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婚本无害愧疚才有毒(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3-03 15:01:44)
标签:

育儿

分类: 雅心原创团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哪怕早已名存实亡,也要将婚姻勉强维持。而一些实在维持不下去而离婚的父母,则因为没有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愧疚自责不已,在孩子面前成为一个罪人。

 

这一期《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嘉宾就是一位离婚后带着孩子重新组建家庭的妈妈,她的烦恼是家庭关系的处理。她说:现在我也想和爱人好好地生活,可是他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又让我犯难。刚开始相处的时候,孩子对继父的态度还好,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孩子对继父很反感,也很少喊他。暑假的时候,孩子就是盼望着继父回老家陪老母亲。为了减少他们之间的矛盾,爱人给我过完生日之后,我就以开学忙为理由,劝爱人回老家陪母亲,我就和孩子在武汉一起生活。

 

在节目中,在亚新老师的陪伴下,真相从一开始就在呈现。在这位妈妈这里,孩子所占的比重很大很大,妈妈对孩子的愧疚很多很多,觉得自己没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对孩子伤害太大,所以总想弥补孩子,各方面都向孩子倾斜,就像一个罪人跪在孩子面前。甚至选择现在的老公,也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因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感受到这个男人对孩子发乎自然的善意和接纳,也就是说,她在给孩子找父亲而不是跟自己找爱人。

 

但是吊诡的是,终于给孩子找到一位新父亲,破碎的家重新完整了,这个新父亲又遭到了母女的集体“驱逐”。

 

父母们心心念念的“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真的是孩子的需要吗?

 

亚新老师陪伴嘉宾在内在去感受那个被母亲放在中心位置、强行拉入自己和爱人中间的孩子,孩子特别烦躁和愤怒,根本不想见到那个匍匐在地、跪在自己面前的罪人妈妈,让妈妈把自己过好就行了。而且孩子告诉妈妈,虽然父母离婚,但是自己并不缺爱,身边很多人都在爱自己,自己也一样长大了。反而是妈妈的愧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妈妈把喜怒哀乐都交给孩子负责,孩子背着如此的不可承受之重,怎么轻松开心得起来呢?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我看来,只有两种家庭,一种是遵循规律生活的家庭,一种是违背规律生活的家庭,前者必然是幸福的,后者必然是不幸的。

 

这位嘉宾的个案就非常典型。我们来看看在这个个案里有哪些违背规律的地方。

 

第一、以孩子为中心,将孩子的位置置顶,让孩子成为家庭里“最重要的人”。这是中国多数家庭都难以避开的一个“大坑”,也是无数家庭的一场灾难。

 

我常常想,是中国母亲的母性格外泛滥吗?为什么中国母亲在生了孩子之后会普遍性地过度聚焦孩子忽略配偶,将孩子“配偶化”,将配偶边缘化或者助手化呢?

 

这位节目嘉宾说出了答案:有时候也想走向老公,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又有很多的嫌弃和厌烦,感觉走不近,内在特别对抗。好像跟前夫也未曾走近过,感觉自己在亲密关系上,很茫然,也很无能。很多时候,我更愿意一个人待着……

 

也就是说,过度聚焦孩子只是结果,并非因为孩子的到来影响了夫妻关系。孩子之所以成为夫妻关系的“第三者”,是因为夫妻关系本身早就出现了问题。有多少母爱泛滥的母亲,就有多少在亲密关系里缺乏安全感和连接能力、不会当妻子的妻子,就有多少在原生家庭未能拥有健康亲密的父女关系的女儿。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刚刚和爱人在大学恋爱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甚至决定要做丁克一族,还跟同寝室的女同学打赌,并签下赌约。但是婚后不到两年,就深感恐惧和无力,越来越抓不住他的心,在这种危机之下,我把曾经的誓言和赌约都置之脑后,宁可输掉一条金项链,也要生一个孩子作为来维系这个家的纽带,所以我们在婚后的第三年有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到来给初为父母的我们带来了欢乐和欣喜,也多了一份共同的责任,家庭的结构更加稳定,确实使我多了几分安全感。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孩子并不会使我们的夫妻感情更好,我对爱人的失望一点都没减少。而我既没有做一个单亲妈妈的勇气,也无法承担跟孩子的分离,我不敢离婚,又无力经营,于是这个家能给孩子的也只有形式上的“完整”了。之前是将孩子当作维系和稳定夫妻关系的“工具”,现在孩子的爸爸又成为我离不开孩子的“工具”。

 

婚姻原本是夫妻两人的事,孩子作为后来者,怎么可能背负起让父母和谐、家庭幸福的责任?这就好像要果实去滋养果树,要水里的鱼去净化养鱼的水,本末倒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夫妻关系先于亲子关系,所以一定是父母好了孩子才会好,而不是孩子好了父母就能好。

 

所以这位嘉宾要解决目前再婚家庭的关系难题,还得回头去面对原生家庭里跟父亲之间的功课。否则即便知道“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也明白要去好好经营和老公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从知道到做到之间,未曾面对和转化的功课就像船底死死拉扯住船的锚和绳索,让船动弹不得。

 

