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一段从“不行”到“行”的旅程(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3-06 09:23:41)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一位女嘉宾再次打进《今晚我和你》的电话,她说:
感谢亚新老师的节目,上次节目后不久,我就有了动力,马上找到了工作。以目前的工作要求来看,我做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但我自已有时会给自已评估,觉得如果考核标准再高一些,我可能就不行了。我始终内在是觉得自已不行的,那个很行的自已,怎么可能是我?但又非常想证明自已行,但最后还是会得出一个结果,就是你还是达不到要求。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希望老师能帮帮我,我想知道真实的自已到底是什么样的。想知道,那个行的声音为什么反复出现,为什么最后又都是感觉到自已不行,我到底是行还是不行?我该用哪个标准要求自已?后面的路,我能不能通过努力,找到那个“行”的自已,还是一生与那个“不行”为伴?
这位嘉宾的苦恼非常有代表性,她的几个问题也都问在了点子上,而且答案就在她的问题里。
第一问:那个行的声音为什么反复出现,为什么最后又都是感觉到自已不行,我到底是行还是不行?
她在说“我就是不行”的负面生命内在语对她的深刻影响,但是本质如是的生命也一直在发出“我能行”的呐喊,于是她一直活在强烈的自我怀疑里,最终体验的力量占了上风。
牛顿有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从体验的角度来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个鲜有成功体验的人,经历挫折和失败多了,很容易形成“我就是不行”、“我不可能成功“的生命内在语;而一个经常体验成功的人,就会越来越自信自己可以成功,而且都会在实际生活中一次次去实现并强化。
这位嘉宾从小被父亲揠苗助长,提前上学,一开始有些跟不上进度,父亲又特别的严苛,动辄打骂,于是做作业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越发疲于应付。慢慢也认同了爸爸的逻辑:别人都做得到你却做不到,你就是不行。而且这种负面的自我判定一旦内化,就形成了“我就是不行”、“我不可能成功”的生命内在语。
这样的生命内在语就像是人生的后台程序,会深刻影响生命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做事无法坚持,总是虎头蛇尾——反正也是徒劳无功的,何苦呢?即便付出了努力,也会功亏一篑——最后关头会非常紧张:成功怎么可能属于我呢?哪怕成功就在眼前,也会犯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未知的成功体验就像生命的一个黑暗盲区,真的要踏足进去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
当潜意识这样一次次操控我们的生活,就愈发验证了我们的自我判断——“我就是不行!”“果然,我无法成功。”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内在预言的实现”和“心想事成”的吸引力法则。
生命内在语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主要是曾经的体验所刻下的深刻印记。所以不管你读多少成功学、羊皮卷,不管你每天如何进行正面的心理暗示,握紧拳头喊口号:我真棒!我能行!都然并卵。有人说,成功学其实就是一个中了头奖的人分享当时选号的心情和感受,跟芸芸众生没有多大关系。
一个不敢成功、难以成功的人一定是缺乏成功体验的人,打再多的鸡血都没用。而一个人关于成功的体验又跟成功的标准密切相关,所以这位《今晚我和你》的女嘉宾接着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我该用哪个标准要求自已?我不禁再次惊讶于生命内在的智慧。
字典里关于成功的定义是:获得预期效果。
但是当您想到成功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呢?
领奖台?冠军奖杯?第一名?211?985?常青藤?全球排名前10?优秀?杰出?科学家?精英?豪宅?宝马香车?总之第一时间大多数人所联想到的都是各行各业令人仰止的金字塔塔尖的炫目的人事物,大多数人关于成功的认定都等同于独占鳌头、出类拔萃、无以伦比。也就是我们的预期往往都跟比较、竞争有关,不是我想要什么、我是怎样,而是最好最快最高最强的是什么、最前面最上面的人是怎样。
如此界定的成功自然就只属于少数人,只能是凤毛麟角、百里挑一、廖若星辰。很少有人反思对于成功的功利化、狭隘化界定,全社会都弥漫着越来越严重的成功焦虑。
那么是不是从小获得最好最快最高最强的体验越多,就越自信,越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呢?NO!
大概是到了怀旧的年龄,最近小学同学也建了微信群,我被拉到群里,把群里的人对上号之后,跟爱人感慨道:不知你们同学怎么样,反正我们小学时候最耀眼的明星日后都黯淡了,看来“赢在起跑线上”真是一碗毒鸡汤啊!
