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没把孩子弄成一锅“夹生饭”(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2-12-28 17:19:55)
标签:
育儿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这一期的《今晚我和你》节目是一位父亲述说关于26岁女儿的烦恼,这个女儿比我的女儿只小一岁,但是听起来完全不像同龄人。他说的种种状况我又是那么的熟悉,越听越是惊出一身冷汗。谢天谢地谢谢《今晚我和你》,让我在女儿刚刚上高中就遇到了亚新老师,否则女儿也会被我弄成一锅“夹生饭”!
所谓“夹生饭”,是指生命在成长的某个重要节点卡住了,导致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卡阻和滞后,事业、感情、生活都跟不上趟,落后于同龄人,就像一锅因为火力或者水分不够导致米饭当熟而未熟的半生不熟状态。
最近我的女儿正好也在家,辞职后回家来休整一段时间。我们每天晚上都会花很长时间来聊天,主要是听她回看复盘这些年的求学以及工作经历。她由衷地感叹说:我对自己这些年走的每一步都很满意,因为我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符合当下自己的心意的。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体验和成长。虽然我现在还是一个海归待业女青年,但是那些已经有了北京户口和稳定高薪的同学都很羡慕我,她们每一步都做了最正确的收益最大的选择,反而比啥都没有的我还焦虑。她们很奇怪,回国一年换了两份工作现在再次辞职的我怎么一点都不焦虑,我跟她们最大的不同是我清楚并且选择了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外界定义和追捧的最好的。
一位美国诗人说过: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种,就是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无疑我的女儿已经走在这样一条成功的路上。她爸爸和我都非常欣喜和开心。
今天的欣喜和开心始于十二年前跟这位父亲一样的焦急和无助。他的女儿小升初时没有考上重点初中,他本着从抗日老兵父亲那里沿袭的生活信条——一切都要靠自己,没有给女儿择校。女儿最近才在一次因为观点不一致发生争吵时对他吐露真言,原来这件事一直是女儿心中的一个心结。我的女儿也是小升初和中考接连失利,都没有考上她心仪的学校。只不过我们都顺着她的心意让她上了她满意的学校,用她的话说是“一路奔跑,却被送到了终点”。他的女儿对其他被父母送到终点的同学是满满的羡慕,对比自己则是满心的失落,而我的女儿虽然得到了满足,却充满了挫败感和不甘心,都是小小年纪就在经历不顺和挫折的孩子。
只不过我的女儿高中阶段逆袭成功,终于考上了她从小就向往的大学,然后人生越来越顺;但是他的女儿却依然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里,一会想去美国,一会又想学IT,去日本赚了钱再曲线去美国。已经是26岁的成年女子,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却因为道听途说的片面信息,做着一派天真、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令人不禁莞尔又一声叹息。
路遥的小说《人生》扉页上摘录了柳青《创业史》中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柳青原文后面的一句是“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想加一句,这个时候身边有没有人、站着怎样的人格外重要。
陪着女儿复盘她的人生经历的时候,我们也讨论了最关键的一个节点,那就是她成功保送北外。我问她:如果当年放弃了难度系数最高的北外,接受班主任老师的建议,选择厦门大学或者中山大学,或者坚持了却保送失败,直接出国读大学,你今天会是什么感受?还会像今天这样十分的满足和满意吗?
她说:如果我被迫放弃了北外,我想不管我上多好的大学,我都会为没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后悔终身,会责怪自己输给了别人的怀疑和自己的恐惧。幸好我没有,也幸好爸爸妈妈你们当时无比坚定地支持我。如果保送失败了也会有遗憾吧,毕竟那是我从小的一个梦。
我说:所以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每晚坚持听《今晚我和你》,坚持泡在武汉雅心了吧?如果不是通过《今晚我和你》认识亚新老师,加入武汉雅心,没有他们的力量进来助力我们,要么在高考这样的重大事件上我们根本不敢冒险,无法坚定支持你的决定;要么因为我们的摇摆导致你再次陷入功亏一篑的轮回。你的人生包括我们的家庭剧本都会改写,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团糟。
爱人说:那确实!你妈妈的人生拐点也是从她加入武汉雅心开始的。你妈妈要是没有学习心理学呀,不知会是什么鬼样子,我们现在日子都不好过。
亚新老师和武汉雅心是如何助力女儿走好人生关键一步,避免了女儿成为一锅“夹生饭”的呢?要说对她的支持,不管是小升初还是中考,我们都竭尽所能将她送进了理想的学校啊,怎么聪明优秀的她在关键时刻就会掉链子,而且进入高中后还一落千丈从学霸到学渣了呢?回头来看,我们的所谓支持只是最表面的满足和不得已的妥协,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和支撑——懂得。
什么是懂得呢?