第二、 将离婚视作对孩子犯下的罪和欠下的债,用愧疚去“荼毒”孩子,用弥补去满足自己。

 

离婚是婚姻关系的解体,只涉及到夫妻二人婚姻关系的死亡,只意味着夫妻二人“丧妻”和“丧夫”,丧失之痛只属于夫妻二人。对于孩子而言并未失去父母之爱,孩子要面对的是因为父母夫妻关系的消亡导致的家庭格局的改变和适应。

 

离婚带给夫妻二人的影响和震荡是远远大于孩子的。但是大多数父母都将自己的丧失之痛投射到孩子身上,觉得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和未获得监护权那一方父亲或者母亲的爱,特别的可怜,于是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愧疚和负罪心理,成为跪在孩子面前的罪人。

 

好的离婚,改善孩子成长的家庭能量场,对孩子来说不仅无害而且有益。而形式上离婚内在继续纠缠的离婚,妈妈原本就和孩子过度粘连,离婚后从将孩子当作“配偶”的位置,进一步匍匐跪倒在孩子面前,用强烈的愧疚去连接孩子,才是对孩子继续甚至进一步的戕害和荼毒,不仅仅是家庭序位上的颠倒,还有情绪能量上的伤害。

 

首先在序位上,妈妈跪倒在孩子脚下,孩子情何以堪?如何轻轻松松做孩子?妈妈的负罪在跟孩子表达两个东西,一是因为妈妈无能,导致你失去了爸爸的爱,所以妈妈有罪,妈妈对不起你!二是妈妈原本是可以让这件事情不会发生,但是妈妈没有做到,还是发生了,所以对不起你,请你原谅妈妈吧!但是这两点都不是事实和真相,孩子从何原谅?

 

完整的家只是妈妈的需要,完整的家没有了,妈妈失去了爸爸的爱,孩子并没有失去什么,孩子依然是爸爸的孩子和妈妈的孩子,爸爸和妈妈都可以一如既往地做爸爸做妈妈,来爱孩子。

 

这件事情已经发生,妈妈确实做不到,也没有做到。这才是如是的真相。

 

所以妈妈跪在地上所祈求的孩子的原谅原本就只是妈妈自己自以为是的心理故事,并非孩子那里的真相,妈妈的愧疚只会给孩子制造混乱和压力。妈妈即便为了缓解自己的愧疚,把自认为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拿来补偿孩子,其实满足的只是自己,让自己好过而已,跟孩子没有丝毫关系。

 

根据霍金斯能量等级图,羞愧和内疚的能量等级是最低的,能量值只有20 和30 ,而爱的能量等级仅次于开悟、平和和喜悦,能量值达到500。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所谓表面完整的家,而是父母和身边人的爱,打着爱的名义的愧疚不是爱,和爱隔着十万八千里。

 

离婚本无害,愧疚才有毒。所以节目嘉宾需要将那个跪在孩子面前的罪人自己趁早认领回来,面对和转化离婚带给自己的丧失之痛,而不是将自己的丧失之痛化妆成愧疚投射到孩子那里,让孩子负责。

 

第三、 企图通过进入一段新关系回避前一段关系未曾完成的功课,最终一定逃无可逃。

 

再婚重组家庭要过好,首先需要尊重前任伴侣。这种尊重包括尊重前任伴侣作为孩子父亲或者母亲的位置。

 

在再婚家庭里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跟前任关系的处理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关系虽然解体,但是功课仍在继续,孩子是同时来自父亲和母亲,父母双方如果能够相互尊重,孩子也会感到被尊重。谁拒绝对方,就会拒绝在孩子身上所继承的对方的部分,孩子就会感受到压力和打击。所以即便在在离婚后仍需承认:你爸爸(妈妈)和我对你一样好,我们虽然用的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是对的。孩子就会获得轻松和力量。

 

按照海灵格的观点,孩子对继父母的排斥,很可能是出自对亲生父母的忠诚和跟随——你不是我的父母,TA才是。只有当前任伴侣得到尊重,孩子才能从牵连纠葛中释放出来,真正成为孩子,获得自由,和继父母的关系也会变得顺畅。这是其一。

 

其二,不管是第几段婚姻,如果母亲不能站在母亲的位置,孩子无法成为孩子,要作为母亲的情感支撑和情绪出口,这种过度的粘连都会让母亲的配偶成为孩子的“情敌”。也就是第一段婚姻未完成的功课会带到再婚家庭中,孩子和继父的关系不合就成为夫妻关系不合的背锅侠。如果不觉察这种因果倒置,不回到自己身上来认领自己的功课,孩子会承担越来越重的本不属于小小的生命承担的重负,最终一定会被压垮。

 

海灵格说,一个广泛的理想观念是:婚姻是件一生一世的事,必须要维持终生。白头偕老的婚姻,无疑是伟大且值得我们敬重的。现在我们有更多机会观察深层的一面,去看深层的灵魂是怎样运作的,当对灵魂有更深的了解,就不需要惋惜现今的状况。我们并无权力去惋惜,且用一个理想去衡量和判断别人。所以,离婚的父母们,你们并不因为离婚欠下孩子什么,而不管离不离婚,勇敢面对自己的功课,好好去爱孩子才是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