学。

 

于是博主教阿姨做牛肉拌香菜,给她看视频。阿姨就自己用笔记下来方便自己做饭时查阅,非常认真。

 

具体知识的传授,可能老师是主导,但是做事的态度、能静下心来的性格,家长的言传身教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在湖南,有这样一位56岁妈妈,在女儿考研时,她陪跑复习。

 

她比女儿早一年上岸,四年后她又考上博士,开启了进一步的进修。

 

还有49岁的交大宿管原阿姨,和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

 

原阿姨从儿子读中学开始就开始陪读,先后考了会计师、按摩师、母婴护理师等一系列职业技能证书,还考了英语四级。

 

有网友说:鸡娃不如鸡自己,自己为了梦想而努力,孩子看在眼里也会被影响。

 

孩子的起跑线从来都不是父母的财富,而是父母的格局和意识。

 

打麻将的家庭养不出爱看书的孩子,爱看书的家庭养不出打游戏的孩子。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映射在孩子的未来中。

 

所谓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内心。

 

03理解与尊重让孩子走向成功

 

“在家庭教育中,有没有最核心的教育理念?”

 

有,就是理解和尊重孩子。这看似很容易,很多父母却很难做到。

 

在广西桂林有一个90后小伙子秦坤,用折纸艺术将一张纸卖到了21万。

 

秦坤从小开始,就痴迷于折纸,尤其喜欢栩栩如生的昆虫和小动物。

 

他非常痴迷折纸,甚至是不吃饭、不睡觉的研究。

 

刚开始看到他喜爱折纸,父母是持反对意见的,尤其是辍学折纸这件事,更是让他们无法接受。

 

后来,他的痴迷和执着感染了家人。

 

父母选择了尊重儿子的喜好,并竭尽所能的支持和帮助他。

 

如今秦坤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折纸第一人”,并开设了折纸博物馆,大力宣传中国的折纸文化。

 

他说“非常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特别是爸爸对我的支持。”

 

还有去年拿下英雄联盟全球总冠军的“EDG”战队的核心队员李炫君。

 

他小学时,曾经一个币就把游戏厅的游戏打通关,甚至老板都不让他再去了。

 

在展现了游戏天赋后,初中时,李炫君就跟妈妈说自己找到了人生目标,就是要做电竞选手。

 

内心充满了无奈、忐忑还有怀疑,但是妈妈陈春丽还是选择了尊重儿子,将年仅14岁的儿子送去了上海战队基地进行训练。

 

“后来证明,我赌对了,庆幸让儿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业。”陈春丽感慨的说。

 

2个故事并不是要告诉我们的家长,孩子辍学去搞什么事业就必须要支持。

 

而是告诉父母们,理解和尊重孩子才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核心。

 

不把成绩当作唯一,而是把孩子的内心是否充盈当作成长成才的评判标准。

 

成功的人,依靠的从来都不是父母的棍棒,而是依靠自身的热爱。

 

周国平曾说过:“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因为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做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