这位父亲说到女儿最近的一件烦心事,日语班上有个富二代,别的同学都围着这富二代转,只有自己的女儿不为所动,而这个富二代却对自己的女儿印象特别好,就问她为什么不和他玩,女儿回答说你不爱学习,所以我就不跟你玩。但是现在有个年轻女老师对这个富二代很感兴趣,二人走得很近,女儿觉得这个老师就是想套这个富二代的钱,特别看不惯,每天就为这个事唠叨不停,已经有一个月了!这个父亲怎么劝解都没用。
我想起2011年我刚刚上武汉雅心12期初级班的时候,也分享了一件类似的事情。女儿当时住读,周末接她回家,一上车就气呼呼地说同宿舍的一个女生一夜未归,大清早披着一件男式衬衣一身酒气地回来,其他同学都很气愤,不耻于与这样的人为伍,集体想把这个同学驱逐出去。我听了很震惊,就说你们这样集体孤立和排挤这个同学,她该多难受啊?女儿就更加出离愤怒了,说你怎么是这样的妈妈?别人的妈妈都直接找老师说,要么这个女生走,要么自己的女儿换宿舍,不想自己的孩子受她影响。你倒好,还替她说话!
女儿想不通为什么我向着别人说话,而我想不通我是这么一个很开明很开放的家长,怎么教育出一个像居委会老太太的女儿?
亚新老师打了一个很响的响指,说出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我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为什么她却做到了?
哦!原来是羡慕嫉妒恨啊!我松了一口气,心说:这下我放心了,我的女儿很正常!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懂得!感觉自己前面的四十年真是白活了,只听得到看得到表面言行,根本不懂一个人真正在表达什么。就像是长着耳朵的聋子、睁着眼睛的瞎子,还觉得是孩子不可理喻,其实是自己盲人骑瞎马,还要给孩子当向导。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飞速成长,内在冲突剧烈,暗流涌动,十分混乱。如果听不懂他们的内在真实表达,看不到他们的如是生命状态,只是跟他们的表面言行互动,注定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就像挠痒痒总是挠不到点子上,父母和孩子都着急,一片兵荒马乱。青春期孩子的烦躁和一个家庭主妇的唠叨一样,都在表达同样的痛苦:你们为什么不懂我?
即便是从小就建立了稳定的自我感,自我同一性比较成熟,从来不害怕做真实的自己的孩子,比如我的女儿,进入青春期后,我都明显感觉到力有不逮,跟不上她的脚步,越来越弄不懂她,差点把她弄成了一锅“夹生饭”。更别说是节目中那位父亲的女儿,从小就不敢在父母面前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想上一所好学校的朴素愿望一直默默揣在心里,从少年到青年,直到最近才跟父亲真实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多么孤独也近乎绝望的孩子!
真实表达越难,被懂得也越难,对父母的聆听能力、陪伴能力就要求更高。连孩子的真正心声都听不懂,连孩子的真实样子都看不到,还谈什么支持和陪伴?所以我听着节目里父亲焦急地问亚新老师怎么办,我也挺着急和无奈的。一次节目短短几十分钟,擅于聆听也懂得家庭系统和亲子关系规律的人,很容易看清楚这个女儿之所以会成为一锅“夹生饭”,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而且父母的夫妻关系都出了大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即便是亚新老师为他开几个小时的小灶,要让这位父亲清楚来龙去脉、弄清如是现状,都很困难。就像你即便牵着一位盲人的手摸遍了一整头象,一位从未见过大象的盲人也难以想象出大象的真实模样。更别说是将一位厨房小白培训成大厨和高手了。
所以我虽有良愿,也不得不放弃通过一篇文章就给出解局良方的妄念。一锅“夹生饭”要重新返工做熟,首先要将整锅米饭都翻动,然后插孔,再补充适量的水,加上足够的火力。翻动插孔,就是父母要通过足够的聆听能力和感受能力去听懂看到如是的孩子,跟孩子建立内在连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辅以理解、信任和尊重之水,用无条件的爱之火去助力和支持,一锅“夹生饭”自然就会散发出成熟香甜的味道。
理解,尊重,信任,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说起来简单,真正践行体验的父母并不比米其林星级大厨多。单说将米饭搅动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现在女儿已经在主动袒露自己,在向父亲求助,父亲听得懂看得到吗?