爱人说:这有什么奇怪的?鞭打快牛,仲永常有,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不常有。
我品了一下才会过来,他说的是《伤仲永》和小学课本里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寓言式散文,说的是一个神童因为父亲急功近利最后“泯然众人矣”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讲的是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老师布置做出一个小板凳的手工作业,爱因斯坦交给老师一个制作得很粗糙,一条凳腿还钉偏了的小板凳。老师十分的不满,拿着板凳对同学说道:“世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吗?”当时全班同学都笑翻了。这时候爱因斯坦红着脸,走到老师前面,坚定地说:“有,老师。”只见爱因斯坦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而刚交上去的是第三个,虽然不能让人满意,但是比起这两个要强得多。”
因为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被世人视为天才,甚至去世之后连大脑都被拿去研究,但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一般认为脑容量越大越聪明,但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反而比正常男性的平均值还要低170G。这下尴尬了!科学家对此给出了各种自圆其说的解释。其实爱因斯坦从小智力发育就比同龄小孩迟缓,两岁多才开始说话。只是我们太迷信智商,却忽视了心理素质和心灵力量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儿童时期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抗挫力,小小的他就不被世俗价值观所绑架,不被老师的讽刺和同学的嘲笑所影响,坚定信任自己的成功体验——坚持努力,我就能一次比一次做得好!
我想在爱因斯坦的生命里一定有一位非常智慧的哺育者和陪伴者,非常客观地为他设定了成功的预期标准——靠自己的努力一次比一次好。这才是成功的真意,成功的体验其实是被允许出错、被允许不行、被允许独立完成从“不行”到“行”的过程、拥有一个越来越好的自己。成功是每个生命都值得拥有的礼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内在智慧的女嘉宾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后面的路,我能不能通过努力,找到那个“行”的自已,还是一生与那个“不行”为伴?
答案是当然可以活出那个“行”的自己!怎么做呢?她已经回答了——通过努力,而且是找到那个“行”的自己,而不是“行”的别人。
我们经常用来激励自己和别人的一句话是:别人可以做到,你也可以!但事实是,大多数时候别人可以做到的,你都不可以。二十大刚刚选出了七位政治局常委,全中国16亿人口,16亿分之7;中国跳水队在刚刚闭幕的跳水世界杯赛席卷了所参赛的8个奥运项目金牌,并包揽了4个个人单项的冠亚军,于是其它国家的选手就都与金牌失之交臂……
不用再多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结果来看,不仅不是“别人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反而是“一旦别人做到了,你就失去了机会”,别人做到的事,百分之九十都是我们做不到的,反之亦然。
成功是对预期目标的达成,是一段从“不行”到“行”的旅程。首先对预期目标要有科学客观的设置,成功是从暂时“不行”的自己走向那个“行”的自己的旅程,而不是从“不行”的自己走向“行”的别人的旅程。
如果我们把成功的目标设置成别人,那注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很多父母都在这样做,都企图养成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于是明明家有龙种,却被无知无明的父母折腾成了“跳蚤”。
之所以失败的路上熙熙攘攘,成功的路上人影稀疏,是因为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做自己、走自己的路的人是极少的。我们从小就被误导盯着别人、成为别人,我们总想做一只蹩脚的“白天鹅”,却不敢做一只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的鸭子在自己的一方水域自由自在地划水觅食。
目标错误,就永远也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也永远看不到那个“行”的自己。比如这位女嘉宾说:上次节目后不久,我就有了动力,马上找到了工作。以目前的工作要求来看,我做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里已经呈现出一个“行”的自己,她看到了吗?
成功路上的第二个拦路虎是“急”。对基本规律和常识的无知无视导致的急功近利是成功之大敌。
牛顿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说的就是从“行”到“不行”的路是一段艰难的路,一条曲折的路,一条需要不断试错的路,是一条很“慢”的路。富勒说:在尚未变得容易之前,一切事情都是困难的。成功向来只属于那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的人。
说起达.芬奇,我们都会想起《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却很少有人会想起他的老师委罗基奥让他连着画了三年鸡蛋。委罗基奥是当时佛罗伦萨的杰出画家和雕塑家,他说世上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鸡蛋,只有发现细微的不同,才能画出最真实的鸡蛋。在众多学生中能够老老实实接受这种枯燥训练的唯有本就极富天才的达.芬奇。
委罗基奥后来和学生达.芬奇合作完成一部作品《基督受洗》。大家都公认这部作品最左侧的天使画得最好,虽然只有一个侧面形象,但是比右侧的天使更生动,更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能体现真实的场景。也就是说达·芬奇画的天使,更接近真实。最左边的天使就是达.芬奇画的。委罗基奥认为自己的学生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于是他从此搁笔不再画画了。
达.芬奇在绘画上的成就超过了他的老师,但是委罗基奥不仅依然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而且是一位最成功的绘画老师,他遵循规律训练达.芬奇走完了从“不行”到“行”的旅程,教出了达.芬奇这个比自己“更行”的学生。
祝福《今晚我和你》的这位女嘉宾能在亚新老师这位良师的陪伴下,破解觉得自己不行的生命内在语,设置符合自己实际的预期目标,然后如亚新老师所说,心无旁骛地走完一段从“不行”到“行”的旅程,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再不断复制这样的体验,就能一次次遇见和活出那个“行”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