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男(女)你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王(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4-19 10:33: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最近一期《今晚我和你》节目,打进电话的是一位自称“妈宝男”的男嘉宾。自诉:年过四十,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一次比一次惨烈,有两个孩子;父亲已故,现在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事事不顺利,压抑,脾气越来越不好,对小孩产生巨大伤害,内心很自责;与亲友的关系也很不好,感觉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经常讨厌自己,喜欢和自己斗气,不会爱自己,感觉自己从来都没幸福快乐过!
这是他的生活现状。在节目中也说到他的原生家庭:他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很不好,很不健康;父亲从小就嫌弃他,对他不断地否定和指责;在他的印象中从来没有带他出去玩过,从来没有买过一件玩具;但是父亲对大哥却又是极其尊重与关爱的;父亲与母亲的关系也是极其不好,经常吵闹;母亲由于得不到父亲的爱,就过度关注他,极度没有安全感,把他牢牢地控制住。
于是他就成功地成为了一个“妈宝男”:毫无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安全感;生活过得很压抑;身体极不好,从小就生病。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我第一次在《今晚我和你》节目中听到有嘉宾自称“妈宝男”的,一般都是妻子抱怨老公是“妈宝男”,很少有人自己给自己戴上这顶帽子的。
这位男嘉宾的自我反省真的足够诚实和深刻了,知道自己的问题,也知道问题出在哪,但是已过半生,从未出走,依然还是妈妈膝下长不大的少年,而且还多了两个令他无比愧疚的孩子。
为什么明明不想做“妈宝男(女)”,对妈妈深恶痛绝,努力想摆脱妈妈的控制,但是就像被中了蛊、施了魔咒一样,转来转去,就是转不出妈妈密不透风的羽翼呢?
“妈宝男(女)”要做的,不是极力去摆脱妈妈的控制,将妈妈驱逐出自己的领地,而是要成长自己,活成自己的王!如何做呢?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承认。
承认我有这样的父亲,我有这样的母亲。拿这位男嘉宾来说,承认父亲就是喜欢哥哥却嫌弃自己,对哥哥尊重和关爱,对自己就否定和打压;承认母亲就是跟父亲关系不好,安全感不足,于是把自己当作情感支持和情绪出口;承认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序位错乱,自己身为儿子却被妈妈拉到配偶的位置上,被动地取代了父亲的位置,而父亲却被远远地推到了外面……承认所有的如是的发生,承认我就是这样如是的父亲的儿子,我也是这样如是的母亲的儿子,承认我就是在这样的原生家庭能量场里生活,承认在这样糟糕的家庭能量场里我就是成为了现在如是的样子,承认虽然我的生理年龄和外在容貌到了40岁,但是我的心理年龄和内在却一直是一个依赖着妈妈的小男孩。
是的,不要急着去改变,只要急着去改变就会产生抱怨——为什么会是这个鬼样子?而是首先去承认,只是去承认——是的,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个鬼样子。心理学里有一个悖论,那就是所有的改变都是基于不改变。有个耳熟能详的哲学术语叫“实事求是”,先看清所有已然发生的事实,我们所要找的那个“是”就在这些发生里面,不在别处。
第二, 了解和懂得。
承认了自己的父母就是如是的父母,自己也是如是的自己之后,就要去了解父母是如何成为如是的父母,自己在这四十年的人生里又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呈现了什么。这样的了解不仅仅是去做寻根似的访谈,蜻蜓点水似的问答,得出一个“因为TA曾经也没有得到爱所以也给不出爱”或者“因为TA小时候比我更惨所以也做到了最好”这样的解释。
我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有一个师姐,她一直非常瞧不起她的父亲,觉得父亲不仅个子小,没有男人味,而且又胆小又怕事又小气,总是提醒孩子不要在外面惹事,自己怂还害得孩子怂!后来通过学习,去了解和看到如是的父亲,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白手起家,在农村养育四个孩子,而且没有让孩子吃一点苦,把四个孩子都送进了大学,她觉得父亲真的很了不起,也知道父母做到这样是付出了多少的辛苦。但是她一旦和父亲相处,看到父亲又小气又唠叨被人欺负的样子,仍然会气不打一处来,就是很嫌弃很愤怒,甚至怪父母把自己保护得太好了,害得自己啥啥都不会。
后来她在团队大群经过几十次的分享和清理,一次次一点点去回到原始场景里去感受爸爸妈妈刚刚做生意就上当受骗、欠债甚至吃官司时候的紧张害怕和无助,去体会父母从此再也不敢跟人合作,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开一家小店,困难的时候被人嘲笑,有了起色又遭人嫉妒,一直以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她禁不住泪流满面,也深深理解了那个在外面总是紧张害怕,生怕说错话做错事给父母添麻烦的自己,所以在职场总像是惊弓之鸟,无法放松和舒展,很好的工作也最终放弃。
对这样的自己有了理解和看到之后,她不再苛责自己,承认自己的起点,去超市做了一份小时工的工作。在她有一天搬了很多箱的水果,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的时候,突然就体会到了小小个子的父亲这些年做五金配件的生意,为了省钱总是自己亲自进货、搬货的辛苦,五金配件的重量远远超过水果,那是远胜过她的辛苦和累,而且是日复一日的几十年。她在超市里突然就泪如泉涌起来。从那以后,她和父亲就自然亲近了起来,深深的嫌弃和无名之火从此消失了。
这才是真正的了解,是基于自己感受和体验而产生的了解,这样的了解会产生懂得,而不是头脑被输入的了解,那只是知道而已。只有懂得,才会慈悲,知道生发不出对人对己的懂得和慈悲。
第三, 接受父母和自己的有限性。
当我们对自己和父母都有了足够的了解和看到之后,我们对所谓的“妈宝男(女)”的自我厌恶和自我攻击就会减轻很多,一方面,我们可以平静地承认我确实在关系里呈现出一个依赖母亲的巨婴的样子,与其说是母亲因为她的不安全感牢牢控制着我,不如说是因为我一直还在幻想一个理想的母亲来满足嗷嗷待哺的我,幻想着母亲能无条件满足我全部的需求,这种婴儿般的依赖其实就是最大的控制,一旦母亲也认同了我依然是离开她就不能活的婴儿,母子间就达成了完美的共谋。
而真相是,母亲从来不是完美的母亲,而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母亲,父亲也不是一个完美父亲,可能是因为对母亲的愤怒,所以“恨屋及乌”殃及于我,也许是父亲的原生家庭也有一个偏爱的父亲或者母亲,所以父亲将这一部分投射到我的身上。
总之,红尘世界的我们都受到各自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影响,这种家族间的代际传承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各自的局限和狭隘中,即便竭尽所能也难以面面俱到甚至常常不达标,因为能力确实有限。
如果我们自己到了40岁都无法完成跟父母的分化,也无法按照自己心中所愿给到孩子最好的爱,我们又如何理直气壮去抱怨和控诉父母呢?
我们接受了自己的力有不逮,也就接受了父母的能力不足。我们放过了自己,也就放过了父母。
第四,成长和创造。
在以上三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改变,所谓改变,其实就是承认了父母的一切,接受其中的营养,也甄别出其中的毒素和泥沙,然后回到自己作为孩子的位置和起点,建立界限,调整序位,走自己的路。除了继承,我们还要去创造。
把父母的人生还给父母,不再为父母的关系操心,不为父母的悲喜负责,不当父母的伴侣,也不做父母的父母,去教导他们该如何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